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消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使得苹果将制造业务从中国转移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然而,事实证明,将更多生产转移至其“次优选择”——印度,正面临诸多挑战。
多年来,苹果一直致力于在印度生产更多iPhone,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目前,约80%的苹果智能手机仍在中国制造。但中国政府以及其与印度之间的紧张关系,正在阻碍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拒绝批准苹果的一家中国设备供应商向印度出口关键生产设备,这些设备原计划用于即将开始的iPhone 17试生产。面对阻力,该供应商采取了变通策略:在东南亚设立空壳公司采购所需设备,并最终将这些设备转运至富士康位于印度的工厂。富士康是苹果在中国的主要iPhone代工商。
目前,苹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希望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特朗普政府本月早些时候提出,针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征收高达125%的进口关税,尽管有报道称关税政策仍存在调整空间,表明其尚未最终定案。
相比之下,印度制造的产品目前仅需缴纳10%的关税,尽管白宫本月宣布该税率将在90天后上调至27%。(美国与印度官员本周对双方达成广泛贸易协议表示乐观,此前副总统JD·万斯访问了印度)
苹果将部分制造业务迁出中国的计划在约五年前开始加速,当时美中地缘政治局势趋紧,加之中国在疫情期间实行的管控措施严重扰乱了生产链。
苹果的一些多元化布局对中国的冲击相对较小。例如,苹果成功说服一些中国低成本供应商在越南建厂,用于组装AirPods、Apple Watch等出货量较低的产品。知情人士表示,中国政府对此并未反对,反而视其为有助于中国企业“出海”的机会。而且,越南人口仅约1亿,其体量本身也限制了苹果在当地扩大制造规模的能力。
印度则不同。多位参与iPhone生产相关人士指出,印度拥有超过14亿人口,与中国不相上下,具备成为苹果最核心、出货量最大的硬件产品iPhone的可行替代制造基地的潜力。
据熟悉苹果印度供应链的人士透露,印度目前每年组装约3000万至4000万部iPhone,占全球总产量五分之一。苹果计划在今年将印度的iPhone产量再提升约10%,并制定了长期目标——将全球iPhone产量中约50%从中国转移出去。
英国萨里商学院副教授孙惠丽(音)指出:“苹果在推动中国科技进步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产生了巨大溢出效应,带动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因此,中国有强烈动机采取‘锁定战略’,确保苹果深度嵌入其经济和产业体系之中。”
如果苹果成功将制造重心转移至印度,这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全球消费电子产品供应链。在过去二十年中,苹果在中国构建起一整套为智能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服务的供应商网络,不仅支撑了苹果自身,也服务于中国本土和全球众多品牌。
但这一愿景面临诸多挑战。从2020年开始,中印两国对跨境业务实施了越来越多的限制。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及其供应商的中国籍员工在申请印度工作签证时屡屡受阻,尽管这些工程师的专业知识本有助于推动印度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另有知情人士表示,印度政府还阻止苹果的中国关键供应商(如立讯精密,这家公司同样为苹果组装iPhone)在印度进行投资。
根据苹果中国供应链相关人士透露,中国正放缓苹果将iPhone生产转移至印度的进程,此举源于对制造业岗位流失及地方经济受损的担忧。知情人士补充称,在某些情况下,地方政府已会见了苹果供应链合作伙伴,明确警告其不得削减生产岗位。
苹果公司发言人拒绝置评。
严苛标准
尽管苹果2017年才在印度开展制造业务,属于“新入局者”,但该公司已成功推动多项政策调整,从而在当地营造出更有利的营商环境。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政府的积极响应——长期以来的保护主义政策曾抑制了本国电子制造业的发展,政府迫切希望借助苹果的参与,将印度打造成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中心。
2020年,苹果与印度政府共同制定了一项政策,以降低其在印度生产iPhone所面临的成本压力,尤其是从中国等地进口零部件所带来的费用。这项名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roduction-Linked Incentive Scheme,简称PLI)的政策,为苹果在印度本地制造的iPhone提供高达6%的补贴。
不过,即便获得了印度官方的积极支持,中国政府仍然影响着苹果在印度的业务部署。
据一位曾参与AirPods生产的前苹果员工透露,在苹果将AirPods生产扩展至中国和越南以外地区的过程中,公司高层于2023年指示团队,在评估印度生产合作方时要求避开中国制造商,以防中印关系紧张影响未来产线运营。最终,苹果选择了已在印度代工生产iPhone长达六年的富士康。
近年,苹果也与印度本土企业塔塔集团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其在印度生产iPhone。此举不仅增强苹果对富士康的议价能力,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其与印度政府之间的战略关系。
不过,塔塔面临的挑战并不小。据多位印度供应链人士透露,曾在印度设厂生产iPhone的纬创和和硕,均因难以盈利而相继出售全部或大部分印度工厂。塔塔如今接手这些产线,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有员工的经验,试图在规模和品质上达到苹果一贯的严苛标准。
语言障碍
虽然苹果及其合作伙伴已在中国建立起高效成熟的iPhone生产体系,但这一套流程并不能简单照搬到印度。
举例来说,在中国,iPhone生产线通常按照两个12小时轮班运行,而印度劳动法规要求工厂实行三个8小时轮班制度。这意味着,苹果在印度的制造合作伙伴需额外招募比中国多三分之一的工人,以覆盖全天候产线需求。
2023年,苹果及其供应商曾成功游说印度地方政府放宽劳动法规,允许采用12小时轮班制度。然而,在实际执行中这些调整并未真正实施。知情人士透露,苹果的制造合作伙伴)发现印度工人普遍不愿接受延长工时。
同年,苹果还尝试在印度建立子组件装配线——这是iPhone制造流程中的关键一环,涉及为前后玻璃面板、扬声器、听筒与机身等核心部件加装金属支架和螺丝孔。然而,这一尝试最终未达成既定的质量与成本目标。两位知情人士称,苹果因此决定将该装配环节迁回中国。
目前,苹果在印度的iPhone生产仍主要集中在最终装配阶段,即将来自其他产地的预制零部件进行拼装和拧合。
此外,由于部分制造设备操作系统界面及其他功能使用中文,两位供应链人士透露,苹果已开始要求其中国设备供应商提供英文版本的系统界面,以缓解这一问题。
设备运输困境
然而,当前苹果在印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将关键制造设备从中国运抵印度。
尽管苹果持续推进印度制造计划,但关键设备运抵印度的过程正变得越来越棘手。
多位知情人士指出,中国监管部门正以未说明理由的方式延迟或阻止iPhone生产设备发往印度。以富士康为例,其从中国工厂向印度出口iPhone制造设备的审批周期,已从两周延长至四个月,且部分申请直接被拒绝。
据知情人士透露,遭重点审查的设备包括:高精度激光焊接机(用于金属部件与iPhone框架的焊接)、气密性测试台(检测设备防水性能)和取放机(可识别抓取并转移零部件的自动化设备)等。
为应对这些问题,苹果正试图通过中国以外的渠道获取所需设备。两位知情人士表示,苹果已鼓励部分中国设备厂商在东南亚设厂,并暗示配合设厂将获得更多苹果订单。然而,这一计划本身也存在挑战。某位设备厂商员工指出,其所在公司在东南亚地区面临技术人员短缺和本土零部件供应不足的双重困境,难以落实设厂计划。
另外,苹果也考虑改用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供应商制造的设备,但其价格普遍高于中国同类产品。知情人士称,考虑到苹果对设备精度与性能的严格标准,采用这些设备前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进行测试和认证。
在此期间,苹果在印度的制造伙伴不得不采取一些技术降级方案。知情人士表示,为应对设备交付延迟,一些原本应由自动化设备完成的操作,现只能依赖人工操作替代。(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