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type

8251串口实验设计与8086接口详解

DOC文件

下载需积分: 12 | 78KB | 更新于2024-09-10 | 127 浏览量 | 1 下载量 举报 1 收藏
download 立即下载
微机原理实验四主要涉及8251可编程串行接口实验的设计与实现,该实验针对集美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学生,目的是通过实践深入了解8251芯片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与8086微处理器的接口逻辑,提升串行通信编程能力。以下是实验的关键知识点: 1. 实验目标: - **8251理解**:学生需掌握8251芯片的功能,包括其内部结构,工作模式以及与CPU(如8086)的接口逻辑。 - **初始化编程**:重点在于学习如何正确配置8251的初始化程序,以便实现串行通信,包括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等参数。 2. 实验内容: - **硬件连接**:将8251的基地址设为0FF00H,使用4MHz时钟作为CLK输入。此外,还需设计硬件连接图,确保8251与8253配合作为收发时钟源。 - **自发自收功能**:编写程序实现单向通信,即从内存传输字符串并显示在LED上,同时接收数据并回显,利用8253进行分频控制。 - **波特率计算**:在1.2实验内容部分明确了波特率为19200,波特率因子为16,这涉及到8253的计数器初值设置。 - **双向通信**:设计另一个实验任务,实现PC机与8251的双向通信,即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3. 实验环境: - 使用STAR系列实验仪、PC机以及星研集成软件环境,这些工具提供了实验所需的基础平台。 4. 实验方法: - **8251初始化**:通过方式指令字和命令指令字设定8251的工作模式,如停止位、校验和数据长度设置。 - **8253分频**:利用8253的计数器功能,将2MHz时钟分频到19200Hz,满足通信速率需求。 5. 实验步骤: - **电路设计**:包括8251的物理连接,如CLK、C/D和CS引脚的连接。 - **连线说明**:详细列出各信号线的具体连接,如8251的CLK引脚连接至4MHz时钟源。 总结来说,这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编程,深入理解了8251串行接口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对硬件设计和软件控制的理解。通过完成这些步骤,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的相关技能,还提升了问题解决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