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架构与安全概述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29 11:14:39 阅读量: 24 订阅数: 25 AIGC 


物联网安全:架构与措施
# 物联网架构与安全概述
## 1. 物联网应用与安全概述
物联网应用广泛,覆盖了众多不同的行业。物联网应用系统不受地理限制,能够跨越城市甚至国家,可能涉及许多前沿技术。在这些技术中,安全技术对于确保物联网应用的安全性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联网安全具有一些与传统信息安全本质不同的特殊特征,主要包括 IT 安全和 OT 安全两个方面:
- **IT 安全**: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轻量级。
- **OT 安全**:当物联网系统可能被入侵者控制时,如何保护该系统是一个特殊问题。
- **隐私方面**:身份隐私和位置隐私是不同物联网应用中的重要安全问题。
- **其他安全要求**:物联网设备不应参与攻击其他资源。
## 2. 物联网架构介绍
### 2.1 常见架构概述
物联网有多种架构,不同架构本质上描述的是同一个物联网系统,但视角不同。常见的有分层结构的物联网架构,还有中国标准中提出的基于不同类型服务设计的 6 域物联网架构。
### 2.2 基本三层架构
物联网最常见的架构是三层架构,它由端点设备和功能层、集中处理平台及其服务层,以及连接前两层的层组成。基于数据流,物联网可分为三个逻辑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处理层(有时也称为应用层)。
#### 2.2.1 感知层
感知层不仅包括 RFID,还包含以下几类设备:
1. **端点传感设备**:如各种传感器、网络摄像机、GPS 设备,用于收集环境数据。
2. **带标签的物品**:主要是没有通信能力的物理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条形码或二维码等唯一标识符进行识别。
3. **可控制和操作的设备**:包括 PLC、网络控制器和执行器、网络车辆、网络无人机、网络交换机、RFID 读写器、电子收费(ETC)阅读器等,这些设备接收网络发送的命令并执行,还可能返回响应。
4. **信息显示和交互设备**:如交通信息显示屏、智能电网充电枢纽、社区智能充电桩。
5. **通信设备**:包括物联网网关设备(在传感器网络中称为汇聚节点)、网络路由器和信号放大器。
6. **用户端点设备**:这类设备不仅用于显示信息,还能将用户反馈传达给数据处理中心,甚至反馈给端点物联网设备,例如用户通过手机操作家庭加热器。
除了物理设备,感知层还包括一些局域网,如有线局域网(如以太网、现场总线、Profibus)和无线局域网(如 ZigBee、蓝牙、WiFi、LORA),这些网络用于在本地连接感知层的物联网设备。
为了方便描述,将向数据处理中心传输数据的物联网设备称为物联网网关设备或节点,将收集环境数据、身份信息或执行下游命令的设备称为端点物联网设备。不过,有些物联网设备(如网络摄像头)可以直接将环境信息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它实际上是传感器节点和物联网网关节点的集成。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物联网设备的分类仅供参考,不同的分类对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影响较小,对安全解决方案设计基本没有影响。
#### 2.2.2 网络层
网络层描述了数据从数据收集地点到数据处理中心的长距离传输方式,它由传统广域网(WAN)和无线广域网组成。近年来,为了满足物联网应用需求,开发了一种新型无线广域网——低功耗广域网(LPWAN),典型的 LPWAN 网络包括 NB - IOT、LoRa、SigFox,这些网络已广泛建设并商业化运营。网络层可能由多种网络架构组成,例如数据可能先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再通过有线互联网传输。
以下是物联网基本三层架构的 mermaid 流程图:
```mermaid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感知层):::process --> B(网络层):::process
B --> C(处理层):::process
subgraph 感知层
style 感知层 fill:#ffffff,stroke:#000000,stroke-width:1px
A1(端点传感设备):::process
A2(带标签的物品):::process
A3(可控制和操作的设备):::process
A4(信息显示和交互设备):::process
A5(通信设备):::process
A6(用户端点设备):::process
end
subgraph 网络层
style 网络层 fill:#ffffff,stroke:#000000,stroke-width:1px
B1(传统广域网):::process
B2(无线广域网):::process
B3(低功耗广域网):::process
end
subgraph 处理层
style 处理层 fill:#ffffff,stroke:#000000,stroke-width:1px
C1(数据处理):::process
C2(应用服务):::process
end
```
物联网设备分类表格如下:
| 设备类型 | 具体设备举例 |
| --- | --- |
| 端点传感设备 | 各种传感器、网络摄像机、GPS 设备 |
| 带标签的物品 | 通过 RFID、条形码或二维码识别的物理物品 |
| 可控制和操作的设备 | PLC、网络控制器和执行器、网络车辆、网络无人机、网络交换机、RFID 读写器、ETC 阅读器 |
| 信息显示和交互设备 | 交通信息显示屏、智能电网充电枢纽、社区智能充电桩 |
| 通信设备 | 物联网网关设备、网络路由器、信号放大器 |
| 用户端点设备 | 手机等可反馈用户信息的设备 |
## 3. 不同物联网架构的关系
不同的物联网架构本质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物联网系统。虽然有多种架构存在,但它们都围绕着物联网的数据收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等核心流程展开。
### 3.1 架构的多样性体现
不同架构的提出是基于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应用场景需求。例如,分层结构的物联网架构侧重于从功能层次的角度来构建系统,将物联网的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特定的任务;而 6 域物联网架构则是根据不同类型的服务进行设计,从服务的维度对物联网进行架构规划。
### 3.2 架构的内在联系
尽管架构形式不同,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物联网的高效运行和有效管理。不同架构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不同架构的优势结合起来。例如,在设计一个复杂的物联网系统时,可以同时参考分层架构的功能划分和 6 域架构的服务分类,以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适用的系统。
以下是不同物联网架构关系的 mermaid 流程图:
```mermaid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分层架构):::process --> C(核心流程):::process
B(6 域架构):::process --> C
C --> D(实际应用系统):::process
```
## 4. 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及研究方向
物联网安全对于保障物联网应用的正常运行和用户的隐私安全至关重要。由于物联网的特殊性,其安全具有与传统信息安全不同的特点。
### 4.1 物联网安全的特点
- **IT 安全方面**:轻量级是其最明显的特征。由于物联网设备通常资源有限,需要采用轻量级的安全算法和协议来确保安全,避免过多的资源消耗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 **OT 安全方面**:当物联网系统可能被入侵者控制时,如何保护系统是一个特殊问题。这涉及到对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部分的安全防护,防止攻击者通过控制设备造成物理损害或数据泄露。
- **隐私方面**:身份隐私和位置隐私是不同物联网应用中的重要安全问题。例如,在智能家居应用中,用户的身份信息和家庭位置信息需要得到严格保护,防止被非法获取和利用。
- **设备行为方面**:物联网设备不应参与攻击其他资源。这要求对物联网设备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和监控,确保其行为符合安全规范。
### 4.2 安全研究方向
在物联网安全和隐私问题方面,有多个研究方向值得关注:
- **隐私问题研究**:研究如何在物联网应用中保护用户的隐私,如通过加密技术、匿名化处理等手段,防止用户的身份和位置等信息泄露。
- **身份管理和认证问题研究**:开发有效的身份管理和认证机制,确保只有合法的设备和用户能够访问物联网系统,防止非法入侵和假冒行为。
- **其他安全问题研究**:包括研究适用于物联网的安全协议、加密算法、访问控制技术等,以提高物联网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以下是物联网安全特点的表格总结:
| 安全方面 | 特点描述 |
| --- | --- |
| IT 安全 | 轻量级,适应物联网设备资源有限的特点 |
| OT 安全 | 关注系统被入侵时的保护问题 |
| 隐私 | 身份隐私和位置隐私是重要问题 |
| 设备行为 | 设备不应参与攻击其他资源 |
### 4.3 安全研究的实际意义
对物联网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发展。只有解决了安全隐患,才能让用户更加放心地使用物联网应用,促进物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同时,安全的物联网环境也有利于保护企业和国家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总之,物联网的架构设计和安全保障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了解不同的物联网架构及其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和优化物联网系统;而重视物联网安全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则是确保物联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架构的创新和安全技术的进步,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物联网环境。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