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郁如的食.味.情手札:我的一簾柿餅

79折$ 300
5 /5
6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6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08/24
特別喜歡讀飲食書寫的文章,每一篇關於作者自己或是跟親人,朋友的味覺回憶,
一道食物或是一杯飲料都有著難忘的人情,無論是喜悅或是悲傷,總能牽引我那易感的情緒跟著歡笑或嘆息。
還沒讀過陳郁如寫的奇幻小說,讀到她的第一本將飲食滋味與情感連結的《我的一簾柿餅》。
她家院子的柿子樹大豐收,鮮果吃不完,就做成柿餅。想想看手削五百顆柿子皮,再將柿子穿鐵勾綁棉繩掛在窗前接受陽光照射,
微風吹拂,雙手按摩果肉,等待水份逐漸消失,成為甜蜜的柿餅過程中,窗前一簾柿餅是美麗的藝術品。
那些已成過往的記憶,不單與味覺有關,裡面也參雜著濃濃的情感。
只有對食物熱愛,心裡深深愛著,才會如此念念不忘,深情款款,想方設法把記憶裡的一切,以各種形式牢牢的復刻出來。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5/07
吃,是一件很小、很美的事。——瑞蒙・卡佛
這本書充滿對生活的熱愛與生命的熱情,適合國小高年級以上,以及大人閱讀。
從一篇篇文章中看見作者在異鄉,本著對家鄉食物的懷念,因此開始一次次嘗試做出家鄉的味道,並用輕盈可愛的語言記錄下來。
在文字之間,我們會看見作者對家鄉味的堅持與懷念,也會看見作者在與前夫離婚後,遇見現任丈夫Robert的喜悅,在書中作者記錄下夫妻之間的相處時光,雖然偶有爭吵,但雙方都能各退一步,彼此體諒,甚是可愛,遇到Robert後,作者不僅能重拾自己喜愛的事物,還跟著丈夫一起下海捕魚,體驗一切從來沒有做過的有趣事物,很開心作者能遇到合適的人,就如同作者文末所說的,在苦盡甘來後能體驗到的美好安心。

2022/05/07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4/20
身為不太在意吃、不會也不愛煮的人,飲食文學通常不是我的領域。但郁如老師的文字就是有魔力,不管她寫什麼,我就是會愛讀且享受其中。(我愛吃,這點還是無庸置疑的 😎)

這個系列的名稱是「陳郁如的食‧味‧情手札」。「食」和「味」是這系列的主角沒錯,但我覺得「情」才是核心。以食物和滋味帶出的,是童年回憶,是現今的生活情感,是對在意的人事物的種種心意。文章中並不是教你怎麼製作一樣料理,而是在這個食物上放入感情,跟你說這個食物的故事,有過去式,有現在進行式,也有未來式。

這些講述食物的文字有溫度,這也是我會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郁如老師的喜好和習慣自然也和我不盡相同,但讀著這些篇章、時常看她在臉書上分享生活,覺得看到了對生活的一些美好想望。以簡單而純粹的心境,每樣微小的事物都能夠閃閃發光。

(P.S. 這本書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不適合在深夜讀,看到每樣食物都好想吃啊 😆)
展開
第一次閱讀有關於食物的散文作品,覺得特別新鮮有趣,抱著空白的思緒開啟序章,意外發現好有趣,雖然我與作者出生的年代尚有一些差距,不過光第一篇《擠出豆漿的千般滋味》就勾勒起我們家煮豆漿的短暫回憶,但印象中沒有吃過豆渣餅,看完之後很想自己來煮豆漿做豆渣餅。(最後可能會變成媽媽做,哈)
 
我覺得讀郁如的文字非常有韻味,因為身在台灣,所有吃吃喝喝都好習以為常,從來不會有什麼懷念的情感存在,因為想吃,基本上就可以吃到了,而遠在美國的她則不是,歐美的飲食文化與亞洲大不相同,所以看著這些被充滿回憶文字所寫下的台灣食物,彷彿也讓我對它們增添了一股情感。
 
「它們不只是一種食物」,更是每一刻生活記憶的連結。」P107
 
而我個人好喜歡《美國的龍蝦比較大隻?》這一篇,當中敘述到她與老公出海捕龍蝦,好好玩的感覺,其中,也提及不少關於捕魚捕龍蝦的相關法規,可以感受他們所居住的地區是有環保意識的,不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濫捕海中的生物,讓人感動。
 
另外,這本書除了有一些食物照之外,還有油彩作品,好賞心悅目。說來有點誇張,我覺得讀著文字卻還可以聞到食物香氣,尤其是在《魂牽夢縈的臺式麵包》這篇文章裡!我想,可能還得提醒大家,不要在深夜閱讀這本書才是,會好想吃東西。(笑)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1/28
今日介紹11月新書,是本食記散文,每篇都看得我口水直流!台灣作家到美國生活,不僅自種蔬果自給自足,也嘗試補魚、補龍蝦。同時擁有中西式手藝的她,餐桌上總是佳餚滿佈,也讓一家老小一起製作各式糕點、甚至在異鄉製作豆漿,增添許多「食」的美好回憶。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幾篇是:
📌多年修煉的火龍果 ----- p.77
書摘:「這株火龍果沒有地植,沒人給它澆水施肥,它靠莖長出氣根,攀爬在牆上,吸收空氣的水分……20年後還長出一顆火龍果。」
作者的丈夫在20年前買的「仙人掌」被遺忘在花圃一角,如今竟結出香甜可口的火龍果!讓作者在異鄉也能嚐到那遺忘許久的火龍果滋味,蔬果的種植是多奇妙的緣分呀。

📌魂牽夢縈的臺式麵包 ----- p.107
書摘:「等到麵包出爐時,滿室生香,生活壓力也跟著釋放。不管是臺式還是歐式麵包,它們不只是一種食物,更是每一刻生活記憶的連結。」
此章提到:在台灣的「西點麵包店」買到的西式麵包,來到西方國家後反而成為了臺式麵包了!甚是有趣。
我想應該沒有人不喜歡麵包出爐時,空氣中瀰漫著熱烘烘又香噴噴的烘焙香吧。相對於近期熱賣的各種生土司或造型土司們,傳統市場的紅豆土司即能讓我滿足,吃的不是口味,而是小時候的回憶呀。

📌手做月餅 ----- p.187
書摘:「後來才知道,當我們這些旅居美國的華人稀奇的買著昂貴月餅,甚至研究怎麼做月餅時,臺灣人已經不稀罕吃月餅了。現代人講求健康,廣式月餅沒人愛,蛋黃也不要,還要少油少糖,聽了真是傷心。」
這倒是真的,近年來中秋送禮我竟也不是送月餅,挑選的盡是:馬卡龍禮盒、中秋造型蛋糕、鳳梨酥等等。似乎非等到身在異鄉,才懷念起那包著豆沙蛋黃餡的傳統月餅之美好(話說朋友媽實在太會做月餅了,還有各式歐式餅乾、台式包子,各位的媽媽也是如此好手藝嗎?)。

好喜歡看食記散文,除了「望文生香」外,同時也能勾起相似的回憶。此書非常適合學校給學生的選讀讀物,除了體會中西式飲食不同,也能更珍惜現在擁有的食物與回憶。此書用字遣詞也平易近人,讀來輕鬆又自在,能較快投入到劇情裡。縱使現在吃膩了某些口味,但在未來的日子裡總會懷念起這些滋味。比如母親給我帶的便當飯菜,那用鐵盒裝的控肉、空心菜、菜圃蛋,還挺想再聞到有媽媽味的飯菜香呀。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29
就像梅莉史翠普 在Out of Africa 電影開場的一段喃喃唸語 ... 我曾經擁有一個農場.... 鏡頭拉回澳洲,我不只有一個花園,還有一棵柿子樹.... 我的柿子樹這兩三年才開始結果實、先是十幾顆、第二年滿樹青綠小柿子,也算是美好的期待,準備自己曬柿餅吧!誰知,兩天不見,才有一點點黃脂玉時,每顆小柿子就被討厭的黑鴉Magpie 貪吃的 都給我都啄一口!看著一顆顆小傷口,真是欲哭無淚,柿餅夢碎!就今年,我和一身華麗青葉、長滿小柿子、漂亮的大柿子樹掛保證,一定要趕在黑鴉出襲行動前,先反制一下!因為在前院,不好整樹蓋上白網子,只好一顆顆地套上網袋。看到這本{我的一簾柿餅} ,心有戚戚焉,真佩服她是怎樣種出500顆柿子的,也想自己自己能有機會這樣每天捏一捏可愛的小柿餅啊!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