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读取与预处理 % 替换文件路径为实际CSV路径(注意处理中文路径问题) data = readmatrix('E:\西储大学数据集\降维散点图\年前.csv'); % 提取特征矩阵(前4列)和标签向量(第5列) features = data(:,1:4); % 100x4矩阵(假设共100个样本) labels = data(:,5); % 100x1标签向量 % 数据标准化(PCA对量纲敏感,必须执行) z_features = zscore(features); % PCA降维核心步骤 [coeff, score, latent] = pca(z_features); projected_data = score(:,1:2); % 取前两个主成分 % 计算方差解释率 explained_ratio = 100 * latent / sum(latent); cum_ratio = cumsum(explained_ratio); % 可视化模块 figure('Color','white','Position',[100 100 800 600]) % 分离不同类别的数据点 % scatter(projected_data(labels==0,1), projected_data(labels==0,2),... % 100, 'filled', 'MarkerFaceColor',[0.8 0.2 0.2], 'MarkerEdgeColor','k') % 红色表示标签0 scatter(projected_data(labels==0,1), projected_data(labels==0,2),... 100, 'filled', 'MarkerFaceColor',[0.8 0.2 0.2], 'MarkerEdgeColor','MarkerEdgeColor',[0.2 0.4 0.8], 'LineWidth',1.5) % 实心红点 hold on scatter(projected_data(labels==1,1), projected_data(labels==1,2),... 100, 'filled', 'MarkerFaceColor',[0.2 0.4 0.8], 'MarkerEdgeColor','k') % 蓝色表示标签1 % 加粗空心点边缘 % 添加统计信息标注 text(0.05, 0.95, sprintf('PC1解释方差: %.1f%%\nPC2解释方差: %.1f%%\n累计方差: %.1f%%',... explained_ratio(1), explained_ratio(2), cum_ratio(2)),... 'Units','normalized','FontSize',10, 'VerticalAlignment','top') % 图形美化设置 title('四维特征PCA降维可视化', 'FontSize',14, 'FontWeight','bold') xlabel(['主成分1 (方差贡献率: ' num2str(round(explained_ratio(1),1)) '%)'], 'FontSize',12) ylabel(['主成分2 (方差贡献率: ' num2str(round(explained_ratio(2),1)) '%)'], 'FontSize',12) legend({'类别 0','类别 1'}, 'Location','best', 'FontSize',10) xlim([-2 2]); % 设置 x 轴范围为 0 到 1.5 ylim([-2 2]); % 设置 y 轴范围为 0 到 5.5 grid on set(gca, 'LineWidth',1.2, 'FontSize',11)
时间: 2025-06-27 10:09:37 浏览: 17
<think>嗯,用户提供的这段MATLAB代码是关于数据读取、预处理以及PCA降维可视化的。我需要先理解每一部分的功能,然后逐步解释给用户。首先,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这段代码的作用和执行流程,或者可能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比如路径错误、标准化处理、PCA参数的理解,或者图形显示的问题。
首先,数据读取部分,路径中有中文,可能需要提醒用户注意MATLAB对中文路径的支持情况,有时候会出现乱码或无法读取的问题。然后,readmatrix函数是否正确读取了CSV文件,数据维度是否正确,比如features是前四列,labels是第五列,需要确认数据实际结构是否符合预期。
接下来是数据标准化,使用zscore进行标准化处理,这对于PCA是必要的,因为PCA对变量的量纲敏感。用户是否了解标准化的意义呢?可能需要解释一下。
然后是PCA的核心步骤,coeff是主成分系数,score是投影后的数据,latent是主成分的方差。用户取了前两个主成分,这里可能需要说明选择两个主成分的原因,比如可视化需求,或者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足够高。
计算方差解释率的部分,explained_ratio和cum_ratio分别表示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解释率和累积解释率,这部分在可视化中用于标注,用户可能关心如何解读这些数值。
可视化模块中,figure设置了背景颜色和位置,scatter绘制不同类别的散点图,颜色和标记样式可能存在错误,比如第二个scatter的'MarkerEdgeColor'参数重复了,应该是设置边缘颜色为k(黑色),但代码里写成了'MarkerEdgeColor',[0.2 0.4 0.8],这可能是个错误,会导致MATLAB报错。用户可能在运行时报错,需要指出这个问题。
另外,文本标注部分使用sprintf生成统计信息,这里是否正确计算了方差解释率,是否正确显示到图表中,坐标轴标签是否清晰,图例位置是否合适,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图形美化的部分,比如标题、坐标轴标签、图例、网格设置等,用户可能希望图表更美观,或者需要调整某些样式。
用户可能的疑问还包括:如何解释PCA的结果?主成分1和主成分2代表什么?不同类别的数据点在降维后的分布是否合理?是否有重叠或分离的情况?方差解释率是否足够高,是否需要保留更多主成分?
此外,用户可能希望进一步优化图表,比如颜色选择、标记大小、坐标轴范围是否合适,或者添加更多的统计信息。还可能想知道这段代码的应用场景,比如故障诊断、分类任务等,特别是西储大学数据集通常用于轴承故障检测,可能涉及振动信号分析,PCA在这里的作用是特征降维以便于可视化分类效果。
最后,需要检查代码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错误,比如数据路径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包含缺失值,readmatrix是否能正确读取,标签是否为二分类(0和1),标准化是否正确应用,PCA函数的参数是否适当等。如果有错误,用户可能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需要逐一排查。</think>以下是对您提供的MATLAB代码的详细分步解析:
$\textbf{一、数据读取与路径处理}$
1. 代码中使用$readmatrix$函数读取CSV文件时,需特别注意:
- 路径中的反斜杠$\backslash$在MATLAB中需转义为双反斜杠$\backslash\backslash$或正斜杠$/$(推荐)
- 中文路径可能导致读取失败,建议改为全英文路径,例如:$'E:/CWRU_dataset/DR_ScatterPlot/data_before.csv'$
$\textbf{二、数据预处理流程}$
2. 标准化处理的核心代码:
$$z\_features = zscore(features);$$
- 计算每个特征的$\mu$(均值)和$\sigma$(标准差)
- 执行标准化变换:$z = \frac{x - \mu}{\sigma}$
- PCA对尺度敏感的原因:协方差矩阵计算受量纲影响
$\textbf{三、PCA核心算法实现}$
3. pca函数返回值解析:
- $coeff$:4×4主成分系数矩阵(每列对应一个主成分)
- $score$:100×4得分矩阵(样本在主成分空间的投影)
- $latent$:4×1向量,主成分特征值(按降序排列)
4. 投影计算数学表达式:
$$projected\_data = z\_features \times coeff(:,1:2)$$
实际通过$score(:,1:2)$直接获取前两个主成分
$\textbf{四、可视化模块优化建议}$
5. 当前散点图代码存在两个问题:
```matlab
% 错误示例:
scatter(..., 'MarkerEdgeColor','MarkerEdgeColor',[0.2 0.4 0.8])
```
- 参数重复定义$MarkerEdgeColor$
- 正确的颜色定义应指定RGB三元组或预定义颜色字符:
```matlab
'MarkerEdgeColor', [0.2 0.4 0.8] % RGB数值
或
'MarkerEdgeColor', 'b' % 预定义颜色
```
6. 图形美化建议:
- 调整坐标轴范围时保持对称性:
```matlab
axis equal % 确保坐标轴比例一致
xlim([-4 4]); ylim([-4 4]) % 根据实际数据分布调整
```
- 添加数据密度信息:
```matlab
histogram(projected_data(:,1), 'FaceAlpha',0.3) % PC1分布直方图
```
$\textbf{五、统计信息解读}$
7. 方差解释率计算原理:
$$explained\_ratio_i = \frac{\lambda_i}{\sum_{j=1}^p \lambda_j} \times 100\%$$
- $\lambda_i$表示第$i$个主成分的特征值
- 示例:若$explained\_ratio = [73.5, 21.3, 4.1, 1.1]$,则前两个主成分累计解释94.8%的方差
$\textbf{六、完整执行流程验证}$
建议按以下步骤调试:
1. 检查数据维度:`size(data)`应返回$N \times 5$矩阵
2. 验证标准化结果:`mean(z_features)`应接近0,`std(z_features)`应接近1
3. 确认主成分正交性:`coeff'*coeff`应得到单位矩阵
4. 可视化验证:观察不同类别数据点在二维空间的分离程度
$\textbf{七、典型应用场景}$
本代码适用于:
- 高维数据可视化(如振动信号特征分析)
- 故障模式识别(西储大学轴承数据集)
- 分类任务的特征预处理
-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分析
实际运行效果示意图:
$$\begin{array}{cc}
\text{主成分2} & \text{主成分1} \\
\downarrow & \downarrow \\
\includegraphics[width=0.4\textwidth]{pca_scatter.png} &
\includegraphics[width=0.4\textwidth]{variance_explained.png}
\end{array}$$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