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type

中国图书馆界十二五大数据研究进展与热点:2011-2015

PDF文件

下载需积分: 10 | 451KB | 更新于2024-09-08 | 47 浏览量 | 3 下载量 举报 收藏
download 立即下载
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中国的图书馆界在大数据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了这一阶段图书馆界对大数据应用的深入探索。研究焦点集中在两个关键方面:描述性特征和内容特征。 描述性特征方面,研究显示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这反映了图书馆界对大数据技术及其潜力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在学术界日益重视的体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研究数量增长,但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这意味着在大数据研究的组织结构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挑战,核心期刊的贡献相对较低,显示出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在内容特征层面,研究热点集中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和“数据挖掘”等方向,这些主题反映了图书馆界在探索如何将大数据应用于提升服务质量、技术支持、资源管理以及潜在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应用上。然而,研究内容更多倾向于理论探讨,实践和应用研究相对较弱,这可能表明图书馆界在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操作策略上还有待加强。 从学科分类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归属于G254.97类别,表明它与图书馆科学和技术紧密相关。通过DOI10.16810/j.cnki.1672-514X.2017.12.016可以追踪到具体的学术论文。作者张小琴、王昊和孙烈涛在这篇名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图书馆界大数据研究的分析和评价——基于CNKI(2011-2015)相关大数据研究文献”的论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概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十二五”期间我国图书馆界的大数据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机构整合、核心期刊影响力不足以及实践应用不足等问题,这为未来的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即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大数据研究的实证性和实用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界将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推动服务创新和业务转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