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特定上下文的个性化信任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30 01:50:13 阅读量: 24 订阅数: 29 AIGC
PDF

基于文本挖掘的课程相似性分析

### 挖掘特定上下文的个性化信任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个性化推荐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用户在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商品时,往往希望能够得到符合自己偏好的推荐。而信任在个性化推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用户更倾向于接受他们信任的推荐。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社区的信任估计方法,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准确、更可信的个性化推荐。 #### 1. 形式化定义 在当前的上下文中,偏好网络由物品集 \(I = \{item1, item2, item3, ..., itemn\}\) 和用户集 \(U = \{u1, u2, u3, ..., um\}\) 组成。每个用户可以对多个不同的物品进行评分,每个物品也可以被多个用户评分。对于一个有 \(m\) 个用户和 \(n\) 个物品的偏好网络,可以使用一个 \(m × n\) 的矩阵 \(R\) 来表示用户 - 物品评分。矩阵 \(R\) 中的每个元素 \(rm,n\) 表示用户 \(um\) 对物品 \(itemn\) 的反馈评分。如果用户 \(um\) 与物品 \(itemn\) 没有任何先前的交互经验,则 \(rm,n = 0\)。 下面给出几个重要的定义: - **定义 1:对象集 \(O\)**:偏好网络中的对象集 \(O\) 是一组对象。一个特定的对象表示为二元组 \(o_{\tau}^{itemn} = < itemi, \tau_x >\),其中 \(itemi \in I\),\(\tau_x\) 表示物品 \(itemi\) 的评分值。当一对用户(例如 \(uj\) 和 \(uk\))对物品 \(itemn\) 给出相同的评分 \(\tau_x\) 时,对象 \(o_{\tau_x}^{itemn}\) 与 \(uj\) 和 \(uk\) 都相连。因此,偏好网络呈现出二分图的模式,由代表用户和相应对象的两种互斥类型的顶点组成。 - **定义 2:偏好网络**:偏好网络是一个二分图,用三元组 \(CG = < U, O, E >\) 表示,其中 \(U\) 指用户集,\(O\) 表示对象集,\(E\) 表示代表 \(CG\) 中用户 - 对象交互的边集,其中 \(E = \{(uj, o_{\tau_x}^{itemk})|uj \in U, o_{\tau_x}^{itemk} \in O\}\)。 - **定义 3:交互记录 \(IR\)**:交互记录 \(IR\) 指用户 \(ui\) 对特定物品 \(itemj\) 的交互反馈,用三元组 \(IR = < ui, itemj, o_{\tau_x}^{itemj} >\) 表示。如果用户 \(ui\) 查询物品 \(itemj\) 的潜在质量,且 \(ui\) 缺乏与 \(itemj\) 的交互经验,系统会组装一个物品查询 \(IE = < ui, itemj >\),表示用户 \(IE.ui\) 查询物品 \(IE.itemj\)。 #### 2. 层次化社区结构 为了将不同类型的元素划分为社区结构,提出了一个四步的信任挖掘算法。 ##### 2.1 用户社区 用户社区检测基于一个直观的事实,即同一社区的用户更有可能对某一组物品有相似的期望。在这种方法中,物品被视为随机变量,互信息能够衡量它们之间的一般依赖关系。用户评分模式的熵是对物品反馈值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H(uj) = - \sum_{i=1}^{n} P(R_{uj} = r_{j,i}) \log P(R_{uj} = r_{j,i})\] 其中 \(n\) 是用户 \(um\) 可能评分的物品数量。用户对物品变量的熵越高,意味着他们的选择和评分模式水平分布越随机。互信息描述了两个用户给出的共同反馈评分的数量。因此,用户 \(uj\) 和 \(uk\) 之间的互信息定义为: \[I(uj, uk) = H(uj) + H(uk) - H(uj, uk)\] 互信息 \(I(uj, uk)\) 越小,一对用户的选择和评分模式之间的差异就越大。然而,互信息是无界的,它本身不适合作为距离度量。因此,通过归一化将互信息转换为有界的基于互信息的距离: \[D(uj, uk) = 1 - \frac{I(uj, uk)}{\max(H(uj), H(uk))}\] 在上述公式中,\(D(uj, uk)\) 表示一对用户之间的偏好相似度。如果相同的用户具有最大可能的选择和评分模式,以及相同的熵(即 \(H(uj) = H(uk) = I(uj, uk)\)),则 \(D(uj, uk) = 0\)。因此,对于一个有 \(m\) 个用户的用户集,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计算一个 \(m × m\) 的基于互信息的距离矩阵。 用户标准聚类分析算法如下: ```python # 算法 1:用户标准聚类分析 def user_criteria_clustering_analysis(U, R): KC = KT = len(U) C = [] T = {} for i in range(len(U)): ci = {} ci['ID'] = i ci = U[i] ci['rating'] = R[U[i]] T['Node'+ str(i)] = ci T['Node'+ str(i)]['left'] = None T['Node'+ str(i)]['right'] = None C.append(ci) while KC > 1: M = {} min_pair = None min_distance = float('inf') for ci in C: for cj in C: if ci['ID'] != cj['ID']: M[(ci['ID'], cj['ID'])] = D(ci['rating'], cj['rating']) if M[(ci['ID'], cj['ID'])] < min_distance: min_distance = M[(ci['ID'], cj['ID'])] min_pair = (ci, cj) KC = KC - 1 KT = KT + 1 ctemp = merge(min_pair[0], min_pair[1]) ctemp['U'] = merge(min_pair[0]['U'], min_pair[1]['U']) T['Node'+ str(KT)] = ctemp T['Node'+ str(KT)]['U'] = ctemp['U'] T['Node'+ str(KT)]['left'] = min_pair[0] T['Node'+ str(KT)]['right'] = min_pair[1] min_pair[0]['parent'] = T['Node'+ str(KT)] min_pair[1]['parent'] = T['Node'+ str(KT)] C.remove(min_pair[1]) min_pair[0] = ctemp min_pair[0]['ID'] = KT return T ``` 该算法的输入包括用户集 \(U\) 和用户 - 物品评分矩阵 \(R\),输出是 \(T\),表示层次化的用户标准树。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初始化用户标准聚类树 \(T\) 的叶节点,将每个用户分配到一个聚类中。 2. 计算聚类之间的基于互信息的距离。 3. 合并最接近的一
corwn 最低0.47元/天 解锁专栏
买1年送3月
继续阅读 点击查看下一篇
profit 400次 会员资源下载次数
profit 300万+ 优质博客文章
profit 1000万+ 优质下载资源
profit 1000万+ 优质文库回答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张_伟_杰

人工智能专家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有超过10年的工作经验,拥有深厚的技术功底,曾先后就职于多家知名科技公司。职业生涯中,曾担任人工智能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负责开发和优化各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在人工智能算法和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
最低0.47元/天 解锁专栏
买1年送3月
百万级 高质量VIP文章无限畅学
千万级 优质资源任意下载
千万级 优质文库回答免费看
立即解锁

专栏目录

最新推荐

【高阶CMK实战】:复杂工艺下动态CMK模型构建的4大挑战与应对策略

![【高阶CMK实战】:复杂工艺下动态CMK模型构建的4大挑战与应对策略](https://media.licdn.com/dms/image/D5612AQE3z2Uo9h0v4w/article-cover_image-shrink_600_2000/0/1697489531148?e=2147483647&v=beta&t=-54zNXVxO-HErCsCRwgfl2O5CQkzE0gh6ZJtQSVgiYE) # 摘要 高阶CMK技术作为衡量制造过程能力的核心工具,正从静态评估向动态化、智能化演进。本文系统阐述了动态CMK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建模框架,深入解析过程能力指数的数学原理及

波浪耗散区设计精髓:UDF驱动阻尼层(Sponge Layer)的4种构建模式与参数优化

# 摘要 本文系统研究了波浪耗散区与阻尼层的物理机制及其在数值模拟中的实现方法,重点探讨了基于用户自定义函数(UDF)驱动的阻尼层理论建模与工程应用。通过构建Navier-Stokes方程中的源项模型,分析了四种典型阻尼函数的数学特性及其对能量耗散效率的影响,并揭示了阻尼区域长度与网格分辨率之间的耦合关系。进一步提出了四种UDF实现模式,涵盖速度反馈、人工粘性增强、松弛耦合与多尺度吸收机制,结合敏感性分析与反射率评估体系优化关键参数。最后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不同模式在抑制非物理反射方面的有效性,为高精度流场仿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径。 # 关键字 阻尼层;UDF;Navier-Stoke

用户体验飞跃提升:icoFormat响应式UI设计+长时间操作进度反馈最佳实践

![icoFormat](https://static-prod.adweek.com/wp-content/uploads/2020/11/AI-logo-generator-PAGE-2020.jpg) # 摘要 本文系统探讨了响应式UI设计与用户体验之间的核心关系,提出icoFormat设计模式作为实现多端一致性的创新解决方案。该模式基于流体网格、断点设计与设备无关性原则,结合图标-内容-操作三位一体结构,支持动态缩放与语义层级保持。研究进一步构建了面向长时间操作场景的用户反馈机制,涵盖确定性进度条、不确定性指示器及多阶段任务状态管理,并在前端架构中实现与icoFormat的深度融

移远4G模块网络时延波动调优实战:结合tcpdump与QoS策略的5种性能优化手段

![移远4G模块网络时延波动调优实战:结合tcpdump与QoS策略的5种性能优化手段](https://networkguru.ru/files/uploads/information_12655/wireshark-filtr-po-ip-portu-protokolu-mac02.png) # 摘要 针对移远4G模块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网络时延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其成因,涵盖无线信号波动、协议栈开销及业务调度不合理等因素。为实现精准诊断,构建了基于tcpdump与tshark的时延监测体系,结合自动化脚本完成RTT、抖动及异常流量的识别与归因。进一步地,设计并实施了基于Linux T

多通道RS编解码系统设计:基于多个rs_decoder_ipcore并行架构的3种实现方案

# 摘要 本文围绕多通道RS编解码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展开,系统阐述了RS码的数学基础、编码机制及解码算法核心流程,重点分析了Berlekamp-Massey算法、Chien搜索与Forney公式的实现原理,并深入剖析了rs_decoder_ipcore的功能模块与可配置性。针对多通道并行需求,对比了完全独立架构、共享控制逻辑结构及分时复用流水线混合架构的设计策略与性能权衡。在FPGA硬件平台上,研究了多IP核布局布线、数据通路优化与功耗资源调优等协同优化技术,提升了系统吞吐量与能效比。通过搭建误码率测试平台验证了系统的纠错能力,并探讨了其在卫星通信与高速光纤链路中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向动态重构与

使用Span<T>和Memory<T>实现C#点云解析性能飞跃:高性能编程的5个黄金法则

![点云解析](https://media.licdn.com/dms/image/C4D12AQEjoQB34GzrLA/article-cover_image-shrink_600_2000/0/1541430091613?e=2147483647&v=beta&t=_9JiL1Jukm5dS67TvokG3_Jqs9nmSL2sE54flNjCps4) # 摘要 点云数据解析在三维感知系统中面临严峻的性能挑战,尤其在大数据量与低延迟需求场景下,传统内存管理机制易引发高GC压力与冗余拷贝问题。本文系统探讨Span<T>与Memory<T>在高性能点云处理中的关键技术价值,深入剖析其底

跨模块依赖分析难题破解:基于CodeReader的调用链全景透视4法

![CodeReader:一行一行阅读代码](https://cf4.ppt-online.org/files4/slide/c/cf1HeNXK7jCvJPwayolSxn83q09DsEWgt6U2bz/slide-5.jpg) # 摘要 跨模块依赖的复杂性在现代多语言、微服务架构中日益凸显,导致系统维护难、故障定位慢与重构风险高。本文提出CodeReader核心理念,构建调用链全景的四大透视法:静态语法解析法、动态执行追踪法、语义关联推导法与构建产物反演法,从源码结构、运行时行为、隐式语义和编译产物多维度还原真实依赖关系。通过在多语言项目中的实践,验证了四大方法在依赖提取、可视化、

Eterm故障排查全景图:从TCP层到应用层逐级诊断的8步精准定位法

![Eterm故障排查全景图:从TCP层到应用层逐级诊断的8步精准定位法](https://study.com/cimages/videopreview/how-star-bus-ring-and-mesh-topology-connect-computer-networks-in-organizations1_101949.jpg) # 摘要 Eterm作为关键终端通信系统,其稳定性依赖于网络、传输与应用层的协同工作。本文构建了以分层诊断为核心的故障排查框架,系统阐述了从TCP连接异常、中间链路干扰到应用层协议行为失常的全链路问题识别方法。通过深入分析三次握手失败、防火墙静默丢包、负载

CatBoost深度应用揭秘:自动处理类别特征,提升模型鲁棒性的4个关键实践

![CatBoost深度应用揭秘:自动处理类别特征,提升模型鲁棒性的4个关键实践](https://www.kdnuggets.com/wp-content/uploads/c_hyperparameter_tuning_gridsearchcv_randomizedsearchcv_explained_2-1024x576.png) # 摘要 CatBoost作为一种高效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凭借其独特的有序目标编码与偏差校正机制,在处理高基数类别特征时表现出卓越的性能与稳定性。本文系统解析了CatBoost的核心机制,重点阐述其在类别特征自动编码方面的创新技术,包括目标均值编码的平滑

ASDA-AB电子齿轮比设定全攻略:3分钟搞懂传动匹配的关键公式与计算实例

![ASDA-AB电子齿轮比设定全攻略:3分钟搞懂传动匹配的关键公式与计算实例](https://education.vex.com/xyleme_content/mad-box/web/media/Activity%20Packs/__IQ/M.A.D.%20Box%20-%20IQ/Rethink%20Example.png) # 摘要 电子齿轮比是伺服控制系统中实现精确传动匹配的核心参数,广泛应用于高精度运动控制场景。本文系统阐述电子齿轮比的基本概念与传动原理,结合ASDA-AB伺服系统构建其数学模型,解析分子与分母的物理意义及脉冲当量的关联机制,并深入探讨负载分辨率、编码器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