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ffmpeg解码时出现输出缓冲区大小 (368640) 对于输出数据 (376832) 来说太小会发生什么
时间: 2024-04-01 15:38:30 浏览: 207
在使用FFmpeg进行解码时,输出缓冲区大小 (output buffer size) 设置的过小,可能会导致解码出的数据无法完整地写入到输出缓冲区中,从而导致数据丢失或者输出异常等问题。当输出缓冲区的大小小于实际输出数据的大小时,FFmpeg会将部分数据写入到输出缓冲区中,而剩余的数据将会被丢弃。这将导致输出数据的不完整或者输出帧的缺失。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设置足够大的输出缓冲区,以确保解码出的数据能够完整地写入到输出缓冲区中。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调整FFmpeg的输出缓冲区大小参数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使用FFmpeg的avcodec_receive_frame函数接收解码数据时,可以通过AVFrame结构体中的linesize和height成员计算出输出数据的大小,然后将这个大小作为输出缓冲区的大小进行设置即可。
相关问题
C++ 代码实现libdatachannel rtp h264封装,h264的数据来自FFmpeg AVPacket NALU使用0001分隔
<think>我们已知:1.用户希望使用C++和libdatachannel来传输H.264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FFmpeg的AVPacket。2.特别指出NALU使用0x000001分隔符(即Annex B格式)分隔。问题分析:
libdatachannel的H264RtpPacketizer默认支持两种NALU分隔方式:Length(长度前缀)和StartSequence(起始码)。但是用户的数据是Annex B格式(起始码0x000001或0x00000001),而libdatachannel的H264RtpPacketizer在构造时可以选择Separator::StartSequence(即起始码)方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libdatachannel的H264RtpPacketizer在处理输入数据时,期望输入的是单个NALU(即已经去除了起始码的NALU数据),或者是一帧数据(包含多个由起始码分隔的NALU)。但是,根据其源代码,H264RtpPacketizer在Separator::StartSequence模式下,会按照起始码(0x000001或0x00000001)来分割NALU。因此,我们可以将整个包含多个NALU的帧(包括起始码)直接送入,由packetizer内部进行分割。但是,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数据来源于FFmpeg的AVPacket,而AVPacket中的数据可能是Annex B格式(每个NALU前面有起始码)。因此,我们可以将整个AVPacket的数据(包含多个NALU)作为一个整体送入H264RtpPacketizer,并指定Separator为StartSequence。步骤:1.初始化H264RtpPacketizer,指定Separator为StartSequence(即起始码分隔)。2.从FFmpeg解码器或编码器获取AVPacket。3.将AVPacket中的数据(包括起始码)作为一帧数据送入packetizer。4.从packetizer中取出RTP包并发送。注意:AVPacket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NALU。在Annex B格式中,每个NALU前面有起始码(0x000001或0x00000001)。因此,我们可以将整个AVPacket的数据(包括起始码)作为一个连续的缓冲区传递给packetizer。代码示例:首先,确保包含必要的头文件:
```cpp#include<rtc/rtc.hpp>
#include <vector>#include<cstdint>
```初始化RTP配置和packetizer:
```cpp//创建RTP配置rtc::RtpPacketizer::Config rtpConfig;
rtpConfig.ssrc=1234; //设置SSRCrtpConfig.payloadType =96; //设置负载类型,通常H264为96rtpConfig.clockRate =90000;// H264的时钟频率//创建H264RtpPacketizer,使用起始码分隔方式autopacketizer= std::make_shared<rtc::H264RtpPacketizer>(rtc::H264RtpPacketizer::Separator::StartSequence, rtpConfig);
```处理FFmpeg的AVPacket:```cpp//假设我们有一个AVPacketpkt//注意:AVPacket的数据是Annex B格式,即每个NALU前面有起始码(0x000001或0x00000001)//将AVPacket的数据转换为字节向量std::vector<uint8_t>buffer(pkt->data, pkt->data +pkt->size);
//将整个缓冲区推入packetizerpacketizer->push(buffer.data(), buffer.size());//然后从packetizer中取出所有的RTP包并发送while (auto rtpPacket= packetizer->pop()){//获取RTP包的数据和大小autodata =rtpPacket->data();autosize =rtpPacket->size();//发送RTP包,例如通过UDP或WebRTC数据通道//sendRtpPacket(data, size);
}```注意:在发送RTP包之前,可能需要设置时间戳和序列号。但是,libdatachannel的RtpPacketizer会自动处理序列号(每个包递增),时间戳则需要我们设置。通常,时间戳来源于AVPacket的pts(呈现时间戳),需要转换为RTP时间戳(乘以时钟频率除以时间基)。因此,在推入数据之前,我们应该设置时间戳:
```cpp//将AVPacket的pts转换为RTP时间戳//假设时间基为AV_TIME_BASE(或AVStream的time_base),时钟频率为90000//转换公式:rtpTimestamp =(pkt->pts *clockRate *time_base.den) /(time_base.num* AV_TIME_BASE)?注意:这里需要根据实际时间基转换//更常见的做法:如果pkt->pts是以AVStream的time_base为单位,则:// rtpTimestamp= static_cast<uint32_t>(pkt->pts *(rtpConfig.clockRate *time_base.den) /time_base.num);//但是,由于H264RtpPacketizer本身不处理时间戳,我们需要在构建RTP包时设置时间戳。然而,在push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传入时间戳。因此,我们需要在创建RtpPacketizer之后,在push之前设置当前帧的时间戳。//实际上,libdatachannel的H264RtpPacketizer在push时不会记录时间戳,而是在pop时生成RTP包,但此时需要知道时间戳。所以,我们需要在push之前设置时间戳。
//查看源码,我们发现H264RtpPacketizer有一个setTimestamp方法吗?实际上,RtpPacketizer在生成每个RTP包时,会使用同一个时间戳(一帧的时间戳)。因此,我们需要在push一帧数据之前设置该帧的时间戳。
//在libdatachannel中,RtpPacketizer并没有提供设置时间戳的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在外部处理:在生成RTP包后,设置每个包的时间戳。//但是,在pop时返回的是RtpPacket,我们可以修改它吗?查看RtpPacket类,它提供了设置时间戳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做:
uint32_trtpTimestamp =...; //计算得到的时间戳//在push之前,我们可以通过packetizer设置一个回调来设置时间戳?或者,在pop之后设置每个包的时间戳。//由于pop之后我们得到了RtpPacket的指针,我们可以这样:
while(autortpPacket =packetizer->pop()) {rtpPacket->setTimestamp(rtpTimestamp);//然后发送}
//但是,这样设置的话,同一个帧分成的多个RTP包具有相同的时间戳?这是不对的,因为同一帧的多个RTP包应该具有相同的时间戳(因为它们是同一时刻的)。//所以,我们可以在pop出每个包后,设置这个时间戳(同一帧的所有RTP包时间戳相同)。//因此,整个流程变为:
//1.计算当前AVPacket对应的RTP时间戳//2.将数据push到packetizer//3.循环pop,对每个pop出来的包设置时间戳,然后发送//示例:uint32_t rtpTimestamp= convertPtsToRtpTimestamp(pkt->pts,time_base,rtpConfig.clockRate);
packetizer->push(buffer.data(),buffer.size());while (auto rtpPacket= packetizer->pop()){rtpPacket->setTimestamp(rtpTimestamp);//设置序列号(如果packetizer已经自动递增,则不需要再设置)?实际上,packetizer内部会管理序列号,每次pop一个包,序列号自动递增。//发送sendRtpPacket(rtpPacket->data(),rtpPacket->size());}```关于序列号:RtpPacketizer在构造时会初始化一个随机的序列号,然后每次pop一个包,序列号递增。因此,我们不需要手动设置序列号。时间戳转换函数示例:```cppuint32_tconvertPtsToRtpTimestamp(int64_tpts,const AVRational& time_base,uint32_t clockRate){//将pts转换为秒:pts *time_base.num /time_base.den//然后乘以时钟频率(clockRate)得到RTP时间戳double seconds= static_cast<double>(pts) *time_base.num /time_base.den;return static_cast<uint32_t>(seconds* clockRate);}
```注意:时间戳是32位整数,可能会回绕,但这是正常的。另外,AVPacket可能包含B帧,因此dts(解码时间戳)可能更准确?但通常使用pts。具体取决于同步需求。总结步骤:1.初始化H264RtpPacketizer,指定Separator为StartSequence(起始码)。2.从FFmpeg获取AVPacket。3.将AVPacket的数据(包括起始码)复制到缓冲区。4.计算该AVPacket对应的RTP时间戳(使用pts和时钟频率)。5.将缓冲区数据push到packetizer。6.循环pop出RTP包,对每个包设置时间戳(同一帧所有包相同),然后发送。注意事项:
-如果AVPacket只包含一个NALU,那么push进去后,packetizer可能会生成一个或多个RTP包(如果NALU太大,超过MTU,则分片)。-如果AVPacket包含多个NALU(比如IDR帧通常包含多个NALU:SPS,PPS, IDR等),那么packetizer会按照起始码分割成多个NALU,然后每个NALU再根据大小决定是否分片。注意,每个NALU会生成一个或多个RTP包,这些包都属于同一帧,因此时间戳相同。引用说明:根据libdatachannel的文档和源码,H264RtpPacketizer支持StartSequence分隔方式[^1]。同时,FFmpeg的AVPacket在H.264编码时可以使用AnnexB格式(通过设置`avformat`或编码器参数)[^2]。相关问题:1.如何配置FFmpeg使其输出Annex B格式的H.264数据?2.在libdatachannel中,如何设置RTP的MTU大小?3.如何处理H.264的SPS和PPS参数集?需要单独发送吗?4.在WebRTC中,如何将RTP包通过RTCPeerConnection发送?5.如何同步视频和音频的RTP时间戳?生成相关问题:1.如何配置FFmpeg使其输出AnnexB格式的H.264数据?2.在libdatachannel中,如何设置RTP的MTU大小?3.如何处理H.264的SPS和PPS参数集?需要单独发送吗?4.在WebRTC中,如何将RTP包通过RTCPeerConnection发送?5.如何同步视频和音频的RTP时间戳?</think>在 libdatachannel 中实现 RTP H.264 封装,特别是处理 FFmpeg AVPacket 中带 `0x000001` 分隔符的 Annex B 格式 NALU 数据,需要以下关键步骤:
### 解决方案步骤
#### 1. 初始化 RTP 打包器
```cpp
#include <rtc/rtc.hpp>
using namespace rtc;
// 创建 RTP 配置
RtpPacketizer::Config rtpConfig;
rtpConfig.payloadType = 96; // H.264 负载类型
rtpConfig.clockRate = 90000; // H.264 时钟频率
rtpConfig.ssrc = 12345; // 随机 SSRC
// 创建 H.264 打包器 (指定 Annex B 分隔符)
auto packetizer = std::make_shared<H264RtpPacketizer>(
H264RtpPacketizer::Separator::StartSequence, // 使用 0x000001 分隔
rtpConfig
);
```
#### 2. 处理 FFmpeg AVPacket
```cpp
extern "C" {
#include <libavcodec/avcodec.h>
}
void processAVPacket(AVPacket* pkt, std::shared_ptr<H264RtpPacketizer> packetizer) {
// 验证分隔符 (Annex B 格式)
if (pkt->size >= 4 &&
(memcmp(pkt->data, "\x00\x00\x00\x01", 4) == 0 ||
memcmp(pkt->data, "\x00\x00\x01", 3) == 0)) {
// 直接推送整个 AVPacket (包含分隔符)
packetizer->push(pkt->data, pkt->size);
// 处理 RTP 分包
while (auto rtpPacket = packetizer->pop()) {
// 获取 RTP 包数据
auto data = rtpPacket->data();
size_t size = rtpPacket->size();
// 在此发送 RTP 包 (示例)
sendRtpPacket(data, size);
}
}
}
```
#### 3. 关键处理逻辑
- **分隔符处理**:
`Separator::StartSequence` 参数使打包器自动识别 `0x000001` 或 `0x00000001` 分隔符
- **时间戳同步**:
需将 AVPacket 的 PTS 转换为 RTP 时间戳:
```cpp
uint32_t rtpTimestamp = static_cast<uint32_t>(pkt->pts * rtpConfig.clockRate * timebase.den / timebase.num);
rtpPacket->setTimestamp(rtpTimestamp);
```
- **分片处理**:
打包器自动根据 MTU(默认 1280 字节)分割 FU-A 分片包
### 工作流程
```mermaid
graph TD
A[FFmpeg AVPacket] -->|Annex B 数据<br/>带 0x000001 分隔符| B(H264RtpPacketizer)
B --> C{是否超过 MTU?}
C -->|是| D[生成 FU-A 分片包]
C -->|否| E[生成单一 NALU 包]
D --> F[RTP 包队列]
E --> F
F --> G[发送 RTP 数据]
```
### 注意事项
1. **起始码兼容性**
libdatachannel 的 `StartSequence` 模式支持 3 字节(`0x000001`)和 4 字节(`0x00000001`)起始码[^1]
2. **SPS/PPS 处理**
在会话开始时单独发送参数集:
```cpp
// 假设 sps/pps 是包含起始符的 ByteVector
packetizer->push(sps.data(), sps.size());
packetizer->push(pps.data(), pps.size());
```
3. **时间戳连续性**
同一帧的多个 NALU 使用相同 RTP 时间戳,不同帧按公式递增:
$$ \Delta T_{RTP} = \frac{\Delta T_{PTS} \times 90000}{timebase} $$
4. **MTU 调整**
可通过配置修改 MTU 大小:
```cpp
rtpConfig.mtu = 1200; // 根据网络环境调整
```
### 完整示例伪代码
```cpp
AVPacket* pkt;
AVRational timebase = {1, 90000}; // 示例时间基
while (get_av_packet(pkt)) {
// 转换时间戳
uint32_t rtpTs = pkt->pts * timebase.den * rtpConfig.clockRate / timebase.num;
// 推送 Annex B 数据
packetizer->push(pkt->data, pkt->size);
// 获取并发送 RTP 包
while (auto rtp = packetizer->pop()) {
rtp->setTimestamp(rtpTs);
send_rtp(rtp->data(), rtp->size());
}
av_packet_unref(pkt);
}
```
### 常见问题解决
- **数据损坏**:确保 AVPacket 包含完整帧数据,设置 `avctx->flags |= AV_CODEC_FLAG_OUTPUT_CORRUPT`
- **时间戳跳变**:使用 `av_rescale_q()` 规范时间戳计算
- **分片错误**:验证 NALU 头中的 `FU-A` 指示位 (Type=28)
ffmpeh解码rtsp内存数据
<think>嗯,用户问的是关于用FFmpeg解码RTSP流到内存数据的问题。首先,我需要确定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可能他们正在处理实时视频流,比如监控摄像头的数据,需要将视频流解码后存储在内存中进行处理,而不是直接保存为文件。这时候,FFmpeg是一个常用的工具,但用户可能对具体步骤不太清楚。
首先,我应该回顾一下FFmpeg的基本结构。FFmpeg处理流媒体通常涉及解复用(demux)、解码(decode)等步骤。RTSP流通常使用TCP或UDP传输,可能需要先连接到RTSP服务器,获取流数据。用户提到的是内存数据,所以需要避免使用文件操作,而是将数据保存在内存缓冲区中。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如何配置FFmpeg来读取RTSP流。FFmpeg的AVFormatContext用于处理输入格式,可能需要设置一些参数,比如rtsp_transport为tcp,或者处理缓冲区大小。同时,用户可能遇到网络问题,比如延迟或丢包,这时候参数调整可能很重要。
然后,解码部分需要使用AVCodecContext,找到正确的解码器,比如H.264或H.265。这里要确保解码器正确初始化,并且能够处理来自内存的数据。用户可能想知道如何将数据包从内存中读取并传递给解码器。
另外,用户可能想知道如何将解码后的帧(AVFrame)保存在内存中,比如转换为RGB或其他格式,方便后续处理。这部分可能需要使用sws_scale进行图像转换。
可能还需要考虑多线程处理,因为实时解码需要高效处理数据,避免阻塞。同时,内存管理很重要,防止内存泄漏,尤其是在重复分配和释放AVPacket和AVFrame的时候。
用户可能会遇到的常见问题包括连接失败、解码器不支持、内存泄漏或者帧处理效率低。需要提醒他们检查网络连接,确保解码器可用,正确释放资源,以及优化图像转换过程。
最后,应该给出一个代码示例的大纲,帮助他们理解流程,从初始化、打开输入流、读取数据包、解码到处理帧数据。同时,提醒他们参考FFmpeg的官方文档和示例,因为实际实现可能较复杂。
总结下来,回答需要分步骤解释流程,注意事项,并提供代码结构示例,同时强调内存管理和错误处理的重要性。</think>以下是对使用FFmpeg解码RTSP流到内存数据的逐步说明:
▌核心流程概述
1. 初始化FFmpeg组件
2. 建立RTSP连接
3. 获取视频流信息
4. 循环读取数据包
5. 解码视频帧
6. 内存数据存储
▌详细实现步骤
1. 初始化基础组件
```c
avformat_network_init(); // 初始化网络模块
AVFormatContext *fmt_ctx = avformat_alloc_context();
// 设置RTSP参数
AVDictionary *options = NULL;
av_dict_set(&options, "rtsp_transport", "tcp", 0); // 强制使用TCP传输
av_dict_set(&options, "buffer_size", "1024000", 0); // 调整缓冲区大小
```
2. 打开视频流
```c
if(avformat_open_input(&fmt_ctx, "rtsp://example.com/stream", NULL, &options) < 0) {
// 错误处理
}
if(avformat_find_stream_info(fmt_ctx, NULL) < 0) {
// 流信息获取失败
}
```
3. 配置解码器
```c
AVCodecParameters *codec_params;
AVCodec *codec;
// 查找视频流索引
int video_stream_idx = av_find_best_stream(fmt_ctx, AVMEDIA_TYPE_VIDEO, -1, -1, NULL, 0);
codec_params = fmt_ctx->streams[video_stream_idx]->codecpar;
codec = avcodec_find_decoder(codec_params->codec_id);
AVCodecContext *codec_ctx = avcodec_alloc_context3(codec);
avcodec_parameters_to_context(codec_ctx, codec_params);
if(avcodec_open2(codec_ctx, codec, NULL) < 0) {
// 解码器打开失败
}
```
4. 内存解码处理
```c
AVPacket *pkt = av_packet_alloc();
AVFrame *frame = av_frame_alloc();
while(av_read_frame(fmt_ctx, pkt) >= 0) {
if(pkt->stream_index == video_stream_idx) {
int ret = avcodec_send_packet(codec_ctx, pkt);
while(ret >= 0) {
ret = avcodec_receive_frame(codec_ctx, frame);
if(ret == AVERROR(EAGAIN) || ret == AVERROR_EOF)
break;
// 此时frame包含解码后的YUV数据
// 可访问frame->data、frame->linesize获取原始数据
// 建议转换为RGB格式存储
}
}
av_packet_unref(pkt);
}
```
▌关键注意事项
1. 内存管理
- 使用环形缓冲区处理实时流
- 及时释放av_packet和av_frame
- 使用sws_scale进行像素格式转换时注意内存对齐
2. 性能优化
```c
// 设置解码参数
codec_ctx->thread_count = 4; // 多线程解码
codec_ctx->lowres = 0; // 最高分辨率解码
```
3. 错误处理
- 添加超时重连机制
- 实现网络中断恢复
- 处理解码器刷新命令(flush packets)
▌典型内存数据结构
```c
typedef struct {
uint8_t *data[AV_NUM_DATA_POINTERS]; // 多平面数据
int linesize[AV_NUM_DATA_POINTERS]; // 行宽
int width;
int height;
AVPixelFormat format; // 像素格式
int64_t pts; // 显示时间戳
} VideoFrameBuffer;
```
▌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1. 花屏问题:检查是否完整接收I帧
2. 延迟过高:调整`max_delay`参数
3. 内存泄漏:使用valgrind检测资源释放
4. 同步问题:使用`AVRational time_base`处理时间戳
建议结合FFmpeg的hwaccel硬件加速API(如CUDA/QSV)提升解码性能。实际开发中需要处理音视频同步、时间戳处理等复杂问题,建议参考FFmpeg官方示例代码中的`decoding_encoding.c`实现。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