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治法算法详解与实践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9-09 00:16:11 阅读量: 8 订阅数: 11 AIGC 


算法问题精解与实战
# 分治法算法详解与实践
## 1. 寻找第 k 小元素
### 1.1 一般方法分析
在一个未排序的数组中寻找第 k 小的元素,有一种方法是通过选择一个枢轴元素对数组进行划分,然后根据枢轴元素的位置递归地在合适的子数组中继续查找。这种方法的最坏时间复杂度是 $O(n^2)$,但平均情况下为 $O(n)$。
设数组 $A$ 的大小为 $n$,整数 $k \leq n$,$T(n, k)$ 表示在数组 $A$ 中找到第 $k$ 小元素的期望时间,$T(n) = \max_k T(n, k)$,可以证明 $T(n) < 4n$。
### 1.2 特定算法步骤
还有一种更高效的算法来寻找第 k 小元素,步骤如下:
1. 将数组划分为 $n/5$ 个大小为 5 的部分,并找出每个部分的中位数。
2. 递归地找出这些中位数的真实中位数,记为 $m$。
3. 使用 $m$ 作为枢轴,将数组划分为子数组 `LESS` 和 `GREATER`。
4. 在合适的子数组中递归执行上述操作。
以下是将该算法应用于数组 `[12, 13, 0, -3, 15, 43, 57, 31, 47, 20, 1, -5, 42, 14, 15, 8, 100, 32, 85, 41]` 的示例:
- 第一步:划分成大小为 5 的子数组,如 `[12, 13, 0, -3, 15]` 等,找出每个子数组的中位数。
- 第二步:递归找出这些中位数的中位数 $m$。
- 第三步:以 $m$ 为枢轴划分原数组。
- 第四步:在合适的子数组中继续递归。
可以证明,该算法在大小为 $n$ 的数组中找到第 $k$ 小元素所需的比较次数为 $O(n)$。设 $T(n)$ 是在大小为 $n$ 的数组中找到第 $k$ 小元素的最大比较次数,则有 $T(n) \leq cn + T(n/5) + T(7n/10)$。
### 1.3 寻找第二大元素
寻找 $n$ 个元素中的第二大元素,$n + \lceil\log n\rceil - 2$ 次比较就足够了。同时,对于在大小为 $n$($n > 1$)的数组中寻找第 $k$ 小元素的下界是 $n + (k - 1)\log\frac{n}{k - 1} - k$。
## 2. 最大公约数(gcd)
### 2.1 递归关系验证
设 $a$ 和 $b$ 是两个正整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gcd)是能同时整除它们的最大整数。对于以下递归关系:
\[
gcd(a, b) =
\begin{cases}
2gcd(a/2, b/2) & \text{if } a, b \text{ are even}\\
gcd(a, b/2) & \text{if } a \text{ is odd, } b \text{ is even}\\
gcd((a - b)/2, b) & \text{if } a, b \text{ are odd}
\end{cases}
\]
需要验证其是否能正确计算 gcd。
### 2.2 递归算法描述
可以描述一个递归算法来计算 $gcd(a, b)$。当 $a$ 和 $b$ 是 $n$ 位整数时,还可以将该算法与欧几里得算法进行比较。
对于多个参数的 gcd 计算,可以使用递归算法,例如 $gcd(a_0, a_1, \ldots, a_n) = gcd(a_0, gcd(a_1, a_2, \ldots, a_n))$。同时,可以证明对于任意非负整数 $a$ 和任意正整数 $b$,有 $gcd(a, b) = gcd(b, a \bmod b)$。利用 gcd 作为子例程,还可以计算 $n$ 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lcm)。
## 3. 归并排序(Mergesort)
### 3.1 合并两个有序数组
设 $A$ 和 $B$ 分别是大小为 $n$ 和 $m$ 的两个有序数组,以下是用于合并这两个数组并形成大小为 $p$($p = n + m$)的有序数组 $C$ 的算法:
```c
void merge (int A[ ], int n, int B[ ], int m, int C[ ], int p)
{
int i = 0, j = 0, k;
for (k = 0; i < n && j < m; k++)
if (A[i] < B[j])
C[k] = A[i++];
else
C[k] = B[j++];
while (i < n)
C[k++] = A[i++];
while (j < m)
C[k++] = B[j++];
}
```
#### 3.1.1 合并示例
使用该合并算法合并数组 $A = [3, 5, 7, 8, 10]$ 和 $B = [1, 2, 6, 12, 20]$ 的过程如下:
- 比较 $A[0]$ 和 $B[0]$,$1 < 3$,将 $1$ 放入 $C$ 中,$j$ 加 1。
- 比较 $A[0]$ 和 $B[1]$,$2 < 3$,将 $2$ 放入 $C$ 中,$j$ 加 1。
- 比较 $A[0]$ 和 $B[2]$,$3 < 6$,将 $3$ 放入 $C$ 中,$i$ 加 1。
- 以此类推,直到合并完成。
#### 3.1.2 最坏和最好情况分析
- 最坏情况:当两个数组的元素交替比较时,需要的比较次数最多。例如,$A = [1, 3, 5]$,$B = [2, 4, 6]$。
- 最好情况:当一个数组的所有元素都小于另一个数组的所有元素时,需要的比较次数最少。例如,$A = [1, 2, 3]$,$B = [4, 5, 6]$。
在最坏情况下,合并两个长度为 $m$ 和 $n$ 的有序数组需要 $m + n - 1$ 次比较;在最好情况下,需要 $\min(m, n)$ 次比较。
### 3.2 多合并算法
如果有多个有序数组,可以使用以下两种多合并算法:
- 依次合并:逐个合并数组。
- 分治法:将数组分成两组,分别合并后再合并结果。
### 3.3 高效合并策略
当数组 $A$ 的元素数量远少于数组 $B$ 的元素数量时,可以使用二分查找算法来高效地合并这两个数组。
### 3.4 归并排序算法实现
归并排序有迭代和递归两种实现方式:
#### 3.4.1 迭代算法
可以通过循环的方式实现归并排序,逐步合并子数组。
#### 3.4.2 递归算法
```c
mergeSort(low, high, A[])
{
// A[low..high] is an array
if (low < high)
{
mid = ⌊(low + high)/2⌋;
mergeSort(low, mid, A);
mergeSort(mid + 1, high, A);
merge(low, mid, high, A);
}
}
```
### 3.5 复杂度分析
设 $T(n)$ 表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