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file-type

《数据库基础》课程大纲:理论与实践探索

DOCX文件

30KB | 更新于2024-08-04 | 31 浏览量 | 1 下载量 举报 收藏
download 立即下载
《数据库基础》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对数据库技术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必修课程,适用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编码为HZ162490,属于学科教育平台,由环境与资源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系开设,要求学生在学习前已具备高等数学B1和大学计算机(理工A)的基础。 课程目标明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基础:学生需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理论,包括关系数据库和非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查询和索引操作,培养初步的计算思维。核心内容包括理解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及其优缺点,以及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和二级映射的概念。 2. 数据库设计:理解数据库设计的关键任务,学会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工程化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和策略。 3. 软件操作:掌握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PostgreSQL,如数据库的创建、查询、数据操作、窗体设计和数据访问,并了解数据库恢复、并发控制和分布式部署等相关技术。 4. 开发工具应用:介绍数据库开发工具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用C#等编程语言配合PostgreSQL进行数据库系统开发。 每个教学单元都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展开,例如: - 绪论(4学时):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基础概念,如数据处理、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以及当前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学生需理解和区别不同数据模型的特点,能根据数据库体系结构分析数据访问过程。 - 关系数据库(4学时):详细讲解关系模型的构成,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纵规则,完整性约束,以及关系代数等概念,强化关系数据库的操作技能。 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为后续的高级课程如空间数据库、GIS软件工程等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大纲,学生不仅能够满足课程的学业要求,还能在毕业后具备数据库开发和管理的专业技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