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障专家:移动机器人如何借助move_base实现智能导航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6-15 19:55:46 阅读量: 29 订阅数: 13
RAR

基于move_base的循环导航程序

star4星 · 用户满意度95%
![关于move_base包的理解](https://img-blog.csdn.net/20161128132913298?watermark/2/text/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font/5a6L5L2T/fontsize/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gravity/Center) # 1. 移动机器人导航概述 ## 1.1 移动机器人导航的基本概念 移动机器人导航是指赋予机器人自主移动和定位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未知或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安全、高效地移动到指定位置。导航系统需要处理的不仅包括路径规划和避障,还需要有精确的定位和地图构建能力。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软硬件的紧密配合,涉及到传感器数据采集、环境感知、决策制定和执行控制等多个环节。 ## 1.2 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 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从早期的简单的遥控方式发展到如今的自主导航,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最开始,机器人依靠预设的路径和简单的传感器进行避障,逐渐发展到利用高级传感器和算法实现动态路径规划。特别是随着传感器技术、计算能力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突破,导航系统现在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和环境,例如使用激光雷达(LIDAR)和视觉系统结合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技术进行实时地图构建和定位。 ## 1.3 导航技术的应用领域 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服务机器人、无人车辆、救援救灾等领域。在工业环境中,机器人可以在工厂内部自动导航,完成材料搬运、组装等任务。在服务业,如酒店、医院,机器人可以进行导引、配送等服务。在室外领域,无人车、无人机等借助导航技术执行探索、运输等任务。这些应用场景对导航技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 # 2. 移动机器人硬件平台介绍 ## 2.1 移动机器人的基本组成 移动机器人由多个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协同工作以完成指定的任务。为了保证机器人的功能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硬件平台必须高效且经过精心设计。 ### 2.1.1 传感器技术在移动机器人中的应用 传感器是机器人感知外部世界的“眼睛”和“耳朵”,在导航和决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感器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激光雷达(LIDAR)、视觉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惯性测量单元(IMU)。 - **激光雷达(LIDAR)**: 提供高精度的周围环境的3D扫描,帮助机器人构建精确的环境地图并识别障碍物。 - **视觉摄像头**: 获取周围环境的颜色、纹理信息,对于图像识别和处理至关重要。 - **超声波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 通常用于短距离的障碍检测。 - **惯性测量单元(IMU)**: 用于测量机器人自身的运动状态,包括加速度和旋转状态,对姿态控制和动态平衡非常重要。 每种传感器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多种传感器的融合使用,以弥补单一传感器的不足。 ### 2.1.2 驱动和运动控制模块 移动机器人的驱动系统决定了其运动能力,典型的驱动模块包括电机、减速器、轮子以及与之配套的电子控制单元。 - **电机**: 通常是直流无刷电机(BLDC),因其高效的性能和控制精度。 - **减速器**: 用以降低电机转速,增加输出扭矩。 - **轮子**: 移动机器人常见的有差速轮、全向轮等类型。 - **电子控制单元**: 负责接收上层控制指令,并通过精确的电机控制算法控制电机的转动。 在此模块中,控制算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运动平滑性和响应速度。实现精确控制的算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 2.2 移动机器人的定位系统 准确的定位是移动机器人导航的基础。移动机器人通常采用多种定位技术的组合来实现高精度定位。 ### 2.2.1 GPS定位技术及局限性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最常见的室外定位手段之一。它依靠卫星信号确定地理位置,提供实时的纬度、经度和高度信息。 然而,GPS定位的局限性在于: - 受到建筑物遮挡影响大,精确度在室内或复杂室外环境中大幅降低。 - 易受天气条件影响,如多云、雨雪等天气下信号可能受干扰。 - 存在信号延迟,这对于快速移动的机器人来说,可能会导致定位不准确。 ### 2.2.2 SLAM技术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为了克服GPS的局限性,同时在无法使用GPS的室内环境中定位,移动机器人普遍采用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 SLAM技术使机器人能够在探索未知环境时,同时建立环境地图并定位自身。SLAM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滤波的方法(如扩展卡尔曼滤波EKF-SLAM)和基于图优化的方法(如Gmapping)。 SLAM算法的关键挑战在于对传感器数据的处理能力要求高,尤其是在高动态和复杂环境中。此外,还需要考虑计算资源的优化,以实现实时性。 ## 2.3 移动机器人的通信接口 在现代移动机器人系统中,通信接口是实现远程控制、监控和数据交换的关键组成部分。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Wi-Fi、蜂窝网络等。 ### 2.3.1 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 **蓝牙**: 蓝牙在短距离通信中广泛应用,适合机器人与手持设备的通信。 - **Wi-Fi**: 在中短距离范围内,Wi-Fi提供了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适合机器人与控制中心的数据交换。 - **蜂窝网络**: 适用于远程控制,尽管有延迟,但能实现广泛的覆盖。 在选择无线通信技术时,需要根据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来权衡通信距离、数据速率、功耗和成本等因素。 ### 2.3.2 数据传输协议和安全性考虑 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是通信接口设计的重要方面,传输协议如TLS/SSL可以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除了数据加密,移动机器人还需实现身份验证机制,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可以访问和控制机器人。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对异常流量的监控,及时发现并应对可能的安全威胁。 在本章节中,我们了解了移动机器人硬件平台的基本组成、定位系统和通信接口的设计和选择。下一章节,我们将深入探讨move_base框架的结构、原理及其在路径规划和避障中的应用。 # 3. move_base框架详解 ## 3.1 move_base框架的结构和原理 ### 3.1.1 ROS中的导航堆栈和move_base的角色 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提供了一整套丰富的工具和库,用于创建复杂和强大的机器人应用程序。在ROS的导航堆栈中,move_base是一个核心的包,它负责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避障。导航堆栈包括了一系列的节点,它们协同工作以实现机器人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并且绕开可能的障碍物。 move_base节点是导航堆栈的关键部分,它基于一个名为FlexBE(Flexible Behavior Engine)的行为引擎。它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框架,允许用户定义各种行为来响应传感器数据和导航目标。move_base的关键职责包括接收一个目标位置,然后规划一条到达该位置的路径,并且在移动过程中避免任何障碍物。 move_base通常与两个主要组件交互:全局路径规划器和局部路径规划器。全局路径规划器负责在已知地图上为机器人规划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局部路径规划器则考虑当前的环境状态,负责处理机器人附近的动态障碍物,确保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可以安全导航。 ### 3.1.2 动态窗口法(DWA)和全局路径规划 动态窗口法(Dynamic Window Approach, DWA)是一种局部路径规划算法,它在机器人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基于速度和加速度约束动态地计算一系列潜在的移动轨迹,从而在保证机器人可以停止的前提下选择一个最优的轨迹。DWA在处理动态环境,如在移动中遇到突然出现的障碍物时表现尤为出色。 全局路径规划,例如在ROS中使用astar或dijkstra算法等,在已知的地图上规划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这种规划通常不考虑机器人当前的速度和加速度约束,而是更多地考虑地图的拓扑结构和障碍物的位置。 在move_base中,通常全局路径规划器先规划出一条路径,然后DWA会在此基础上,不断根据机器人当前位置、速度、加速度以及周围环境的实时变化做出调整,确保机器人能够有效地避障并且快速地达到目标位置。 ## 3.2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与避障 ### 3.2.1 路径规划算法的比较与选择 路径规划是移动机器人导航中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机器人能否高效、安全地到达指定位置。路径规划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网格的和基于样条曲线的。 基于网格的路径规划算法,比如A*和Dijkstra算法,它们通常在二维网格地图上进行路径搜索,将地图划分为小格子(网格),并按照一定的启发式规则搜索最短路径。这类算法的优点在于易于实现,且能很好地适用于已知静态环境,但它们对内存的需求较高,并且扩展到三维空间较为困难。 基于样条曲线的路径规划算法,如B样条和贝塞尔曲线,提供了一种更加平滑和连续的路径。这些算法更适合生成机器人运动学模型所需的轨迹,尤其是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样条曲线算法能够为机器人提供流畅的运动轨迹,并有助于简化运动控制。 在选择路径规划算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应用场景、性能需求以及计算资源等因素。例如,在室内静态环境中,基于网格的A*算法可能更受青睐;而在需要动态调整轨迹的室外环境中,B样条算法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 3.2.2 避障策略和实现机制 避障是机器人导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确保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能够安全地避开障碍物。避障策略主要分为两种:基于传感器的避障和基于地图的避障。 基于传感器的避障依赖于机器人的传感器(例如激光雷达、声纳、立体视觉等)实时探测周围环境。当检测到障碍物时,避障算法会计算出一条新的避障路径,并控制机器人沿着这条路径移动以避开障碍。 基于地图的避障则是在机器人具备环境地图的前提下,预先计算出一条避开所有已知障碍物的路径。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机器人能够获取准确的地图信息,并在导航过程中实时更新地图状态。 在ROS的move_base框架中,避障策略通常是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实现的。首先,机器人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遇到障碍物时,局部路径规划器使用DWA算法快速规划出避开障碍物的路径。同时,全局路径规划器在已知地图上规划一条新路径,以便在清除障碍后继续执行任务。 ## 3.3 集成move_base的实践指南 ### 3.3.1 环境建模和地图创建 在使用move_base框架之前,机器人必须有一个准确的环境模型。在ROS中,地图通常是使用gmapping、cartographer或slam_gmapping等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工具创建的。这些工具允许机器人在探索环境的同时构建地图。 地图创建过程一般分为以下步骤: 1. 准备硬件设备:确保机器人装备有适当数量和类型的数据采集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或立体相机。 2. 运行SLAM算法:机器人在环境中移动,SLAM算法同时进行定位和建图。 3. 地图优化:SLAM完成后,通常会对地图进行平滑和细化处理。 4. 地图保存:将处理好的地图数据保存为可被move_base框架识别的格式,如pgm或者yaml文件。 创建地图后,机器人需要在地图中识别其初始位置。这可以通过定位节点进行,将机器人当前的传感器数据与地图数据进行匹配,以确定机器人的起始姿态(x, y, theta)。 ### 3.3.2 move_base参数调优和运行流程 move_base框架提供了大量的参数,用以调整其行为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参数调优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路径规划器参数:调整全局路径规划器(如A*或Dijkstra算法)和局部路径规划器(如DWA算法)的参数,以适应环境的复杂性和机器人的动态约束。 2. 避障参数:调整避障阈值和速度限制,确保机器人在安全避障的同时尽可能保持较高的移动速度。 3. 成本地图参数:调整对障碍物的权重,以影响路径规划的结果。 move_base的运行流程如下: 1. 启动ROS主节点和move_base节点。 2. 加载预设的地图和参数配置文件。 3. 发送目标位置到move_base的goal topic。 4. move_base节点根据当前的环境数据和机器人状态进行路径规划。 5. 机器人在控制命令下移动,同时持续监控周围环境,以进行实时避障。 6. 如果机器人遇到无法绕过的障碍物,可能需要手动介入或者自动回退到安全状态。 7. 一旦达到目标位置,导航任务即完成。 为了完成上述流程,move_base提供了一系列的topic和service,包括但不限于: - `/move_base/goal` 用于发送目标位置 - `/move_base/cancel` 用于取消当前任务 - `/move_base/feedback` 提供任务反馈信息 - `/move_base/status` 提供任务状态信息 通过调试和调整相关参数,可以使机器人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得更加出色。对于新手用户而言,ROS社区提供了丰富的教程和文档,帮助理解和配置这些参数。 以上便是本章的详细介绍,其中包含了move_base框架的结构原理、路径规划与避障策略,以及集成该框架进行实际操作时的环境建模、地图创建和参数调优。这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读者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高效的机器人导航开发。 # 4. 移动机器人导航实践应用 ## 4.1 室内环境下的导航实践 在现代建筑内部,移动机器人导航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室内环境下的导航实践涵盖了从简单的路径规划到复杂的多机器人协同工作和任务分配,以及机器人自动充电与维护的持续优化。 ### 4.1.1 多机器人协同工作和任务分配 多机器人系统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协同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完成单个机器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为了实现多机器人系统的有效协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任务分配和路径规划。 #### 任务分配策略 任务分配是多机器人系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个有效的任务分配策略应该能够: - 最小化任务完成时间。 - 降低系统能耗。 - 保证机器人的协调性和避障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任务分配算法包括拍卖算法、图着色算法、蚁群算法等。这些算法各有优势和限制,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要求选择最合适的算法。 #### 路径规划和避障 在多机器人系统中,路径规划需要考虑到机器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速度,确保它们不会相互干扰或碰撞。避障策略通常依赖于实时传感器数据,以动态调整机器人的路径。 一个重要的技术是动态窗口法(DWA),该方法在实时环境下进行局部路径规划,能够有效避免障碍物并保持高速运动。 ### 4.1.2 机器人自动充电与维护 随着机器人在室内环境的广泛应用,自动充电和维护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这一功能确保机器人能够在电量不足或出现故障时自主返回充电站或维修站点,从而延长其工作时间,减少人工干预。 #### 自动充电机制 自动充电机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电量监测:机器人定期检查自身电量,并与预设的电量阈值比较。 2. 充电站识别:当电量低于阈值时,机器人启动寻找最近充电站的程序。 3. 导航至充电站:机器人利用已有的地图信息和传感器数据进行路径规划,导航至充电站。 4. 充电对接:机器人到达充电站后,进行物理或无线对接并开始充电。 #### 自动维护功能 自动维护功能涉及定期的系统检查、部件更换、软件更新等。机器人可以通过自检程序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执行相应的维护操作。对于软件更新,机器人可以连接至远程服务器,接收并安装最新的固件或软件包。 ## 4.2 室外环境下的导航挑战 室外环境下的导航对移动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规则地形的处理和天气变化是室外导航面临的两大挑战。 ### 4.2.1 不规则地形的处理 室外地形多变,机器人需要适应各种不规则的地面,如坡度、石块、坑洼等。这要求机器人具备良好的地形适应能力和高效的避障算法。 #### 地形感知与适应 地形感知是室外导航的关键环节。机器人需要利用激光雷达(LIDAR)、立体视觉、超声波传感器等技术来获取周围地形信息。地形适应则依赖于高级的传感器数据融合和地面接触模型。 地形适应的策略包括: - 利用视觉SLAM进行地面建模。 - 实时调整路径规划算法,避开难以通过的地形。 - 对于可穿越的地形,实时调整行驶参数(如速度、转向角度)以保持稳定。 ### 4.2.2 天气和光照变化对导航的影响 室外机器人导航还受到天气和光照变化的影响。例如,在雨雪天气中,传感器的精度会下降;在夜间或强烈光照下,视觉系统可能会失效。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机器人的导航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容错能力。例如,采用多种传感器融合策略,以及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来预测天气变化对导航性能的影响。 ## 4.3 机器人导航系统的持续优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需求,机器人导航系统的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机器学习的应用是目前改进导航性能的重要途径。 ### 4.3.1 传感器数据融合与故障诊断 传感器数据融合能够提升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和定位的准确性。通过融合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机器人能够获得更全面和可靠的环境信息。 #### 数据融合方法 常见的数据融合方法包括: - 卡尔曼滤波:适用于线性系统,结合传感器数据预测和修正状态估计。 - 粒子滤波:适用于非线性系统,通过一组随机样本(粒子)来表示概率分布。 - 深度学习融合: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类型传感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 故障诊断 故障诊断是确保机器人导航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故障诊断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 故障检测:实时监测传感器数据和系统性能指标,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2. 故障分析:根据异常特征分析故障原因,这可能需要机器学习算法的辅助。 3. 故障恢复:制定相应的恢复措施,如切换至备用传感器或调整导航策略。 ### 4.3.2 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导航性能 机器学习在提高机器人导航系统的性能上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训练数据,机器学习模型能够自动学习和优化导航策略。 #### 应用机器学习的步骤 将机器学习应用于机器人导航系统的步骤包括: 1. 数据收集:收集历史导航数据,包括传感器读数、环境映射、路径规划结果等。 2. 特征工程: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助于导航的特征。 3. 模型训练:使用这些特征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如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或深度神经网络。 4. 性能评估:评估模型对新数据的导航预测准确性。 5. 模型部署:将训练好的模型集成到导航系统中,实时提供导航决策支持。 #### 机器学习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机器学习模型虽然能够提升导航性能,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挑战: - 实时性要求:机器人导航要求模型具备实时响应能力。 - 数据质量:导航系统的性能受限于输入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 - 泛化能力:模型需要具备良好的泛化能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 ## 小结 室内环境下的导航实践包括多机器人协同工作、自动充电与维护等方面,室外环境下则需要处理不规则地形和天气变化的挑战。持续优化导航系统,通过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机器学习提升导航性能,是提高机器人导航系统鲁棒性和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导航系统将在更多场景下发挥其重要作用。 # 5. 未来展望与挑战 随着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见证了许多令人兴奋的创新和应用。然而,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它们面临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 5.1 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的未来趋势 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正朝着更加自主和智能的方向发展。这里我们将分析自主导航技术的未来演变路径以及人工智能在这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 5.1.1 自主导航技术的演变路径 在自主导航技术的演变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 **多传感器融合**:集成视觉、激光、红外、超声波等多种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将极大提高机器人对外界环境的理解能力。 - **深度学习的应用**: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我们可以预见机器人将更有效地处理复杂的视觉和感知任务。 - **群体智能**:研究如何使多个机器人协作完成任务,它们通过简单的规则和局部交互,展现复杂的行为模式。 ### 5.1.2 人工智能在移动机器人导航中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在移动机器人导航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发展方向: - **决策制定的智能化**: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机器人能够根据环境数据做出更复杂的决策。 - **自主学习能力**:机器人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通过环境交互学习和适应新环境。 - **人机交互**:发展更加自然和直观的人机交互方式,比如通过语音或手势控制机器人。 ## 5.2 面临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随着移动机器人逐渐融入人类社会,我们必须考虑它们与人类共存时可能产生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 5.2.1 机器人与人类社会的交互规范 机器人与人类社会的健康互动需要建立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这包括: - **安全距离**:定义机器人在各种情况下与人保持的安全距离。 - **交互协议**:制定机器人在公共场合与人互动的协议,比如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自动减速或停步。 ### 5.2.2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移动机器人中的重要性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未来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保障用户隐私,需要: - **数据加密**:对所有传输和存储的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 **访问控制**:制定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只有授权的个人和程序可以访问敏感数据。 总结起来,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推动机器人与人类社会的深入互动,而这一过程中所伴随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也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解决。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讨论机器人导航系统的持续优化。
corwn 最低0.47元/天 解锁专栏
买1年送3月
点击查看下一篇
profit 400次 会员资源下载次数
profit 300万+ 优质博客文章
profit 1000万+ 优质下载资源
profit 1000万+ 优质文库回答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TebLocalPlannerROS: odom_topic: odom # Trajectory teb_autosize: True dt_ref: 0.3 dt_hysteresis: 0.1 max_samples: 800 global_plan_overwrite_orientation: false allow_init_with_backwards_motion: False max_global_plan_lookahead_dist: 2.5 global_plan_viapoint_sep: 0.5 global_plan_prune_distance: 1 exact_arc_length: True feasibility_check_no_poses: 3 publish_feedback: False # Robot max_vel_x: 0.5 max_vel_x_backwards: 0.3 max_vel_y: 0.4 max_vel_theta: 1.0 acc_lim_x: 0.35 acc_lim_y: 0.3 acc_lim_theta: 0.8 min_turning_radius: 0.0 # diff-drive robot (can turn on place!) footprint_model: type: "circular" radius: 0.19 # GoalTolerance xy_goal_tolerance: 0.1 yaw_goal_tolerance: 0.05 free_goal_vel: False complete_global_plan: True # Obstacles min_obstacle_dist: 0.1 # This value must also include our robot radius, since footprint_model is set to "point". inflation_dist: 0.15 include_costmap_obstacles: True costmap_obstacles_behind_robot_dist: 1.5 obstacle_poses_affected: 15 dynamic_obstacle_inflation_dist: 0.2 include_dynamic_obstacles: True costmap_converter_plugin: "" costmap_converter_spin_thread: True costmap_converter_rate: 5 # Optimization no_inner_iterations: 5 no_outer_iterations: 4 optimization_activate: True optimization_verbose: False penalty_epsilon: 0.05 obstacle_cost_exponent: 4 weight_max_vel_x: 2 weight_max_vel_theta: 1 weight_acc_lim_x: 1 weight_acc_lim_theta: 1 weight_kinematics_nh: 200 weight_kinematics_forward_drive: 10000 weight_kinematics_turning_radius: 100 weight_optimaltime: 1 # must be > 0 weight_shortest_path: 0 weight_obstacle: 50 weight_inflation: 0.1 weight_dynamic_obstacle: 10 weight_dynamic_obstacle_inflation: 0.2 weight_viapoint: 1 weight_adapt_factor: 2 # Homotopy Class Planner enable_homotopy_class_planning: True enable_multithreading: True max_number_classes: 4 selection_cost_hysteresis: 1.0 selection_prefer_initial_plan: 0.9 selection_obst_cost_scale: 100.0 selection_alternative_time_cost: False roadmap_graph_no_samples: 15 roadmap_graph_area_width: 5 roadmap_graph_area_length_scale: 1.0 h_signature_prescaler: 0.5 h_signature_threshold: 0.1 obstacle_heading_threshold: 0.45 switching_blocking_period: 0.0 viapoints_all_candidates: True delete_detours_backwards: True max_ratio_detours_duration_best_duration: 3.0 visualize_hc_graph: False visualize_with_time_as_z_axis_scale: False # Recovery shrink_horizon_backup: True shrink_horizon_min_duration: 10 oscillation_recovery: True oscillation_v_eps: 0.1 oscillation_omega_eps: 0.1 oscillation_recovery_min_duration: 10 oscillation_filter_duration: 10 修改参数

# Move base node parameters. For full documentation of the parameters in this file, please see # # http://www.ros.org/wiki/move_base # shutdown_costmaps: false controller_frequency: 5.0 controller_patience: 3.0 planner_frequency: 1.0 planner_patience: 5.0 oscillation_timeout: 10.0 oscillation_distance: 0.2 # local planner - default is trajectory rollout #base_local_planner: "dwa_local_planner/DWAPlannerROS" base_local_planner: "teb_local_planner/TebLocalPlannerROS" #alternatives: global_planner/GlobalPlanner, carrot_planner/CarrotPlanner base_global_planner: "navfn/NavfnROS" #We plan to integrate recovery behaviors for turtlebot but currently those belong to gopher and still have to be adapted. ## recovery behaviors; we avoid spinning, but we need a fall-back replanning recovery_behavior_enabled: true recovery_behaviors: #- name: 'super_conservative_reset1' #type: 'clear_costmap_recovery/ClearCostmapRecovery' #- name: 'conservative_reset1' #type: 'clear_costmap_recovery/ClearCostmapRecovery' #- name: 'aggressive_reset1' #type: 'clear_costmap_recovery/ClearCostmapRecovery' - name: 'clearing_rotation1' type: 'rotate_recovery/RotateRecovery' - name: 'super_conservative_reset2' type: 'clear_costmap_recovery/ClearCostmapRecovery' #- name: 'conservative_reset2' #type: 'clear_costmap_recovery/ClearCostmapRecovery' #- name: 'aggressive_reset2' #type: 'clear_costmap_recovery/ClearCostmapRecovery' - name: 'clearing_rotation2' type: 'rotate_recovery/RotateRecovery' #super_conservative_reset1: #reset_distance: 3.0 #conservative_reset1: #reset_distance: 1.5 #aggressive_reset1: #reset_distance: 0.0 super_conservative_reset2: reset_distance: 2.0 #conservative_reset2: #reset_distance: 1.5 #aggressive_reset2: #reset_distance: 0.0

SW_孙维

开发技术专家
知名科技公司工程师,开发技术领域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曾负责设计和开发多个复杂的软件系统,涉及到大规模数据处理、分布式系统和高性能计算等方面。
最低0.47元/天 解锁专栏
买1年送3月
百万级 高质量VIP文章无限畅学
千万级 优质资源任意下载
千万级 优质文库回答免费看

最新推荐

深度剖析:视图模型中复杂异步工作流的处理之道

![如何在视图模型(ViewModel)中管理一个异步任务](https://opengraph.githubassets.com/4a738e3d013b2bbdb1d9956662429af292d61e06cb3d42ac037988c4d16f2fb5/reactiveui/ReactiveUI/issues/1857) # 1. 异步工作流与视图模型概述 异步工作流是现代IT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有效提升应用程序的响应性和效率。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异步工作流和视图模型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提高用户界面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 1.1 异步工作流的重要性 在现代

数据处理新篇章:Coze工作流在数据处理中的角色解析

![数据处理新篇章:Coze工作流在数据处理中的角色解析](https://www.csframework.com/upload/image_spider/1/202312121102147046181.jpg) # 1. 数据处理的现状与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对数据的依赖性日益增加。数据处理作为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当前,数据处理面临的挑战有: ## 1.1 数据量的激增 企业每天都会产生巨量的数据,这对存储和分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很难应对如今的大数据环境。 ## 1.2 数据处理的复杂性 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结构化

Coze扩展性优化:架构升级与性能调优的实战指南

![Coze扩展性优化:架构升级与性能调优的实战指南](https://network-king.net/wp-content/uploads/2023/05/ManageEngine_vmware-monitor-dashboard-1024x458.png) # 1. Coze扩展性优化概述 在当今IT领域,软件系统的扩展性成为衡量系统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Coze系统作为一款广泛使用的软件框架,其扩展性优化对提升软件性能、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用户体验至关重要。本章节将概述Coze扩展性优化的背景、意义以及优化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概念和方法。我们将探讨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下,如何系

Hartley算法升级版:机器学习结合信号处理的未来趋势

![Hartley算法升级版:机器学习结合信号处理的未来趋势](https://roboticsbiz.com/wp-content/uploads/2022/09/Support-Vector-Machine-SVM.jpg) #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Hartley算法在信号处理中的理论基础及其与机器学习技术的融合应用。第一章回顾了Hartley算法的基本原理,第二章详细讨论了机器学习与信号处理的结合,特别是在特征提取、分类算法和深度学习网络结构方面的应用。第三章分析了Hartley算法的升级版以及其在软件实现中的效率提升策略。第四章展示了Hartley算法与机器学习结合的多个案例,包括语

【爬虫的法律边界】:网络爬虫合法使用和道德考量权威解读

![【爬虫的法律边界】:网络爬虫合法使用和道德考量权威解读](https://pathmonk.com/wp-content/uploads/2023/05/Common-GDPR-Compliance-Issues-Is-My-Website-GDPR-Compliant-1024x585.png) # 摘要 网络爬虫技术在信息抓取和数据采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合法性、实践应用中的法律风险及伦理挑战亦日益凸显。本文首先概述网络爬虫技术,随后分析其合法性,探讨了知识产权法和网络隐私法对其影响,并对相关法律判例进行研究。接着,本文探讨爬虫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伴随的法律风险和伦理挑战。为应对

【代码自动化】:脚本自动化PEM到P12转换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脚本自动化](https://assets.devhints.io/previews/bash.jpg) # 摘要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自动化脚本的概述、应用场景以及PEM到P12格式转换的理论与实践。首先,概述自动化脚本的重要性及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随后,深入解析PKI和数字证书的基础知识,以及PEM和P12文件格式的结构与特点。重点探讨如何通过Shell和Python脚本自动化实现PEM到P12的转换,并提供转换流程设计、逻辑实现和错误处理的细节。最后,文章关注脚本优化和安全性提升,包括性能测试、优化策略、安全威胁防护及维护更新的最佳实践。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理解自动化脚本在提高工

【五子棋FPGA实战手册】:实现高级功能与用户交互

![【五子棋FPGA实战手册】:实现高级功能与用户交互](https://img-blog.csdnimg.cn/20200507222327514.pn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3FxXzM0ODQ5OTYz,size_16,color_FFFFFF,t_70) # 摘要 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基于FPGA的五子棋实战项目。首先概述了五子棋游戏的FPGA实现,并深入分析了游戏逻辑、显示系统、实时交互和玩家体验的设计与实现。

UMODEL Win32版本控制实践:源代码管理的黄金标准

![umodel_win32.zip](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0P3ucicTSFTRCwvkichkJF4QwzdhEmFOrvaOw0O0D3wRo2BE1yXIUib0FFUXjLLWGbo25B48aLPrjKVnfxv007lg/640?wx_fmt=jpeg) # 摘要 UMODEL Win32版本控制系统的深入介绍与使用,涉及其基础概念、配置、初始化、基本使用方法、高级功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文章首先介绍UMODEL Win32的基础知识,包括系统配置和初始化过程。接着,详细阐述了其基本使用方法,涵盖源代码控制、变更集管理和遵循版本控制

ASP定时任务实现攻略:构建自动化任务处理系统,效率倍增!

![ASP定时任务实现攻略:构建自动化任务处理系统,效率倍增!](https://www.anoopcnair.com/wp-content/uploads/2023/02/Intune-Driver-Firmware-Update-Policies-Fig-2-1024x516.webp) # 摘要 ASP定时任务是实现自动化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工具,尤其在业务流程、数据管理和自动化测试等场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首先概述了ASP定时任务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接着深入探讨了ASP环境下定时任务的理论基础和实现原理,包括任务调度的定义、工作机制、触发机制以及兼容性问题。通过实践技巧章节,本文分

持久层优化

![持久层优化](https://nilebits.com/wp-content/uploads/2024/01/CRUD-in-SQL-Unleashing-the-Power-of-Seamless-Data-Manipulation-1140x445.png) # 摘要 持久层优化在提升数据存储和访问性能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详细探讨了持久层优化的概念、基础架构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持久层的定义、作用以及常用的持久化技术。接着阐述了性能优化的理论基础,包括目标、方法和指标,同时深入分析了数据库查询与结构优化理论。在实践应用部分,本文探讨了缓存策略、批处理、事务以及数据库连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