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特定上下文的个性化信任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30 01:50:13 阅读量: 24 订阅数: 29 AIGC 


基于文本挖掘的课程相似性分析
### 挖掘特定上下文的个性化信任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个性化推荐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用户在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商品时,往往希望能够得到符合自己偏好的推荐。而信任在个性化推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用户更倾向于接受他们信任的推荐。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社区的信任估计方法,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准确、更可信的个性化推荐。
#### 1. 形式化定义
在当前的上下文中,偏好网络由物品集 \(I = \{item1, item2, item3, ..., itemn\}\) 和用户集 \(U = \{u1, u2, u3, ..., um\}\) 组成。每个用户可以对多个不同的物品进行评分,每个物品也可以被多个用户评分。对于一个有 \(m\) 个用户和 \(n\) 个物品的偏好网络,可以使用一个 \(m × n\) 的矩阵 \(R\) 来表示用户 - 物品评分。矩阵 \(R\) 中的每个元素 \(rm,n\) 表示用户 \(um\) 对物品 \(itemn\) 的反馈评分。如果用户 \(um\) 与物品 \(itemn\) 没有任何先前的交互经验,则 \(rm,n = 0\)。
下面给出几个重要的定义:
- **定义 1:对象集 \(O\)**:偏好网络中的对象集 \(O\) 是一组对象。一个特定的对象表示为二元组 \(o_{\tau}^{itemn} = < itemi, \tau_x >\),其中 \(itemi \in I\),\(\tau_x\) 表示物品 \(itemi\) 的评分值。当一对用户(例如 \(uj\) 和 \(uk\))对物品 \(itemn\) 给出相同的评分 \(\tau_x\) 时,对象 \(o_{\tau_x}^{itemn}\) 与 \(uj\) 和 \(uk\) 都相连。因此,偏好网络呈现出二分图的模式,由代表用户和相应对象的两种互斥类型的顶点组成。
- **定义 2:偏好网络**:偏好网络是一个二分图,用三元组 \(CG = < U, O, E >\) 表示,其中 \(U\) 指用户集,\(O\) 表示对象集,\(E\) 表示代表 \(CG\) 中用户 - 对象交互的边集,其中 \(E = \{(uj, o_{\tau_x}^{itemk})|uj \in U, o_{\tau_x}^{itemk} \in O\}\)。
- **定义 3:交互记录 \(IR\)**:交互记录 \(IR\) 指用户 \(ui\) 对特定物品 \(itemj\) 的交互反馈,用三元组 \(IR = < ui, itemj, o_{\tau_x}^{itemj} >\) 表示。如果用户 \(ui\) 查询物品 \(itemj\) 的潜在质量,且 \(ui\) 缺乏与 \(itemj\) 的交互经验,系统会组装一个物品查询 \(IE = < ui, itemj >\),表示用户 \(IE.ui\) 查询物品 \(IE.itemj\)。
#### 2. 层次化社区结构
为了将不同类型的元素划分为社区结构,提出了一个四步的信任挖掘算法。
##### 2.1 用户社区
用户社区检测基于一个直观的事实,即同一社区的用户更有可能对某一组物品有相似的期望。在这种方法中,物品被视为随机变量,互信息能够衡量它们之间的一般依赖关系。用户评分模式的熵是对物品反馈值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H(uj) = - \sum_{i=1}^{n} P(R_{uj} = r_{j,i}) \log P(R_{uj} = r_{j,i})\]
其中 \(n\) 是用户 \(um\) 可能评分的物品数量。用户对物品变量的熵越高,意味着他们的选择和评分模式水平分布越随机。互信息描述了两个用户给出的共同反馈评分的数量。因此,用户 \(uj\) 和 \(uk\) 之间的互信息定义为:
\[I(uj, uk) = H(uj) + H(uk) - H(uj, uk)\]
互信息 \(I(uj, uk)\) 越小,一对用户的选择和评分模式之间的差异就越大。然而,互信息是无界的,它本身不适合作为距离度量。因此,通过归一化将互信息转换为有界的基于互信息的距离:
\[D(uj, uk) = 1 - \frac{I(uj, uk)}{\max(H(uj), H(uk))}\]
在上述公式中,\(D(uj, uk)\) 表示一对用户之间的偏好相似度。如果相同的用户具有最大可能的选择和评分模式,以及相同的熵(即 \(H(uj) = H(uk) = I(uj, uk)\)),则 \(D(uj, uk) = 0\)。因此,对于一个有 \(m\) 个用户的用户集,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计算一个 \(m × m\) 的基于互信息的距离矩阵。
用户标准聚类分析算法如下:
```python
# 算法 1:用户标准聚类分析
def user_criteria_clustering_analysis(U, R):
KC = KT = len(U)
C = []
T = {}
for i in range(len(U)):
ci = {}
ci['ID'] = i
ci = U[i]
ci['rating'] = R[U[i]]
T['Node'+ str(i)] = ci
T['Node'+ str(i)]['left'] = None
T['Node'+ str(i)]['right'] = None
C.append(ci)
while KC > 1:
M = {}
min_pair = None
min_distance = float('inf')
for ci in C:
for cj in C:
if ci['ID'] != cj['ID']:
M[(ci['ID'], cj['ID'])] = D(ci['rating'], cj['rating'])
if M[(ci['ID'], cj['ID'])] < min_distance:
min_distance = M[(ci['ID'], cj['ID'])]
min_pair = (ci, cj)
KC = KC - 1
KT = KT + 1
ctemp = merge(min_pair[0], min_pair[1])
ctemp['U'] = merge(min_pair[0]['U'], min_pair[1]['U'])
T['Node'+ str(KT)] = ctemp
T['Node'+ str(KT)]['U'] = ctemp['U']
T['Node'+ str(KT)]['left'] = min_pair[0]
T['Node'+ str(KT)]['right'] = min_pair[1]
min_pair[0]['parent'] = T['Node'+ str(KT)]
min_pair[1]['parent'] = T['Node'+ str(KT)]
C.remove(min_pair[1])
min_pair[0] = ctemp
min_pair[0]['ID'] = KT
return T
```
该算法的输入包括用户集 \(U\) 和用户 - 物品评分矩阵 \(R\),输出是 \(T\),表示层次化的用户标准树。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初始化用户标准聚类树 \(T\) 的叶节点,将每个用户分配到一个聚类中。
2. 计算聚类之间的基于互信息的距离。
3. 合并最接近的一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