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研究:从概念数据模型到舞蹈本体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9-15 00:30:53 阅读量: 9 订阅数: 3 AIGC 

# 本体论研究:从概念数据模型到舞蹈本体
## 1. 概念数据模型的术语问题
概念数据模型并非都是反现实主义的,而是在术语使用上较为随意。它们常常将类、实体类型、对象类型或概念混为一谈,而不太考虑哲学家所给出的定义。这种情况曾引发激烈的争论,例如在早期本体论发展阶段,一位哲学家对此感到十分恼火。在2005年罗马的一个生物本体论研讨会上,这位哲学家甚至提议拿一个罐子,让每提到一次“概念”的人就往里面放一欧元作为惩罚。
尽管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所改善,但术语使用的随意性总体上仍然存在。不过,这也明确了生物本体论的内容应基于证据且以现实为基础,而非基于意识形态、政治或利润动机。对于概念数据建模而言,可以吸引哲学家使用UML、EER、ORM进行系统绘图,因为这些语言的名称和元素中都不包含“概念”,可以将其称为信息建模。
哲学研究往往是个人的努力,与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或物理学相比,产生的单作者文章和书籍比例更高。而本体论的开发通常是团队甚至大型联盟的工作,从少数建模者到数十名贡献者不等。他们会讨论建模问题的根本原因,负责各自擅长领域的本体模块,还有一组策展人会关注整个本体的质量。
## 2. 舞蹈本体的探索
### 2.1 舞蹈定义的初步探讨
在一系列关于舞蹈的模型探索之后,我们来到了“舞蹈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以字典和百科全书为例,《韦氏词典》将“dance”列为不及物动词有2种含义,及物动词有3种含义,名词有5种含义,我们之前所涉及的定义为“通常随着音乐有节奏地移动身体:参与或表演舞蹈”。《大英百科全书》对舞蹈的定义为“身体有节奏的移动,通常伴随着音乐,在特定空间内,目的是表达想法或情感、释放能量,或仅仅是享受移动本身”。两者在核心观点上基本一致,百科全书还提到了舞蹈的目的,这实际上是构成舞蹈的额外约束条件。有趣的是,之前研究琴鸟舞蹈的学者设定了更高的标准,他们认为只有当动物针对不同节奏有可区分的舞蹈动作时,才能算真正的舞蹈。
### 2.2 相关文献研究
通过对科学文献的搜索,发现有一些关于舞蹈本体的思考。其中,纽约市立大学的哲学教授Noël Carroll对舞蹈本体进行了一些探讨。他指出“只有当编舞对其构成目的有不可或缺的贡献时,某物才是舞蹈”,但这个定义需要进一步解释。这里的“编舞”可以是《天鹅湖》的芭蕾舞编排、碧昂丝音乐视频中的舞蹈编排,或者每年的女士金加快闪舞比赛的编排。“构成目的”则是指导编舞设计的因素,不同的目的会导致不同的节奏动作。然而,这个定义倾向于将舞蹈视为艺术,不太适用于“民间舞蹈”,比如婚礼、舞厅或萨尔萨 - 巴恰塔 - 基宗巴社交舞。而且,它没有排除军乐队,也未提及音乐以及编舞与音乐的匹配问题。
Christian Kronsted的博士论文对“民间舞蹈”这一类别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描述“作为承载意义的文化实践核心的民间舞蹈典型范例”的八个特征:具有文化发展的舞蹈系统,有文化决定的功能和丰富的历史;遵循隐含或明确的组织原则;表达意义(虚拟或通过自我表达),且比日常工具性动作更具表现力;伴随着音乐表演;包含有节奏的人类运动。但这个列表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