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此代码运行结果:% 采样频率 fs = 1000; % 通带边缘频率 wp = [125 300]/(fs/2); % 阻带边缘频率 ws = [100 350]/(fs/2); % 通带和阻带的最大允许衰减(dB) Rp = 1; Rs = 30; % 计算滤波器的阶数和截止频率 [n,wn] = buttord(wp,ws,Rp,Rs); % 使用fir1函数设计带通滤波器 b = fir1(n,wn); % 生成原始信号,包括50Hz和200Hz的正弦波 t = 0:1/fs:1; x = sin(2*pi*50*t) + sin(2*pi*200*t); % 使用filter函数将信号通过滤波器 y = filter(b,1,x); % 绘制原始信号和滤波后的信号 figure; plot(t,x); hold on; plot(t,y); legend('原始信号','滤波后的信号'); xlabel('时间(秒)'); ylabel('幅度');
时间: 2023-08-06 15:02:34 浏览: 152
这段代码主要是实现了一个带通滤波器的设计和应用,用于处理包含50Hz和200Hz正弦波的原始信号,将其滤波后输出滤波后的信号。
具体分析如下:
1. 定义采样频率 fs = 1000;
2. 定义带通滤波器的通带边缘频率 wp = [125 300]/(fs/2),阻带边缘频率 ws = [100 350]/(fs/2)。
3. 定义带通滤波器通带和阻带的最大允许衰减(dB),Rp = 1,Rs = 30。
4. 使用 buttord 函数计算出带通滤波器的阶数和截止频率 [n,wn] = buttord(wp,ws,Rp,Rs)。
5. 使用 fir1 函数生成带通滤波器 b = fir1(n,wn)。
6. 生成原始信号,包括50Hz和200Hz的正弦波 t = 0:1/fs:1; x = sin(2*pi*50*t) + sin(2*pi*200*t)。
7. 使用 filter 函数将原始信号通过滤波器 y = filter(b,1,x)。
8. 绘制原始信号和滤波后的信号 plot(t,x); hold on; plot(t,y); legend('原始信号','滤波后的信号'); xlabel('时间(秒)'); ylabel('幅度')。
从运行结果来看,滤波后的信号中只保留了125Hz和300Hz之间的信号,被滤除的50Hz和200Hz正弦波信号已被滤除。同时,滤波器设计合理,滤波后的信号幅度明显下降,但滤波器的设计允许一定的通带和阻带波动,因此在滤波的过程中仍会存在少量的幅度波动。
相关问题
分析此代码运行结果:% 生成原始信号 fs = 1000; % 采样率 t = 0:1/fs:1-1/fs; % 时间向量 f1 = 50; % 第一个正弦波频率 f2 = 200; % 第二个正弦波频率 x = sin(2*pi*f1*t) + sin(2*pi*f2*t); % 原始信号 % 设计带通滤波器 fp1 = 125; % 通带下限频率 fp2 = 300; % 通带上限频率 wp1 = fp1/(fs/2); % 归一化通带下限频率 wp2 = fp2/(fs/2); % 归一化通带上限频率 N = 30; % 滤波器阶数 b = fir1(N, [wp1, wp2], 'bandpass', hamming(N+1)); % 汉明窗函数加权 % 滤波 y = filter(b, 1, x); % 绘制原始信号和滤波后的信号 figure; subplot(2,1,1); plot(t,x); title('原始信号'); xlabel('时间 (s)'); ylabel('幅度'); subplot(2,1,2); plot(t,y); title('滤波后信号'); xlabel('时间 (s)'); ylabel('幅度');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生成一个由两个正弦波组成的原始信号,并使用带通滤波器将该信号中的125Hz到300Hz之间的频率成分滤出来,并绘制出原始信号和滤波后的信号。
具体分析如下:
1. 生成原始信号
首先,通过设定采样率为1000Hz和时间向量,生成了1秒钟的时间序列。然后,设定两个正弦波的频率为50Hz和200Hz,并将它们相加,生成了一个由两个正弦波组成的原始信号。
2. 设计带通滤波器
接下来,通过设定通带下限频率为125Hz,通带上限频率为300Hz,将这两个频率归一化到采样率的一半(即500Hz),并设定滤波器阶数为30,使用fir1函数设计了一个带通滤波器。在这个函数中,使用了汉明窗函数对频率响应进行了加权,以增强滤波器的性能。
3. 滤波
使用filter函数对原始信号进行滤波,得到了滤波后的信号。在这个函数中,将滤波器系数b和原始信号x输入,同时将1作为第二个参数(即滤波器的分母),表示使用直接I型结构进行滤波。
4. 绘制图像
最后,使用subplot函数将两个子图分别绘制在一个图像窗口中,分别显示原始信号和滤波后的信号。在绘制时,使用plot函数绘制出时间序列和幅度之间的关系,并使用title、xlabel和ylabel函数添加标题和坐标轴标签。
总之,该代码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带通滤波器,并使用该滤波器对一个由两个正弦波组成的原始信号进行了滤波。
分析如下代码;clear;clc; fs = 1000; % 采样率 wp = [60 240]/(fs/2); % 通带截止频率 ws = [100 200]/(fs/2); % 阻带截止频率 Rp = 3; % 通带最大衰减 Rs = 30; % 阻带最小衰减 %采用椭圆滤波器 % 计算滤波器阶数和截止频率 [n, Wp] = ellipord(wp, ws, Rp, Rs); % 设计带阻滤波器 [b, a] = ellip(n, Rp, Rs, Wp, 'stop'); % 绘制幅频响应 freqz(b, a, [], fs); fvtool(b, a); clear;clc; % 设计参数 wp1 = 260pi; % 通带截止频率 wp2 = 2240pi; % 通带截止频率 ws1 = 2100pi; % 阻带起始频率 ws2 = 2200pi; % 阻带截止频率 Rp = 3; % 通带最大衰减 Rs = 30; % 阻带最小衰减 % 频率归一化 wp1n = wp1/(2pi); wp2n = wp2/(2pi); ws1n = ws1/(2pi); ws2n = ws2/(2pi); % 计算通带和阻带边缘的模拟滤波器参数 wp = [wp1n,wp2n]; ws = [ws1n,ws2n]; [n,wn] = buttord(wp,ws,Rp,Rs,'s'); [b,a] = butter(n,wn,'stop','s'); % 双线性变换 fs = 1000; % 采样频率 [bz,az] = bilinear(b,a,fs); % 绘制幅频响应曲线 w = 0:0.1:fs/2; freqz(bz,az,w,fs);
这段代码实现了两个带阻滤波器的设计和绘制。
第一个带阻滤波器是采用椭圆滤波器进行设计,通过指定通带截止频率、阻带截止频率、通带最大衰减和阻带最小衰减等参数,计算出滤波器的阶数和截止频率,进而设计出带阻滤波器。最后通过绘制幅频响应和 fvtool 函数显示滤波器的特性。
第二个带阻滤波器是采用双线性变换将模拟滤波器转化为数字滤波器进行设计,同样通过指定通带截止频率、阻带截止频率、通带最大衰减和阻带最小衰减等参数,计算出模拟滤波器的参数,然后通过双线性变换将模拟滤波器转化为数字滤波器,最后绘制数字滤波器的幅频响应曲线。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