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置参数 alpha = 0.2; % 吸收系数 d = 10; % 传播距离 f = 1e6; % 超声波信号频率 fs = 16*f; % 采样率 fc = 4*f; % 载波频率 T = 1/fc; % 周期 t = 0:1/fs:T-1/fs; % 采样时间序列 N = length(t); % 采样点数 A = 1; % 振幅 M = 64; % 星座大小 %生成64QAM调制信号 data = randi([0 M-1], [1, N/2]); constellation = qammod(data, M, 'gray'); signalI = real(constellation); signalQ = imag(constellation); signal = zeros(1, N); signal(1:2:end) = signalI; signal(2:2:end) = signalQ; %超声波信号衰减 attenuation = exp(-alpha*d); signal = signal*attenuation; %正交振幅调制 carrierI = cos(2*pi*fc*t); carrierQ = sin(2*pi*fc*t); modulatedI = signal.*carrierI; modulatedQ = signal.*carrierQ; %解调信号 demodulatedI = modulatedI.*carrierI; demodulatedQ = modulatedQ.*carrierQ; demodulated = demodulatedI + demodulatedQ; %误码率曲线 SNR = -10:2:20; ber = zeros(size(SNR)); for i = 1:length(SNR) noisyI = awgn(modulatedI, SNR(i), 'measured'); noisyQ = awgn(modulatedQ, SNR(i), 'measured'); noisySignal = noisyI.*carrierI + noisyQ.*carrierQ; noisyDemodI = noisySignal.*carrierI; noisyDemodQ = noisySignal.*carrierQ; noisyDemod = noisyDemodI + noisyDemodQ; noisyData = qamdemod(noisyDemod, M, 'gray'); [~, ber(i)] = biterr(data, noisyData); end %星座图 scatterplot(constellation) %调制后波形和解调后与原信号波形曲线对比图 figure subplot(311) plot(t, signal) title('原信号') subplot(312) plot(t, modulatedI) hold on plot(t, modulatedQ) title('正交振幅调制后信号') legend('In-phase', 'Quadrature') subplot(313) plot(t, signal - demodulated) title('解调后信号与原信号的差')data与noisyDatasize不一致怎么解决
时间: 2023-12-14 08:37:52 浏览: 108
在计算误码率时,需要将解调得到的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因此需要将解调得到的数据与原始数据的长度保持一致。可以通过以下代码修改:
```
noisyData = qamdemod(noisyDemod, M, 'gray');
noisyData = noisyData(1:length(data)); % 将noisyData的长度截断与data保持一致
[~, ber(i)] = biterr(data, noisyData);
```
这样就可以解决数据长度不一致的问题了。
相关问题
MATLAB设置参数产生超声波衰减信号,使用正交振幅调制对超声波信号进行64QAM调制与解调,得到调制后波形和解调后与原信号波形曲线对比图,并生成误码率曲线,生成星座图
对于超声波信号的衰减模型,可以采用Beer-Lambert定律。具体的,若超声波信号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为d,频率为f,介质的吸收系数为α,则信号的强度将按照以下公式衰减:
I = I0⋅exp(-αd)
其中,I0是信号入射介质时的强度。
在MATLAB中,可以通过设置alpha和d两个参数来模拟超声波信号的衰减过程。
接下来,我们可以生成64QAM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得到调制后波形和解调后与原信号波形曲线对比图以及误码率曲线和星座图。这部分代码如下:
```
% 设置参数
alpha = 0.2; % 吸收系数
d = 10; % 传播距离
f = 1e6; % 超声波信号频率
fs = 16*f; % 采样率
fc = 4*f; % 载波频率
T = 1/fc; % 周期
t = 0:1/fs:T-1/fs; % 采样时间序列
N = length(t); % 采样点数
A = 1; % 振幅
M = 64; % 星座大小
% 生成64QAM调制信号
data = randi([0 M-1], [1, N/2]);
constellation = qammod(data, M, 'gray');
signalI = real(constellation);
signalQ = imag(constellation);
signal = zeros(1, N);
signal(1:2:end) = signalI;
signal(2:2:end) = signalQ;
% 超声波信号衰减
attenuation = exp(-alpha*d);
signal = signal*attenuation;
% 正交振幅调制
carrierI = cos(2*pi*fc*t);
carrierQ = sin(2*pi*fc*t);
modulatedI = signal.*carrierI;
modulatedQ = signal.*carrierQ;
% 解调信号
demodulatedI = modulatedI.*carrierI;
demodulatedQ = modulatedQ.*carrierQ;
demodulated = demodulatedI + demodulatedQ;
% 误码率曲线
SNR = -10:2:20;
ber = zeros(size(SNR));
for i = 1:length(SNR)
noisyI = awgn(modulatedI, SNR(i), 'measured');
noisyQ = awgn(modulatedQ, SNR(i), 'measured');
noisySignal = noisyI.*carrierI + noisyQ.*carrierQ;
noisyDemodI = noisySignal.*carrierI;
noisyDemodQ = noisySignal.*carrierQ;
noisyDemod = noisyDemodI + noisyDemodQ;
noisyData = qamdemod(noisyDemod, M, 'gray');
[~, ber(i)] = biterr(data, noisyData);
end
% 星座图
scatterplot(constellation)
% 调制后波形和解调后与原信号波形曲线对比图
figure
subplot(311)
plot(t, signal)
title('原信号')
subplot(312)
plot(t, modulatedI)
hold on
plot(t, modulatedQ)
title('正交振幅调制后信号')
legend('In-phase', 'Quadrature')
subplot(313)
plot(t, signal - demodulated)
title('解调后信号与原信号的差')
```
运行以上代码,即可得到相应的结果。
振动声成像是一种基于物体对局部低频振动力的动态响应的新型成像方法[6] 。 该方法利用两束稍微不同频率的相交声束(f 1 和 f 2 ),从而产生频率为| f 1 -f 2 |的振动,向外发射超声激发声发射信号,图像是通过在物体上的激励点对应的位置显示声场的振幅而形成的,这种成像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图像是物体力学特性的表征,反映了振动组织刚度、声吸收和声散射特性。基于该原理用matlab写一个基于相控阵进行二维振动声成像的代码
<think>我们正在处理的是基于相控阵的二维振动声成像。用户的需求是模拟两束不同频率的声束相交产生振动,并通过物体的力学响应(刚度、声吸收和散射)生成声场振幅图像。这里的关键是模拟两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然后检测由于介质振动产生的声场。
步骤:
1. 定义模拟参数:包括空间网格、时间向量、声速、密度、介质参数(如刚度、吸收、散射)等。
2. 生成两束不同频率的声束(例如f1和f2,且f1和f2相近,以便产生差频振动),并模拟它们在介质中的传播。
3. 在介质中,两束声波相交会产生一个低频振动(频率为|f1-f2|),这个振动会激发介质的力学响应。
4. 根据介质的力学特性(刚度、吸收、散射)计算振动产生的声场(即振动声信号)。
5. 在接收点(可以是阵列)接收声信号,然后通过信号处理(如波束形成)生成二维图像。
注意:这是一个复杂的模拟,通常需要数值方法(如有限差分)求解声波方程。但为了简化,我们可以假设介质是均匀的,并且使用线性声学模型。对于振动声成像,我们关注的是差频引起的振动,然后该振动作为声源辐射声波。
简化模型:
假设两束平面波在介质中传播,其声压分别为:
$$p_1(\mathbf{r},t) = P_1 \exp\left[i(\mathbf{k_1}\cdot\mathbf{r} - \omega_1 t)\right]$$
$$p_2(\mathbf{r},t) = P_2 \exp\left[i(\mathbf{k_2}\cdot\mathbf{r} - \omega_2 t)\right]$$
根据非线性声学,两束波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个差频分量(频率$\Delta \omega = |\omega_1-\omega_2|$)的辐射力,该辐射力引起介质振动。振动速度$v$满足:
$$\rho \frac{\partial v}{\partial t} = -\nabla p_{rad} + \text{吸收和散射效应}$$
其中,$p_{rad}$是由辐射力产生的压力。在准静态近似下,辐射力与声强的梯度有关。
然而,为了简化,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差频振动的声压响应。我们假设差频振动产生的声压满足波动方程,其源项来自两束波的乘积(即辐射力)。
但考虑到计算复杂度,我们采用以下简化步骤:
a) 计算两束波在空间中的叠加声场,得到声强分布。
b) 辐射力与声强的梯度成正比,即$F \propto \nabla I$,其中$I$是时间平均声强。
c) 振动速度由辐射力驱动,然后振动速度作为二次声源辐射声波(频率为差频)。
由于完整模拟非常复杂,我们将重点放在差频振动产生的声压场的计算上,并假设差频振动源是已知的(例如,通过辐射力公式计算得到)。
为了在MATLAB中实现,我们采用以下步骤:
1. 设置空间网格(二维)和时间向量。
2. 定义两束声束的传播方向、频率和振幅。
3. 计算每个网格点在每个时刻的两束波的声压(平面波近似)。
4. 计算声强的时间平均值(在一个高频周期内平均):
$$I(\mathbf{r}) = \frac{1}{2} \frac{p_1 p_2^*}{\rho c} \cos\theta$$ [注意:实际上,两束波相互作用产生的辐射力与声强梯度有关,但这里我们简化,直接计算差频源项]
实际上,辐射力体密度为:
$$\mathbf{F} = -\frac{1}{4\pi c} \nabla \left( \frac{p_1^2}{\rho c^2} + \frac{p_2^2}{\rho c^2} \right)$$ [对于两束波,交叉项会产生差频分量]
更准确的是,两束波产生的辐射力在差频处为:
$$F_{\Delta \omega} \propto \nabla (p_1 p_2^*)$$
5. 然后,我们求解差频振动产生的声场。我们可以将辐射力作为源项加入波动方程:
$$\nabla^2 p - \frac{1}{c^2} \frac{\partial^2 p}{\partial t^2} = -\nabla \cdot \mathbf{F}$$
6. 由于差频频率很低,我们可以使用静态近似或直接求解亥姆霍兹方程(频域)。但为了得到时间信号,我们可以在差频频率上求解。
但是,由于计算资源限制,我们通常只计算稳态的差频声压分布。因此,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差频源在空间中的分布,然后通过求解亥姆霍兹方程得到声压场。
7. 在接收点,我们得到差频声压的复振幅,然后可以绘制其振幅分布。
然而,用户要求的是二维振动声成像,我们可能需要模拟接收阵列,然后通过波束形成或直接成像。
由于这是一个很大的仿真,我们仅提供简化版本的代码框架,重点在于生成两束波的干涉和差频声场的计算。
注意:以下代码将使用简化假设,例如忽略声波的衰减和散射,并且假设介质均匀。我们主要展示原理。
步骤:
1. 定义参数
2. 创建网格
3. 计算两束平面波的声压(复数形式,因为我们需要差频成分)
4. 计算辐射力源项(差频成分)
5. 求解差频声场(这里使用格林函数法或直接积分法求解空间中的声压)
由于直接求解波动方程在计算上很复杂,我们使用空间中的格林函数积分来计算差频声压:
$$p_{\Delta \omega}(\mathbf{r}) = \int \int G(\mathbf{r}|\mathbf{r'}) \nabla \cdot \mathbf{F}(\mathbf{r'}) d\mathbf{r'}$$
其中$G$是二维或三维格林函数(取决于维度)。我们这里按二维处理,使用二维格林函数。
二维格林函数:
$$G(\mathbf{r}|\mathbf{r'}) = \frac{i}{4} H_0^{(1)}(k_{\Delta \omega} |\mathbf{r}-\mathbf{r'}|)$$
其中$H_0^{(1)}$是第一类零阶汉克尔函数,$k_{\Delta \omega} = \Delta \omega / c$。
但是,这个积分计算量很大,尤其是对于大网格。因此,我们只在小网格上演示。
代码结构:
1. 参数设置
2. 网格设置
3. 计算两束波在空间中的复振幅(稳态)
4. 计算辐射力源项(差频分量,即$p_1 \cdot p_2^*$的梯度)
5. 对每个接收点(这里我们使用网格点作为接收点),计算差频声压(通过格林函数积分)
注意:我们假设差频源项是空间中的函数,且频率固定为$\Delta f = |f1-f2|$。
然而,上述方法需要计算整个空间的积分,计算量很大。因此,我们也可以使用角谱法或波数域方法,但这里为了简单,我们使用直接积分(仅适用于小网格)。
由于计算效率,我们只计算一个较小的区域(例如100x100网格点),并只计算中心区域的声场。
我们将编写一个简化的示例代码,展示基本原理。
注意:实际应用中,可能使用有限元或边界元方法更合适,但这里我们用直接积分法演示。
代码实现:
参数:
f1 = 1.0e6; % 第一束声波频率 1MHz
f2 = 1.01e6; % 第二束声波频率 1.01MHz
delta_f = 10e3; % 差频10kHz
c = 1500; % 声速 (m/s)
rho = 1000; % 密度 (kg/m^3)
lambda_delta = c / delta_f; % 差频波长
空间范围:从-0.1到0.1米,网格点100x100。
两束波的方向:假设一束沿x轴,另一束与x轴成theta角(例如5度)。
计算步骤:
1. 创建网格
2. 计算两束波的复振幅(稳态):
p1 = P1 * exp(-1i*2*pi*f1/c * (x*cos(theta1)+y*sin(theta1)));
p2 = P2 * exp(-1i*2*pi*f2/c * (x*cos(theta2)+y*sin(theta2)));
3. 计算差频源项:辐射力体密度与p1和p2的乘积的梯度有关。具体来说,差频分量的辐射力为:
F = - (1/(4*pi*rho*c^2)) * gradient(conj(p2).*p1) [注意:这里是一个简化模型,实际辐射力公式更复杂,但差频源项与p1和p2的乘积的梯度成正比]
4. 计算源项的散度:divF = dFx/dx + dFy/dy
5. 计算差频声压:对每个场点,计算所有源点对它的贡献(格林函数乘以源项散度,再乘以面积元,然后积分)
6. 绘制声压振幅分布。
注意:这个计算量很大,因为对于每个场点,我们需要在整个源区域积分。因此,我们只计算一个较小的区域,或者使用快速算法(如FFT卷积)来加速。但这里为了清晰,我们使用循环(效率较低,仅用于演示)。
我们将使用矢量化的方法计算格林函数矩阵,但网格点较多时,内存可能不足。因此,我们仅计算一个较小的网格(例如50x50)。
代码:
由于计算复杂度,我们仅计算中心区域(例如20x20个场点)的声压,源区域为整个网格(50x50)。
注意:格林函数在r=0处有奇点,需要小心处理。
我们使用以下方法避免奇点:当场点和源点重合时,跳过该点(或者使用一个很小的距离)。
但是,为了简化,我们使用离散积分,并避免场点与源点重合(即场点选择在网格点上,但积分时跳过自身点)。
然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采用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只计算非共点的贡献,并在奇点附近使用近似。
但是,在二维情况下,格林函数在原点是对数奇点,我们可以使用小参数近似,但这里我们直接使用汉克尔函数,并设定一个最小距离。
具体步骤:
1. 定义源区域网格(x_src, y_src)和场点网格(x_rec, y_rec)。这里为了简单,我们让场点网格和源网格相同,但计算时跳过自身点。
2. 计算源项:S = divF,即辐射力源项的散度。
3. 对于每个场点(i,j),计算:
p(i,j) = 0;
for each source point (k,l)
if (i,j) != (k,l)
r = sqrt( (x_src(k,l)-x_rec(i,j))^2 + (y_src(k,l)-y_rec(i,j))^2 );
G = 1i/4 * besselh(0, k_delta * r); % 二维格林函数
p(i,j) = p(i,j) + G * S(k,l) * dx * dy; % dx,dy为网格间距
end
end
4. 绘制 |p|
由于计算量很大,我们只计算一个很小的网格(例如20x20的源网格,20x20的场点网格)。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使用快速算法。
另一种思路:将格林函数积分视为卷积,可以使用FFT加速(即空间域卷积等于频域乘积)。但是,这里我们为了演示原理,先使用循环。
我们编写一个简化版本,并给出图像。
注意:我们假设介质是均匀的,没有考虑边界和散射体。如果要考虑物体的力学响应(刚度、吸收和散射),我们需要在源项中引入物体的影响(例如,物体内部和外部的辐射力不同,或者物体内部的声速和密度不同)。这需要更复杂的模型。
这里,我们在源区域中设置一个物体(例如一个圆形区域),并假设物体内部的辐射力与外部不同(例如,物体内部有吸收,导致声强降低,从而辐射力减小)。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个掩模来实现。
因此,我们在计算辐射力时,乘以一个物体函数(例如,圆形区域内辐射力为0,表示完全吸收)。
步骤:
1. 定义物体:例如一个圆形区域,圆心在(0,0),半径R0。
2. 在计算辐射力时,在圆形区域内将辐射力设为0(或者按物体的特性调整)。
代码实现: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只给出一个框架,并假设物体为圆形区域,且完全吸收(内部无辐射力)。
以下是MATLAB代码:</think>以下是一个基于相控阵技术的二维振动声成像MATLAB仿真代码,模拟两束不同频率的声束相交产生低频振动,并通过物体力学响应生成声场图像:
```matlab
%% 二维振动声成像仿真 - 相控阵技术
clear; clc; close all;
%% ========== 参数设置 ==========
c = 1500; % 声速 (m/s), 水中
f1 = 1.0e6; % 声束1频率 (Hz)
f2 = 1.01e6; % 声束2频率 (Hz)
delta_f = abs(f1-f2); % 差频振动频率 (Hz)
A1 = 1e4; % 声束1振幅 (Pa)
A2 = 1e4; % 声束2振幅 (Pa)
% 空间网格
x = linspace(-0.02, 0.02, 200); % x方向 (m)
y = linspace(-0.02, 0.02, 200); % y方向 (m)
[X, Y] = meshgrid(x, y);
% 时间参数
fs = 10*max(f1,f2); % 采样频率 (Hz)
t_total = 5e-5; % 总时间 (s)
t = linspace(0, t_total, round(t_total*fs));
% 相控阵参数
array_pos = [-0.01, 0; 0.01, 0]; % 两个声源位置 [x1,y1; x2,y2]
focus_point = [0, 0]; % 焦点位置 (m)
% 物体力学特性 (示例: 圆形物体)
object_center = [0.005, 0.005]; % 物体中心位置
object_radius = 0.005; % 物体半径 (m)
object_stiffness = 2.0; % 刚度系数 (相对值)
object_absorption = 0.8; % 吸收系数 (0-1)
%% ========== 声场计算 ==========
% 初始化声压场
p_total = zeros(length(y), length(x), length(t));
% 计算每个声源的传播
for i = 1:size(array_pos, 1)
% 计算到焦点的延迟
r_focus = norm(array_pos(i,:) - focus_point);
delay_focus = r_focus / c;
% 计算到各网格点的距离
R = sqrt((X - array_pos(i,1)).^2 + (Y - array_pos(i,2)).^2);
% 计算声压场 (考虑聚焦延迟)
if i == 1
p_source = A1 * sin(2*pi*f1*(t - delay_focus - R/c));
else
p_source = A2 * sin(2*pi*f2*(t - delay_focus - R/c));
end
% 叠加声场
p_total = p_total + p_source;
end
% 物体力学响应函数
object_mask = ((X - object_center(1)).^2 + (Y - object_center(2)).^2) <= object_radius^2;
stiffness_map = ones(size(X)) + object_mask*(object_stiffness-1);
absorption_map = 1 - object_mask*object_absorption;
% 应用物体力学响应
p_vib = zeros(size(p_total));
for k = 1:length(t)
p_frame = p_total(:,:,k);
% 考虑刚度和吸收效应
p_frame = p_frame .* absorption_map ./ stiffness_map;
% 差频振动效应 (包络检测)
if k > 1
p_vib(:,:,k) = abs(hilbert(p_frame, [], 3));
else
p_vib(:,:,k) = p_frame;
end
end
%% ========== 成像处理 ==========
% 提取差频振动包络
env_signal = squeeze(max(p_vib, [], 3));
% 声压级转换
pref = 20e-6; % 参考声压 (Pa)
SPL = 20*log10(env_signal/pref);
%% ========== 结果可视化 ==========
figure('Position', [100, 100, 1200, 900])
% 原始声场 (t=峰值时刻)
[~, t_peak] = max(max(max(p_total)));
subplot(2,2,1)
imagesc(x*1000, y*1000, p_total(:,:,t_peak))
axis image
title('瞬时声压场 (Pa)')
xlabel('x (mm)')
ylabel('y (mm)')
colorbar
colormap(jet)
% 物体位置显示
hold on
theta = linspace(0, 2*pi, 100);
x_obj = object_center(1) + object_radius*cos(theta);
y_obj = object_center(2) + object_radius*sin(theta);
plot(x_obj*1000, y_obj*1000, 'w--', 'LineWidth', 1.5)
hold off
% 差频振动包络成像
subplot(2,2,2)
imagesc(x*1000, y*1000, env_signal)
axis image
title('差频振动包络 (Pa)')
xlabel('x (mm)')
ylabel('y (mm)')
colorbar
colormap(hot)
% 声压级成像
subplot(2,2,3)
imagesc(x*1000, y*1000, SPL)
axis image
title('声压级成像 (dB re 20\muPa)')
xlabel('x (mm)')
ylabel('y (mm)')
caxis([60, 140]) % 动态范围调整
colorbar
colormap(jet)
% 三维表面图
subplot(2,2,4)
surf(X*1000, Y*1000, env_signal, 'EdgeColor', 'none')
title('三维振动声场')
xlabel('x (mm)')
ylabel('y (mm)')
zlabel('声压 (Pa)')
view(-30, 60)
grid on
%% ========== 信号分析 (焦点位置) ==========
% 提取焦点位置信号
focal_idx = [find(x>=focus_point(1),1), find(y>=focus_point(2),1)];
focal_signal = squeeze(p_total(focal_idx(2), focal_idx(1), :));
% FFT分析
N = length(focal_signal);
f = (0:N-1)*(fs/N);
spectrum = abs(fft(focal_signal))/N;
figure
subplot(2,1,1)
plot(t*1e6, focal_signal)
title('焦点位置声压信号')
xlabel('时间 (\mus)')
ylabel('声压 (Pa)')
grid on
subplot(2,1,2)
plot(f/1e3, spectrum)
xlim([0, max([f1,f2])*1.5/1e3])
title('频谱分析')
xlabel('频率 (kHz)')
ylabel('幅度')
grid on
```
### 关键物理原理说明
1. **差频振动产生**:
两束频率相近的超声波($f_1$和$f_2$)在介质中相交时,会产生频率为$\Delta f = |f_1 - f_2|$的低频振动。这种效应源于声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p_{\text{total}} = p_1 + p_2 = A_1\sin(2\pi f_1 t) + A_2\sin(2\pi f_2 t)$$
乘积项产生差频分量:
$$p_1 \cdot p_2 \propto \cos(2\pi(f_1-f_2)t)$$
2. **力学响应建模**:
- **刚度效应**:物体刚度影响振动幅度,刚度$k$越大,振动幅度越小
$$A_{\text{vib}} \propto \frac{1}{k}$$
- **吸收效应**:声波在物体中的能量损失
$$A_{\text{out}} = A_{\text{in}} \cdot e^{-\alpha d}$$
- **散射效应**:物体边界引起的声波散射
$$p_{\text{scat}} \propto \frac{\Delta Z}{Z_0} p_{\text{inc}}$$
其中$Z$为声阻抗,$\Delta Z$为阻抗差异
3. **相控阵聚焦**:
通过控制发射延迟实现波束聚焦:
$$\tau_i = \frac{\|\mathbf{r}_i - \mathbf{r}_{\text{focus}}\|}{c}$$
其中$\mathbf{r}_i$为阵元位置,$\mathbf{r}_{\text{focus}}$为焦点位置
### 成像特点
1. **差频振动成像**:
- 使用希尔伯特变换提取包络信号
- 对低频机械振动敏感
- 分辨率由原始超声波频率决定
2. **力学特性对比**:
- 较硬物体表现为低振幅区域
- 高吸收物体表现为阴影区域
- 边界区域显示散射增强
### 参数调整建议
| 参数 | 物理意义 | 典型值 |
|------|----------|--------|
| `f1`, `f2` | 超声波频率 | 1-10 MHz |
| `delta_f` | 差频频率 | 10-100 kHz |
| `object_stiffness` | 相对刚度 | 1.0-5.0 |
| `object_absorption` | 吸收系数 | 0.1-0.9 |
| `array_pos` | 阵元位置 | 对称分布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