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含字符串函数库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frequency(char * substr, char * str); int main() { char sub[128],str[1024]; cin.getline(sub,128); // 输入子串 cin.getline(str,1024); // 输入长串 int n = frequency(sub,str); // 调用frequency函数,计算子串在长串中出现的次数 cout<<n<<endl; // 输出次数 return 0; } // 函数frequency:计算子串在长串中出现的次数 // 参数:substr-指向子串,str-指向长串 // 返回值:出现的次数 int frequency(char * substr, char * str) { // 请在此添加代码,实现函数frequency /********** Begin *********/ int length=strlen(substr); int j=0; int result=0; while(strstr(str+j,substr)!='NULL'){ j+=length; result++; } cout << result; /********** End **********/ }任务描述 本关任务:计算一个字符串(子串)在另一个字符串(长串)中出现的次数。 相关知识 字符串操作函数 C 和 C++ 提供了一系列操作字符串的函数,要使用这些函数只要在代码的头文件部分包含 string.h 即可。 常用的字符串处理函数见下表: 函数原型 函数功能 char * strcpy(char *dest,const char *src) 将字符串 src 复制到 dest char * strcat(char *dest,const char *src) 将字符串 src 添加到 dest 末尾 char * str
时间: 2025-04-21 09:24:31 浏览: 50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计算一个子串在长串中出现的次数。用户已经给出了部分代码,但frequency函数需要补充完整。让我仔细看看题目要求。首先,题目要求使用C++中的字符串函数,比如strstr。根据提供的代码框架,frequency函数接收两个char指针参数,substr和str。我需要在这个函数里统计substr在str中出现的次数。
那问题来了,怎么用strstr来查找子串的位置呢?记得strstr返回的是第一次出现的位置的指针,如果没找到返回NULL。所以应该循环调用strstr,每次找到后,把指针移动到当前位置加上子串长度的地方,继续查找,直到找不到为止。
比如,假设子串是"ab",长串是"ababab"。第一次找到位置0,然后移动到0+2=2的位置,再找到位置2,然后移动到4,再找到4,再移动到6,这时候后面没有子串了。总共3次。
那代码的大概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初始化一个计数器为0,然后初始化一个位置指针为0。每次用strstr从当前位置开始找,如果找到了,计数器加一,然后位置指针移动到找到的位置加上子串的长度。如果没找到,就结束循环。
但用户给出的代码里有一个循环条件是strstr(str+j, substr) != 'NULL'。这里有个问题,因为strstr返回的是指针,而NULL在C++中是空指针常量。但用户这里用'NULL',这可能有问题,因为'NULL'是一个多字符常量,实际上它的类型是int,而不是指针类型。正确的应该比较是否等于NULL,即指针是否为0。所以这里的条件应该是strstr(str+j, substr)!= NULL,而原来的代码中的'NULL'是写错了,应该改成NULL,不带引号。
另外,用户的代码里在循环内部每次j增加子串的长度。例如,当找到子串在位置j处时,下一次应该从j+子串长度开始查找。例如,如果子串长度是len,那么找到的位置是p,那么下一次查找的位置应该是p + len的位置。但strstr的调用方式是否正确?
比如,假设当前str的起始位置是str +j,如果找到了,那么返回的指针是某个地址。这时候,我们可以计算该地址相对于str的偏移量,然后下一次的j应该是该偏移量加上子串的长度,从而跳过已匹配的部分,避免重叠的情况。比如,假设str是"aaaab",substr是"aa"。第一次找到在位置0,长度是2,所以下次从0+2=2的位置开始。第二次找到在位置2,然后加2到4。此时后面的字符是"ab",不匹配。这样总共两次,对吗?但实际"aaaab"中"aa"出现的情况是:0-1,1-2,2-3,所以三次?这个时候,如果子串长度为2,那么每次移动1位才能检测到所有情况。但题目是否允许重叠的子串?题目描述中没有明确说明,所以需要看测试用例的情况。可能题目是要求不重叠的,或者允许重叠?
比如,任务描述中的例子可能需要明确这一点。比如,如果子串是"abab",在长串中是"abababab",那么可能有两种情况:允许重叠的话出现3次,不允许的话出现两次。这会影响算法的设计。
根据用户提供的代码框架中的示例,比如在给定的代码中,每次找到后j +=length,也就是子串的长度。这说明每次移动子串的长度,即不允许重叠。例如,在"ababab"中,子串是"ab",每次找到后j增加2,所以结果是3次?或者在这种情况下,每次找到后移动的是子串的长度,所以当找到第一个"ab"后,下一个查找的位置是j=2,找到第二个"ab",依此类推。所以这种情况是正确的。但假设子串是"aaa",而长串是"aaaaaa"。如果子串长度为3,那么第一次找到位置0,之后j +=3,即位置3,再找是否还有"aaa"。位置3开始的子串是"aaa",所以又找到,计数器加一,总数是2次。这是正确的吗?如果允许的话,这应该正确,而如果允许重叠的话,比如可以找到0、1、2三个位置的话,那算法就不正确。所以这说明题目中的要求是不允许重叠的情况。或者,这取决于题目的具体要求。
但根据用户提供的代码框架中的逻辑,使用j += length,说明每次移动子串长度,所以不允许重叠。因此,用户可能在测试用例中期望的是不重叠的情况。但原题的任务描述可能是否允许重叠?这点需要明确。例如,任务描述中的例子可能没有说明,但根据常见的类似问题,可能允许重叠。例如,比如在字符串"AAAA"中找"AA",允许重叠的话是3次,不允许的话是2次。这时候,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做法是否会导致错误?例如,假设当前子串是"AA",长串是"AAAA"。第一次找到位置0,j +=2,此时j=2。然后从位置2开始找,找到"AA",计数器加一,j=4。此时循环结束,结果是2次。但实际如果允许重叠的话,应该是3次:0-1,1-2,2-3。所以这说明用户的代码可能有问题,因为每次移动的是子串的长度,不允许重叠。但题目是否允许重叠呢?这可能取决于题目的具体要求。
但根据题目给出的任务描述,没有明确说明是否允许重叠。因此,这个问题需要看测试用例的要求。假设题目中的测试用例是要求统计所有可能的出现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那么当前的算法是错误的。例如,用户给出的代码中,每次j增加的是子串的长度,这可能导致遗漏重叠的情况。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次移动一个字符,而不是子串的长度。例如,在每次找到子串后,将j增加1,然后继续查找。但这样会导致重复计算吗?比如,如果子串出现在当前位置的多个位置,是否会导致无限循环?或者是否应该根据子串的长度进行调整?
或者,正确的做法是每次找到子串之后,将起始位置设置为找到的位置的下一个字符,而不是加上子串的长度。例如:
当在位置p找到子串后,下一次的起始位置是p +1。这样就能检测所有可能的子串位置,包括重叠的情况。但这样会使得时间复杂度较高,特别是当子串非常长的时候。
例如,对于长串长度为N,子串长度为M,那么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是O(N*M)。但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正确统计所有可能的出现次数。
那么,问题在于,原题是否要求统计所有可能的出现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假设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示例可能存在问题,例如在函数中,用户原来的代码可能有问题。例如,原代码中的循环条件是当strstr(str+j, substr)不等于'NULL'时,进入循环。然后每次j +=length,结果result++。这可能无法正确统计重叠的情况。例如,当子串出现在重叠的位置时,会被跳过。
例如,原代码的写法会导致只统计不重叠的情况。例如,子串长度是2,当第一次找到位置0后,j变成2,下一次查找从位置2开始,这样会跳过位置1的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如果题目要求允许重叠,那么原代码中的逻辑是错误的。
但任务描述中的测试用例可能期望的是这种情况吗?例如,在输入子串"ab"和长串"ababab"时,期望输出3次,而按照原代码的写法,当每次j增加长度2,三次是正确的。但如果子串是"aaa",长串是"aaaaaa",则原代码的写法只能找到两次,而允许重叠的话应该是四次?这可能需要进一步分析。比如,假设子串是"aa",长串是"aaaaa",那么可能的出现次数是4次(位置0、1、2、3)。而如果每次j增加子串的长度2,那么第一次找到位置0,j=0+2=2。第二次找到位置2,j=4。第三次从4开始,找到位置4的子串吗?假设长串是5个a,那么位置4的后面可能没有足够的字符,所以总共有2次。而实际允许重叠的话应该是4次。这说明原代码的逻辑与题目要求可能不符。
所以,问题可能出现在原代码的逻辑是否正确。而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存在错误,导致测试用例无法通过。因此,正确的实现应该如何处理?
根据任务描述中的“任务描述”,可能需要正确统计所有出现的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或者可能题目中的测试用例并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比如,题目可能给出的测试用例是像“abcabc”中的子串“abc”出现两次,那么原代码中的逻辑是正确的。
因此,需要根据任务的要求来确定正确的实现方式。但用户可能提供的代码中的实现是错误的,因此需要修改。
回到用户的问题,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中的循环部分:while (strstr(str+j, substr) != 'NULL') {
j+= length;result++;
}
这里的'NULL'是错误的,应该改为NULL。因为strstr返回的是指针,当找不到时返回NULL。而用户代码中的'NULL'被写成了字符常量,这会导致条件判断错误,因为字符常量的类型是int,而NULL在C++中是(void*)0。所以比较指针是否等于一个整数值是错误的。这会导致循环条件永远为真,或者出现不可预知的行为。例如,假设strstr返回NULL,此时表达式是否等于'NULL'?'NULL'是一个多字符字面量,例如在ASCII中,'N'是78,'U'是85,'L'是76,'D'是68。但多字符字面量的实际数值是由编译器决定的,通常可能是一个整数值,例如将这四个字符拼成一个int。但此时,strstr返回的NULL是空指针,而比较指针是否等于一个整数,这在C++中是非法的,或者会导致错误的条件判断。
所以,这个条件应该改为:
while (strstr(str + j, substr) !=NULL)
这样才会正确判断是否找到子串。
所以,首先需要将'NULL'改为NULL。这是用户代码中的第一个错误。
其次,在循环体中,当找到子串的位置后,应该如何移动j?例如,假设在位置p找到子串,那么p相对于str的起始位置的偏移量是p -str。那么,下次的j应该设置为(p - str) + 1,以便检查下一个可能的子串位置。例如,对于长串"aaaa"和子串"aa",第一次找到位置0,下次应该从位置1开始查找,这样就能找到位置1的子串,从而统计两次。而如果按照原代码中的j +=length的方式,则只会统计两次,当子串长度是2时,长串长度为4的情况下,结果会是两次(0和2的位置)。而实际上,如果允许重叠的话,应该统计3次(0,1,2)。或者可能原题中的测试用例并不考虑这种情况?
或者,可能题目中的期望是不允许重叠的,即子串出现的位置不能重叠。例如,当子串出现在位置i,则下一个可能的子串必须从i+len的位置开始。这种情况下,用户代码中的逻辑是正确的。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题目是否允许子串的重叠出现。而任务描述中没有明确说明这一点。因此,用户可能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测试用例来调整算法。假设任务中的测试用例允许不重叠的情况,那么原代码的写法是正确的,但存在两个错误:一个是'NULL'的问题,另一个是在每次找到后,j应该增加找到的位置的偏移量加上子串的长度,而不是简单的j += length。例如,假设子串出现在str+j的位置p,那么j的增量应该是找到的位置相对于str的偏移量加上子串的长度。或者,更准确地说,strstr(str+j,substr)返回的是子串在str中的位置,假设是ptr,那么ptr是str+j之后的某个位置。例如,假设str的起始地址是0x1000,j是2,那么str+j的地址是0x1002。如果在该位置找到子串,那么ptr的值是0x1002。此时,新的j应该是ptr - str+ length。例如,如果ptr是0x1002,str是0x1000,那么ptr - str等于2。此时,新的j是2 + length。这可能和原代码中的做法一致吗?
例如,原代码中的j初始为0,每次循环中j +=length。而strstr(str+j,substr)的起始位置是str+j。假设第一次调用时,j=0,strstr返回ptr。如果ptr是str+j的位置,即子串在起始位置匹配,那么下次的j应该是j+ length。例如,如果子串长度为len,那么j每次增加len。这样,下次的查找位置是str+j + len,即跳过已经匹配的部分。这适用于不重叠的情况。
但问题在于,如果找到的位置是str+j的位置,那么确实应该将j增加len,这样下次查找的位置是j +len。例如,在"ababab"中,每次找到位置0、2、4,这样j每次增加2,结果是3次,是正确的。而如果允许重叠的话,这样的做法会漏掉情况。
所以,这说明用户代码中的逻辑假设子串的出现不重叠,而每次移动子串的长度。这可能符合题目的要求。
因此,用户代码中的问题在于:
1.将'NULL'错误地写成了字符字面量,而不是正确的NULL。
2.在循环内部,当找到子串后,应该计算找到的位置相对于str的偏移量,并调整j的值,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子串长度。例如,假设找到的位置是ptr,那么新的j应该是ptr - str +length。而原来的代码直接j +=length,这样可能在子串出现的位置不是当前str+j的情况下导致错误。例如,考虑这样的情况:str是"ababa",substr是"aba"。当第一次调用strstr(str+0, substr)会找到位置0的"aba",然后j +=3(假设length是3),此时j=3。此时,str+j的位置是str+3,即字符"ba"。此时,调用strstr(str+3, substr)可能找不到。但实际在原始字符串中,位置1开始的"aba"是否会被找到?原代码的逻辑会错过这个情况,因为它将j增加到3,而实际子串可能出现在更早的位置之后但未跳过足够的长度。
这似乎说明,原来的逻辑是错误的。例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次找到子串的位置后,将j设置为该位置的下一个字符的位置,而不是增加固定的长度。这样,才能处理所有可能的情况,包括重叠和不重叠的情况。
例如,正确的逻辑应该是:
初始化j=0,计数器=0。循环:
找到子串在str+j的位置,得到ptr。
如果ptr为NULL,退出循环。否则,计数器加一。
j= ptr - str+ 1;// 移动到找到的位置的下一个字符,以允许重叠。
或者,对于不允许重叠的情况:j = ptr- str + length;
因此,用户代码中的错误在于,在找到子串后,j的增量不是基于找到的位置,而是直接增加length,这可能并不正确,因为子串的位置可能并不在str+j的位置。
例如,假设当前j=0,str+j的位置是str的起始位置。此时,找到子串的位置ptr。此时,新的j应该是ptr - str+ length。而原代码中的做法是j += length。这在str+j的起始位置找到子串时是正确的,因为此时ptr= str +j,所以 ptr -str = j。因此,ptr -str + length =j + length。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原代码中的j+= length和正确的j = ptr -str + length是等价的。但是,如果子串出现在str+j的后面某个位置,而不仅仅是str+j的起始位置,那么原代码的做法会导致错误。例如,假设str是"xyzabc",substr是"abc"。此时,当j=0时,strstr(str+j, substr)会找到位置3的"abc"。此时,ptr- str =3。此时,正确的j应该是3 +3 =6。而原代码中的j +=3会将j变为3,下一次查找的位置是str+3,所以找到之后,j=3+3=6,这也是正确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原代码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说明,当子串出现在str+j中的某个位置,而不仅仅是str+j的起始位置时,原代码的j的增量是否正确?
例如,假设str是"aabbaabbaabb",substr是"aa"。此时,当j=0时,strstr(str+j, substr)会找到位置0的"aa"。j +=2变成2。此时,str+j是"bbaa...",不会找到。但实际可能存在其他位置的"aa"。比如,原字符串可能有多个"aa"的出现,但由于原代码的增量方式,可能无法找到。
或者,另一个例子,长串是"ababaab",子串是"aba"。当第一次查找时,str+0的位置找到"aba"(位置0-2),然后j +=3变为3。下一次查找的位置是str+3,即"aab"。其中是否有"aba"?没有。所以计数器为1。但实际上,在位置1开始的"aba"是否存在?如果子串是"aba",那么长串中的位置0是"ab a",而位置1是"baa...",所以没有。所以原代码的结果正确。但如果在另一个例子中,子串是"aa",长串是"aaaa",那么当j=0时,找到位置0,j +=2变成2。此时,查找str+2,即"aa",找到位置2,j变成4,退出循环。计数器是2。而允许重叠的话,应该是3次(0,1,2的位置)。所以这说明原代码在这种情况下的统计结果不符合允许重叠的情况,但可能符合题目中的要求。综上所述,用户代码中的问题在于:1. 将条件判断中的'NULL'写成了字符常量,应改为NULL。
2. 在找到子串后,j的增量方式是否正确。原代码中的做法是每次增加子串的长度,这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取决于题目是否允许重叠。
现在,根据任务描述中的要求,正确的frequency函数应该统计所有出现的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吗?或者是否不重叠?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看题目的测试用例。例如,假设题目中的测试用例期望的是允许重叠的情况,那么原代码中的逻辑是错误的。例如,当子串是"aa",长串是"aaaa"时,正确的出现次数应该是3次,而原代码中的逻辑会统计2次。
所以,如果题目要求统计所有出现的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次将j增加1,而不是子串的长度。例如:
每次找到子串的位置后,将j设置为找到的位置的下一个字符的位置。例如,ptr = strstr(str + j,substr),如果ptr存在,那么 j= ptr - str+ 1。这样,下一次查找将从该位置的下一个字符开始,从而可以检测到所有可能的子串出现,包括重叠的情况。
因此,正确的实现应该是这样的: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count =0;int sub_len =strlen(substr);if (sub_len == 0) {
return0; //处理子串为空的情况}
char *pos = strstr(str, substr);while (pos!= NULL) {count++;pos = strstr(pos + 1, substr); //移动一个字符,继续查找}
returncount;
}
这样,每次找到子串的位置后,将起始位置设置为pos+1,即下一个字符,这样就能找到所有可能的出现,包括重叠的情况。
例如,长串"aaaa",子串"aa",用这种方法会找到三次:位置0,1,2。而原代码中的逻辑会找到两次:位置0和2。
所以,问题出在用户提供的代码是否正确,取决于题目是否允许重叠的情况。
根据原题的任务描述,可能需要正确的统计所有出现的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因此,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逻辑是错误的,因为它每次增加子串的长度,导致可能跳过重叠的情况。
因此,正确的实现应该像上面的例子,每次移动一个字符的位置。
现在,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需要重写。让我们看一下用户代码中的部分:在frequency函数中:
int length =strlen(substr);int j=0;
int result=0;
while(strstr(str+j,substr)!='NULL'){
j+=length;result++;
}
cout<< result;
这里的问题:
1.'NULL'应改为NULL。
2. j的增量方式错误,应改为找到后的位置+1。
因此,正确的代码应该是: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count =0;int sub_len =strlen(substr);if (sub_len == 0) {
return0; //处理空子串的情况}
char *current = str;while ((current= strstr(current, substr)) !=NULL) {count++;
current+= 1;// 移动到下一个字符,以允许重叠
}return count;}
或者,在用户代码的框架中,可能需要使用j作为偏移量: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length =strlen(substr);if (length== 0)return 0;int count =0;char *pos =str;
while((pos = strstr(pos, substr)) != NULL){
count++;pos +=1; //每次移动一个字符}return count;
}这样就能正确统计所有出现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但原题中的任务描述中的测试用例可能要求不允许重叠的情况吗?这可能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例如,假设题目中的测试用例期望的结果是允许不重叠的情况,则原代码中的逻辑是正确的,但需要修正'NULL'的问题。
但是,根据通常的编程问题,计算子串出现次数可能允许重叠,例如,常见的例子如“aaa”中“aa”出现两次(允许重叠的话是两次?或者三次?比如,字符串"aaaa",子串"aaa"出现两次?在位置0和1)。所以,正确的统计需要明确题意。
回到用户的代码,原代码中的循环条件中的'NULL'是错误的,必须改为NULL。同时,j的增量方式是否正确?
假设原题中的测试用例允许不重叠,那么正确的做法是每次增加子串长度。例如,原代码中的逻辑是正确的,但必须修正'NULL'的问题。例如:
原代码中的部分:while(strstr(str+j, substr)!= 'NULL'){ ... }
应改为:
while (strstr(str +j, substr)!= NULL) {... }
并且,在循环内部,j += length。这样,假设子串的长度为len,每次找到后,j增加len,避免重叠。例如:
例子:子串是"ab",长串是"ababab"。每次找到后,j增加2,那么找到三次吗?
第一次:j=0,找到。j=0+2=2。
第二次:j=2,找到。j=4.
第三次:j=4,找到。j=6.
循环结束。计数为3次。这正确。
另一个例子,子串是"aa",长串是"aaaaa",长度是5。子串长度是2。按照原代码逻辑:
第一次j=0,找到。j=2.在j=2时,找到位置2的"aa"。j=4。再次找到位置4的"aa"吗?但长串长度是5,位置4的后面是字符4和5?假设长串是"aaaaa"(长度5),则位置4的字符是a,但子串长度是2,所以str+j在j=4时,指向的字符串是"a",无法匹配长度为2的子串。因此,原代码的循环会运行两次,得到结果2次。而允许重叠的话,正确的次数应该是4次(位置0、1、2、3)。
所以,原代码的写法与题意的正确性有关。如果题目中的测试用例期望的是不允许重叠的情况,那么原代码的写法正确,但需要修正'NULL'的问题。否则,需要改变j的增量方式。
综上,用户的问题可能出在以下两个方面:1. 循环条件中的'NULL'必须改为NULL。
2. j的增量方式是否正确,根据题意是否允许重叠。
根据原题的任务描述,可能用户需要实现的函数是统计所有出现的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而原代码的写法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需要修改。
因此,正确的frequency函数实现应该如下:
int frequency(char * substr,char * str){
int count= 0;int sub_len= strlen(substr);
if (sub_len ==0) {return 0;}
char*pos = str;
while ((pos = strstr(pos, substr))!= NULL) {count++;pos++; //移动一个字符,允许重叠}
return count;
}
这样,每次找到子串的位置后,pos移动到当前位置的下一个字符,继续查找。这将统计所有可能出现的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现在,回到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原代码中的错误:
1. 使用'NULL'而不是NULL。
2. j的增量方式错误,导致可能漏掉重叠的情况。3. 在循环内部,每次调用strstr(str+j, substr),然后将j += length。这样,当子串出现在str+j的起始位置时,没问题。但如果在更后面的位置,比如str+j的某个位置之后,则j的增量将跳过部分可能的位置。例如,假设str是"abcababc",substr是"abc"。第一次调用strstr(str+0,substr)找到位置0。j变为0 +3=3。此时,查找str+3的位置,即字符串"ababc"。strstr(str+3, substr)会找到位置5的"abc"。这样,计数器是2次。而实际上,字符串中的"abc"出现的位置是0和5。所以原代码的写法是正确的。但如果在另一个例子中,子串出现在非起始位置,可能无法找到?
例如,长串是"xxabcxxxabcx",子串是"abc"。原代码的写法会正确找到两次。每次找到的位置是str+2和str+8,所以j的增量正确。所以,原代码中的写法是否真的错误?
看起来,原代码中的写法,在每次调用strstr(str+j,substr)时,返回的指针是str+j之后的子串出现的位置。比如,假设在str+j之后,子串出现在位置k,那么返回的指针是k。此时,j应该被设置为k- str + length。例如:
假设str的地址是0x1000,j=0,子串出现在0x1005。那么返回的指针是0x1005。此时,新的j应该是5 + length。而原代码中的做法是j +=length,即新的j是0 +length。这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它应该将j设置为5+ length,而不是原来的j + length。
哦,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原代码中的写法是错误的。例如,假设子串出现在str+j之后的某个位置,而不仅仅是str+j的起始位置。这时,原代码中的做法会导致j的增加量错误,从而可能重复计算或者漏掉某些情况。例如,假设str是"xyzabcabc",substr是"abc"。第一次调用strstr(str+0,substr)找到位置3。此时,j +=3,j变为3。下一次查找的位置是str+3,即"abcabc"。调用strstr(str+3,substr)找到位置3的"abc",所以j变为3+3=6。下一次查找str+6,即"abc",找到位置6的"abc",j变为6+3=9。此时,总共有3次。这是正确的。因为子串出现的位置是3,6,9?或者原字符串的长度是否足够?假设原字符串是"xyzabcabc",即长度9。所以,子串在3,6的位置出现,每次找到后j增加到3+3=6,然后到6+3=9。此时,str+9是空字符串,无法找到。所以计数器是2次?或者原字符串中的子串出现次数?
"xyzabcabc"中的"abc"出现的位置是3和6,所以总共有两次。原代码中的做法将计数器增加到3次?或者在这种情况下,原代码中的逻辑是否正确?
不,原代码中的逻辑在这种情况下会正确吗?
第一次循环:j=0,调用strstr(str+0, substr)找到位置3。此时,j+= length(假设length是3)变成3。计数器加一。
第二次循环:调用strstr(str+3, substr)找到位置3。此时,返回指针是str+3。然后j +=3,变成6。计数器加一,总为2。第三次循环:调用strstr(str+6, substr),找到位置6。j +=3,变成9。计数器为3。
第四次循环:调用strstr(str+9, substr)返回NULL,循环结束。
所以,原代码将计数器增加3次,但实际上子串在长串中出现两次。这说明原代码的写法存在错误。哦,这说明原代码的逻辑是错误的。因为strstr(str+j, substr)会在str+j的位置开始查找,但返回的是第一个出现的位置。比如,在第一次循环中,找到的是位置3,此时j=0。然后j +=3,变成3。第二次循环中,str+j是str+3的位置,即"abcabc"。strstr(str+3, substr)会找到位置3的子串吗?是的,因为str+3的位置是字符'a',所以子串的起始位置是3。这时,j变为3+3=6。第三次循环,str+6是字符'a',找到位置6的子串,j变为9。此时,总共有3次。但实际长串中"xyzabcabc"的"abc"出现的位置是3和6,所以正确的次数是2次吗?或者原长串的长度足够吗?原长串是"xyzabcabc",即长度为9。子串"abc"在位置3(包括)到6(不包括)是"abc",位置6到9是"abc"。所以,两个出现。所以原代码中的逻辑错误地统计了3次,而正确答案应为2次。这说明原代码的写法是错误的。问题出在,每次找到子串的位置后,j被增加的是子串的长度,而不是根据找到的位置进行调整。例如,第一次找到的是位置3,此时,正确的j增量应该是3 +length = 6。然后下次查找的位置是6,找到位置6的子串,j增加到9。此时,计数器为2次。而原代码中的做法是,每次找到后,j += length,不管找到的位置。例如,在第一次循环中,j是0,找到的位置是3。此时,j +=3,变为3。下次查找的位置是3,找到子串的位置是3,导致j变为6。计数器增加两次。第三次查找位置6,找到子串,j变为9。计数器三次。但实际上,在位置3找到的子串是正确的,但第二次循环中,str+j是位置3,找到子串位置3,然后j增加到6。这确实正确吗?哦,这可能是因为我的例子中的子串出现在位置3和6,所以每次调用strstr(str+j, substr)找到的位置是j的位置。例如,在第一次循环中,j=0,找到位置3。这说明子串出现在str+3的位置。此时,正确的做法是j应该被设置为3 + length,而不是原来的j +length。因为原代码中的j +=length,此时j变为0+3=3。下次查找的起始位置是str+3,这时找到的位置是3,所以j变为3+3=6。再次找到位置6,j变为9。所以,这种情况下,计数器为3次,而实际正确的次数是两次?或者是否我的例子中的子串出现的位置?
可能我的例子中的长串是"xyzabcabc",即从位置3开始是"abcabc"。所以在第一次循环中,找到位置3的"abc",j=0+3=3。第二次循环,str+3的位置是"abcabc",调用strstr(str+3,substr)找到位置3的"abc"。此时,j=3+3=6。第三次循环,str+6的位置是"abc",调用strstr找到位置6的"abc",j=6+3=9。此时,总共有3次。但实际长串中的"abc"出现两次:在位置3和6?或者三次?
不,长串是"xyzabcabc",即分解为:
0:x,1:y,2:z,3:a,4:b,5:c,6:a,7:b,8:c。所以子串"abc"出现在位置3-5(索引3到5),以及位置6-8。所以,总共有两次。原代码中的逻辑会统计三次吗?这显然不可能,因为原长串中只有两个完整的"abc"。那为什么代码会统计三次?
这可能是因为我的例子中的子串出现的位置是否重叠?
哦,可能我的例子中存在错误。例如,假设长串是"abcabcabc",那么子串出现三次,位置0,3,6。原代码中的逻辑会正确统计三次。而我的之前的例子"xyzabcabc"中,子串出现两次,原代码中的逻辑统计三次?
这似乎不可能。哦,我的例子中的长串是"xyzabcabc",即长度9。当j=0时,strstr(str+0, "abc")找到位置3。此时,j变为3。下一次调用strstr(str+3,"abc")会找到位置3的"abc"。然后j变为6。再次调用strstr(str+6,"abc")找到位置6的"abc",j变为9。此时,总共有三次?但原长串中的子串只出现在位置3和6吗?
哦,是的。因为从位置3开始的三个字符是abc,位置6开始的三个字符是abc。所以,两次出现。原代码中的逻辑统计三次?
这说明原代码的逻辑存在错误。为什么?
Ah,原来,当第一次找到子串的位置是3,此时j +=3,变为3。然后,在第二次循环中,调用strstr(str+3, substr),即从位置3开始查找,找到的第一个出现的位置是3。此时,j+=3,变为6。第三次循环中,调用strstr(str+6, substr)找到位置6。j变为9。此时,总共有三次。但实际上,子串出现在位置3和6,两次?或者三次?哦,这可能是因为子串的长度是3,所以位置3的"abc"和位置6的"abc"是两次。原代码的计数器为三次?这说明我的分析有误。或者我是否搞错了例子?
或者,我的例子中的长串是"xyzabcabc",总长度是9。当j=0时,找到位置3的"abc",计数器+1。j=3。下次调用strstr(str+3, "abc"),找到位置3的"abc",因为从str+3开始查找,即字符串"abcabc"。所以,找到位置3(相对于整个字符串的位置3)的"abc",计数器+1,j=3+3=6。下次调用strstr(str+6, "abc"),找到位置6的"abc",计数器+1,j=9。循环结束。总共有三次。但原长串中的"abc"出现在位置3和6,所以计数器为两次吗?或者原长串中是否有第三个出现?
不,原长串是"xyzabcabc",即长度9。位置3:'a',4:'b',5:'c';位置6:'a',7:'b',8:'c'。所以子串出现两次。原代码中的计数器却统计三次?这说明原代码的写法存在错误。这是因为,当调用strstr(str+3, substr)时,它会在str+3的位置开始查找,而str+3的位置是"abcabc"。因此,strstr(str+3, "abc")会返回str+3的地址,因为该位置的子串匹配。此时,j被增加到3+3=6。然后,str+6的位置是"abc",所以再次找到,j增加到9。所以,总共有两次?
或者,我是否混淆了指针和偏移量?
哦,str是一个char指针,假设指向数组的开始。str+3是一个指针,指向数组的第四个元素(索引3)。调用strstr(str+3, substr)会在该位置开始查找,返回第一个匹配的指针,即str+3,因为该位置开始的字符是"abcabc",所以匹配。此时,计数增加一次,j变为3+3=6。然后,strstr(str+6, substr)会在索引6开始查找,找到"abc",计数增加一次,j变为9。所以总共有两次。而原代码中的计数器是两次?或者我的分析有误?哦,原来在循环中,result的初始值是0,每次循环中result++。第一次循环:result=1,j=3。第二次循环:result=2,j=6。第三次循环:调用strstr(str+6, substr)返回非NULL,进入循环,result=3,j=9。然后,第四次调用strstr(str+9, substr)返回NULL,循环结束。所以总共有三次?
那这说明原长串中,从str+6的位置开始的字符是否足够?原长串的长度是9,所以索引6、7、8是字符'a','b','c'。所以,str+6的位置开始的子串"abc"是存在的。因此,计数器会增加到3次?这不可能,因为原长串中的"abc"出现在位置3和6,各一次,所以总共有两次。但原代码中的逻辑为何会统计三次?
哦,这是因为每次调用strstr(str+j, substr)时,j的值被增加了length,导致下一次的查找起始位置是否正确?
例如,第一次循环:j=0,找到子串在位置3。此时,j+=3变成3。第二次循环:调用strstr(str+3, substr),即从位置3开始查找,找到子串在位置3,此时j +=3变成6。第三次循环:调用strstr(str+6,substr),找到子串在位置6,j变成9。第四次循环:找不到,结束。因此,计数器是3次。但原长串中的子串出现两次?或者三次?这说明原长串中的子串确实出现了三次?或者我犯了一个错误?
不,原长串是"xyzabcabc",即:
索引0: x
1: y
2: z
3: a
4: b
5: c
6: a
7: b
8: c
所以,从位置3开始的三字符是"abc",位置6开始的三字符是"abc"。所以,总共有两次。原代码中的计数器为什么会三次?
哦,因为当j=3时,调用strstr(str+3, substr)会找到位置3,因为该位置是"abcabc"。所以,子串在位置3的匹配,导致计数器加一。此时,j变为3+3=6。下次调用strstr(str+6, substr),找到位置6的匹配,计数器加一。此时,j=9,循环结束。总共有两次?
那原代码中的循环条件是否有问题?
哦,原代码中的循环条件是:当strstr(str+j, substr)不等于'NULL'时进入循环。假设该条件被正确替换为NULL,那么第一次循环:j=0,找到位置3,进入循环,result=1,j=3。第二次循环:str+3的位置,找到位置3,进入循环,result=2,j=6。第三次循环:str+6的位置,找到位置6,进入循环,result=3,j=9。第四次循环:str+9的位置,找不到,退出。所以计数器是3次。这与实际出现次数两次不符。
这说明原代码中的逻辑是错误的,因为它将j的增加量设置为子串的长度,而不管找到的位置相对于当前j的位置。例如,当找到的位置是str+j的某个位置时,原代码中的j增加量是固定的,而不是根据找到的位置调整。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次找到子串的位置后,计算该位置相对于原始字符串的偏移量,并将j设置为该偏移量 + 1(允许重叠)或 + length(不允许重叠)。
例如,正确的逻辑应该是:
char *ptr= strstr(str+ j, substr);
if (ptr== NULL) break;
count++;
j= ptr - str+ 1;// 允许重叠或者:
j= ptr - str+ sub_len;// 不允许重叠因此,用户代码中的错误在于,每次增加j的量是固定的子串长度,而不是根据找到的位置进行调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count =0;int sub_len =strlen(substr);if (sub_len == 0) {
return0;}
char *current = str;while (true) {
current= strstr(current, substr);if (current ==NULL) {break;
}count++;current += 1; // 允许重叠
//或者 current +=sub_len;不允许重叠}
return count;
}
这样,每次找到子串后,current指针移动到找到的位置的下一个字符,从而允许重叠。
回到用户的问题,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需要修改为正确的实现,允许重叠或不重叠,根据题意。假设题目允许重叠,那么原代码中的逻辑是错误的,必须调整。
综上,用户代码中的错误包括:
1.'NULL'被写成了字符常量,应该改为NULL。
2. j的增量方式错误,应基于找到的位置,而不是当前j的位置。
3. 最后,用户代码中使用了cout << result;,而函数的返回类型是int。因此,函数应该返回result,而不是打印它。原代码中的函数实现中,最后是cout << result;,而函数的返回语句是return result吗?原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的实现部分:
在用户代码的添加部分,其代码为:
int j=0;
int result=0;
while(strstr(str+j,substr)!='NULL'){j+=length;result++;
}cout << result;而函数的最后应该返回result,但用户代码中调用了cout << result;,并且没有返回语句。这会导致编译错误,因为函数声明为返回int,但没有return语句。因此,这是用户代码中的第三个错误。因此,用户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的正确实现应包括:
1. 替换'NULL'为NULL。
2.修正j的增量方式,基于找到的位置。
3.添加return语句,返回result,而不是输出。
因此,正确的代码应为: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length =strlen(substr);int result =0;if (length ==0) {return 0; // 子串为空时返回0
}char *current= str;while (true){
current =strstr(current,substr);
if(current == NULL) {
break;
}result++;
current+= length; //不允许重叠// 或者current += 1; 允许重叠}return result;
}但根据题目是否允许重叠,这需要选择。根据原题的任务描述,可能需要允许重叠,因此需要将current +=1。例如,题目中的测试用例可能期望统计所有出现次数,包括重叠的情况。因此,正确的实现应该是每次移动一个字符。
因此,正确的代码如下: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count =0;
intsub_len = strlen(substr);if (sub_len== 0){
return0;
}char *pos= str;while ((pos =strstr(pos,substr)) != NULL) {
count++;
pos++;// 移动一个字符,允许重叠}return count;
}这样,每次找到子串后,pos指向找到的位置的下一个字符,继续查找。
因此,用户提供的代码中的frequency函数存在三个问题:
1. 'NULL'错误。
2.j的增量方式错误。
3.使用cout输出结果并缺少return语句。
综上,正确的实现应该修正这些问题。</think>为了解决计算子串在长串中出现的次数的问题,我们需要正确使用字符串处理函数`strstr`来查找子串的位置,并处理可能的多次出现。以下是详细的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pp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int main() {
char sub[128], str[1024];
cin.getline(sub, 128); // 输入子串
cin.getline(str, 1024); // 输入长串
int n = frequency(sub, str); // 计算出现次数
cout << n << endl; // 输出结果
return 0;
}
int frequency(char* substr, char* str) {
int count = 0;
int sub_len = strlen(substr);
if (sub_len == 0) {
return 0; // 处理空子串
}
char* pos = str;
while ((pos = strstr(pos, substr)) != NULL) {
count++;
pos++; // 允许重叠的查找
}
return count;
}
```
### 代码解释
1. **函数定义**:`frequency`函数接收子串`substr`和长串`str`作为参数。
2. **空子串处理**:如果子串长度为0,直接返回0。
3. **循环查找**:使用`strstr`在长串中逐字符查找子串。每次找到后,计数器`count`增加,并将查找位置后移一个字符(允许重叠)。
4. **返回结果**:最终返回子串出现的次数。
### 关键点
- **重叠处理**:通过每次移动一个字符而非子串长度,确保所有重叠出现的子串都被计数。
- **效率考虑**:时间复杂度为O(n*m),其中n和m分别是长串和子串的长度。适用于一般情况,但超长字符串可能需要优化。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