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我爱你的身体,这令人羞耻吗?
马蒂斯,杜尚,蒙克……从19世纪到20世纪,现代艺术大师们在动荡的世界中追寻着艺术和自我;如今我们再看他们,是贵族、渣男、疯子、逆子、孩子…… 知其然现代艺术大师系列,这一期的主题是“他们·我们”。 这期,我们来聊聊既是天才也是渣男的埃贡·席勒。
一个女人在一个男人最困苦的时候陪伴着他,不管别人多少是是非非, 他成名了,接而就抛弃了她 ——渣!
如果是现代社会,一定会这么说。 然而“渣”是那么简单的一个评判,它背后隐含的,是比欢愉更诱人,比相伴更永恒的 ——爱欲和死亡。
席勒和席勒的画,就是这赤裸的告白。


线条紧张,骨骼突兀。 这才符合他眼中的世界:紧张、生硬,又充满张力。
可过于露骨的东西,人们接受不了。
因为“作风放荡”,他的作品被迫从展览上取下,和情人一起被赶出城外,甚至,被指控诱奸未成年少女而入狱。
他就是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

席勒的整个童年到少年时期,都被死亡笼罩:3个哥哥刚出生不久就夭折;姐姐在十岁时因脑炎去世;席勒15岁时,父亲因梅毒并发症逝世……
一再丧失至亲的痛苦,从此让他沉溺于对死亡的迷恋,和对肉体欢爱的极度追崇。 年轻的席勒,更像是一个抑郁的“愤青”:
艺术的色情若够艺术,就非不道德。只有观者以不道德的看法看时,才变成不道德。 ——埃贡·席勒
除了家庭变故,19世纪末的维也纳,和平流于表象,酒池肉林才是主旋律。 但虚伪的贵族和中产阶级妄想粉饰太平,仅有一批艺术家们试图揭露混乱的社会现状。 席勒就是其中一员。

——为什么要遮遮掩掩?你们平时不都过着这样的生活? ——诚实一点吧!
你不会永远心无旁骛,不会永远坐怀不乱,也不会永远身穿礼服正襟危坐…… 那些时刻,才能展现出你真正的情感:欢爱、缠绵、分离、如蛭附骨的痛苦。
然后,再度循环。
爱就是一切,只要爱,以此来充实我,引导我向着这个方向走去,我的心就在于此,我要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这种体验…… ——埃贡·席勒
他是这么渴望用爱来填充自己,渴望欢愉,渴望交融。 但爱未必能让人收获满足。 太过沉迷,反会令人厌倦。

经老师克里姆特的引荐,席勒认识了瓦莉·纽泽尔(Wally Neuzil)。
她原是克里姆特的模特。 认识席勒的时候,席勒21岁,瓦莉17岁。
1911年到1915年,他们同居生活。 成熟又丰韵的瓦莉,不仅是席勒的温柔乡,更是他画中的缪斯、生活上处处体贴的伴侣: 她为他操持家务、四处拜访、结交画商……

只是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席勒依然会雇佣十几岁的少女担任模特。 1912年春,席勒因“作品过于色情露骨”、“涉嫌诱拐少女”而被捕入狱。 得知消息的瓦莉,第一时间为他奔波联系。最终席勒只拘留了21天,判入狱3天。 在一起的四年中,除了席勒坐牢的大半个月,瓦莉从未和他分开。
只是,在瓦莉为他奔前忙后解决了法庭官司之后,故事有了转折。
席勒回到了维也纳,认识了对街房子里的一对姐妹,中产阶级、新教家庭出身,不久就与她们交往密切。 1915年2月,席勒给朋友的信上写: “我快结婚了,不过为了未来着想,那个女人不是瓦莉……”
简简单单一句“为了未来着想”,就把瓦莉排除在外。这个和他朝夕相处的女人,他看腻了,爱厌了。 他想结婚,甚至也无所谓对方是那俩姐妹里的谁——只要适合过稳定的家庭生活,就行。他向姐妹二人同时求了婚。
最终,姐姐埃蒂斯·哈姆斯(Edith Harms)答应了他的求婚。

婚前,埃蒂斯找到瓦莉,说希望她与席勒再无关联;可随后不久,席勒找到瓦莉,和她摆明自己的想法:“即便结婚了,我们以后还是可以一起度假,没有埃蒂斯……” 瓦莉沉默了。 他只是爱女人,未必是爱哪个女人。
或者说,他根本只爱自己。
瓦莉选择从此消失在席勒的生活里。 她的选择也“成全”了席勒的家庭。
1915年6月17日,席勒与埃蒂斯结婚。 婚姻,不仅给席勒带来生活上的转变,也是他作品风格的转折点。

从来不羁的席勒,在画妻子埃蒂斯的时候,却有了几分收敛。 规整的衬衫、严谨的条纹裙、乖巧洁白的鞋尖……如此衣冠整洁、笔触温柔,在席勒过往满是爱欲的作品中太罕见了。 婚姻改变了他。 ——他最终还是规规矩矩地,走上了大多数人的人生路啊。
这就好像那些声声念叨要“与众不同”“爱我所爱”的人一样,最后还不是选择,结婚生子、安稳度日。特立独行不过是一种谵妄的宣言。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不过命运没有给他平坦无虞的下半生。

一战全面爆发,1915年6月20日,席勒就被陆军征召服役。这是他婚后的第三天。 1916年,因为绘画特长,席勒被委任相对轻松的战俘守卫,看管战犯。 1918年秋,西班牙流感又席卷了欧洲。 时年10月28日,怀有身孕的埃蒂斯染病身亡;3天后,席勒也因此病逝,年仅28岁。
生命最后的时光,席勒没有再与其他女子有染,只画了许多埃蒂斯的裸体。 这也是他最后的作品了。

而被席勒抛弃的瓦莉,参加了红十字,去前线当了战地护士,最后不幸感染猩红热逝世。 她终身未嫁。

天才如席勒、情色如席勒,到头来还只是那个15岁痛失至亲的席勒、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席勒——他也不过只想忠于一个稳定的爱人,一个美满的家。
只可惜,从一开始,他就把爱上错了颜色。



本期参考资料:
1.by Jeanette Zwingenberger, Esther Selsdon, Parkstone Press International, 2011 2.Preface by Richard Nagy, Chronology by Jane Kallir, Essay by Jill Lloyd 3.http://www.theartstory.org/blog/gustav-klimt-and-egon-schieles-twisted-fates-in-paint/ 4.Directed by Dieter Berner, Written by Hilde Berger, Dieter Berner 5.《小提琴的奏鸣 : 维也纳分离派》王刚编著,2011年 6.《埃贡席勒作品中异色主题研究》(期刊论文)王立欣著,中华民国一百年七月
© 本文版权归 Understand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