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不使用string.h内定义的任何函数,自己定义一个函数 int strcat(char *str1,char * str2),完成把str2接到str1后的功能,

时间: 2024-03-17 14:43:39 浏览: 69
好的,我可以为您编写该函数。下面是代码实现: ``` int strcat(char *str1, char *str2) { int len1 = 0, len2 = 0; // 计算 str1 和 str2 的长度 while (str1[len1] != '\0') { len1++; } while (str2[len2] != '\0') { len2++; } // 将 str2 拼接到 str1 后面 for (int i = 0; i < len2; i++) { str1[len1 + i] = str2[i]; } // 结尾添加 '\0' str1[len1 + len2] = '\0'; // 返回拼接后的字符串总长度 return len1 + len2; } ``` 该函数的实现原理是先计算出 str1 和 str2 的长度,然后将 str2 拼接到 str1 的末尾,并添加 '\0' 结尾符。最后返回拼接后的字符串长度。请注意使用时要确保 str1 有足够的长度来存储拼接后的字符串。
相关问题

输入两个字符串str1和str2(字符数均小于10),定义两个函数char *uf_strcat(char *str1,char *str2)和int uf_strlen(char *str1),实现连接字符串和计算字符串长度的功能,并输出。

好的,我会根据您的要求进行操作,下面是实现连接字符串和计算字符串长度的代码: ```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char *uf_strcat(char *str1, char *str2) { int len1 = strlen(str1); int len2 = strlen(str2); char *result = (char *)malloc(sizeof(char) * (len1 + len2 + 1)); strcpy(result, str1); strcat(result, str2); return result; } int uf_strlen(char *str) { int len = strlen(str); return len; } int main() { char str1[10], str2[10]; printf("请输入两个字符串:\n"); scanf("%s %s", str1, str2); char *concat = uf_strcat(str1, str2); printf("连接后的字符串为:%s\n", concat); printf("连接后的字符串长度为:%d\n", uf_strlen(concat)); free(concat); return 0; } ```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使用了标准库函数 `strlen()` 和 `strcpy()` 以及自定义函数 `uf_strlen()` 和 `uf_strcat()` 来实现字符串长度的计算和字符串连接的功能。其中,`uf_strlen()` 函数直接调用了 `strlen()` 函数,返回字符串的长度;而 `uf_strcat()` 函数则是先使用 `strlen()` 函数计算出两个字符串的长度之和,然后使用 `malloc()` 动态分配内存来存储连接后的字符串,最后使用 `strcpy()` 和 `strcat()` 函数将两个字符串拼接起来,返回拼接后的结果。 注意,为了避免内存泄漏,我们需要在使用 `malloc()` 分配内存后,最终使用 `free()` 函数释放掉这段内存。

/ 包含字符串函数库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frequency(char * substr, char * str); int main() { char sub[128],str[1024]; cin.getline(sub,128); // 输入子串 cin.getline(str,1024); // 输入长串 int n = frequency(sub,str); // 调用frequency函数,计算子串在长串中出现的次数 cout<<n<<endl; // 输出次数 return 0; } // 函数frequency:计算子串在长串中出现的次数 // 参数:substr-指向子串,str-指向长串 // 返回值:出现的次数 int frequency(char * substr, char * str) { // 请在此添加代码,实现函数frequency /********** Begin *********/ int length=strlen(substr); int j=0; int result=0; while(strstr(str+j,substr)!='NULL'){ j+=length; result++; } cout << result; /********** End **********/ }任务描述 本关任务:计算一个字符串(子串)在另一个字符串(长串)中出现的次数。 相关知识 字符串操作函数 C 和 C++ 提供了一系列操作字符串的函数,要使用这些函数只要在代码的头文件部分包含 string.h 即可。 常用的字符串处理函数见下表: 函数原型 函数功能 char * strcpy(char *dest,const char *src) 将字符串 src 复制到 dest char * strcat(char *dest,const char *src) 将字符串 src 添加到 dest 末尾 char * str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计算一个子串在长串中出现的次数。用户已经给出了部分代码,但frequency函数需要补充完整。让我仔细看看题目要求。首先,题目要求使用C++中的字符串函数,比如strstr。根据提供的代码框架,frequency函数接收两个char指针参数,substr和str。我需要在这个函数里统计substr在str中出现的次数。 那问题来了,怎么用strstr来查找子串的位置呢?记得strstr返回的是第一次出现的位置的指针,如果没找到返回NULL。所以应该循环调用strstr,每次找到后,把指针移动到当前位置加上子串长度的地方,继续查找,直到找不到为止。 比如,假设子串是"ab",长串是"ababab"。第一次找到位置0,然后移动到0+2=2的位置,再找到位置2,然后移动到4,再找到4,再移动到6,这时候后面没有子串了。总共3次。 那代码的大概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初始化一个计数器为0,然后初始化一个位置指针为0。每次用strstr从当前位置开始找,如果找到了,计数器加一,然后位置指针移动到找到的位置加上子串的长度。如果没找到,就结束循环。 但用户给出的代码里有一个循环条件是strstr(str+j, substr) != 'NULL'。这里有个问题,因为strstr返回的是指针,而NULL在C++中是空指针常量。但用户这里用'NULL',这可能有问题,因为'NULL'是一个多字符常量,实际上它的类型是int,而不是指针类型。正确的应该比较是否等于NULL,即指针是否为0。所以这里的条件应该是strstr(str+j, substr)!= NULL,而原来的代码中的'NULL'是写错了,应该改成NULL,不带引号。 另外,用户的代码里在循环内部每次j增加子串的长度。例如,当找到子串在位置j处时,下一次应该从j+子串长度开始查找。例如,如果子串长度是len,那么找到的位置是p,那么下一次查找的位置应该是p + len的位置。但strstr的调用方式是否正确? 比如,假设当前str的起始位置是str +j,如果找到了,那么返回的指针是某个地址。这时候,我们可以计算该地址相对于str的偏移量,然后下一次的j应该是该偏移量加上子串的长度,从而跳过已匹配的部分,避免重叠的情况。比如,假设str是"aaaab",substr是"aa"。第一次找到在位置0,长度是2,所以下次从0+2=2的位置开始。第二次找到在位置2,然后加2到4。此时后面的字符是"ab",不匹配。这样总共两次,对吗?但实际"aaaab"中"aa"出现的情况是:0-1,1-2,2-3,所以三次?这个时候,如果子串长度为2,那么每次移动1位才能检测到所有情况。但题目是否允许重叠的子串?题目描述中没有明确说明,所以需要看测试用例的情况。可能题目是要求不重叠的,或者允许重叠? 比如,任务描述中的例子可能需要明确这一点。比如,如果子串是"abab",在长串中是"abababab",那么可能有两种情况:允许重叠的话出现3次,不允许的话出现两次。这会影响算法的设计。 根据用户提供的代码框架中的示例,比如在给定的代码中,每次找到后j +=length,也就是子串的长度。这说明每次移动子串的长度,即不允许重叠。例如,在"ababab"中,子串是"ab",每次找到后j增加2,所以结果是3次?或者在这种情况下,每次找到后移动的是子串的长度,所以当找到第一个"ab"后,下一个查找的位置是j=2,找到第二个"ab",依此类推。所以这种情况是正确的。但假设子串是"aaa",而长串是"aaaaaa"。如果子串长度为3,那么第一次找到位置0,之后j +=3,即位置3,再找是否还有"aaa"。位置3开始的子串是"aaa",所以又找到,计数器加一,总数是2次。这是正确的吗?如果允许的话,这应该正确,而如果允许重叠的话,比如可以找到0、1、2三个位置的话,那算法就不正确。所以这说明题目中的要求是不允许重叠的情况。或者,这取决于题目的具体要求。 但根据用户提供的代码框架中的逻辑,使用j += length,说明每次移动子串长度,所以不允许重叠。因此,用户可能在测试用例中期望的是不重叠的情况。但原题的任务描述可能是否允许重叠?这点需要明确。例如,任务描述中的例子可能没有说明,但根据常见的类似问题,可能允许重叠。例如,比如在字符串"AAAA"中找"AA",允许重叠的话是3次,不允许的话是2次。这时候,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做法是否会导致错误?例如,假设当前子串是"AA",长串是"AAAA"。第一次找到位置0,j +=2,此时j=2。然后从位置2开始找,找到"AA",计数器加一,j=4。此时循环结束,结果是2次。但实际如果允许重叠的话,应该是3次:0-1,1-2,2-3。所以这说明用户的代码可能有问题,因为每次移动的是子串的长度,不允许重叠。但题目是否允许重叠呢?这可能取决于题目的具体要求。 但根据题目给出的任务描述,没有明确说明是否允许重叠。因此,这个问题需要看测试用例的要求。假设题目中的测试用例是要求统计所有可能的出现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那么当前的算法是错误的。例如,用户给出的代码中,每次j增加的是子串的长度,这可能导致遗漏重叠的情况。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次移动一个字符,而不是子串的长度。例如,在每次找到子串后,将j增加1,然后继续查找。但这样会导致重复计算吗?比如,如果子串出现在当前位置的多个位置,是否会导致无限循环?或者是否应该根据子串的长度进行调整? 或者,正确的做法是每次找到子串之后,将起始位置设置为找到的位置的下一个字符,而不是加上子串的长度。例如: 当在位置p找到子串后,下一次的起始位置是p +1。这样就能检测所有可能的子串位置,包括重叠的情况。但这样会使得时间复杂度较高,特别是当子串非常长的时候。 例如,对于长串长度为N,子串长度为M,那么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是O(N*M)。但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正确统计所有可能的出现次数。 那么,问题在于,原题是否要求统计所有可能的出现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假设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示例可能存在问题,例如在函数中,用户原来的代码可能有问题。例如,原代码中的循环条件是当strstr(str+j, substr)不等于'NULL'时,进入循环。然后每次j +=length,结果result++。这可能无法正确统计重叠的情况。例如,当子串出现在重叠的位置时,会被跳过。 例如,原代码的写法会导致只统计不重叠的情况。例如,子串长度是2,当第一次找到位置0后,j变成2,下一次查找从位置2开始,这样会跳过位置1的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如果题目要求允许重叠,那么原代码中的逻辑是错误的。 但任务描述中的测试用例可能期望的是这种情况吗?例如,在输入子串"ab"和长串"ababab"时,期望输出3次,而按照原代码的写法,当每次j增加长度2,三次是正确的。但如果子串是"aaa",长串是"aaaaaa",则原代码的写法只能找到两次,而允许重叠的话应该是四次?这可能需要进一步分析。比如,假设子串是"aa",长串是"aaaaa",那么可能的出现次数是4次(位置0、1、2、3)。而如果每次j增加子串的长度2,那么第一次找到位置0,j=0+2=2。第二次找到位置2,j=4。第三次从4开始,找到位置4的子串吗?假设长串是5个a,那么位置4的后面可能没有足够的字符,所以总共有2次。而实际允许重叠的话应该是4次。这说明原代码的逻辑与题目要求可能不符。 所以,问题可能出现在原代码的逻辑是否正确。而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存在错误,导致测试用例无法通过。因此,正确的实现应该如何处理? 根据任务描述中的“任务描述”,可能需要正确统计所有出现的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或者可能题目中的测试用例并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比如,题目可能给出的测试用例是像“abcabc”中的子串“abc”出现两次,那么原代码中的逻辑是正确的。 因此,需要根据任务的要求来确定正确的实现方式。但用户可能提供的代码中的实现是错误的,因此需要修改。 回到用户的问题,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中的循环部分:while (strstr(str+j, substr) != 'NULL') { j+= length;result++; } 这里的'NULL'是错误的,应该改为NULL。因为strstr返回的是指针,当找不到时返回NULL。而用户代码中的'NULL'被写成了字符常量,这会导致条件判断错误,因为字符常量的类型是int,而NULL在C++中是(void*)0。所以比较指针是否等于一个整数值是错误的。这会导致循环条件永远为真,或者出现不可预知的行为。例如,假设strstr返回NULL,此时表达式是否等于'NULL'?'NULL'是一个多字符字面量,例如在ASCII中,'N'是78,'U'是85,'L'是76,'D'是68。但多字符字面量的实际数值是由编译器决定的,通常可能是一个整数值,例如将这四个字符拼成一个int。但此时,strstr返回的NULL是空指针,而比较指针是否等于一个整数,这在C++中是非法的,或者会导致错误的条件判断。 所以,这个条件应该改为: while (strstr(str + j, substr) !=NULL) 这样才会正确判断是否找到子串。 所以,首先需要将'NULL'改为NULL。这是用户代码中的第一个错误。 其次,在循环体中,当找到子串的位置后,应该如何移动j?例如,假设在位置p找到子串,那么p相对于str的起始位置的偏移量是p -str。那么,下次的j应该设置为(p - str) + 1,以便检查下一个可能的子串位置。例如,对于长串"aaaa"和子串"aa",第一次找到位置0,下次应该从位置1开始查找,这样就能找到位置1的子串,从而统计两次。而如果按照原代码中的j +=length的方式,则只会统计两次,当子串长度是2时,长串长度为4的情况下,结果会是两次(0和2的位置)。而实际上,如果允许重叠的话,应该统计3次(0,1,2)。或者可能原题中的测试用例并不考虑这种情况? 或者,可能题目中的期望是不允许重叠的,即子串出现的位置不能重叠。例如,当子串出现在位置i,则下一个可能的子串必须从i+len的位置开始。这种情况下,用户代码中的逻辑是正确的。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题目是否允许子串的重叠出现。而任务描述中没有明确说明这一点。因此,用户可能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测试用例来调整算法。假设任务中的测试用例允许不重叠的情况,那么原代码的写法是正确的,但存在两个错误:一个是'NULL'的问题,另一个是在每次找到后,j应该增加找到的位置的偏移量加上子串的长度,而不是简单的j += length。例如,假设子串出现在str+j的位置p,那么j的增量应该是找到的位置相对于str的偏移量加上子串的长度。或者,更准确地说,strstr(str+j,substr)返回的是子串在str中的位置,假设是ptr,那么ptr是str+j之后的某个位置。例如,假设str的起始地址是0x1000,j是2,那么str+j的地址是0x1002。如果在该位置找到子串,那么ptr的值是0x1002。此时,新的j应该是ptr - str+ length。例如,如果ptr是0x1002,str是0x1000,那么ptr - str等于2。此时,新的j是2 + length。这可能和原代码中的做法一致吗? 例如,原代码中的j初始为0,每次循环中j +=length。而strstr(str+j,substr)的起始位置是str+j。假设第一次调用时,j=0,strstr返回ptr。如果ptr是str+j的位置,即子串在起始位置匹配,那么下次的j应该是j+ length。例如,如果子串长度为len,那么j每次增加len。这样,下次的查找位置是str+j + len,即跳过已经匹配的部分。这适用于不重叠的情况。 但问题在于,如果找到的位置是str+j的位置,那么确实应该将j增加len,这样下次查找的位置是j +len。例如,在"ababab"中,每次找到位置0、2、4,这样j每次增加2,结果是3次,是正确的。而如果允许重叠的话,这样的做法会漏掉情况。 所以,这说明用户代码中的逻辑假设子串的出现不重叠,而每次移动子串的长度。这可能符合题目的要求。 因此,用户代码中的问题在于: 1.将'NULL'错误地写成了字符字面量,而不是正确的NULL。 2.在循环内部,当找到子串后,应该计算找到的位置相对于str的偏移量,并调整j的值,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子串长度。例如,假设找到的位置是ptr,那么新的j应该是ptr - str +length。而原来的代码直接j +=length,这样可能在子串出现的位置不是当前str+j的情况下导致错误。例如,考虑这样的情况:str是"ababa",substr是"aba"。当第一次调用strstr(str+0, substr)会找到位置0的"aba",然后j +=3(假设length是3),此时j=3。此时,str+j的位置是str+3,即字符"ba"。此时,调用strstr(str+3, substr)可能找不到。但实际在原始字符串中,位置1开始的"aba"是否会被找到?原代码的逻辑会错过这个情况,因为它将j增加到3,而实际子串可能出现在更早的位置之后但未跳过足够的长度。 这似乎说明,原来的逻辑是错误的。例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次找到子串的位置后,将j设置为该位置的下一个字符的位置,而不是增加固定的长度。这样,才能处理所有可能的情况,包括重叠和不重叠的情况。 例如,正确的逻辑应该是: 初始化j=0,计数器=0。循环: 找到子串在str+j的位置,得到ptr。 如果ptr为NULL,退出循环。否则,计数器加一。 j= ptr - str+ 1;// 移动到找到的位置的下一个字符,以允许重叠。 或者,对于不允许重叠的情况:j = ptr- str + length; 因此,用户代码中的错误在于,在找到子串后,j的增量不是基于找到的位置,而是直接增加length,这可能并不正确,因为子串的位置可能并不在str+j的位置。 例如,假设当前j=0,str+j的位置是str的起始位置。此时,找到子串的位置ptr。此时,新的j应该是ptr - str+ length。而原代码中的做法是j += length。这在str+j的起始位置找到子串时是正确的,因为此时ptr= str +j,所以 ptr -str = j。因此,ptr -str + length =j + length。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原代码中的j+= length和正确的j = ptr -str + length是等价的。但是,如果子串出现在str+j的后面某个位置,而不仅仅是str+j的起始位置,那么原代码的做法会导致错误。例如,假设str是"xyzabc",substr是"abc"。此时,当j=0时,strstr(str+j, substr)会找到位置3的"abc"。此时,ptr- str =3。此时,正确的j应该是3 +3 =6。而原代码中的j +=3会将j变为3,下一次查找的位置是str+3,所以找到之后,j=3+3=6,这也是正确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原代码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说明,当子串出现在str+j中的某个位置,而不仅仅是str+j的起始位置时,原代码的j的增量是否正确? 例如,假设str是"aabbaabbaabb",substr是"aa"。此时,当j=0时,strstr(str+j, substr)会找到位置0的"aa"。j +=2变成2。此时,str+j是"bbaa...",不会找到。但实际可能存在其他位置的"aa"。比如,原字符串可能有多个"aa"的出现,但由于原代码的增量方式,可能无法找到。 或者,另一个例子,长串是"ababaab",子串是"aba"。当第一次查找时,str+0的位置找到"aba"(位置0-2),然后j +=3变为3。下一次查找的位置是str+3,即"aab"。其中是否有"aba"?没有。所以计数器为1。但实际上,在位置1开始的"aba"是否存在?如果子串是"aba",那么长串中的位置0是"ab a",而位置1是"baa...",所以没有。所以原代码的结果正确。但如果在另一个例子中,子串是"aa",长串是"aaaa",那么当j=0时,找到位置0,j +=2变成2。此时,查找str+2,即"aa",找到位置2,j变成4,退出循环。计数器是2。而允许重叠的话,应该是3次(0,1,2的位置)。所以这说明原代码在这种情况下的统计结果不符合允许重叠的情况,但可能符合题目中的要求。综上所述,用户代码中的问题在于:1. 将条件判断中的'NULL'写成了字符常量,应改为NULL。 2. 在找到子串后,j的增量方式是否正确。原代码中的做法是每次增加子串的长度,这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取决于题目是否允许重叠。 现在,根据任务描述中的要求,正确的frequency函数应该统计所有出现的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吗?或者是否不重叠?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看题目的测试用例。例如,假设题目中的测试用例期望的是允许重叠的情况,那么原代码中的逻辑是错误的。例如,当子串是"aa",长串是"aaaa"时,正确的出现次数应该是3次,而原代码中的逻辑会统计2次。 所以,如果题目要求统计所有出现的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次将j增加1,而不是子串的长度。例如: 每次找到子串的位置后,将j设置为找到的位置的下一个字符的位置。例如,ptr = strstr(str + j,substr),如果ptr存在,那么 j= ptr - str+ 1。这样,下一次查找将从该位置的下一个字符开始,从而可以检测到所有可能的子串出现,包括重叠的情况。 因此,正确的实现应该是这样的: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count =0;int sub_len =strlen(substr);if (sub_len == 0) { return0; //处理子串为空的情况} char *pos = strstr(str, substr);while (pos!= NULL) {count++;pos = strstr(pos + 1, substr); //移动一个字符,继续查找} returncount; } 这样,每次找到子串的位置后,将起始位置设置为pos+1,即下一个字符,这样就能找到所有可能的出现,包括重叠的情况。 例如,长串"aaaa",子串"aa",用这种方法会找到三次:位置0,1,2。而原代码中的逻辑会找到两次:位置0和2。 所以,问题出在用户提供的代码是否正确,取决于题目是否允许重叠的情况。 根据原题的任务描述,可能需要正确的统计所有出现的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因此,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逻辑是错误的,因为它每次增加子串的长度,导致可能跳过重叠的情况。 因此,正确的实现应该像上面的例子,每次移动一个字符的位置。 现在,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需要重写。让我们看一下用户代码中的部分:在frequency函数中: int length =strlen(substr);int j=0; int result=0; while(strstr(str+j,substr)!='NULL'){ j+=length;result++; } cout<< result; 这里的问题: 1.'NULL'应改为NULL。 2. j的增量方式错误,应改为找到后的位置+1。 因此,正确的代码应该是: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count =0;int sub_len =strlen(substr);if (sub_len == 0) { return0; //处理空子串的情况} char *current = str;while ((current= strstr(current, substr)) !=NULL) {count++; current+= 1;// 移动到下一个字符,以允许重叠 }return count;} 或者,在用户代码的框架中,可能需要使用j作为偏移量: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length =strlen(substr);if (length== 0)return 0;int count =0;char *pos =str; while((pos = strstr(pos, substr)) != NULL){ count++;pos +=1; //每次移动一个字符}return count; }这样就能正确统计所有出现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但原题中的任务描述中的测试用例可能要求不允许重叠的情况吗?这可能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例如,假设题目中的测试用例期望的结果是允许不重叠的情况,则原代码中的逻辑是正确的,但需要修正'NULL'的问题。 但是,根据通常的编程问题,计算子串出现次数可能允许重叠,例如,常见的例子如“aaa”中“aa”出现两次(允许重叠的话是两次?或者三次?比如,字符串"aaaa",子串"aaa"出现两次?在位置0和1)。所以,正确的统计需要明确题意。 回到用户的代码,原代码中的循环条件中的'NULL'是错误的,必须改为NULL。同时,j的增量方式是否正确? 假设原题中的测试用例允许不重叠,那么正确的做法是每次增加子串长度。例如,原代码中的逻辑是正确的,但必须修正'NULL'的问题。例如: 原代码中的部分:while(strstr(str+j, substr)!= 'NULL'){ ... } 应改为: while (strstr(str +j, substr)!= NULL) {... } 并且,在循环内部,j += length。这样,假设子串的长度为len,每次找到后,j增加len,避免重叠。例如: 例子:子串是"ab",长串是"ababab"。每次找到后,j增加2,那么找到三次吗? 第一次:j=0,找到。j=0+2=2。 第二次:j=2,找到。j=4. 第三次:j=4,找到。j=6. 循环结束。计数为3次。这正确。 另一个例子,子串是"aa",长串是"aaaaa",长度是5。子串长度是2。按照原代码逻辑: 第一次j=0,找到。j=2.在j=2时,找到位置2的"aa"。j=4。再次找到位置4的"aa"吗?但长串长度是5,位置4的后面是字符4和5?假设长串是"aaaaa"(长度5),则位置4的字符是a,但子串长度是2,所以str+j在j=4时,指向的字符串是"a",无法匹配长度为2的子串。因此,原代码的循环会运行两次,得到结果2次。而允许重叠的话,正确的次数应该是4次(位置0、1、2、3)。 所以,原代码的写法与题意的正确性有关。如果题目中的测试用例期望的是不允许重叠的情况,那么原代码的写法正确,但需要修正'NULL'的问题。否则,需要改变j的增量方式。 综上,用户的问题可能出在以下两个方面:1. 循环条件中的'NULL'必须改为NULL。 2. j的增量方式是否正确,根据题意是否允许重叠。 根据原题的任务描述,可能用户需要实现的函数是统计所有出现的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而原代码的写法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需要修改。 因此,正确的frequency函数实现应该如下: int frequency(char * substr,char * str){ int count= 0;int sub_len= strlen(substr); if (sub_len ==0) {return 0;} char*pos = str; while ((pos = strstr(pos, substr))!= NULL) {count++;pos++; //移动一个字符,允许重叠} return count; } 这样,每次找到子串的位置后,pos移动到当前位置的下一个字符,继续查找。这将统计所有可能出现的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现在,回到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原代码中的错误: 1. 使用'NULL'而不是NULL。 2. j的增量方式错误,导致可能漏掉重叠的情况。3. 在循环内部,每次调用strstr(str+j, substr),然后将j += length。这样,当子串出现在str+j的起始位置时,没问题。但如果在更后面的位置,比如str+j的某个位置之后,则j的增量将跳过部分可能的位置。例如,假设str是"abcababc",substr是"abc"。第一次调用strstr(str+0,substr)找到位置0。j变为0 +3=3。此时,查找str+3的位置,即字符串"ababc"。strstr(str+3, substr)会找到位置5的"abc"。这样,计数器是2次。而实际上,字符串中的"abc"出现的位置是0和5。所以原代码的写法是正确的。但如果在另一个例子中,子串出现在非起始位置,可能无法找到? 例如,长串是"xxabcxxxabcx",子串是"abc"。原代码的写法会正确找到两次。每次找到的位置是str+2和str+8,所以j的增量正确。所以,原代码中的写法是否真的错误? 看起来,原代码中的写法,在每次调用strstr(str+j,substr)时,返回的指针是str+j之后的子串出现的位置。比如,假设在str+j之后,子串出现在位置k,那么返回的指针是k。此时,j应该被设置为k- str + length。例如: 假设str的地址是0x1000,j=0,子串出现在0x1005。那么返回的指针是0x1005。此时,新的j应该是5 + length。而原代码中的做法是j +=length,即新的j是0 +length。这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它应该将j设置为5+ length,而不是原来的j + length。 哦,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原代码中的写法是错误的。例如,假设子串出现在str+j之后的某个位置,而不仅仅是str+j的起始位置。这时,原代码中的做法会导致j的增加量错误,从而可能重复计算或者漏掉某些情况。例如,假设str是"xyzabcabc",substr是"abc"。第一次调用strstr(str+0,substr)找到位置3。此时,j +=3,j变为3。下一次查找的位置是str+3,即"abcabc"。调用strstr(str+3,substr)找到位置3的"abc",所以j变为3+3=6。下一次查找str+6,即"abc",找到位置6的"abc",j变为6+3=9。此时,总共有3次。这是正确的。因为子串出现的位置是3,6,9?或者原字符串的长度是否足够?假设原字符串是"xyzabcabc",即长度9。所以,子串在3,6的位置出现,每次找到后j增加到3+3=6,然后到6+3=9。此时,str+9是空字符串,无法找到。所以计数器是2次?或者原字符串中的子串出现次数? "xyzabcabc"中的"abc"出现的位置是3和6,所以总共有两次。原代码中的做法将计数器增加到3次?或者在这种情况下,原代码中的逻辑是否正确? 不,原代码中的逻辑在这种情况下会正确吗? 第一次循环:j=0,调用strstr(str+0, substr)找到位置3。此时,j+= length(假设length是3)变成3。计数器加一。 第二次循环:调用strstr(str+3, substr)找到位置3。此时,返回指针是str+3。然后j +=3,变成6。计数器加一,总为2。第三次循环:调用strstr(str+6, substr),找到位置6。j +=3,变成9。计数器为3。 第四次循环:调用strstr(str+9, substr)返回NULL,循环结束。 所以,原代码将计数器增加3次,但实际上子串在长串中出现两次。这说明原代码的写法存在错误。哦,这说明原代码的逻辑是错误的。因为strstr(str+j, substr)会在str+j的位置开始查找,但返回的是第一个出现的位置。比如,在第一次循环中,找到的是位置3,此时j=0。然后j +=3,变成3。第二次循环中,str+j是str+3的位置,即"abcabc"。strstr(str+3, substr)会找到位置3的子串吗?是的,因为str+3的位置是字符'a',所以子串的起始位置是3。这时,j变为3+3=6。第三次循环,str+6是字符'a',找到位置6的子串,j变为9。此时,总共有3次。但实际长串中"xyzabcabc"的"abc"出现的位置是3和6,所以正确的次数是2次吗?或者原长串的长度足够吗?原长串是"xyzabcabc",即长度为9。子串"abc"在位置3(包括)到6(不包括)是"abc",位置6到9是"abc"。所以,两个出现。所以原代码中的逻辑错误地统计了3次,而正确答案应为2次。这说明原代码的写法是错误的。问题出在,每次找到子串的位置后,j被增加的是子串的长度,而不是根据找到的位置进行调整。例如,第一次找到的是位置3,此时,正确的j增量应该是3 +length = 6。然后下次查找的位置是6,找到位置6的子串,j增加到9。此时,计数器为2次。而原代码中的做法是,每次找到后,j += length,不管找到的位置。例如,在第一次循环中,j是0,找到的位置是3。此时,j +=3,变为3。下次查找的位置是3,找到子串的位置是3,导致j变为6。计数器增加两次。第三次查找位置6,找到子串,j变为9。计数器三次。但实际上,在位置3找到的子串是正确的,但第二次循环中,str+j是位置3,找到子串位置3,然后j增加到6。这确实正确吗?哦,这可能是因为我的例子中的子串出现在位置3和6,所以每次调用strstr(str+j, substr)找到的位置是j的位置。例如,在第一次循环中,j=0,找到位置3。这说明子串出现在str+3的位置。此时,正确的做法是j应该被设置为3 + length,而不是原来的j +length。因为原代码中的j +=length,此时j变为0+3=3。下次查找的起始位置是str+3,这时找到的位置是3,所以j变为3+3=6。再次找到位置6,j变为9。所以,这种情况下,计数器为3次,而实际正确的次数是两次?或者是否我的例子中的子串出现的位置? 可能我的例子中的长串是"xyzabcabc",即从位置3开始是"abcabc"。所以在第一次循环中,找到位置3的"abc",j=0+3=3。第二次循环,str+3的位置是"abcabc",调用strstr(str+3,substr)找到位置3的"abc"。此时,j=3+3=6。第三次循环,str+6的位置是"abc",调用strstr找到位置6的"abc",j=6+3=9。此时,总共有3次。但实际长串中的"abc"出现两次:在位置3和6?或者三次? 不,长串是"xyzabcabc",即分解为: 0:x,1:y,2:z,3:a,4:b,5:c,6:a,7:b,8:c。所以子串"abc"出现在位置3-5(索引3到5),以及位置6-8。所以,总共有两次。原代码中的逻辑会统计三次吗?这显然不可能,因为原长串中只有两个完整的"abc"。那为什么代码会统计三次? 这可能是因为我的例子中的子串出现的位置是否重叠? 哦,可能我的例子中存在错误。例如,假设长串是"abcabcabc",那么子串出现三次,位置0,3,6。原代码中的逻辑会正确统计三次。而我的之前的例子"xyzabcabc"中,子串出现两次,原代码中的逻辑统计三次? 这似乎不可能。哦,我的例子中的长串是"xyzabcabc",即长度9。当j=0时,strstr(str+0, "abc")找到位置3。此时,j变为3。下一次调用strstr(str+3,"abc")会找到位置3的"abc"。然后j变为6。再次调用strstr(str+6,"abc")找到位置6的"abc",j变为9。此时,总共有三次?但原长串中的子串只出现在位置3和6吗? 哦,是的。因为从位置3开始的三个字符是abc,位置6开始的三个字符是abc。所以,两次出现。原代码中的逻辑统计三次? 这说明原代码的逻辑存在错误。为什么? Ah,原来,当第一次找到子串的位置是3,此时j +=3,变为3。然后,在第二次循环中,调用strstr(str+3, substr),即从位置3开始查找,找到的第一个出现的位置是3。此时,j+=3,变为6。第三次循环中,调用strstr(str+6, substr)找到位置6。j变为9。此时,总共有三次。但实际上,子串出现在位置3和6,两次?或者三次?哦,这可能是因为子串的长度是3,所以位置3的"abc"和位置6的"abc"是两次。原代码的计数器为三次?这说明我的分析有误。或者我是否搞错了例子? 或者,我的例子中的长串是"xyzabcabc",总长度是9。当j=0时,找到位置3的"abc",计数器+1。j=3。下次调用strstr(str+3, "abc"),找到位置3的"abc",因为从str+3开始查找,即字符串"abcabc"。所以,找到位置3(相对于整个字符串的位置3)的"abc",计数器+1,j=3+3=6。下次调用strstr(str+6, "abc"),找到位置6的"abc",计数器+1,j=9。循环结束。总共有三次。但原长串中的"abc"出现在位置3和6,所以计数器为两次吗?或者原长串中是否有第三个出现? 不,原长串是"xyzabcabc",即长度9。位置3:'a',4:'b',5:'c';位置6:'a',7:'b',8:'c'。所以子串出现两次。原代码中的计数器却统计三次?这说明原代码的写法存在错误。这是因为,当调用strstr(str+3, substr)时,它会在str+3的位置开始查找,而str+3的位置是"abcabc"。因此,strstr(str+3, "abc")会返回str+3的地址,因为该位置的子串匹配。此时,j被增加到3+3=6。然后,str+6的位置是"abc",所以再次找到,j增加到9。所以,总共有两次? 或者,我是否混淆了指针和偏移量? 哦,str是一个char指针,假设指向数组的开始。str+3是一个指针,指向数组的第四个元素(索引3)。调用strstr(str+3, substr)会在该位置开始查找,返回第一个匹配的指针,即str+3,因为该位置开始的字符是"abcabc",所以匹配。此时,计数增加一次,j变为3+3=6。然后,strstr(str+6, substr)会在索引6开始查找,找到"abc",计数增加一次,j变为9。所以总共有两次。而原代码中的计数器是两次?或者我的分析有误?哦,原来在循环中,result的初始值是0,每次循环中result++。第一次循环:result=1,j=3。第二次循环:result=2,j=6。第三次循环:调用strstr(str+6, substr)返回非NULL,进入循环,result=3,j=9。然后,第四次调用strstr(str+9, substr)返回NULL,循环结束。所以总共有三次? 那这说明原长串中,从str+6的位置开始的字符是否足够?原长串的长度是9,所以索引6、7、8是字符'a','b','c'。所以,str+6的位置开始的子串"abc"是存在的。因此,计数器会增加到3次?这不可能,因为原长串中的"abc"出现在位置3和6,各一次,所以总共有两次。但原代码中的逻辑为何会统计三次? 哦,这是因为每次调用strstr(str+j, substr)时,j的值被增加了length,导致下一次的查找起始位置是否正确? 例如,第一次循环:j=0,找到子串在位置3。此时,j+=3变成3。第二次循环:调用strstr(str+3, substr),即从位置3开始查找,找到子串在位置3,此时j +=3变成6。第三次循环:调用strstr(str+6,substr),找到子串在位置6,j变成9。第四次循环:找不到,结束。因此,计数器是3次。但原长串中的子串出现两次?或者三次?这说明原长串中的子串确实出现了三次?或者我犯了一个错误? 不,原长串是"xyzabcabc",即: 索引0: x 1: y 2: z 3: a 4: b 5: c 6: a 7: b 8: c 所以,从位置3开始的三字符是"abc",位置6开始的三字符是"abc"。所以,总共有两次。原代码中的计数器为什么会三次? 哦,因为当j=3时,调用strstr(str+3, substr)会找到位置3,因为该位置是"abcabc"。所以,子串在位置3的匹配,导致计数器加一。此时,j变为3+3=6。下次调用strstr(str+6, substr),找到位置6的匹配,计数器加一。此时,j=9,循环结束。总共有两次? 那原代码中的循环条件是否有问题? 哦,原代码中的循环条件是:当strstr(str+j, substr)不等于'NULL'时进入循环。假设该条件被正确替换为NULL,那么第一次循环:j=0,找到位置3,进入循环,result=1,j=3。第二次循环:str+3的位置,找到位置3,进入循环,result=2,j=6。第三次循环:str+6的位置,找到位置6,进入循环,result=3,j=9。第四次循环:str+9的位置,找不到,退出。所以计数器是3次。这与实际出现次数两次不符。 这说明原代码中的逻辑是错误的,因为它将j的增加量设置为子串的长度,而不管找到的位置相对于当前j的位置。例如,当找到的位置是str+j的某个位置时,原代码中的j增加量是固定的,而不是根据找到的位置调整。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次找到子串的位置后,计算该位置相对于原始字符串的偏移量,并将j设置为该偏移量 + 1(允许重叠)或 + length(不允许重叠)。 例如,正确的逻辑应该是: char *ptr= strstr(str+ j, substr); if (ptr== NULL) break; count++; j= ptr - str+ 1;// 允许重叠或者: j= ptr - str+ sub_len;// 不允许重叠因此,用户代码中的错误在于,每次增加j的量是固定的子串长度,而不是根据找到的位置进行调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count =0;int sub_len =strlen(substr);if (sub_len == 0) { return0;} char *current = str;while (true) { current= strstr(current, substr);if (current ==NULL) {break; }count++;current += 1; // 允许重叠 //或者 current +=sub_len;不允许重叠} return count; } 这样,每次找到子串后,current指针移动到找到的位置的下一个字符,从而允许重叠。 回到用户的问题,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需要修改为正确的实现,允许重叠或不重叠,根据题意。假设题目允许重叠,那么原代码中的逻辑是错误的,必须调整。 综上,用户代码中的错误包括: 1.'NULL'被写成了字符常量,应该改为NULL。 2. j的增量方式错误,应基于找到的位置,而不是当前j的位置。 3. 最后,用户代码中使用了cout << result;,而函数的返回类型是int。因此,函数应该返回result,而不是打印它。原代码中的函数实现中,最后是cout << result;,而函数的返回语句是return result吗?原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的实现部分: 在用户代码的添加部分,其代码为: int j=0; int result=0; while(strstr(str+j,substr)!='NULL'){j+=length;result++; }cout << result;而函数的最后应该返回result,但用户代码中调用了cout << result;,并且没有返回语句。这会导致编译错误,因为函数声明为返回int,但没有return语句。因此,这是用户代码中的第三个错误。因此,用户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的正确实现应包括: 1. 替换'NULL'为NULL。 2.修正j的增量方式,基于找到的位置。 3.添加return语句,返回result,而不是输出。 因此,正确的代码应为: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length =strlen(substr);int result =0;if (length ==0) {return 0; // 子串为空时返回0 }char *current= str;while (true){ current =strstr(current,substr); if(current == NULL) { break; }result++; current+= length; //不允许重叠// 或者current += 1; 允许重叠}return result; }但根据题目是否允许重叠,这需要选择。根据原题的任务描述,可能需要允许重叠,因此需要将current +=1。例如,题目中的测试用例可能期望统计所有出现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因此,正确的实现应该是每次移动一个字符。 因此,正确的代码如下: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count =0; intsub_len = strlen(substr);if (sub_len== 0){ return0; }char *pos= str;while ((pos =strstr(pos,substr)) != NULL) { count++; pos++;// 移动一个字符,允许重叠}return count; }这样,每次找到子串后,pos指向找到的位置的下一个字符,继续查找。 因此,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存在三个问题: 1. 'NULL'错误。 2.j的增量方式错误。 3.使用cout输出结果并缺少return语句。 综上,正确的实现应该修正这些问题。</think>为了解决计算子串在长串中出现的次数的问题,我们需要正确使用字符串处理函数`strstr`来查找子串的位置,并处理可能的多次出现。以下是详细的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pp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main() { char sub[128], str[1024]; cin.getline(sub, 128); // 输入子串 cin.getline(str, 1024); // 输入长串 int n = frequency(sub, str); // 计算出现次数 cout << n << endl; // 输出结果 return 0; }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 int count = 0; int sub_len = strlen(substr); if (sub_len == 0) { return 0; // 处理空子串 } char* pos = str; while ((pos = strstr(pos, substr)) != NULL) { count++; pos++; // 允许重叠的查找 } return count; } ``` ### 代码解释 1. **函数定义**:`frequency`函数接收子串`substr`和长串`str`作为参数。 2. **空子串处理**:如果子串长度为0,直接返回0。 3. **循环查找**:使用`strstr`在长串中逐字符查找子串。每次找到后,计数器`count`增加,并将查找位置后移一个字符(允许重叠)。 4. **返回结果**:最终返回子串出现的次数。 ### 关键点 - **重叠处理**:通过每次移动一个字符而非子串长度,确保所有重叠出现的子串都被计数。 - **效率考虑**:时间复杂度为O(n*m),其中n和m分别是长串和子串的长度。适用于一般情况,但超长字符串可能需要优化。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zip
减少库的使用,解决那些需要小代码量,但苦恼于没有简易的字符串处理函数的郁闷 char *itoa_private(int val, char *buf, unsigned radix);//整数转字符串 int my_isdigit(int ch);//判断字符是否为数字 long long StrToInt(const char *s,int sign);//字符串转数字 int atoi_32(const char *s);//将字符串str转换为32位整型,其正数的最值为0x7FFFFFFF,负数的最小值为0x80000000,考虑数字会溢出的情况 void LettersChange(unsigned char*str, unsigned char font);//大小写字母变成大小写字母 signed int st_strlen(unsigned char* str);//获取字符串长度 signed int st_strcmp(unsigned char *s,unsigned char *t);//比较两个字符串大小 unsigned char *st_strcpy(unsigned char *t,unsigned char *s);//字符串拷贝 signed int st_strncmp(unsigned char *dest,unsigned char *src,unsigned int Len);//可变长度字符串大小比较 signed char st_toupper(unsigned char c);//小写字符转化为大写字符 unsigned char *st_strcat(unsigned char *s,unsigned char *t);//字符串连接 signed int st_memcpy(unsigned char *dest, unsigned char *src, unsigned int Len);//可变长度内存拷贝 signed int st_memset(unsigned char *dest,unsigned char byte, unsigned int Len);//设置长度为Len的内存块为byte signed int st_memcmp(unsigned char* dest, unsigned char* src, unsigned int Len);//内存段内数据比较 int gsmInvertNumbers(const char* pSrc,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正常顺序的字符串转换为两两颠倒的字符串,若长度为奇数,补'F'凑成偶数 int gsmSerializeNumbers(const char* pSrc,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两两颠倒的字符串转换为正常顺序的字符串 int gsmEncode7bit(const char* pSrc, unsigned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7bit编码 int gsmDecode7bit(const unsigned char* pSrc,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7bit解码 int gsmString2Bytes(const char* pSrc, unsigned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可打印字符串转换为字节数据 int gsmBytes2String(const unsigned char* pSrc,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字节数据转换为可打印字符串

/************************************************************************ * 文件名称: LTE_DTU.c * 功能名称: DTU模块驱动 * 实验平台: 物联开发板STM32F103RBT6 * OneNET 多协议平台 MQTT: MQTT服务器IP: mqtt.heclouds.com MQTT服务器端口:6002 主题topic:IOT_LBW、IOT_TOPIC 产品ID:220520 设备ID:657554468 设备密钥:LBWIOT 用到的MQTT指令: 1. @config@[email protected],6002,657554468,60### --设置mqtt服务器IP和端口号,以及设备ID号和心跳保活时间 2. @config@user@220520,LBWIOT,0### ---设置MQTT账户名和密码 3. @config@remain@1,2018-10-31### -----设置会话 4. @config@will@0,0,0,0,0### ---设置无遗嘱模式 5. @config@sub@IOT_LBW,0### -----订阅主题 @config@sub@IOT_TOPIC,0### -----订阅主题 6. @config@pub@IOT_LBW,0,0,0### ---发布主题 @config@pub@IOT_TOPIC,0,0,0### ---发布主题 7. @config@para@save### ----保存参数 8. @get@platform connect state@ --查询登录平台状态 **************************************************************************/ #include "LTE_DTU.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USART1.h" #include "USART2.h" #include "DelayTime.h" /*变量声明*/ u8 TCP_Connectflag=0;//TCP连接标志,1 成功,0 失败 u8 Congfig_flag=0; //配置服务器参数标志 1 成功,0 失败 u8 DTU_Readyflag;//DTU运行状态标志;1 正常,0 异常 u8 Login_OneNET_flag=0; //登录OneNET平台标志(TCP模式),1 成功,0 失败 u8 Loginflag=0; //登录OneNET平台标志(mqtt模式),1 成功,0 失败 extern char Usart2_RX_Buf[]; //串口2缓存 extern u8 Usart2_RX_Data_Len; //串口2缓存首地址 extern char Usart2_TX_Buf[Usart2_TX_MAXLEN]; /* OneNET平台登陆报文格式示例:*产品ID号#鉴权信息#cupluas* (本次实验例程的鉴权信息使用模块IMEI号) 例如:*394915#868777055277606#cupluas* */ char LoginMessage[35]="*394915#";//初始值含有产品ID号 /*开辟缓存,注意设置的存储长度要=实际长度m+1*/ char Buf_IMEI[16]; //IMEI 缓存 char Buf_ICCID[21];//ICCID 缓存 char Buf_CSQ[3]; //信号质量 缓存 char Buf_longitude[13]={0}; //经度 char Buf_latitude[13]={0}; //纬度 /* TCP服务器配置参数*/ char tcp_agreement[]="tcp";//TCP协议 char DTU_HeartData[]="";//无需心跳包 char DTU_HeartTime[]="60";//心跳间隔默认60s char DTU_IP[]="183.230.40.40";//OneNET TCP服务器IP地址 char DTU_PORT[]="1811";//OneNET服务器:TCP透传端口号 /* MQTT服务器配置登录账号信息*/ // 当采用MCU配置MQTT参数,才会用到下列三元组信息 char mqtt_deviceclientid[]="657554468"; // mqtt 客户端:设备ID char mqtt_username[]="220520"; // mqtt 用户名:产品ID号 char mqtt_password[]="LBWIOT"; // mqtt 密码:设备密钥 //char mqtt_IP[]="183.230.40.39";//OneNET mqtt服务器域名mqtt.heclouds.com char mqtt_IP[]="119.3.236.206"; char mqtt_PORT[]="18083";//OneNET mqtt 端口号 char mqtt_HeartTime[]="60";//心跳保活时间 char MQTT_Encryptflag[]="0";//用户信息加密 //此处修改您需要订阅的主题 char mqtt_subtopic[]="IOT_LBW"; //mqtt 订阅主题 char mqtt_pubtopic[]="IOT_LBW"; //mqtt 发布主题 char MQTT_Qos[]="0";//主题等级0~2 char MQTT_Dup[]="0";//消息是否重发,0 不重发,1 重发 char MQTT_Retain[]="0";//遗嘱消息是否存储到服务器,0不需要,1 需要 /*********************************************************** 【函数名称】DTU_Initconfig() 【功 能】配置MQTT服务器连接初始化配置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Congfig_flag 【备 注】DTU_Mode:TCP=0、MQTT=1 ***********************************************************/ void DTU_Initconfig(int DTU_Mode) { //首先要配置模块所处的工作模式 //选择联网方式 if(DTU_Mode==1) { Usart2_SendString("AT+CFGNET=1\r\n");//mqtt模式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AT+CFGNET=1\r\n")) { printf("已设置为MQTT模式,等待模块重启\n"); } else { printf("配置失败\n"); } Usart2_SendString("AT+CFGPARA=SAVE\r\n");//保存参数,并等待重启 Delay_Ns(6); MQTT_Initconfig(); } else { Usart2_SendString("AT+CFGNET=0\r\n");//mqtt模式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AT+CFGNET?\r\n")) { printf("已设置为TCP模式,等待模块重启\n"); } Usart2_SendString("AT+CFGPARA=SAVE\r\n");//保存参数,并等待重启 Delay_Ns(6); NETCongfig(tcp_agreement,DTU_HeartData,DTU_HeartTime,DTU_IP,DTU_PORT); } } /*********************************************************** 【函数名称】MQTT_Initconfig 【功 能】配置MQTT服务器连接初始化配置 【输入参数】 【返回参数】Congfig_flag 【备 注】非阿里云平台登录例程 ***********************************************************/ void MQTT_Initconfig() { //配置服务器和客户端ID MQTT_ServerCongfig(mqtt_IP,mqtt_PORT,mqtt_deviceclientid,mqtt_HeartTime); //配置登录平台账户密码 MQTT_CountCongfig(mqtt_username,mqtt_password,MQTT_Encryptflag); //设置会话模式 MQTT_RemainCongfig(); //设置遗嘱模式 MQTT_WILLCongfig(); //设置订阅主题:如果存在更换平台,要使用清除订阅主题指令@clean@sub@,清除旧的订阅主题,清除时需要发保存指令才能生效。 MQTT_SubTopicConfig(mqtt_subtopic,MQTT_Qos); //设置发布主题 MQTT_PubTopicConfig(mqtt_pubtopic,MQTT_Qos,MQTT_Retain,MQTT_Dup); //保存参数设置 Usart2_SendString("AT+CFGPARA=SAVE");//保存参数,并等待重启 Delay_Ns(6); //延时等待,注意:只要是模块重启操作,延时等待时间要求10秒以上 } /*********************************************************** 【函数名称】NETCongfig 【功 能】配置远程服务器参数 【输入参数】Mode 协议,tcp HeartData 心跳包内容 Time 心跳间隔时间 IP 服务器IP地址 Port 端口号 【返回参数】Congfig_flag 【备 注】无 ***********************************************************/ void NETCongfig(char*Mode,char*HeartData,char*Time,char*IP,char*Port) { int i,j; //注意心跳包长度,Congfig_Server申请的空间长度要大于整条指令长度。 char Congfig_Server[50]="@config@server@"; char str2[]="###"; char str1[]=","; strcat(Congfig_Server,Mode); strcat(Congfig_Server,str1); strcat(Congfig_Server,HeartData); strcat(Congfig_Server,str1); strcat(Congfig_Server,Time); strcat(Congfig_Server,str1); strcat(Congfig_Server,IP); strcat(Congfig_Server,str1); strcat(Congfig_Server,Port); strcat(Congfig_Server,str2); //打印拼接后的服务器配置指令 j=strlen(Congfig_Server); //计算出长度 // printf("j=%d\n",j); for(i=0;i<=j;i++) { printf("%c",Congfig_Server[i]); } printf("\n"); // 清除串口2缓存数据 Clear_Usart2Buf(); Delay_Ns(1); //TCP连接--服务器配置指令 Usart2_SendString((char*)Congfig_Server);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AT+CFGSERVER?")) { Usart2_SendString("AT+CFGPARA=SAVE");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AT+CFGPARA?")) { Congfig_flag=1; printf("Congfig_flag=%d\n",Congfig_flag); printf("IP和端口号已配置完成,等待模块重启\n"); } else { Congfig_flag=0; printf("Congfig_flag=%d\n",Congfig_flag); printf("配置失败,模组串口无响应,请检查串口\n"); } } else { Congfig_flag=0; // printf("Congfig_flag=%d\n",Congfig_flag); printf("配置指令无响应,请检查串口\n"); } } /*********************************************************** 【函数名称】MQTT_ServerCongfig 【功 能】配置远程MQTT服务器参数 【输入参数】 Time 心跳间隔时间 IP 服务器IP地址 Port 端口号 【返回参数】无 【备 注】示例@config@[email protected],6002,657554468,60### ***********************************************************/ void MQTT_ServerCongfig(char*IP,char*Port,char*MQTT_Client,char*Time) { int i,j; char Congfig_Server[50]="@config@server@"; char str2[]="###"; char str1[]=","; strcat(Congfig_Server,IP); strcat(Congfig_Server,str1); strcat(Congfig_Server,Port); strcat(Congfig_Server,str1); strcat(Congfig_Server,MQTT_Client); strcat(Congfig_Server,str1); strcat(Congfig_Server,Time); strcat(Congfig_Server,str2); //打印拼接后的服务器配置指令 j=strlen(Congfig_Server); //计算出长度 printf("j=%d\n",j); for(i=0;i<=j;i++) { printf("%c",Congfig_Server[i]); } printf("\n"); // 清除串口1缓存数据 Clear_Usart2Buf(); Delay_Ns(1); Usart2_SendString((char*)Congfig_Server);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AT+CFGSERVER?")) { printf("Server Congfig OK\n"); } else { printf("Server Congfig fail!\n"); } } /*********************************************************** 【函数名称】MQTT_CountCongfig 【功 能】配置登录账户密码 【输入参数】 MQTT_User 用户名 MQTT_Keyword 秘钥 MQTT_Encrypt 用户信息加密 【返回参数】无 【备 注】示例@config@user@220520,LBWIOT,0### ***********************************************************/ void MQTT_CountCongfig(char*MQTT_User,char*MQTT_Keyword,char*MQTT_Encrypt) { int i,j; char Congfig_User[50]="@config@user@";//开辟的存储长度要根据账户密码所占长度需求设定 char str2[]="###"; char str1[]=","; strcat(Congfig_User,MQTT_User); strcat(Congfig_User,str1); strcat(Congfig_User,MQTT_Keyword); strcat(Congfig_User,str1); strcat(Congfig_User,MQTT_Encrypt); strcat(Congfig_User,str2); //打印拼接后的服务器配置指令 j=strlen(Congfig_User); //计算出长度 // printf("j=%d\n",j); for(i=0;i<=j;i++) { printf("%c",Congfig_User[i]); } printf("\n"); // 清除串口1缓存数据 Clear_Usart2Buf(); Delay_Ns(1); Usart2_SendString((char*)Congfig_User);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config@user@ok###")) { printf("UserCount Congfig OK\n"); } else { printf("UserCount Congfig fail!\n"); } } /*********************************************************** 【函数名称】MQTT_RemainCongfig 【功 能】配置MQTT会话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无 【备 注】示例@config@remain@1,2018-10-31### ***********************************************************/ void MQTT_RemainCongfig() { // 清除串口2缓存数据 Clear_Usart2Buf(); Delay_Ns(1); Usart2_SendString("@config@remain@1,2018-10-31###");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config@remain@ok###")) { printf("Remain Congfig OK\n"); } else { printf("Remain Congfig fail!\n"); } } /*********************************************************** 【函数名称】MQTT_WILLCongfig 【功 能】配置MQTT遗嘱消息,默认无遗嘱模式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无 【备 注】示例@config@will@0,0,0,0,0### 若要遗嘱模式,请参考字节拼接函数的使用方法,用户自己定义一个函数 本示例只演示MQTT 无遗嘱模式连接服务器用法 ***********************************************************/ void MQTT_WILLCongfig() { // 清除串口2缓存数据 Clear_Usart2Buf(); Delay_Ns(1); Usart2_SendString("@config@will@0,0,0,0,0###");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config@will@ok###")) { printf("WILL Congfig OK\n"); } else { printf("WILL Congfig fail!\n"); } } /*********************************************************** 【函数名称】 MQTT_SubTopicConfig 【功 能】 设置订阅主题 【输入参数】topicMode,对MQTT主题的操作,订阅或者取消订阅 topicname, 主题名 qos,主题等级,分别有三个 0/1/2 【返回参数】无 【备 注】订阅@config@sub@OK4ZS40G93619F5Y/+,0### 若想取消订阅,则要清除订阅主题即可 ***********************************************************/ void MQTT_SubTopicConfig(char*topicname,char*topic_qos) { int i,j; //注意心跳包长度,Congfig_Server申请的空间长度要大于整条指令长度。 char SUB_Topic[50]="@config@sub@"; char str1[]=","; char str2[]="###"; strcat(SUB_Topic,topicname); strcat(SUB_Topic,str1); strcat(SUB_Topic,topic_qos); strcat(SUB_Topic,str2); //打印拼接后的服务器配置指令 j=strlen(SUB_Topic); //计算出长度 printf("j=%d\n",j); for(i=0;i<=j;i++) { printf("%c",SUB_Topic[i]); } printf("\n"); //订阅主题 //清除串口2缓存数据 Clear_Usart2Buf(); Delay_Ns(1); Usart2_SendString((char*)SUB_Topic);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config@sub@ok###")||FindString(Usart2_RX_Buf,"@config@sub@repeat###"))//成功订阅主题 { printf("Subtopic set ok!"); } else { printf("Subtopic set fail!"); //订阅失败 } } /*********************************************************** 【函数名称】 MQTT_PubTopicConfig 【功 能】配置发布主题 【输入参数】topicname 主题 qos 主题等级 mqtt_retain 遗嘱消息是否存储到服务器 mqtt_dup 消息是否重发 mqtt_messge 要发送的消息内容 【返回参数】无 【备 注】无;@config@pub@topic,qos,retain,dup,messge### 例如@config@pub@OK4ZS40G93619F5Y,0,0,0### ***********************************************************/ void MQTT_PubTopicConfig(char*topicname,char*qos,char*mqtt_retain,char*mqtt_dup) { int i,j; //注意心跳包长度,Congfig_Server申请的空间长度要大于整条指令长度。 char PUB_PubTopic[50]="@config@pub@"; char str1[]=","; char str2[]="###"; strcat(PUB_PubTopic,topicname); strcat(PUB_PubTopic,str1); strcat(PUB_PubTopic,qos); strcat(PUB_PubTopic,str1); strcat(PUB_PubTopic,mqtt_retain); strcat(PUB_PubTopic,str1); strcat(PUB_PubTopic,mqtt_dup); strcat(PUB_PubTopic,str2); //打印拼接后的服务器配置指令 j=strlen(PUB_PubTopic);//计算出长度 printf("j=%d\n",j); for(i=0;i<=j;i++) { printf("%c",PUB_PubTopic[i]); } // 清除串口2缓存数据 Clear_Usart2Buf(); Delay_Ns(1); Usart2_SendString((char*)PUB_PubTopic);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config@pub@ok###")) { printf("Pubtopic set ok"); } else { printf("Pubtopic set fail"); } } /******************************************************************** 【函数名称】 GET_GNSS() 【功 能】获取GNSS定位信息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无 【备 注】E是东经 W是西经 N是北纬 S是南纬 假设返回:@get@[email protected],N27.3778766,0,01### ********************************************************************/ void GET_GNSS() { int i,j,lenth1,lenth2; char *pFind_1 = NULL;//指针,地址1 char *pFind_2 = NULL;//指针,地址2 char *p_buf= NULL; //分割后的字符指针 char *delim1 = ","; //分隔符 Clear_Usart2Buf(); // 清除串口2缓存数据 Delay_Ns(1); Usart2_SendString("@get@decode@"); Delay_Ns(5); //此时要等待,获取定位需要时间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get@gnss@NoFix###")==NULL ) { printf("GNSS Get Faile!\n"); } else { printf("GNSS Get sucess!\n"); //截取这段经度数据, E114.6027950 pFind_1=strstr(Usart2_RX_Buf, "@get@decode@"); pFind_2=strstr(Usart2_RX_Buf, ","); lenth1=pFind_2-pFind_1; //求出该地址区间数据长度 printf("lenth1=%d\n",lenth1); for(i=12;i<lenth1;i++) { Buf_longitude[i]=Usart2_RX_Buf[i]; printf("longitude=%c",Buf_longitude[i]); } //先分割字符串,分隔符为“ ,” p_buf = strtok(Usart2_RX_Buf,delim1); p_buf= strtok(NULL,delim1); lenth2=strlen(p_buf);//计算出该区间数据长度 printf("latitude_lenth2=%d\n",lenth2);//计算出该区间数据长度 printf("latitude="); //截取这段纬度数据,N27.3778766 for(j=0;j<lenth2;j++) { Buf_latitude[j]=p_buf[j]; printf("%c",Buf_latitude[j]); } } } /*********************************************************** 【函数名称】 GET_IMEI() 【功 能】获取IMEI号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无 【备 注】无;IMEI号长度15个字节 ***********************************************************/ void GET_IMEI() { int i,j=0,m; for(m=0;m<3;m++) { Clear_Usart2Buf(); // 清除串口1缓存数据 Delay_Ns(1); Usart2_SendString("@get@imei@");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get@imei@error")) { printf("IMEI号获取失败!\n"); printf("故障提示:(1)请检查模块是否开机?\n"); printf("故障提示:(2)请检查串口通信是否故障?\n"); } else { printf("IMEI:"); for(i=10;i<25;i++) { Buf_IMEI[j]=Usart2_RX_Buf[i]; printf("%c",Buf_IMEI[j]); j++; } printf("\n"); break ; } } } /*********************************************************** 【函数名称】 GET_CSQ 【功 能】获取信号值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无 【备 注】无 ***********************************************************/ void GET_CSQ() { int i,j=0,m; for(m=0;m<3;m++)//查询5次 { Clear_Usart2Buf();//清除串口1缓存数据 Delay_Ns(1); Usart2_SendString("@get@csq@");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get@csq@error")) { printf("4G信号CSQ值获取失败!\n"); printf("故障提示:(1)请检查模块是否开机?\n"); printf("故障提示:(2)请检查串口通信是否故障?\n"); printf("故障提示:(3)请检查SIM卡是否插入?\n"); } else { printf("4G信号CSQ="); for(i=9;i<11;i++) { Buf_CSQ[j]=Usart2_RX_Buf[i]; printf("%c",Buf_CSQ[j]); j++; } printf("\n"); break; } } } /*********************************************************** 【函数名称】 GET_SIM_ICCID() 【功 能】获取ICCID号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无 【备 注】1获取成功,0获取失败 ***********************************************************/ void GET_ICCID() { int i,j=0,m; for(m=0;m<3;m++)//查询3次 { Clear_Usart2Buf();// 清除串口2缓存数据 Delay_Ns(1); Usart2_SendString("@get@iccid@");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get@iccid@error")) { printf("ICCID 获取失败!\n"); printf("故障提示:(1)请检查串口通信是否故障?\n"); printf("故障提示:(2)请检查SIM卡是否插入?\n"); } else { printf("SIM卡ICCID:"); for(i=12;i<31;i++) { Buf_ICCID[j]=Usart2_RX_Buf[i]; printf("%c",Buf_ICCID[j]); j++; } printf("\n"); break; } } } /*********************************************************** 【函数名称】 GET_AGPS_Position() 【功 能】获取基站定位信息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无 【备 注】1获取成功,0获取失败 DTU指令: @get@position@ 示例:模块反馈的信息 @get@[email protected],023.1598603### ***********************************************************/ void GET_AGPS_Position() { int i,k=0,j=0,m; char Buf_AGPS_LOG[]={0}; //经度 char Buf_AGPS_LAT[]={0}; //纬度 for(m=0;m<3;m++)//查询3次 { Clear_Usart2Buf();// 清除串口1缓存数据 Delay_Ns(1); Usart2_SendString("@get@position@");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get@position@error")) { printf("AGPS_Position基站定位信息获取失败!\n"); printf("故障提示:(1)请检查串口通信是否故障?\n"); printf("故障提示:(2)请检查SIM卡是否插入?\n"); } else { printf("AGPS_Position基站定位信息:\n"); printf("经度:"); for(i=14;i<25;i++) { Buf_AGPS_LOG[j]=Usart2_RX_Buf[i];//获取经度 printf("%c",Buf_AGPS_LOG[j]); j++; } printf("\n"); printf("纬度:"); for(i=26;i<37;i++) { Buf_AGPS_LAT[k]=Usart2_RX_Buf[i];//获取纬度 printf("%c",Buf_AGPS_LAT[k]); k++; } printf("\n"); break; } } } /*********************************************************** 【函数名称】 GET_Version() 【功 能】获取版本号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无 【备 注】1获取成功,0获取失败 DTU指令: @get@version@ 示例:模块反馈的信息@get@[email protected]### ***********************************************************/ void GET_Version() { int i,j=0,m; for(m=0;m<3;m++) { Clear_Usart2Buf(); // 清除串口1缓存数据 Delay_Ns(1); Usart2_SendString("@get@version@"); Delay_Ns(1);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get@position@error###")) { printf("版本号获取失败!\n"); printf("故障提示:(1)请检查模块是否开机?\n"); printf("故障提示:(2)请检查串口通信是否故障?\n"); } else { printf("模块固件版本号Version:"); for(i=14;i<23;i++) { Buf_IMEI[j]=Usart2_RX_Buf[i]; printf("%c",Buf_IMEI[j]); j++; } printf("\n"); break ; } } } /**************************************************************** 【函数名称】 Check_DTU_network 【功 能】 检测模块状态 【输入参数】num 检测次数 【返回参数】无 【备 注】检测模块是否已就绪。每间隔1秒查询一次 *****************************************************************/ void Check_DTU_network(u8 num) { int k; for(k=0;k<num;k++)//检测TCP连接状态 { Clear_Usart2Buf(); // 清除串口2缓存数据 Delay_Nms(100); Usart2_SendString("@get@netstate@");//查询网络连接状态 Delay_Nms(400);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get@netstate@ok")) { TCP_Connectflag=1; printf("TCP_Connectflag=%d\n",TCP_Connectflag); printf("TCP连接成功!\n"); break; } else { TCP_Connectflag=0; printf("TCP_Connectflag=%d\n",TCP_Connectflag); printf("TCP连接失败!\n"); printf("故障提示:(1)请检查模块IP地址和端口是否正确?\n"); printf("故障提示:(2)请检查SIM卡是否欠费?是否被地域限制和机卡绑定?\n"); } } } /**************************************************************** 【函数名称】 Login_OneNET_Server 【功 能】 登陆OneNET服务器平台 【输入参数】number 次数 【返回参数】无 【备 注】发送登录包,重发number次 *****************************************************************/ void Login_OneNET_Server(u8 number) { u8 j,m; //如果登陆包发送成功,服务器会应答设备OK for(j=0;j<number;j++) { for(m=0;m<=strlen(LoginMessage);m++)//打印登录包信息 { printf("%c",LoginMessage[m]); } printf("\n"); Clear_Usart2Buf(); // 清除串口1缓存数据 Delay_Nms(100); Usart2_SendString(LoginMessage); Delay_Nms(400);//延时等待 if(FindString(Usart2_RX_Buf,"received")) { Login_OneNET_flag=1; printf("登陆包发送成功!\n"); break; } else { Login_OneNET_flag=0; printf("登陆包发送失败!\n"); printf("故障提示:(1)请检查服务器平台是否存在该设备编号?\n"); printf("故障提示:(2)请检登录包格式是否完整?\n"); } } } /**************************************************************** 【函数名称】 Login_Message 【功 能】 组建登录包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无 【备 注】检测模块是否已就绪。每间隔1秒查询一次,超时时间为20秒 使用strcat()函数向str1字符串追加内容的时候,由于str1空间比较小, 而追加的字符又很多,就会导致多出来的字符溢出到相邻的存储空间中, 导致软件运行奔溃。 *****************************************************************/ void Login_Message() { /*在OneNET平台上LUA脚本取名要与登录包中的脚本名称要一致*/ char str1[]="#cupluas*";//关联的LUA脚本名称:cupluas strcat(LoginMessage,Buf_IMEI);//拼接IMEI strcat(LoginMessage,str1);//拼接脚本名称 strcat(LoginMessage,"\0");//拼接结尾符 } /**************************************************************** 【函数名称】 FindString 【功 能】判断缓存中是否含有指定的字符串 【输入参数】字符串 p 【返回参数】整型值1或0 【备 注】调用extern char *strstr(char *str1, char *str2)该函数 *****************************************************************/ int FindString(char* p1,char* p2) { if(strstr(p1,p2)!=NULL) { return 1; } return 0; } /*********************************************************** 【函数名称】LTE_KEYGPIOConfig 【功 能】配置LTE_KEY GPIO端口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无 【备 注】电源通断引脚KEY GPIO配置 ***********************************************************/ void LTE_KEYGPIOConfig()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RCC_APB2PeriphClockCmd(LTE_PWRKEY_RCC, ENABL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LTE_PWRKEY;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LTE_PWRKEY_PORT, &GPIO_InitStructure); } /*********************************************************** 【函数名称】LTE_RSTGPIOConfig 【功 能】配置LTE_RST GPIO端口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无 【备 注】推挽输出 ***********************************************************/ void LTE_RSTGPIOConfig()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RCC_APB2PeriphClockCmd(LTE_RST_RCC, ENABL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LTE_RST;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LTE_RST_PORT, &GPIO_InitStructure); } /*********************************************************** 【函数名称】LTE_DTU_RESET 【功 能】复位DTU模块 【输入参数】无 【返回参数】无 【备 注】推挽输出 ***********************************************************/ void LTE_DTU_RESET() { LTE_RST_H;//拉高复位模块 Delay_Nms(200);//延时200ms LTE_RST_L;//拉低,禁止复位 Delay_Ns(5);//延时5秒,等待模块完成重启 } 在不更改原代码的情况下,将DTU指令更改为AT指令

大家在看

recommend-type

华为逆变器SUN2000-(33KTL, 40KTL) MODBUS接口定义描述

ModBus-RTU 协议是工业领域广泛使用的通讯协议,是应用于电气通信终端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逆变器相互之间、逆变器经由网络(例如 RS485 总线)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逆变器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协议中描述了主从节点定义方式,主节点使用各种请求方式访问其它设备的过程,从节点如何响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双方如何侦测错误并记录。它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数据内容的详细定义。 随着华为逆变器业务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通用或定制逆变器采用 ModBus 协议进行通讯,本文对华为逆变器的 ModBus 协议进行了描述和说明,用于规范和约束后续的第三方集成开发和定制。
recommend-type

BCM 56XX SDK 编程手册

Broadcom SDK 5.6 平台指南,关于SDK编译方法、步骤的编程手册,是学习了解Broadcom SDK的很有用的参考手册
recommend-type

Gurobi 生产计划调度学习案例(含代码实现)

Gurobi 生产计划调度学习案例(含代码实现)
recommend-type

FPGA数字信号处理设计教程--system generator 入门与提高随书光盘源码

FPGA数字信号处理设计教程--system generator 入门与提高随书光盘源码
recommend-type

SPP Workshop.pdf

SPP Overall introduction SPP介绍 服务备件计划介绍 含某知名车企的实际案例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新能源车电机控制器:基于TI芯片的FOC算法源代码与实际应用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TI芯片的FOC(场向量控制)算法在新能源车电机控制器中的应用。文章首先阐述了新能源车电机控制器的重要性及其对车辆性能的影响,接着深入探讨了FOC算法的工作原理,强调其在提高电机控制精度和能效方面的优势。随后,文章展示了完整的源代码资料,涵盖采样模块、CAN通信模块等多个关键部分,并指出这些代码不仅限于理论演示,而是来自实际量产的应用程序。此外,文中还特别提到代码遵循严格的规范,有助于读者理解和学习电机控制软件的最佳实践。 适合人群:从事新能源车研发的技术人员、电机控制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开发者以及对电机控制感兴趣的电子工程学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 学习并掌握基于TI芯片的FOC算法的具体实现;② 理解电机控制器各模块的功能和交互方式;③ 提升实际项目开发能力,减少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其他说明:本文提供的源代码资料来源于早期已量产的新能源车控制器,因此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recommend-type

掌握XFireSpring整合技术:HELLOworld原代码使用教程

标题:“xfirespring整合使用原代码”中提到的“xfirespring”是指将XFire和Spring框架进行整合使用。XFire是一个基于SOAP的Web服务框架,而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Java/Java EE全功能栈的应用程序框架。在Web服务开发中,将XFire与Spring整合能够发挥两者的优势,例如Spring的依赖注入、事务管理等特性,与XFire的简洁的Web服务开发模型相结合。 描述:“xfirespring整合使用HELLOworld原代码”说明了在这个整合过程中实现了一个非常基本的Web服务示例,即“HELLOworld”。这通常意味着创建了一个能够返回"HELLO world"字符串作为响应的Web服务方法。这个简单的例子用来展示如何设置环境、编写服务类、定义Web服务接口以及部署和测试整合后的应用程序。 标签:“xfirespring”表明文档、代码示例或者讨论集中于XFire和Spring的整合技术。 文件列表中的“index.jsp”通常是一个Web应用程序的入口点,它可能用于提供一个用户界面,通过这个界面调用Web服务或者展示Web服务的调用结果。“WEB-INF”是Java Web应用中的一个特殊目录,它存放了应用服务器加载的Servlet类文件和相关的配置文件,例如web.xml。web.xml文件中定义了Web应用程序的配置信息,如Servlet映射、初始化参数、安全约束等。“META-INF”目录包含了元数据信息,这些信息通常由部署工具使用,用于描述应用的元数据,如manifest文件,它记录了归档文件中的包信息以及相关的依赖关系。 整合XFire和Spring框架,具体知识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XFire框架概述 XFire是一个开源的Web服务框架,它是基于SOAP协议的,提供了一种简化的方式来创建、部署和调用Web服务。XFire支持多种数据绑定,包括XML、JSON和Java数据对象等。开发人员可以使用注解或者基于XML的配置来定义服务接口和服务实现。 2. Spring框架概述 Spring是一个全面的企业应用开发框架,它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依赖注入、面向切面编程(AOP)、数据访问/集成、消息传递、事务管理等。Spring的核心特性是依赖注入,通过依赖注入能够将应用程序的组件解耦合,从而提高应用程序的灵活性和可测试性。 3. XFire和Spring整合的目的 整合这两个框架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各自的优势。XFire可以用来创建Web服务,而Spring可以管理这些Web服务的生命周期,提供企业级服务,如事务管理、安全性、数据访问等。整合后,开发者可以享受Spring的依赖注入、事务管理等企业级功能,同时利用XFire的简洁的Web服务开发模型。 4. XFire与Spring整合的基本步骤 整合的基本步骤可能包括添加必要的依赖到项目中,配置Spring的applicationContext.xml,以包括XFire特定的bean配置。比如,需要配置XFire的ServiceExporter和ServicePublisher beans,使得Spring可以管理XFire的Web服务。同时,需要定义服务接口以及服务实现类,并通过注解或者XML配置将其关联起来。 5. Web服务实现示例:“HELLOworld” 实现一个Web服务通常涉及到定义服务接口和服务实现类。服务接口定义了服务的方法,而服务实现类则提供了这些方法的具体实现。在XFire和Spring整合的上下文中,“HELLOworld”示例可能包含一个接口定义,比如`HelloWorldService`,和一个实现类`HelloWorldServiceImpl`,该类有一个`sayHello`方法返回"HELLO world"字符串。 6. 部署和测试 部署Web服务时,需要将应用程序打包成WAR文件,并部署到支持Servlet 2.3及以上版本的Web应用服务器上。部署后,可以通过客户端或浏览器测试Web服务的功能,例如通过访问XFire提供的服务描述页面(WSDL)来了解如何调用服务。 7. JSP与Web服务交互 如果在应用程序中使用了JSP页面,那么JSP可以用来作为用户与Web服务交互的界面。例如,JSP可以包含JavaScript代码来发送异步的AJAX请求到Web服务,并展示返回的结果给用户。在这个过程中,JSP页面可能使用XMLHttpRequest对象或者现代的Fetch API与Web服务进行通信。 8. 项目配置文件说明 项目配置文件如web.xml和applicationContext.xml分别在Web应用和服务配置中扮演关键角色。web.xml负责定义Web组件,比如Servlet、过滤器和监听器,而applicationContext.xml则负责定义Spring容器中的bean,包括数据源、事务管理器、业务逻辑组件和服务访问器等。 总之,通过上述整合使用原代码的知识点,可以深入理解XFire与Spring框架的结合使用,以及如何开发和部署基本的Web服务。这些技术知识有助于进行更高层次的Web服务开发,以及在复杂的IT环境中灵活运用各种框架和工具。
recommend-type

【Unity2018汉化大揭秘】:一步到位优化中文用户体验

# 摘要 本论文详细介绍了Unity2018汉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从理论准备到实践步骤,再到后期的测试与优化,最终分享了汉化经验和心得。首先,强调了汉化项目对于用户体验提升和产品国际化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汉化资源的分类、识别与管理方法。接着,详细阐述了汉化工具的选择、脚本编写、资源手动调整等实践步骤,以及汉化质量测试、体验优化和项目维护更新的重要性。论文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汉化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并预测了汉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整个汉化过程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操作,还包含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心得分享,对提升汉化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 关键字 Unity汉化;用户体验;国际化;资源
recommend-type

iPhone

<think>我们注意到用户意图不明确,但提到了“照片提取”和“其他功能帮助”。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搜索来获取关于iPhone照片提取的常见方法以及其他可能的功能帮助。由于用户问题比较宽泛,我们将重点放在照片提取上,因为这是明确提到的关键词。同时,我们也会考虑一些其他常用功能的帮助。首先,针对照片提取,可能涉及从iPhone导出照片、从备份中提取照片、或者从损坏的设备中恢复照片等。我们将搜索这些方面的信息。其次,关于其他功能帮助,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常见问题的快速指南,如电池优化、屏幕时间管理等。根据要求,我们需要将答案组织为多个方法或步骤,并在每个步骤间换行。同时,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和步骤词汇。由于
recommend-type

驾校一点通软件:提升驾驶证考试通过率

标题“驾校一点通”指向的是一款专门为学员考取驾驶证提供帮助的软件,该软件强调其辅助性质,旨在为学员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和复习资料。从描述中可以推断出,“驾校一点通”是一个与驾驶考试相关的应用软件,这类软件一般包含驾驶理论学习、模拟考试、交通法规解释等内容。 文件标题中的“2007”这个年份标签很可能意味着软件的最初发布时间或版本更新年份,这说明了软件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可能经过了多次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驾驶考试要求。 压缩包子文件的文件名称列表中,有以下几个文件类型值得关注: 1. images.dat:这个文件名表明,这是一个包含图像数据的文件,很可能包含了用于软件界面展示的图片,如各种标志、道路场景等图形。在驾照学习软件中,这类图片通常用于帮助用户认识和记忆不同交通标志、信号灯以及驾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道路情况。 2. library.dat:这个文件名暗示它是一个包含了大量信息的库文件,可能包含了法规、驾驶知识、考试题库等数据。这类文件是提供给用户学习驾驶理论知识和准备科目一理论考试的重要资源。 3. 驾校一点通小型汽车专用.exe:这是一个可执行文件,是软件的主要安装程序。根据标题推测,这款软件主要是针对小型汽车驾照考试的学员设计的。通常,小型汽车(C1类驾照)需要学习包括车辆构造、基础驾驶技能、安全行车常识、交通法规等内容。 4. 使用说明.html:这个文件是软件使用说明的文档,通常以网页格式存在,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阅读。使用说明应该会详细介绍软件的安装流程、功能介绍、如何使用软件的各种模块以及如何通过软件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准备考试。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挖掘出以下几个相关知识点: - 软件类型:辅助学习软件,专门针对驾驶考试设计。 -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帮助驾考学员准备理论和实践考试。 - 文件类型:包括图片文件(images.dat)、库文件(library.dat)、可执行文件(.exe)和网页格式的说明文件(.html)。 - 功能内容:可能包含交通法规知识学习、交通标志识别、驾驶理论学习、模拟考试、考试题库练习等功能。 - 版本信息:软件很可能最早发布于2007年,后续可能有多个版本更新。 - 用户群体:主要面向小型汽车驾照考生,即C1类驾照学员。 - 使用方式:用户需要将.exe安装文件进行安装,然后根据.html格式的使用说明来熟悉软件操作,从而利用images.dat和library.dat中的资源来辅助学习。 以上知识点为从给定文件信息中提炼出来的重点,这些内容对于了解“驾校一点通”这款软件的功能、作用、使用方法以及它的发展历史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commend-type

【DFLauncher自动化教程】:简化游戏启动流程,让游戏体验更流畅

# 摘要 DFLauncher是一个功能丰富的游戏启动和管理平台,本论文将介绍其安装、基础使用、高级设置、社区互动以及插件开发等方面。通过对配置文件的解析、界面定制、自动化功能的实现、高级配置选项、安全性和性能监控的详细讨论,本文阐述了DFLauncher如何帮助用户更高效地管理和优化游戏环境。此外,本文还探讨了DFLauncher社区的资源分享、教育教程和插件开发等内容,
recommend-type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是什么意思

<think>嗯,用户这次想深入了解自适应卡尔曼滤波(AKF)的概念和原理。从对话历史看,用户之前研究过相机自动对焦系统的降噪技术,其中提到过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应用场景。用户可能是个工程师或研究者,正在探索信号处理在具体场景的实现细节。 用户提供的三篇参考文献很有价值:[1]是基础理论综述,[2]聚焦多传感器场景,[3]讨论噪声协方差自适应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相机AF系统的特殊需求——实时性要求高(每秒数十次对焦计算)、噪声环境复杂(机械振动/弱光干扰),这些在解释原理时要结合具体案例。 技术要点需要分层解析:先明确标准卡尔曼滤波的局限(固定噪声参数),再展开自适应机制。对于相机AF场景,重
recommend-type

EIA-CEA 861B标准深入解析:时间与EDID技术

EIA-CEA 861B标准是美国电子工业联盟(Electronic Industries Alliance, EIA)和消费电子协会(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 CEA)联合制定的一个技术规范,该规范详细规定了视频显示设备和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特别是关于视频显示设备的时间信息(timing)和扩展显示识别数据(Extended Display Identification Data,简称EDID)的结构与内容。 在视频显示技术领域,确保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显示设备之间能够正确交换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正是EIA-CEA 861B标准所解决的问题。它为制造商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便设备能够互相识别和兼容。该标准对于确保设备能够正确配置分辨率、刷新率等参数至关重要。 ### 知识点详解 #### EIA-CEA 861B标准的历史和重要性 EIA-CEA 861B标准是随着数字视频接口(Digital Visual Interface,DVI)和后来的高带宽数字内容保护(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HDCP)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该标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定义了电视、显示器和其他显示设备之间如何交互时间参数和显示能力信息。这有助于避免兼容性问题,并确保消费者能有较好的体验。 #### Timing信息 Timing信息指的是关于视频信号时序的信息,包括分辨率、水平频率、垂直频率、像素时钟频率等。这些参数决定了视频信号的同步性和刷新率。正确配置这些参数对于视频播放的稳定性和清晰度至关重要。EIA-CEA 861B标准规定了多种推荐的视频模式(如VESA标准模式)和特定的时序信息格式,使得设备制造商可以参照这些标准来设计产品。 #### EDID EDID是显示设备向计算机或其他视频源发送的数据结构,包含了关于显示设备能力的信息,如制造商、型号、支持的分辨率列表、支持的视频格式、屏幕尺寸等。这种信息交流机制允许视频源设备能够“了解”连接的显示设备,并自动设置最佳的输出分辨率和刷新率,实现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功能。 EDID的结构包含了一系列的块(block),其中定义了包括基本显示参数、色彩特性、名称和序列号等在内的信息。该标准确保了这些信息能以一种标准的方式被传输和解释,从而简化了显示设置的过程。 #### EIA-CEA 861B标准的应用 EIA-CEA 861B标准不仅适用于DVI接口,还适用于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和DisplayPort等数字视频接口。这些接口技术都必须遵循EDID的通信协议,以保证设备间正确交换信息。由于标准的广泛采用,它已经成为现代视频信号传输和显示设备设计的基础。 #### EIA-CEA 861B标准的更新 随着技术的进步,EIA-CEA 861B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例如,随着4K分辨率和更高刷新率的显示技术的发展,该标准已经扩展以包括支持这些新技术的时序和EDID信息。任何显示设备制造商在设计新产品时,都必须考虑最新的EIA-CEA 861B标准,以确保兼容性。 #### 结论 EIA-CEA 861B标准是电子显示领域的一个重要规范,它详细定义了视频显示设备在通信时所使用的信号时序和设备信息的格式。该标准的存在,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显示设备可以无缝连接和集成,极大地增强了用户体验。对于IT专业人士而言,了解和遵守EIA-CEA 861B标准是进行视频系统设计、故障诊断及设备兼容性测试的重要基础。
recommend-type

【DFLauncher应用实战】:如何将DFLauncher融入矮人要塞并提升效率

# 摘要 DFLauncher是一款功能全面的游戏管理工具,旨在简化游戏安装、启动和维护过程。本文介绍了DFLauncher的基本使用方法,详细解析了其核心功能,包括游戏库管理、游戏配置优化、更新机制等。同时,文章探讨了DFLauncher在特定游戏“矮人要塞”中的集成应用,以及通过插件和脚本进行的高级定制。故障诊断与系统优化章节提供了实用的诊断方法和性能提升技巧。最后,本文展望了DFLauncher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鼓励社区贡献和用户反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 # 关键字 DFLauncher;游戏管理工具;安装配置;性能优化;故障诊断;社区贡献;定制化扩展;网络功能集成 参考资源
recommend-type

银河麒麟系统打开屏保

<think>嗯,用户的问题是关于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如何开启屏幕保护程序。这个问题其实挺实用的,毕竟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屏幕保护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从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来看,引用[2]提到了银河麒麟系统的常见问题处理,包括重启输入法和双屏配置问题,虽然不直接相关,但说明用户对系统设置有一定了解。引用[3]是关于安装cmake的,可能用户之前尝试过其他系统配置操作。 用户可能是在办公环境中使用银河麒麟系统,需要保护视力。考虑到银河麒麟是基于Linux开发的国产操作系统,它的屏幕保护设置应该和主流Linux发行版类似,但可能有自己的特色功能。 我回忆了一下Linux系统的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