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你做了很多事情,其实是为了让别人高兴
从19世纪到20世纪,现代艺术大师们在动荡的世界中追寻着艺术和自我;如今我们再看他们,是贵族、渣男、疯子、逆子、孩子……看他人,看世界,总会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 ——恩斯特·贡布里希

有这么一个“艺术家”,他的学历是高中毕业,终身无固定职业。 没有任何财产——不光没有房子、汽车,家中甚至连书都没有一本。 住处简单得像一个船舱,旅行时不带任何行李,只把洗换的两件衬衣都穿在身上,牙刷放在口袋里。 而且,比起艺术创作,他更喜欢下棋,一生中的唯一著作是一本没什么人会买的棋谱。
最要命的是,当他成名后,他反而拒绝做“艺术家”了。 他是杜尚。 他以“破坏力”闻名。
标签
杜尚之于现当代艺术,俨然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诸如“先锋”、“守护神”一类的标签贴满他的全身; 讽刺的是,如今这些奉他为某种权威的修辞,却是他过去一生致力打破的。
1887年,杜尚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裕家庭,家中一共六个孩子,包括杜尚在内的四个孩子都学了艺术,这也得益于杜尚父亲的开明—— 在选择做艺术家几乎意味着无法养活自己的年代,这个父亲不但没有反对,还给他们经济支持; 直到他去世前,他都还在给杜尚寄生活费;

也许是因为这种经济上无形的安全感,让杜尚一辈子也没有产生过对金钱的渴求。
他的生活一向量入为出,不花力气多挣一分钱,不积蓄任何多余的身外之财: “有了多余的钱,我还得费心照看它们,累不累啊。”
他最初选择艺术,单纯是因为祖父和两个哥哥都是艺术家,且艺术家看起来比较自由。 自由吗?看起来是的。
20世纪初是现代艺术的井喷时期,几乎每两三年就有一个新流派出来—— 印象派突破西方传统绘画站稳脚跟没多久,很快出现了点彩派,纳比派,象征派…… 1905年意大利出了个未来派,1911年德国出现抽象派,同时还有德劳内的“奥利弗主义”,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
杜尚在这艺术的海洋中随波逐流,他没有特别想去的地方,他生性如此,这些年被他称为“游泳课”, 那幅《下楼梯的裸女》,是他的下课铃声。

当杜尚把《下楼梯的裸女》送交当年的独立沙龙,评委会拒绝了这张画。
理由是:杜尚在其中没有运用完全纯粹的立体主义手法,裸女下楼的动态似乎有模仿未来派之嫌——法国的立体主义要和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划清界限。
评委会让杜尚拿回去改改再送过来,杜尚一言未发,带走画就再没回来。 自由的泡泡在杜尚心里轻轻碎了。
原来,标榜解放、自由的现代派,其实和传统派一样,新风格代表的解放是表面的、一时的,一切革新的步骤都通向那个最终目标:建立权威。
而在任何权威里,精神的解放是无从实现的。 是“艺术”这个东西,给了人制造权威的理由。
自由
心灵的自由和艺术风格的自由是两回事。
清心寡欲的杜尚,在心灵的自由上,寸土不让。 他对艺术这件事情产生质疑,就像尼采对上帝的死亡宣言。
他的小便池对于艺术尊贵地位的打击,比焚烧卢浮宫和大都会博物馆还要可怕;

现在走进美术馆的人们,想起这个小便池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它就那么堂而皇之地嘲笑人们的朝圣,过去那么多离经叛道的艺术家,在他的小便池面前,都成了打闹的孩子;
理解小便池难吗?
如果你想从小便池身上,找到美学的,有意义的东西,那么它对你,将永远是个无解之谜; 我们还在艺术的游戏里,杜尚则跳到了游戏之外,扔了一颗炸弹,并且宣布了游戏的终止;
理解是不难的,困难的是接受。
接受小便池和一幅画一样是艺术品,就是接受艺术和俗物并无高低,承认我们以为代表着人类最自由之精神的艺术,也是同样的笼中鸟。

当杜尚给蒙娜丽莎加上两撇小胡子,这个美术史上对固有审美最恶劣的玩笑,嘲笑了绘画史近百年苦心营造的神坛,
人们越是抵制杜尚,拒绝他的作品,面红耳赤地指责他,反而越是印证着杜尚的嘲讽; 仅仅作为人类,我们心中必然有着根深蒂固的狭隘与偏颇,局限和盲从。 艺术、科学,理性,语言等等,这些均出自人类之手,又被人类放上神坛膜拜,赋予崇高意义?
这不是画地为牢? 杜尚像是在这么问,满眼都是狡黠。
扮演
杜尚从来都表现出一个性格平和的绅士样子,长相清秀,头发梳的一丝不乱,西装革履,举止得体礼貌,让人不禁怀疑那些破坏力极强的作品是否真的出自这个人;

除了国际象棋,很难说,杜尚对什么事情是认真的。
他不在乎艺术,在艺术界放了把大火,拍拍手就离开了; 他不在乎钱,他不是没有生活紧张的时候,可是对他来说,必要的生活资料如此之少——一杯咖啡和一盘棋,勒勒裤腰带就能过去的话,有钱他也不挣;
他也不在乎自己。 “我对自己不认真,我一直感到一种逃离自己的需要。”

1920年,杜尚女扮男装,让曼·雷给他拍照存档,同时还给自己起了个女人名字“罗丝·瑟拉薇”。 杜尚扮演了另一个人,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
可是,谁知道呢? 我们并不生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也许人生只是一场体验而已,我们不能真正带走或拥有什么,唯一能拥有的,是扮演那个角色的经验。
那么,既然他可以是马塞尔·杜尚,为什么不能是罗丝·瑟拉薇呢? 我们在人生里,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也是编剧,更是观众,怕什么戏太多?
杜尚说,他喜欢活着,呼吸,甚于喜欢工作。
因此我的艺术就可以是活着: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那是不留痕迹的,不可见也不可想的,那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感觉。
那是做自己人生主人的感觉。
杜尚时刻
艺术史上,不乏认为杜尚是个投机主义者的人。
可是,杜尚从来没有要求过名声,他甚至为了获得自由而渐渐远离了艺术圈; 小便池是匿名送展的,画着小胡子的蒙娜丽莎是他和朋友之间的玩笑,被朋友送去参了展,
他真正认真做的两件艺术品,《大玻璃》和《给予》都是偷偷做的。

曾经他最反感的就是权威,可他现在已然被奉为现代艺术的权威;
就好像杜尚必须对自己所做的事负有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而这只是他的生活方式。 让杜尚成为了他自己讽刺对象的一部分,才是如今我们谈起他的讽刺艺术最可笑的地方。
毕加索一天能画出七个女裸体,谁打算一天画上七个女裸体,上午画三个,下午画四个,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毕加索并不能让我感到他给了我启发,也做同样的事。
可是杜尚,他却让我觉得我也可以是杜尚。 每天上午你可以看看镜子,有个声音从镜子后面传来: 今天你做杜尚了吗?这并不是说我每天要去读关于杜尚的书或什么的,而是去体会一种轻盈的感觉,一种放下负担的感觉,这就是他那些作品的真正功能。
——布鲁齐诺
杜尚的人生是不可复制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被意义压得喘不过气时,拥有一段杜尚时刻:
那一刻,没有什么是重要的; 面对什么所谓权威、责任、义务,你只需要微笑着,在心里发出一声轻嘲。 然后做自己的事,取悦自己。
相关阅读
参考资料
1.《杜尚传》,王瑞芸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杜尚访谈录》,【法】皮埃尔·卡巴纳著,王瑞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新艺术的震撼》,【美】罗伯特·休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4.《图像的溶解》,贾晓伟著,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5.《美术二十讲》,贾晓伟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画廊故事》,止庵著,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7.《和马塞尔·杜尚下棋》,让·玛丽·德罗,纪录片,1963年

© 本文版权归 Understand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