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情况说明
我是一名国企员工,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因为需要软考评职称以及提高工资收入,所以就进行了软考考试,一把通过。每天因为家里还有小孩,每天上完班,带完娃,等到复习的时候都已经晚上10点了,每天复习时间也就一两个小时,周末可能会集中复习下,但是时间也不会特别多。所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和规划是很重要的。
我的复习规划如下:
- 每次看每一章内容的时候,先看考题和考点,知道要考什么。
- 带着问题和总结的心态去看教材,不要看的太详细,因为书真的很厚。
- 做教材后面的真题,总结题型和知识点,特别是计算题型。
- 题型总结完毕后,对需要记忆的东西就需要每天大概过一下。
- 然后就开始进入刷题环节。
- 将刷题过程中遇到的陌生知识点,加入到你的总结题型和知识点中。
- 到了中期就开始准备下午答题的复习,同样的思路,总结题型和做题技巧。
- 然后不断地练习。
- 最后就开始进入真题环节,刷题总结。
总之一句话:学会总结->多做题 -> 再总结 ->再做题,循环往复。
2. 考试大纲
(1)掌握计算机内的数据表示、算术和逻辑运算方法;
(2)掌握相关的应用数学及离散数学基础知识;
(3)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各主要部件的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
(4)掌握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了解编译程序的基本知识;
(5)熟练掌握常用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
(6)熟悉数据库与网络基础知识;
(7)熟练掌握一种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和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或 Java);
(8)熟悉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基础知识;
(9)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
(10)了解信息化、常用信息技术标准、安全性,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
(11)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领域的英文资料。
3. 章节分值占比
4. 软件设计师笔记
这里我会在更新完笔记后,把所有的链接贴过来,供大家参考,担心走丢的小伙伴们可以点赞收藏,我会每天更新整理大约四篇,一周内给大家更新完毕。
我之所以按照如下目录安排的原因是:
1. 记忆类的,我们就单独总结出来,每天抽点时间背一下考点。
2. 计算类的,我们每次做题前多看看,做完了想想这个题对应的是哪个计算题型考点。
3. 大题单独拎出来,等综合知识复习差不多了,就开始集中训练。
我相信我的这个思路应该是符合大部分人的想法的。
大致结构如下:
上午考点(记忆类)
章节 | 链接知识点 |
---|---|
第一章 | 计算机基础 |
第二章 | 操作系统 |
第三章 | 数据库技术 |
第四章 | 计算机网络 |
第五章 | 多媒体 |
第六章 | Python常考语法 |
第七章 | 知识产权和标准化 |
第八章 | 软件工程 |
第九章 | 结构化开发 |
第十章 | 数据结构 |
第十一章 | 面向对象技术 |
第十二章 | 程序语言基础知识 |
第十三章 | UML图分类 |
第十四章 | 23种设计模式 |
计算题型总结
章节 | 链接知识点 |
---|---|
第一章 | 计算机系统知识 |
第二章 | 操作系统 |
第三章 | 程序语言基础 |
第四章 | 数据结构 |
第五章 |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
第六章 | 数据库 |
第七章 | 计算机网络 |
下午大题总结
大题这块我也是按照拿分的难易程度排的,剩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最容易得分,没啥说的,C语言算法设计最难,最后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