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模拟公司网络场景。S3和S4是接入层交换机,负责用户的接入,S1和S2是汇聚层交换机,四台交换机组成一个环形网络。为了防止网络中出现环路,产生网络风暴,所有交换机上都需要运行生成树协议。同时为了加快网络收敛速度,网络管理员选择使用RSTP协议,且使得性能较好的S1为根交换机,S2为次根交换机,并配置边缘端口进一步优化公司网络
时间: 2023-05-29 16:02:20 浏览: 308
的性能。
具体配置如下:
1. 配置S1的优先级为0,并将其设置为根交换机。
2. 配置S2的优先级为1,并将其设置为次根交换机。
3. 配置S3和S4的优先级为2。
4. 将S3和S4的边缘端口配置为端口类型为edge,并开启端口保护。
配置命令如下:
S1#spanning-tree mode rapid-pvst
S1#spanning-tree vlan 1 priority 0
S2#spanning-tree mode rapid-pvst
S2#spanning-tree vlan 1 priority 1
S3#spanning-tree mode rapid-pvst
S3#spanning-tree vlan 1 priority 2
S3#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1
S3#spanning-tree portfast edge
S3#spanning-tree bpduguard enable
S4#spanning-tree mode rapid-pvst
S4#spanning-tree vlan 1 priority 2
S4#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1
S4#spanning-tree portfast edge
S4#spanning-tree bpduguard enable
通过以上配置,可以保证公司网络的稳定性和性能。
相关问题
某公司搬迁后组建新的局域网,新的局域网中网络设备主要由两台核心交换(S1与S2)及两 台接入交换机(S3与S4)构成,为确保冗余两台接入交换机都分别上联至两台核心交换机, 两台核心交换机之间也进行了互联拓扑图
<think>嗯,用户问的是关于公司搬迁后组建新局域网的情况,特别是网络拓扑结构。首先,我需要确认用户提到的设备:两台核心交换机S1和S2,两台接入交换机S3和S4。用户强调冗余,所以接入交换机都分别上联到两台核心,核心之间也互联。需要解释这种拓扑的结构和优点。
首先,我应该先描述拓扑结构。可能用户需要清晰的图示,但文字描述要详细。可能需要分步骤说明,比如核心层、接入层的连接方式。冗余设计的关键点在于双上联和核心互联,这样即使一个核心或链路故障,网络还能通。
然后,要解释这种设计的好处,比如高可用性、负载均衡、扩展性等。还要注意可能的环路问题,比如生成树协议(STP)的应用,防止广播风暴。但用户可能不太熟悉技术细节,所以需要用简单的中文解释。
另外,用户可能想知道这种拓扑的实际应用场景,或者配置时需要注意什么。比如VLAN的配置,链路聚合等。但用户的问题主要是介绍拓扑,所以可能不需要太深入配置细节,但可以提到这些技术作为冗余和性能优化的方法。
还要检查是否有遗漏,比如是否所有连接都是双链路,接入交换机之间的连接?根据描述,似乎没有,所以可能需要确认。用户提到的是接入交换机分别上联到两个核心,核心之间互联,所以接入交换机之间可能没有直接连接。
最后,确保使用正确的中文术语,避免专业术语过多,但必要的术语如STP、HSRP、VRRP可能需要简要解释。同时,注意格式要求,数学公式用$...$,独立公式用$$...$$,但在这个问题中可能用不上太多数学表达式,除非提到带宽计算等,但用户的问题主要是拓扑结构,所以可能不需要。但系统级指令要求所有行内数学表达式用$...$,所以如果有的话要处理,比如带宽如1Gbps可以写成$1\text{Gbps}$,不过可能不需要。还是按用户的问题内容来决定。</think>根据您的描述,该局域网的冗余拓扑结构可以通过以下分层结构清晰呈现:
一、**拓扑结构分层描述**
1. **核心层**
- 包含两台核心交换机 $S1$ 和 $S2$,两者之间通过$$ \text{高速互联链路(如万兆光纤)} $$直接连接,形成核心层的主干通道。
2. **接入层**
- 接入交换机 $S3$ 和 $S4$ 分别通过$$ \text{双上行链路} $$同时连接到 $S1$ 和 $S2$。
- 具体连接方式:
$S3 \xrightarrow{\text{链路1}} S1,\quad S3 \xrightarrow{\text{链路2}} S2$
$S4 \xrightarrow{\text{链路1}} S1,\quad S4 \xrightarrow{\text{链路2}} S2$
二、**拓扑图逻辑示意(文字描述)**
```
+-----+ +-----+
| S1 |<-------->| S2 |
+--+--+ +--+--+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
| S3 | | S4 |
+-----+ +-----+
```
三、**关键冗余机制**
1. **链路冗余**
- 每个接入交换机($S3/S4$)到核心层的双上行链路形成**链路聚合(LACP)**或**生成树协议(STP)**的冗余路径,单链路故障时流量自动切换。
2. **核心设备冗余**
- 核心交换机 $S1$ 和 $S2$ 通过互联链路实现**VRRP/HSRP**等网关冗余协议,保障核心层的高可用性。
四、**设计优势分析**
1. **高可靠性**
- 任意单台核心交换机或单条上行链路故障时,网络服务仍可通过冗余路径维持。
2. **负载均衡**
- 可通过跨核心交换机的流量分担(如ECMP)优化带宽利用率。
3. **扩展性**
- 接入层可灵活增加交换机,均通过双上行模式接入核心层。
五、**配置注意事项**
1. 需启用**生成树协议(STP/RSTP)**防止环路,建议配置为$$ \text{MSTP(多实例生成树)} $$以支持VLAN负载分担。
2. 核心交换机间建议部署$$ \text{堆叠(Stacking)} $$或$$ \text{MLAG(多机箱链路聚合)} $$技术简化管理。
这种拓扑属于典型的**双核心双归属架构**,在中小型企业网络中能有效平衡成本与可靠性需求。
某公司搬迁后组建新的局域网,新的局域网中网络设备主要由两台核心交换(S1与S2)及两台接入交换机(S3与S4)构成,为确保冗余两台接入交换机都分别上联至两台核心交换机,两台核心交换机之间也进行了互联的ensp拓扑图
<think>嗯,用户想了解某公司搬迁后组建的新局域网的拓扑结构,特别是使用eNSP绘制的图。首先,我需要明确用户的需求。他们提到有两台核心交换机S1和S2,还有两台接入交换机S3和S4。冗余设计是关键,所以接入交换机需要分别上联到两台核心交换机,同时核心之间也要互联。
我应该先考虑eNSP的基本元素,比如如何添加设备,连接线缆。然后,拓扑结构方面,核心交换机通常放在上层,接入层在下。冗余连接可能需要使用Eth-Trunk或者生成树协议来防止环路。不过用户可能只需要拓扑图的结构,不需要具体配置步骤。
接下来,用户可能想知道具体的连接方式,比如S3和S4如何连接到S1和S2,以及S1和S2之间的互联。是否需要使用堆叠或M-LAG?不过可能用户只需要基本的物理连接示意图。
需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步骤说明。可能需要先描述设备,然后连接方式,最后冗余机制。同时,要使用中文,符合格式要求,数学表达式用$...$,不过这里可能用不上太多数学,但如果有带宽之类的参数可能需要。
另外,用户可能没有提到具体的端口编号或IP地址,所以保持通用描述即可。最后,提醒用户实际应用中需要配置生成树、VRRP等协议,但拓扑图部分可能只需要连接线路。
检查是否有遗漏,比如eNSP中的设备类型选择,比如核心交换机可能用S5700,接入用S3700。连接线用Copper或光纤。确保每个步骤都清晰,帮助用户逐步构建拓扑图。</think>下面为您逐步分析该局域网的eNSP拓扑设计与实现方式:
一、设备选型建议
$$核心层:S1/S2 \quad 建议选用S5700系列(如S5700-28C-EI)$$
$$接入层:S3/S4 \quad 建议选用S3700系列(如S3700-24TP-SI)$$
二、物理连接规划
1. 核心层互联
$$\text{S1 GE 0/0/1} \leftrightarrow \text{S2 GE 0/0/1} \quad (\text{使用交叉线或光纤})$$
2. 接入层双归属
$$\begin{cases}
\text{S3 GE 0/0/2} \leftrightarrow \text{S1 GE 0/0/2} \\
\text{S3 GE 0/0/3} \leftrightarrow \text{S2 GE 0/0/2} \\
\text{S4 GE 0/0/2} \leftrightarrow \text{S1 GE 0/0/3} \\
\text{S4 GE 0/0/3} \leftrightarrow \text{S2 GE 0/0/3}
\end{cases}$$
三、拓扑示意图
```
+------+
| S1 |
+--+---+
|▲ ▲
|| |
+------------++ +------------+
| 核心层互联 |
+------------++ +------------+
|| |
▼| ▼
+--+---+
| S2 |
+------+
▲ ▲
| |
+-----------+--+-----------+
|接入层双归链路 |
+-----------+--+-----------+
| |
+--+---+
| S3 |
+------+
+------+
| S4 |
+------+
```
四、关键冗余机制
1. 链路聚合(推荐方案)
$$在S3/S4上配置Eth-Trunk:$$
$$\begin{cases}
S3: \text{GE0/0/2 + GE0/0/3 → Eth-Trunk 1} \\
S4: \text{GE0/0/2 + GE0/0/3 → Eth-Trunk 1}
\end{cases}$$
2. 生成树协议(基础保障)
$$建议启用RSTP协议,指定S1为根桥:$$
$$[S1] stp root primary$$
五、典型配置片段
```cisco
# S1基础配置示例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0/1
description To-S2-Core
port link-type trunk
port trunk allow-pass vlan 10 20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0/2
description To-S3-UpLink
eth-trunk 1
interface Eth-Trunk1
mode lacp-static
port trunk allow-pass vlan 10 20
```
注意事项:
1. 建议核心层互联使用万兆接口
2. 接入交换机建议划分业务VLAN和管理VLAN
3. 实际部署需配置VRRP实现网关冗余
4. 建议启用LLDP协议便于拓扑发现
该设计实现了:
- $核心层N+1冗余$
- $接入层双归链路负载分担$
- $全网状物理连接$
- $逻辑无环拓扑$
实际eNSP建模时,可先拖拽设备图标,按上述连接关系连线,最后标注端口描述信息。建议使用不同颜色区分核心层和接入层连接线。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