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file-type

Linux系统故障深度诊断与高效排除技巧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 下载需积分: 48 | 49.62MB | 更新于2025-03-13 | 184 浏览量 | 131 下载量 举报 9 收藏
download 立即下载
Linux系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开源操作系统,以其稳定性和灵活性在服务器、桌面和嵌入式系统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Linux的普及,系统管理员和IT专业人员需要具备有效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技能,以保证Linux系统的持续运行和稳定性。 在面对Linux系统故障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Linux的基本工作原理。Linux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其核心是内核。内核负责管理系统的硬件资源和运行用户程序。当系统出现问题时,通常与内核配置不当、软件冲突、硬件故障、权限问题等因素有关。系统管理员需要通过分析和理解这些潜在因素来诊断问题的根源。 Linux系统无法引导是常见的系统故障之一。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管理员需要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系统重装。通常情况下,重装系统是一种快速解决方式,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是最佳选择。有时通过故障诊断和排除,找出系统引导失败的具体原因(如引导加载器损坏、配置文件错误、损坏的文件系统等),并进行相应的修复,往往能够更快地恢复系统运行,并保留原有数据和配置。 当Linux系统运行缓慢或出现性能下降时,管理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提升系统性能。例如,可以检查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查看CPU、内存、磁盘I/O和网络I/O的负载。利用如top, vmstat, iotop, iftop等系统监控工具可以帮助管理员定位瓶颈。根据监控结果,可以进一步通过调整系统参数、优化服务配置、增加资源或更换硬件等方法来提升性能。 Linux系统中打印和网络访问问题也是常见的故障。打印问题可能涉及到打印机驱动、打印队列管理和权限设置等。而网络问题可能包括网络连接不稳定、配置错误或网络服务故障等。对此,管理员可以使用CUPS(Common Unix Printing System)进行打印管理,以及利用ifconfig, ip, netstat等命令进行网络配置和状态查看,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本书提供了大量工具、命令和脚本的实用示例。这些工具如lsof, strace, tcpdump, nmap等,可以帮助管理员进行文件系统、系统调用、网络流量和主机探测等诊断。命令如ps, kill, chmod, chown等,用于管理和操作进程、修改文件权限等。此外,编写脚本(如使用Bash、Python等)可以自动化一些重复性故障排除流程,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综上所述,对于Linux系统管理员来说,掌握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技能至关重要。通过这本书的学习,管理员不仅能够学习到各种实用工具和命令的使用,还能够理解系统的内部工作原理,从而在面对各种系统问题时,能够更加迅速和准确地找到问题所在,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保证Linux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关推荐

filetype
这本书是James Kirkland做系统维护工作的结晶.本文档是英文版,很值得仔细研读。 本书详细介绍了Linux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技巧,是作者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全书共分15章:第1章介绍系统引导、启动和关闭问题,这是所有Linux用户都会碰到的基本问题;第2章介绍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第3章、第4章介绍性能与性能相关的工具;第5章至第7章介绍主要存储硬件及其故障诊断;第8章介绍Linux进程及其故障诊断;第9章讲解了系统备份与恢复中如何诊断常见问题的知识;第10章至第15章介绍了Linux系统其他方面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技巧,包括打印问题、安全问题、网络问题、登录问题等。   本书适用于Linux系统管理员及高级用户,对Linux系统感兴趣的用户也可将此书作为参考书。 第1章 系统引导、启动和关闭问题 1 1.1 引导加载程序 2 1.1.1 GRUB 2 1.1.2 LILO 10 1.1.3 当GRUB或者LILO不工作时进行引导 13 1.2 init进程和/etc/inittab文件 14 1.2.1 以多用户模式启动 17 1.2.2 init错误 19 1.3 rc脚本 20 1.3.1 确认模式 24 1.3.2 rc脚本中的启动问题 25 1.4 解决root文件系统的问题 27 1.4.1 从第二个硬盘引导 28 1.4.2 从援救CD引导 28 1.4.3 使用Knoppix CD重置丢失的root密码 30 1.4.4 使用Knoppix CD重新安装GRUB 30 1.4.5 从援救软盘引导 32 1.5 小结 32 1.6 附注 32 第2章 系统挂起和严重错误 33 2.1 操作系统挂起 34 2.1.1 诊断可中断挂起故障 34 2.1.2 诊断不可中断挂起故障 42 2.2 操作系统严重错误 44 2.2.1 诊断操作系统严重错误 44 2.2.2 诊断oops导致的严重错误 47 2.3 硬件机器检查 49 2.4 小结 50 第3章 性能工具 52 3.1 top 53 3.1.1 添加和移除字段 53 3.1.2 解释输出 55 3.1.3 保存自定义 56 3.1.4 批处理模式 57 3.2 sar 58 3.2.1 sar数据收集器 58 3.2.2 CPU统计数据 59 3.2.3 磁盘I/O统计数据 62 3.2.4 网络统计数据 63 3.3 vmstat 65 3.4 iostat 67 3.5 free 69 3.6 小结 69 3.7 尾注 69 第4章 性能 70 4.1 在可能的最低层开始故障诊断 70 4.1.1 使用raw命令将原始设备绑定到块设备 71 4.1.2 原始设备性能 72 4.1.3 使用dd命令确定连续I/O速度 73 4.1.4 使用sar和iostat测量磁盘性能 74 4.1.5 理解测试性能时I/O块大小的重要性 75 4.1.6 时间的重要性 76 4.1.7 确定块大小 77 4.1.8 队列的重要性 78 4.1.9 磁盘的多线程(进程)I/O 79 4.1.10 使用条带化lvol减少磁盘I/O紧张 80 4.1.11 条带化lvol与单磁盘性能的比较 82 4.1.12 多路径I/O 83 4.2 文件系统 86 4.2.1 将日志记录到单独磁盘 86 4.2.2 确定文件系统请求的I/O大小 88 4.2.3 用小块I/O传输加载文件系统 88 4.2.4 利用文件系统的关键优势 91 4.2.5 Linux和Windows性能以及调整扇区对齐 92 4.2.6 使用bonnie++进行调整性能和基准测试 93 4.2.7 评估应用程序的CPU利用率问题 95 4.2.8 使用Oracle statspak 98 4.2.9 分配共享内存时“设备上无剩余空间”错误的故障诊断 101 4.2.10 其他性能工具 102 4.3 小结 103 第5章 针对PCMCIA和USB通过SAN添加新存储 104 5.1 配置 105 5.2 内核模块 106 5.3 通过PCI添加LUN 112 5.4 通过PCMCIA/USB添加存储 119 5.5 小结 122 第6章 磁盘分区与文件系统 123 6.1 背景 123 6.1.1 IDE和SCSI 124 6.1.2 位计算 124 6.2 分区表/主引导记录:定位 126 6.3 分区表/主引导记录:CHS寻址 127 6.3.1 定义主分区 128 6.3.2 确定能否创建附加分区 130 6.4 分区表/主引导记录:逻辑分区/扩展分区 132 6.5 分区表/主引导记录:逻辑块寻址(LBA) 135 6.6 分区表/主引导记录:引导加载器 137 6.6.1 在使用过的驱动器上审查字节 139 6.6.2 BIOS初始化引导加载器 141 6.7 分区表/主引导记录:备份 141 6.7.1 分区恢复过程 142 6.7.2 演示故障 143 6.7.3 挂载分区 144 6.7.4 在ext文件系统中恢复超级块和信息结点表 146 6.8 更多案例 150 6.9 小结 153 第7章 设备故障与置换 154 7.1 支持的设备 154 7.2 到哪里寻找错误 156 7.3 确定故障设备 158 7.4 故障设备的置换 165 7.5 小结 170 第8章 Linux进程:结构、挂起与核心转储 171 8.1 进程结构和生命周期 171 8.1.1 进程/任务概述 171 8.1.2 进程关系 172 8.1.3 Linux进程创建 172 8.1.4 Linux进程创建的示例 173 8.1.5 进程创建小结 174 8.1.6 Linux进程终止 174 8.2 Linux线程 174 8.3 确定进程挂起 180 8.4 进程核心 186 8.4.1 信号 187 8.4.2 限制 189 8.4.3 核心文件 191 8.5 小结 192 第9章 备份与恢复 194 9.1 备份介质 194 9.1.1 磁带 195 9.1.2 光盘存储 202 9.1.3 硬盘存储 202 9.2 备份范围 203 9.3 基本备份和恢复命令 204 9.3.1 tar 204 9.3.2 cpio 206 9.3.3 dump和恢复 208 9.3.4 dd 209 9.3.5 mkisofs 209 9.3.6 rsync命令 209 9.4 裸机恢复 210 9.5 确定磁带的内容 210 9.6 怎样辨别磁带的问题出自硬件还是软件 211 9.7 小结 213 第10章 cron与at 214 10.1 cron 215 10.1.1 cron守护程序 220 10.1.2 kcron 222 10.2 anacron 224 10.3 at 225 10.4 诊断cron 227 10.5 小结 233 第11章 打印与打印机 234 11.1 什么是假脱机程序 234 11.1.1 使用假脱机程序命令 235 11.1.2 假脱机程序“管道工程” 237 11.1.3 术语定义 240 11.2 打印机类型 242 11.3 连接类型 243 11.3.1 本地串行打印 244 11.3.2 本地USB打印 246 11.3.3 本地并行打印 249 11.3.4 远程打印 249 11.3.5 原始网络套接字打印 253 11.4 页面描述语言 255 11.5 通用打印诊断 256 11.5.1 映射假脱机环境 256 11.5.2 断点 257 11.6 小结 257 第12章 系统安全 258 12.1 什么是系统安全 258 12.1.1 主机安全与网络安全的比较 258 12.1.2 什么是安全漏洞 259 12.1.3 主机安全漏洞分类 259 12.1.4 安全漏洞和暴露类型 261 12.1.5 增强主机安全的一般步骤 262 12.2 预防 262 12.2.1 SSH加密 262 12.2.2 诊断典型SSH问题 266 12.2.3 连接和登录失败 266 12.2.4 使用netfilter/iptables强化系统 271 12.2.5 什么是NAT 273 12.2.6 MANGLE表 273 12.2.7 使用iptables进行配置 273 12.2.8 iptables命令示例 277 12.2.9 保存配置 277 12.2.10 终止、验证状态和启动iptables 278 12.2.11 问题诊断示例 279 12.2.12 打补丁 283 12.2.13 遭受入侵后的恢复 284 12.3 小结 284 第13章 网络问题 285 13.1 OSI和TCP/IP层简介 285 13.2 诊断网络层问题 286 13.2.1 TCP/IP物理网络访问层的诊断 286 13.2.2 诊断网络层问题(OSI第三层、TCP/IP第二层) 297 13.2.3 诊断传输层(TCP和UDP)问题 314 13.2.4 诊断应用程序级的问题:TCP/IP模型的最后一层 329 13.3 小结 329 第14章 登录问题 330 14.1 /etc/password,/etc/shadow和密码时效 331 14.1.1 /etc/password和/etc/shadow 331 14.1.2 chage、passwd和usermod 332 14.1.3 /etc/passwd和/etc/shadow损坏 337 14.1.4 pwck 337 14.2 Linux配置造成的登录失败 338 14.2.1 /etc/securetty 338 14.2.2 /etc/nologin 339 14.3 PAM 339 14.3.1 功能 340 14.3.2 优先级 340 14.3.3 模块名 341 14.3.4 参数 341 14.3.5 /etc/pam.d 341 14.3.6 /etc/pam.conf 342 14.3.7 /lib/security 342 14.3.8 Linux-PAM资源 343 14.3.9 诊断PAM故障 343 14.3.10 验证模块 345 14.3.11 PAM中的漏洞 346 14.4 shell问题 347 14.5 密码问题 348 14.6 小结 350 14.7 尾注 350 第15章 X Windows问题 351 15.1 X背景 351 15.2 X组件 352 15.2.1 X Server组件 352 15.2.2 X客户端组件 360 15.3 X显示管理器 361 15.4 X桌面管理器(环境) 362 15.5 X故障诊断案例 363 15.6 小结 365 15.7 尾注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