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 Solution: def removeDuplicates(self, nums: List[int]) -> int: if len(nums) <= 2: return len(nums) slow = 2 for fast in range(2, len(nums)): if nums[fast] != nums[slow-2]: nums[slow] = nums[fast] slow += 1 return slow解释
时间: 2025-07-12 12:45:09 浏览: 1
<think>嗯,用户现在让我解释另一个LeetCode问题,关于删除有序数组中的重复项,允许每个元素最多出现两次。之前他们问过子集生成的代码,现在转向类似的双指针问题,可能是在准备面试或者刷题。
首先,我需要确保自己完全理解这段代码的逻辑。代码的结构看起来是使用快慢指针的方法,初始时慢指针slow设为2,然后快指针fast从2开始遍历数组。当nums[fast]不等于nums[slow-2]时,将fast的值赋给slow的位置,然后slow加一。最后返回slow作为新数组的长度。
用户可能已经对双指针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明确为什么这样操作可以保证每个元素最多出现两次。可能需要详细分析每一步的过程,最好用例子来说明。
比如,假设输入是[1,1,1,2,2,3]。初始时,数组的前两个元素都是1,所以slow从索引2开始。快指针从索引2开始检查,第三个1是否等于nums[slow-2](即索引0的1),因为相等,所以不处理。接着fast到索引3,值是2,此时nums[slow-2]是索引1的1,不同,所以将nums[3]的2放到slow的位置(索引2),slow变为3。继续下去,直到处理完所有元素,这样重复超过两次的部分就被覆盖了。
用户可能不明白为什么slow从2开始,或者为什么比较的是nums[slow-2]。这里的关键是,允许每个元素最多出现两次,所以当slow指针移动时,它前面两个位置已经是处理好的部分,当前fast指向的元素如果和slow-2不同,说明要么是新元素,要么当前元素出现的次数还没超过两次,所以可以保留。
另外,需要解释时间复杂度是O(n),空间复杂度是O(1),因为是原地修改。可能还要对比其他方法,比如使用哈希表计数,但那样需要额外空间,或者多次遍历数组,效率不高。
用户可能想知道边界情况,比如数组长度小于等于2时直接返回,这时候没问题。或者当所有元素都相同的情况下,代码是否能正确处理,比如返回长度2。
最后,总结代码的思路,强调双指针的高效性和原地修改的特点,满足题目要求。可能还要提到这种方法是通用化的,比如允许最多k次重复,只需要将slow初始为k,比较nums[slow - k]即可。</think>让我们逐步分析这段用于**删除有序数组中重复项(允许最多重复两次)**的Python代码:
---
### 代码结构
```python
class Solution:
def removeDuplicates(self, nums: List[int]) -> int:
if len(nums) <= 2: # 边界情况处理
return len(nums)
slow = 2 # 慢指针从索引2开始
for fast in range(2, len(nums)): # 快指针遍历整个数组
if nums[fast] != nums[slow-2]: # 关键条件判断
nums[slow] = nums[fast]
slow += 1
return slow
```
---
### 算法思路
1. **问题核心**
在有序数组中,允许每个元素最多出现**两次**,并返回去重后的长度。
**要求**:原地修改数组,空间复杂度为 $O(1)$。
2. **双指针策略**
- **快指针 `fast`**:遍历原始数组,检查每个元素
- **慢指针 `slow`**:标记去重后的数组末尾
- **关键条件**:当 `nums[fast] != nums[slow-2]` 时,说明当前元素未重复超过两次,可以保留
3. **数学原理**
- 因为数组已排序,重复元素必然连续
- 通过比较 `nums[fast]` 和 `nums[slow-2]`,确保 `slow` 前的两个位置不会出现三次重复
---
### 示例演示(以 `nums = [1,1,1,2,2,3]` 为例)
| 步骤 | fast | nums[fast] | nums[slow-2] | 操作 | 数组状态(去重后部分) | slow |
|------|------|------------|--------------|--------------------|-----------------------------|------|
| 初始 | - | - | - | - | `[1,1,1,2,2,3]` | 2 |
| 1 | 2 | 1 | nums[0]=1 | 相等 → 不操作 | `[1,1,1,2,2,3]` | 2 |
| 2 | 3 | 2 | nums[0]=1 | 不等 → 赋值并移动 | `[1,1,2,2,2,3]` | 3 |
| 3 | 4 | 2 | nums[1]=1 | 不等 → 赋值并移动 | `[1,1,2,2,2,3]` | 4 |
| 4 | 5 | 3 | nums[2]=2 | 不等 → 赋值并移动 | `[1,1,2,2,3,3]` | 5 |
最终有效长度为 `slow = 5`,去重后数组为 `[1,1,2,2,3]`
---
### 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
- **时间复杂度**:$O(n)$,仅一次遍历
- **空间复杂度**:$O(1)$,原地修改数组,仅用常数额外空间
---
### 关键点解析
1. **为什么比较 `nums[slow-2]`?**
- 慢指针 `slow` 表示**去重后数组的末尾**
- 检查 `nums[slow-2]` 是为了确保当前元素 `nums[fast]` 在去重后的数组中不会出现第三次
2. **如何处理重复超过两次的元素?**
- 当 `nums[fast] == nums[slow-2]` 时,说明当前元素已重复两次,直接跳过
- 否则,将 `nums[fast]` 复制到 `slow` 位置,并移动 `slow`
3. **边界条件**
- 数组长度 ≤ 2 时无需处理(直接返回原长度)
- 所有元素相同的情况(如 `[1,1,1,1]`)会被正确截断为前两个元素
---
### 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1. **暴力法**
遍历并统计每个元素的出现次数,空间复杂度 $O(n)$,不满足题目要求。
2. **通用化扩展**
若允许最多保留 $k$ 次重复,只需将代码中的 `slow-2` 改为 `slow-k`,初始 `slow = k`。
---
### 总结
这段代码通过**双指针技巧**高效地解决了有序数组去重问题,核心思想是:
**通过慢指针标记有效区间的终点,快指针动态检查元素是否需要保留**。
既保证了时间复杂度最优,又严格遵守了原地修改的条件。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