活动介绍

RedisTemplate与Redisson集成实现分布式锁中,为什么要整合Redisson

时间: 2024-10-13 09:01:46 浏览: 72
将`RedisTemplate`与`Redisson`集成用于实现分布式锁,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高性能**:`Redisson`是一个轻量级的、高度封装的Redis客户端库,它提供了更高级别的API,比如分布式锁,这使得在编写分布式锁操作时更为简洁高效。 2. **易用性**:`Redisson`提供了许多内置的功能,如分布式锁的自动超时、公平/非公平策略等,减少了开发人员手动实现复杂逻辑的工作量。 3. **功能丰富**:除了基本的键值存储外,`Redisson`还支持一些高级特性,如发布订阅、广播通知等,这对于需要更多协作场景的分布式锁实现是非常有用的。 4. **一致性保证**:`Redisson`底层利用Redis的分布式特性,能够保证在分布式环境中分布式锁的一致性,提高锁的可靠性。 5. **社区支持**:`Redisson`作为一个活跃的开源项目,有良好的社区支持和文档,遇到问题时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通过整合`Redisson`,开发者可以更加专注于业务逻辑而不是底层的Redis连接管理和锁协议实现,从而提高代码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一些潜在的错误来源,如连接池管理不当、锁获取释放时机等问题。
相关问题

Spring Boot中的RedisTemplate如何与Redisson集成实现分布式锁?

在Spring Boot中,虽然`Redisson`库更适合实现复杂的分布式数据服务,包括分布式锁,但是`RedisTemplate`仍然可以在某些场景下与之配合使用。为了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分布式锁,通常的做法如下: 1. **添加依赖**: 首先,在`pom.xml`或`build.gradle`文件中添加对`lettuce-core`、`redisson`和`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的依赖,因为`RedisTemplate`是基于Lettuce库的。 ```xml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redisson</groupId> <artifactId>redisson</artifactId> </dependency> ``` 2. **整合Redisson**: 使用`RedissonConnectionFactory`替换默认的`JedisConnectionFactory`或`LettuceConnectionFactory`,以便通过`RedissonClient`连接Redis。 ```java @Bean @ConfigurationProperties(prefix = "spring.redis") public RedissonClient redisson(RedissonProperties properties) { Config config = new Config(); config.useSingleServer() .setAddress(properties.getHost() + ":" + properties.getPort()); return Redisson.create(config); } @Bean public RedisConnectionFactory connectionFactory(RedissonClient redissonClient) { return new RedissonConnectionFactory(redissonClient); } ``` 3. **使用RedisTemplate**: 在`RedisTemplate`配置中,你可以继续使用它,但它不再是唯一的锁定机制,而是可以与Redisson的`Lock`一起工作。例如,当你需要获取锁时,可以使用Redisson的`lock()`方法,然后在`RedisTemplate`的操作中完成业务逻辑。 4. **获取分布式锁**: ```java @Autowired private RedisTemplate<String, String> redisTemplate;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REDIS_LOCK_KEY = "distributed_lock"; public boolean lock(String name, long timeout) { String lockKey = REDIS_LOCK_KEY + "_" + name; try (RedissonLock lock = redisson.getLock(lockKey)) { if (lock.tryLock(timeout, TimeUnit.MILLISECONDS)) { // 获取锁成功,执行业务逻辑 // ... lock.unlock(); return true; } else { // 获取锁失败 return false;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 ``` 这样,`RedisTemplate`主要用于缓存或者其他非锁相关的操作,而分布式锁则由`Redisson`的`Lock`负责管理。

1.使用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IfAbsent来实现这个锁 2.给锁分配一个版本号,每次加锁更新这个版本号,在尝试解锁时如果发现版本号不对应则解锁失败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用户解决两个关于Redis分布式锁的问题。首先,用户已经有一个基于RedisTemplate的工具类,现在他们想更深入地了解如何使用setIfAbsent方法来实现锁,并且给锁添加版本号机制,确保解锁时的安全性。 首先,我得回顾一下之前提供的RedisLock工具类。之前的实现已经用到了setIfAbsent,也就是Redis的SET NX命令,来保证原子性加锁。但用户可能希望更详细地了解这部分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如何通过setIfAbsent来避免竞态条件。我需要解释清楚这个方法的作用,以及它在分布式锁中的关键性。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版本号的。用户希望在每次加锁时生成一个新的版本号,解锁时验证这个版本号,防止误删其他客户端的锁。之前的实现已经使用了UUID作为锁的标识,但版本号可能更灵活,比如可以是一个递增的数字,或者另一种唯一标识。需要思考如何将版本号集成到现有的锁机制中。 首先,确定版本号的生成方式。用户提到“每次加锁更新版本号”,所以每次获取锁时,无论是否成功,版本号都应该更新。这可能意味着锁的value需要包含版本号的信息。比如,可以将value设计为版本号加其他标识的组合,或者直接使用版本号作为value。不过,这里可能需要保持唯一性,避免重复。 然后,在加锁时,如何存储版本号。可能需要将版本号作为value的一部分,或者单独存储。考虑到Redis的键值结构,最简单的方式是将版本号作为value存储。每次加锁成功时,生成新的版本号,并存入锁的key中。解锁时,需要检查当前锁的value是否与传入的版本号一致。 接下来,需要考虑版本号的更新策略。每次尝试加锁时,无论是否成功,版本号是否需要更新?比如,如果加锁失败,是否需要递增版本号?或者版本号仅在加锁成功时更新?这里需要明确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描述,“每次加锁更新这个版本号”,可能意味着每次尝试加锁,无论成功与否,版本号都会变化。这可能不太合理,因为如果加锁失败,版本号变化可能导致后续重试时版本号不一致。因此,可能更合理的做法是,在加锁成功时生成新的版本号,这样每次持有锁的时候都有一个唯一的版本号,避免旧版本号被错误使用。 然后,解锁时的验证。当解锁时,需要比较客户端持有的版本号与锁当前的版本号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删除锁;否则,解锁失败。这可以通过Lua脚本来实现原子操作,确保判断和删除的原子性,防止在判断之后、删除之前锁被其他客户端修改。 还需要考虑版本号的存储方式。例如,可以将版本号作为value的一部分,比如将value设置为“version:uuid”这样的格式,或者使用一个独立的结构来存储版本号。不过,为了简化,可能直接将版本号作为value的值,每次加锁时生成一个新的版本号(比如递增的数字),并存储在锁的key中。 但使用递增数字作为版本号可能存在并发问题,因为在分布式环境中生成唯一的递增数字需要额外的机制,比如使用Redis的INCR命令。但这样会增加额外的网络调用,可能影响性能。因此,或许使用UUID作为版本号更合适,因为每次加锁生成的UUID都是唯一的,不需要依赖Redis的递增操作。 不过,用户可能希望版本号是递增的,以便于追踪锁的变化。这时候,可以在加锁时,先获取当前锁的版本号,然后递增它,再尝试设置新值。但这样需要处理竞态条件,可能需要使用WATCH命令或者Lua脚本来保证原子性,这会增加复杂性。 权衡之下,可能更简单的方式是将版本号与锁的持有者信息结合,比如使用UUID作为版本号,每次加锁成功时生成新的UUID。这样,每次加锁都会有一个唯一的版本号,解锁时验证这个UUID是否匹配即可。这样既保证了唯一性,又无需额外的Redis操作。 接下来,修改现有的RedisLock工具类,将lockValue从UUID改为包含版本号的结构。或者,直接将版本号作为lockValue的一部分。例如,可以将版本号设计为一个递增的数值,每次加锁成功时版本号加1,但需要考虑如何安全地递增这个数值。 不过,如果使用Redis的INCR命令来自动生成版本号,可以确保原子性。例如,在加锁时,先检查锁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设置锁的值为一个初始版本号(如1),同时设置过期时间。如果存在,则获取当前版本号,并在解锁时验证。但这种方法需要额外的步骤来管理版本号,可能增加复杂性。 或许更简单的方式是,每次加锁成功时,生成一个新的UUID作为版本号,并将其作为锁的value存储。这样,每次加锁都会有一个新的版本号,解锁时必须匹配这个版本号才能删除锁。这实际上与之前的实现类似,但用户可能希望版本号是递增的,以便追踪锁的更新顺序。 不过,用户的需求是“每次加锁更新这个版本号”,而并没有明确要求版本号必须是递增的。因此,使用UUID作为版本号已经满足需求,因为每次加锁都会生成一个新的唯一值,相当于更新了版本号。 但用户可能希望版本号是一个递增的数字,以便知道锁的获取顺序。这时候,可以考虑在加锁时,使用Redis的INCR命令来生成版本号。例如,锁的key对应的value是一个数字,每次加锁时,先使用INCR命令增加版本号,然后尝试设置锁。不过,这需要确保加锁和版本号更新的原子性,可能需要使用Lua脚本来实现。 例如,加锁的Lua脚本可以这样写: 1. 生成新的版本号:使用INCR命令生成一个递增的数字作为版本号。 2. 使用SET NX命令尝试设置锁,如果成功,则返回版本号;否则,返回失败。 但这样可能需要多个步骤,必须保证原子性。因此,使用Lua脚本将这两个操作合并成一个原子操作。 但这样会增加实现的复杂性,可能需要评估是否值得。如果用户只是需要一个唯一的版本号,而不要求是递增的数字,那么继续使用UUID可能更简单。 回到用户的问题,用户希望“每次加锁更新这个版本号”,而解锁时验证版本号。因此,现有的实现已经部分满足,因为每次加锁成功时会生成一个新的UUID作为lockValue,解锁时验证该值。但用户可能希望版本号是一个不同的机制,比如每次加锁无论成功与否,版本号都会递增,或者每次成功加锁后版本号变化。 可能需要进一步澄清用户的需求,但根据当前描述,可以假设用户希望每次加锁操作(无论成功与否)都生成一个新的版本号,或者在加锁成功时生成新版本号,确保同一客户端重入时也能更新版本号。 不过,在分布式锁的上下文中,版本号通常用于防止客户端A释放了客户端B的锁。例如,客户端A获取锁后,版本号为v1,然后因为某些原因阻塞,导致锁过期。客户端B获取锁,版本号为v2。当客户端A恢复后,尝试释放锁,但由于版本号不匹配,无法释放客户端B的锁。这已经通过UUID作为唯一标识实现了。 但用户可能希望版本号不仅仅是一个唯一标识,而是一个每次加锁都会更新的序列号,可能用于其他目的,比如乐观锁机制,或者记录锁的修改历史。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版本号作为锁的值的一部分,并在每次加锁成功时递增版本号。例如,锁的值可以是“version:uuid”的组合,其中version是一个递增的数字,uuid是当前持有者的标识。但这样需要更复杂的存储结构和原子操作。 或者,将版本号独立存储,比如使用另一个key来存储当前锁的版本号。但这样会增加Redis的操作次数,可能影响性能。 综合考虑,可能更简单的方式是将版本号集成到锁的value中,例如,使用一个结构化的值,如“version|uuid”,其中version是递增的数字,uuid是当前持有者的标识。每次加锁成功时,版本号递增,并更新uuid。这需要确保版本号的递增和锁的设置是原子性的,只能通过Lua脚本实现。 例如,加锁的Lua脚本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1. 检查锁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已过期。 2. 如果锁不存在或已过期,获取当前版本号,递增,然后设置新的值和版本号,同时设置过期时间。 3. 返回新的版本号和uuid。 但这样需要维护版本号的存储,即使锁被释放,版本号仍然存在,或者需要在锁释放时重置版本号。这可能不符合用户的需求,因为版本号应该在每次加锁时更新,无论之前的状态如何。 或者,版本号仅在锁被成功获取时递增,这样每次加锁成功都会有一个新的版本号。但如何存储这个版本号?可以将版本号作为锁的值的一部分,例如,锁的值是“version:uuid”,其中version是每次成功加锁时递增的数字。 此时,加锁的流程可能是: - 使用Lua脚本尝试获取锁,如果成功,则生成新的版本号(比如当前版本号+1)和uuid,设置到锁中,并返回版本号和uuid。 - 如果锁已被其他客户端持有,则返回失败。 但这就需要维护版本号的状态,即使在锁被释放后,版本号也需要持久化,这可能不符合需求,因为通常锁释放后,版本号应该重新开始。或者,每次获取锁时,无论之前是否存在,版本号都从1开始,这可能无法满足需求。 可能用户的需求更偏向于在同一个客户端多次加锁时,更新版本号,比如可重入锁的情况。但用户的问题描述中没有提到可重入性,而是每次加锁都更新版本号,并在解锁时验证。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更合适的做法是,每次加锁成功时,生成一个新的版本号(比如UUID),并存储在锁中。解锁时验证该版本号。这实际上与之前的实现相同,但用户可能希望版本号是一个递增的数字,而非UUID。 因此,可能需要调整实现,使用数字作为版本号,并通过Redis的INCR命令来生成。但需要确保INCR和SETNX的原子性,这必须通过Lua脚本来实现。 总结,用户的第二个问题需要将现有的UUID作为版本号的机制改为一个递增的数字版本号,并在解锁时验证。因此,需要修改加锁和解锁的逻辑,使用Lua脚本来原子地生成版本号和设置锁,同时在解锁时检查版本号是否匹配。 现在,需要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整合到回答中,并确保代码示例正确,注释清晰。 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使用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IfAbsent实现锁,已经在之前的代码中体现,但需要更详细的解释。需要说明setIfAbsent对应Redis的SET NX命令,用于原子性地设置键值,只有当键不存在时才会成功,从而确保只有一个客户端能获取锁。 其次,关于版本号,需要修改锁的value结构,包含版本号信息。例如,将value设置为“version:uuid”,其中version是一个递增的数字,每次加锁成功时递增。但如何原子地递增版本号并设置锁呢?这可能需要Lua脚本。 或者,简化处理,将版本号作为锁的value,每次加锁成功时生成新的版本号(如使用INCR命令生成)。例如: 1. 当尝试加锁时,先使用INCR命令生成新的版本号。 2. 然后使用SET NX命令设置锁的值为该版本号,并设置过期时间。 但这两个步骤需要原子性,否则可能出现竞态条件。因此,必须使用Lua脚本将这两个操作合并。 例如,加锁的Lua脚本: local currentVersion = redis.call('GET', KEYS[1]) if currentVersion == false then local newVersion = 1 redis.call('SET', KEYS[1], newVersion, 'PX', ARGV[1], 'NX') return newVersion else return nil end 但这样在首次设置时,版本号从1开始,后续加锁需要处理版本号的更新。这可能无法满足需求,因为如果锁已存在,则无法获取锁,因此版本号只有在锁被释放后才能更新。 因此,可能用户的需求不是这样的,而是每次加锁成功时(无论是否之前存在),都生成一个新的版本号。例如,即使锁已经被当前客户端持有,再次加锁也会生成新的版本号,这可能用于续期或者重入的情况。 不过,这可能超出了普通分布式锁的范畴,需要更复杂的管理。例如,可重入锁需要记录持有次数,而版本号可能用于区分不同的加锁请求。 综合考虑,可能用户的需求是确保每次加锁操作都有一个唯一的版本号,解锁时必须匹配最新的版本号,防止旧的解锁请求误删新锁。 因此,可以将锁的value设计为每次加锁成功时生成一个新的UUID,作为版本号。这实际上与之前的实现相同,但用户可能希望版本号是一个递增的数字,因此需要调整。 例如,使用Redis的INCR命令来生成版本号: 在加锁时,先检查锁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使用INCR生成新的版本号,并设置锁的值和过期时间。如果存在,则获取当前版本号,但加锁失败。 但这样需要确保INCR和SETNX的原子性,必须用Lua脚本: -- KEYS[1] 锁的key -- ARGV[1] 过期时间 local currentVersion = redis.call('GET', KEYS[1]) if not currentVersion then local newVersion = redis.call('INCR', 'lock:version:' .. KEYS[1]) redis.call('SET', KEYS[1], newVersion, 'PX', ARGV[1]) return newVersion else return nil end 但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即使锁被释放(删除),版本号仍然会递增,因为INCR操作的是另一个key(例如'lock:version:order_lock_123')。这可能不符合预期,因为每次锁被释放后,版本号应该重置。或者,用户希望版本号持续递增,不管锁是否存在。 这需要进一步明确需求。如果版本号需要在锁被释放后重置,那么这种方法不可行。因此,可能更合理的做法是,将版本号存储在锁的key本身的值中,每次加锁成功时生成新的版本号,比如使用时间戳加随机数,或者结合客户端标识。 不过,这样可能无法保证版本号的唯一性和递增性。因此,可能还是回到使用UUID作为版本号,但每次加锁成功时生成新的UUID,从而确保每次锁的持有都有一个唯一的版本号。 这实际上就是之前实现的方式,每次加锁成功时生成新的UUID,解锁时验证该UUID。但用户可能希望版本号是一个不同的机制,比如数字递增,因此需要调整代码。 假设用户希望版本号是一个递增的数字,每次加锁成功时版本号加1,那么需要使用Redis的INCR命令来生成,并且确保加锁和版本号递增是原子性的。 修改后的加锁方法可能如下: 1. 使用Lua脚本尝试获取锁,如果锁不存在,则设置版本号为1,并设置过期时间。 2. 如果锁已存在,返回null表示加锁失败。 解锁时,验证传入的版本号是否与当前锁的版本号一致。 但这样在锁释放后,版本号会被重置,因为锁的key被删除。下次加锁时,版本号重新从1开始。这可能符合用户的需求,即每次锁被释放后,版本号重置。 但需要处理的是,在加锁时如何原子地设置锁的值和版本号。这只能通过Lua脚本来实现。 例如,加锁的Lua脚本: if redis.call('SET', KEYS[1], ARGV[1], 'NX', 'PX', ARGV[2]) then return 1 else return 0 end 其中ARGV[1]是版本号,初始为1。但这样在首次加锁时,版本号为1,后续如何递增呢?可能需要将版本号存储在另一个key中,例如为每个锁key维护一个版本号key。 例如,锁的key是'lock:order', 版本号的key是'lock:order:version'。每次加锁时,先INCR版本号key,然后尝试设置锁的值为该版本号。 但这样需要两个操作,必须保证原子性,因此需要用Lua脚本: local versionKey = KEYS[1] .. ':version' local lockKey = KEYS[1] local leaseTime = ARGV[1] local newVersion = redis.call('INCR', versionKey) if redis.call('SET', lockKey, newVersion, 'NX', 'PX', leaseTime) then return newVersion else return nil end 但这样,即使锁设置失败,版本号也已经递增,可能导致版本号不准确。例如,多个客户端竞争加锁,每次失败都会递增版本号,导致版本号远大于实际加锁次数。 因此,这种方法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只有在成功设置锁时,才递增版本号。这需要将INCR和SETNX合并为一个原子操作: local version = redis.call('GET', KEYS[1]) if not version then redis.call('SET', KEYS[1], 1, 'PX', ARGV[1]) return 1 else return nil end 但这样,版本号始终为1,无法递增。因此,无法满足递增需求。 看来,在Redis中实现一个递增的版本号与锁的获取原子性操作较为复杂。可能更好的方式是放弃使用数字版本号,转而使用其他唯一标识符,如UUID,或者时间戳加客户端ID,以确保每次加锁都有唯一的版本号。 因此,回到最初的实现,使用UUID作为版本号,每次加锁成功时生成新的UUID,解锁时验证该UUID。这已经能够防止客户端误删其他客户端的锁,满足基本需求。如果用户确实需要数字递增的版本号,可能需要引入更复杂的机制,或者使用其他存储方式。 因此,在回答用户的问题时,可以指出现有的UUID机制已经实现了版本号的效果,每次加锁生成新的UUID作为版本号,解锁时验证。如果用户需要数字递增的版本号,可以提供一种基于Redis INCR和Lua脚本的实现,但需要注意其复杂性和潜在的问题。 最后,整合这些思考,形成结构化的回答,解释如何使用setIfAbsent实现锁,以及如何通过版本号机制增强解锁的安全性,并提供相应的代码示例。</think>以下是针对您的问题的逐步实现方案,结合版本号验证的分布式锁增强实现: ```java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re.StringRedisTemplat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re.script.DefaultRedisScrip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mponent;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s;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TimeUnit;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AtomicLong; /** * 带版本号验证的Redis分布式锁 */ @Component public class VersionedRedisLock { private final StringRedisTemplate redisTemplate; // 版本号生成器(本地维护) private final ThreadLocal<AtomicLong> versionGenerator = ThreadLocal.withInitial(() -> new AtomicLong(0)); // 解锁Lua脚本(原子性验证版本号+删除) private static final DefaultRedisScript<Long> UNLOCK_SCRIPT = new DefaultRedisScript<>( "local currentVersion = redis.call('get', KEYS[1])\n" + "if currentVersion == ARGV[1] then\n" + " redis.call('del', KEYS[1])\n" + " return tonumber(ARGV[1])\n" + "else\n" + " return -1\n" + "end", Long.class ); @Autowired public VersionedRedisLock(StringRedisTemplate redisTemplate) { this.redisTemplate = redisTemplate; } /** * 带版本号的加锁方法 * @param lockKey 锁名称 * @param waitTime 等待时间(毫秒) * @param leaseTime 锁有效期(毫秒) * @return 当前版本号(失败返回null) */ public Long tryLock(String lockKey, long waitTime, long leaseTime) { long end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waitTime; AtomicLong version = versionGenerator.get(); while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endTime) { // 生成新版本号(本地递增) long newVersion = version.incrementAndGet(); // 使用setIfAbsent原子操作尝试加锁 Boolean success =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IfAbsent( lockKey, String.valueOf(newVersion), leaseTime, TimeUnit.MILLISECONDS ); if (Boolean.TRUE.equals(success)) { return newVersion; } try { Thread.sleep(50); // 降低重试频率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break; } } return null; } /** * 带版本号验证的解锁 * @param lockKey 锁名称 * @param version 加锁时获得的版本号 * @return 是否解锁成功 */ public boolean unlock(String lockKey, Long version) { if (version == null) return false; Long result = redisTemplate.execute( UNLOCK_SCRIPT,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lockKey), String.valueOf(version) ); return result != null && result == version; } } ``` ### 实现原理说明 #### 1. setIfAbsent核心机制 ```java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IfAbsent(key, value, timeout, unit) ``` - **原子性保证**:使用Redis的`SET key value NX PX timeout`命令 - **NX特性**:当key不存在时才设置成功 - **PX超时**:自动过期机制防止死锁 - **返回值判断**:true表示成功获取锁,false表示锁已被占用 #### 2. 版本号机制实现 ```java // 版本号生成(线程本地) private final ThreadLocal<AtomicLong> versionGenerator = ...; // 加锁时生成新版本号 long newVersion = version.incrementAndGet(); // 解锁时验证版本号 if currentVersion == ARGV[1] then del... ``` #### 关键特性说明表 | 特性 | 实现方式 | 作用说明 | |----------------|---------------------------------|-----------------------------| | 排他锁 | setIfAbsent的NX特性 | 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客户端持有锁 | | 自动释放 | 设置leaseTime参数 | 防止客户端崩溃导致的死锁 | | 版本号验证 | 每次加锁递增本地版本号 | 避免解锁操作误删其他客户端的锁 | | 原子性解锁 | Lua脚本实现条件删除 | 保证版本号验证与删除操作的原子性 | | 重试机制 | while循环+Thread.sleep | 在等待时间内持续尝试获取锁 | ### 使用示例 ```java public class Inventory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VersionedRedisLock versionedLock; public void deductStock(String itemId) { Long lockVersion = null; try { lockVersion = versionedLock.tryLock("STOCK_LOCK_" + itemId, 1000, 3000); if (lockVersion != null) { // 业务操作 // ... } } finally { if (lockVersion != null) { boolean success = versionedLock.unlock("STOCK_LOCK_" + itemId, lockVersion); if (!success) { log.warn("解锁失败,版本号已变更"); } } } } } ``` ### 版本号机制流程图 ```mermaid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Client participant Redis Client->>Redis: setIfAbsent(lockKey, version=1) Redis-->>Client: 成功(返回true) Client->>Client: 执行业务逻辑 Client->>Redis: 执行Lua脚本(验证version==1) Redis-->>Client: 删除成功 Note over Client,Redis: 正常解锁流程 par 异常情况 Client->>Redis: setIfAbsent(lockKey, version=2) Redis-->>Client: 失败(已有锁) Client->>Client: 等待重试 Client->>Redis: setIfAbsent(lockKey, version=3) Redis-->>Client: 成功(原锁过期) Client->>Client: 执行业务逻辑 Another Client->>Redis: 尝试解锁旧版本(version=2) Redis-->>Another Client: 拒绝删除(当前version=3) end ``` ### 方案对比 | 方案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 基础UUID方案 | 实现简单,无需版本管理 | 无法防止同一客户端多次加锁覆盖 | 简单分布式场景 | | 版本号方案 | 严格的操作顺序控制 | 需要维护版本号状态 | 需要严格时序控制的场景 | | Redis事务方案 | 保证操作原子性 | 实现复杂,性能较低 | 需要强一致性的场景 | | Redisson框架 | 功能完整,自动续期 | 引入第三方依赖 | 企业级复杂应用 | **推荐选择建议**:如果只需要基础分布式锁功能,使用UUID方案即可;如果需要防止同一客户端的重复加锁覆盖(如幂等控制),则推荐使用此版本号方案。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private EventListener buildEventListener() { return event -> { // 如果 event 是 NamingEvent 类型,则执行这里的逻辑 if (event instanceof NamingEvent) { NamingEvent namingEvent = (NamingEvent) event; log.debug("服务实例变化:{}", JSON.toJSONString(namingEvent)); //获取服务名称 String serviceName = namingEvent.getServiceName(); //如果服务名称不是agentServiceName,直接返回 if (!serviceName.equals(nacosDiscoveryProperties.getGroup() + "@@" + agentServiceName)) { return; } //如果是获取服务 List<Instance> newInstance = namingEvent.getInstances(); Set<String> newInstanceIds = newInstance.stream() .map(Instance::getInstanceId) .collect(Collectors.toSet()); /* 计算下线的agent实例的时候,要保证对 INSTANCE_CACHE_MAP 的读写原子性 否则可能出现漏算agent下线实例的情况 */ List<AgentInstance> offlineInstances; synchronized (INSTANCE_CACHE_MAP) { offlineInstances = INSTANCE_CACHE_MAP.values().stream() .filter(agentInstance -> !newInstanceIds.contains(agentInstance.getInstanceId()))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log.debug("离线agent实例:{}", JSON.toJSONString(offlineInstances)); INSTANCE_CACHE_MAP.clear(); INSTANCE_CACHE_MAP.putAll(newInstance.stream().collect(Collectors.toMap(Instance::getInstanceId, this::getAgentInstance, (v1, v2) -> v1))); } // TODO agent实例下线通知 /* 除了上述要加同步锁之外,下面发送实例下线的事件通知还要加可重入的分布式锁 因为Nacos瞬间可能会产生大量事件,并广播到每个manager节点,为避免重复通知agent下线事件,需要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manager进行事件通知 做了幂等性处理后,这步可以省略 */ /* 即使完成上述两个同步机制,在一个manager内可能还会下发相同的agent下线事件通知 因此下发事件通知后,进行异常调度的时候,要保证异常调度的幂等性 */ } }; }使用java代码帮我补充分布式锁:防止多节点同时处理同一事件 幂等性处理:确保重复事件不会产生副作用

大家在看

recommend-type

商品条形码及生产日期识别数据集

商品条形码及生产日期识别数据集,数据集样本数量为2156,所有图片已标注为YOLO txt格式,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能直接用于YOLO算法的训练。可用于跟本识别目标相关的蓝桥杯比赛项目
recommend-type

7.0 root.rar

Android 7.0 MTK MT8167 user 版本root权限修改,super权限修改,当第三方APP想要获取root权限时,会弹出窗口访问是否给与改APP root权限,同意后该APP可以得到root权限,并操作相关内容
recommend-type

RK3308开发资料

RK3308全套资料,《06 RK3308 硬件设计介绍》《07 RK3308 软件方案介绍》《08 RK3308 Audio开发介绍》《09 RK3308 WIFI-BT功能及开发介绍》
recommend-type

即时记截图精灵 v2.00.rar

即时记截图精灵是一款方便易用,功能强大的专业截图软件。   软件当前版本提供以下功能:   1. 可以通过鼠标选择截图区域,选择区域后仍可通过鼠标进行边缘拉动或拖拽来调整所选区域的大小和位置。   2. 可以将截图复制到剪切板,或者保存为图片文件,或者自动打开windows画图程序进行编辑。   3. 保存文件支持bmp,jpg,png,gif和tif等图片类型。   4. 新增新浪分享按钮。
recommend-type

WinUSB4NuVCOM_NUC970+NuWriter.rar

NUC970 USB启动所需的USB驱动,已经下载工具NuWriter,可以用于裸机启动NUC970调试,将USB接电脑后需要先安装WinUSB4NuVCOM_NUC970驱动,然后使用NuWriter初始化硬件,之后就可以使用jlink或者ulink调试。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C#类库封装:简化SDK调用实现多功能集成,构建地磅无人值守系统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利用C#类库封装多个硬件设备的SDK接口,实现一系列复杂功能的一键式调用。具体功能包括身份证信息读取、人证识别、车牌识别(支持臻识和海康摄像头)、LED显示屏文字输出、称重数据读取、二维码扫描以及语音播报。所有功能均被封装为简单的API,极大降低了开发者的工作量和技术门槛。文中详细展示了各个功能的具体实现方式及其应用场景,如身份证读取、人证核验、车牌识别等,并最终将这些功能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磅称重无人值守系统解决方案。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C#编程经验的技术人员,尤其是需要快速集成多种硬件设备SDK的应用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效集成多种硬件设备SDK的项目,特别是那些涉及身份验证、车辆管理、物流仓储等领域的企业级应用。通过使用这些封装好的API,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易用性。 其他说明:虽然封装后的API极大地简化了开发流程,但对于一些特殊的业务需求,仍然可能需要深入研究底层SDK。此外,在实际部署过程中,还需考虑网络环境、硬件兼容性等因素的影响。
recommend-type

基于STM32F1的BLDC无刷直流电机与PMSM永磁同步电机源码解析:传感器与无传感器驱动详解

基于STM32F1的BLDC无刷直流电机和PMSM永磁同步电机的驱动实现方法,涵盖了有传感器和无传感两种驱动方式。对于BLDC电机,有传感器部分采用霍尔传感器进行六步换相,无传感部分则利用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实现换相。对于PMSM电机,有传感器部分包括霍尔传感器和编码器的方式,无传感部分则采用了滑模观测器进行矢量控制(FOC)。文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片段,还分享了许多调试经验和技巧。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嵌入式系统和电机控制基础知识的研发人员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和实现BLDC和PMSM电机驱动的开发者,帮助他们掌握不同传感器条件下的电机控制技术和优化方法。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实际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如霍尔传感器的中断触发换相、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的采样时机、滑模观测器的参数调整以及编码器的ABZ解码等。
recommend-type

基于Java的跨平台图像处理软件ImageJ:多功能图像编辑与分析工具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基于Java的图像处理软件ImageJ,详细阐述了它的跨平台特性、多线程处理能力及其丰富的图像处理功能。ImageJ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发,能够在多种操作系统上运行,包括Windows、Mac OS、Linux等。它支持多种图像格式,如TIFF、PNG、GIF、JPEG、BMP、DICOM、FITS等,并提供图像栈功能,允许多个图像在同一窗口中进行并行处理。此外,ImageJ还提供了诸如缩放、旋转、扭曲、平滑处理等基本操作,以及区域和像素统计、间距、角度计算等高级功能。这些特性使ImageJ成为科研、医学、生物等多个领域的理想选择。 适合人群:需要进行图像处理的专业人士,如科研人员、医生、生物学家,以及对图像处理感兴趣的普通用户。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效处理大量图像数据的场合,特别是在科研、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用户可以通过ImageJ进行图像的编辑、分析、处理和保存,提高工作效率。 其他说明:ImageJ不仅功能强大,而且操作简单,用户无需安装额外的运行环境即可直接使用。其基于Java的开发方式确保了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recommend-type

MATLAB语音识别系统:基于GUI的数字0-9识别及深度学习模型应用 · GUI v1.2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一款基于MATLAB的语音识别系统,主要功能是识别数字0到9。该系统采用图形用户界面(GUI),方便用户操作,并配有详尽的代码注释和开发报告。文中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音频采集、信号处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和预测等关键环节。此外,还讨论了MATLAB在此项目中的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如提高识别率和处理背景噪音等问题。最后,通过对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的总结,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适合人群:对语音识别技术和MATLAB感兴趣的初学者、学生或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语音识别技术原理的人群,特别是希望通过实际案例掌握MATLAB编程技巧的学习者。目标是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构建简单的语音识别应用程序。 其他说明:该程序需要MATLAB 2019b及以上版本才能正常运行,建议使用者确保软件环境符合要求。
recommend-type

Teleport Pro教程:轻松复制网站内容

标题中提到的“复制别人网站的软件”指向的是一种能够下载整个网站或者网站的特定部分,然后在本地或者另一个服务器上重建该网站的技术或工具。这类软件通常被称作网站克隆工具或者网站镜像工具。 描述中提到了一个具体的教程网址,并提到了“天天给力信誉店”,这可能意味着有相关的教程或资源可以在这个网店中获取。但是这里并没有提供实际的教程内容,仅给出了网店的链接。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互联网法律法规,复制他人网站内容并用于自己的商业目的可能构成侵权,因此在此类工具的使用中需要谨慎,并确保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标签“复制 别人 网站 软件”明确指出了这个工具的主要功能,即复制他人网站的软件。 文件名称列表中列出了“Teleport Pro”,这是一款具体的网站下载工具。Teleport Pro是由Tennyson Maxwell公司开发的网站镜像工具,允许用户下载一个网站的本地副本,包括HTML页面、图片和其他资源文件。用户可以通过指定开始的URL,并设置各种选项来决定下载网站的哪些部分。该工具能够帮助开发者、设计师或内容分析人员在没有互联网连接的情况下对网站进行离线浏览和分析。 从知识点的角度来看,Teleport Pro作为一个网站克隆工具,具备以下功能和知识点: 1. 网站下载:Teleport Pro可以下载整个网站或特定网页。用户可以设定下载的深度,例如仅下载首页及其链接的页面,或者下载所有可访问的页面。 2. 断点续传:如果在下载过程中发生中断,Teleport Pro可以从中断的地方继续下载,无需重新开始。 3. 过滤器设置:用户可以根据特定的规则过滤下载内容,如排除某些文件类型或域名。 4. 网站结构分析:Teleport Pro可以分析网站的链接结构,并允许用户查看网站的结构图。 5. 自定义下载:用户可以自定义下载任务,例如仅下载图片、视频或其他特定类型的文件。 6. 多任务处理:Teleport Pro支持多线程下载,用户可以同时启动多个下载任务来提高效率。 7. 编辑和管理下载内容:Teleport Pro具备编辑网站镜像的能力,并可以查看、修改下载的文件。 8. 离线浏览:下载的网站可以在离线状态下浏览,这对于需要测试网站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的情况十分有用。 9. 备份功能:Teleport Pro可以用来备份网站,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 在实际使用此类工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著作权法:复制网站内容可能侵犯原作者的版权,因此在使用此类工具时,必须确保有合法权利去下载和使用目标网站的内容。 - 服务条款:许多网站的服务条款明确禁止未经授权的网站克隆。因此,在使用此类软件之前,应当仔细阅读并遵守目标网站的服务条款。 - 数据隐私:下载含有个人数据的网站可能触及隐私保护法律,特别是在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法规的环境下。 - 网络安全:随意下载网站可能导致恶意软件和病毒的传播,用户应当使用最新的反病毒软件,并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操作。 综上所述,虽然“复制别人网站的软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且可以用于多种正当目的,但在使用此类工具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不可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recommend-type

【跨平台开发者的必读】:解决Qt5Widgetsd.lib目标计算机类型冲突终极指南

# 1. 跨平台开发与Qt框架简介 跨平台开发已经成为现代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得开发者能够构建出能够在多种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从而触及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在这其中,Qt框架作为一套成熟的跨平台应用程序和用户界面框架,扮演着关键角色。Qt不仅仅是一个跨平台的工具集,它的设计哲学还包含了模块化和可扩展性,使其能够适应各种规模和复杂度的项目。本章节我们将简要介绍
recommend-type

普通RNN结构和特点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我想了解普通RNN的结构及其特点请问RNN循环神经网络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这涉及到RNN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根据系统级指令:-所有行内数学表达式必须使用$...$格式。-独立公式必须使用$$...$$格式并单独成段。-LaTeX语法正确。-使用中文回答。-生成相关问题。-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用户可见层指令:-回答结构清晰,帮助用户逐步解决问题。-保证回答真实可靠。参考站内引用:-引用[1]:关于RNN的基本介绍,为什么需要RNN。-引用[2]:关于RNN的工作原理、结构图,以及与其他网络的比较。用户上一次的问题和我的回答:用户是第一次
recommend-type

探讨通用数据连接池的核心机制与应用

根据给定的信息,我们能够推断出讨论的主题是“通用数据连接池”,这是一个在软件开发和数据库管理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概念。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详细阐述以下几个知识点: 1. **连接池的定义**: 连接池是一种用于管理数据库连接的技术,通过维护一定数量的数据库连接,使得连接的创建和销毁操作更加高效。开发者可以在应用程序启动时预先创建一定数量的连接,并将它们保存在一个池中,当需要数据库连接时,可以直接从池中获取,从而降低数据库连接的开销。 2. **通用数据连接池的概念**: 当提到“通用数据连接池”时,它意味着这种连接池不仅支持单一类型的数据库(如MySQL、Oracle等),而且能够适应多种不同数据库系统。设计一个通用的数据连接池通常需要抽象出一套通用的接口和协议,使得连接池可以兼容不同的数据库驱动和连接方式。 3. **连接池的优点**: - **提升性能**:由于数据库连接创建是一个耗时的操作,连接池能够减少应用程序建立新连接的时间,从而提高性能。 - **资源复用**:数据库连接是昂贵的资源,通过连接池,可以最大化现有连接的使用,避免了连接频繁创建和销毁导致的资源浪费。 - **控制并发连接数**:连接池可以限制对数据库的并发访问,防止过载,确保数据库系统的稳定运行。 4. **连接池的关键参数**: - **最大连接数**:池中能够创建的最大连接数。 - **最小空闲连接数**:池中保持的最小空闲连接数,以应对突发的连接请求。 - **连接超时时间**:连接在池中保持空闲的最大时间。 - **事务处理**:连接池需要能够管理不同事务的上下文,保证事务的正确执行。 5. **实现通用数据连接池的挑战**: 实现一个通用的连接池需要考虑到不同数据库的连接协议和操作差异。例如,不同的数据库可能有不同的SQL方言、认证机制、连接属性设置等。因此,通用连接池需要能够提供足够的灵活性,允许用户配置特定数据库的参数。 6. **数据连接池的应用场景**: - **Web应用**:在Web应用中,为了处理大量的用户请求,数据库连接池可以保证数据库连接的快速复用。 - **批处理应用**:在需要大量读写数据库的批处理作业中,连接池有助于提高整体作业的效率。 - **微服务架构**:在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可能都需要与数据库进行交互,通用连接池能够帮助简化服务的数据库连接管理。 7. **常见的通用数据连接池技术**: - **Apache DBCP**:Apache的一个Java数据库连接池库。 - **C3P0**:一个提供数据库连接池和控制工具的开源Java框架。 - **HikariCP**:目前性能最好的开源Java数据库连接池之一。 - **BoneCP**:一个高性能的开源Java数据库连接池。 - **Druid**:阿里巴巴开源的一个数据库连接池,提供了对性能监控的高级特性。 8. **连接池的管理与监控**: 为了保证连接池的稳定运行,开发者需要对连接池的状态进行监控,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监控指标可能包括当前活动的连接数、空闲的连接数、等待获取连接的请求队列长度等。一些连接池提供了监控工具或与监控系统集成的能力。 9. **连接池的配置和优化**: 连接池的性能与连接池的配置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实际的应用负载和数据库性能来调整连接池的参数。例如,在高并发的场景下,可能需要增加连接池中连接的数量。另外,适当的线程池策略也可以帮助连接池更好地服务于多线程环境。 10. **连接池的应用案例**: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电商平台在大型促销活动期间,用户访问量激增,此时通用数据连接池能够保证数据库操作的快速响应,减少因数据库连接问题导致的系统瓶颈。 总结来说,通用数据连接池是现代软件架构中的重要组件,它通过提供高效的数据库连接管理,增强了软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了解和掌握连接池的原理及实践,对于任何涉及数据库交互的应用开发都至关重要。在实现和应用连接池时,需要关注其设计的通用性、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确保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recommend-type

【LabVIEW网络通讯终极指南】:7个技巧提升UDP性能和安全性

# 摘要 本文系统介绍了LabVIEW在网络通讯中的应用,尤其是针对UDP协议的研究与优化。首先,阐述了UDP的原理、特点及其在LabVIEW中的基础应用。随后,本文深入探讨了通过调整数据包大小、实现并发通信及优化缓冲区管理等技巧来优化UDP性能的LabVIEW方法。接着,文章聚焦于提升UDP通信安全性,介绍了加密技术和认证授权机制在LabVIEW中的实现,以及防御网络攻击的策略。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LabVIEW在实时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系统中的高级应用,并展望了LabVIEW与UDP通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新兴技术的影响。 # 关键字 LabVIEW;UDP网络通讯;性能优化;安全性;
recommend-type

简要介绍cnn卷积神经网络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我想了解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请问CNN卷积神经网络简介及其工作原理”。所以,我需要基于提供的引用材料,构建一个清晰的回答。 引用材料总结: - [^1]: CNN的核心思想是局部感受野、权值共享和时间或空间亚采样,提供位移、尺度、形变不变性。三大特色:局部感知、权重共享和多卷积核。 - [^2]: CNN是一种前馈神经网络,由卷积层和池化层组成,特别在图像处理方面出色。与传统多层神经网络相比,CNN加入了卷积层和池化层,使特征学习更有效。 - [^3]: CNN与全连接神经网络的区别:至少有一个卷积层提取特征;神经元局部连接和权值共享,减少参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