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齿轮钢低压渗碳组织、疲劳性能及淬火变形研究 薛彦均
重载齿轮钢低压渗碳组织、疲劳性能及淬火变形研究 薛彦均
1 论文密级: 公开
钢铁研究总院博士学位论文
       重载齿轮钢低压渗碳组织、疲劳性能
            及淬火变形研究
博士生姓名 : 薛彦均
学 号: 8260122027
指 导 教 师 : 王毛球、闫永明
学科、专业 :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 习 期 限: 2020 年 9 月—2024 年 6 月
   重载齿轮钢低压渗碳组织、疲劳性能
        及淬火变形研究
        一 级 学 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 科 专 业:        材料学
        作 者 姓 名:        薛彦均
        指 导 老 师: 王毛球 正高工 闫永明 正高工
                   2024 年 6 月
                            摘要
                                I
20Cr2Ni4A 钢经 930 ℃和 980 ℃的低压渗碳后疲劳极限分别为 967 MPa 和 865 MPa。
20Cr2Ni4A 钢经 980 ℃高温低压渗碳后疲劳极限发生了明显下降,且主要的疲劳
起裂源从夹杂物变为基体。20Cr2Ni4A 钢经 980 ℃高温低压渗碳后,渗层中出现
异常长大的晶粒,从而降低了疲劳极限,同时异常长大的晶粒导致晶界成为薄弱
区,从而使得疲劳起裂方式也发生改变。
   17Cr2Ni2MoVNb 钢的 C 型缺口试样低压渗碳+气淬变形实验结果表明,不同
气淬压力对 C 型缺口试样淬火变形无明显影响,而不同温度等温的分级淬火工艺
可以有效降低淬火变形量。其中 450 ℃等温处理的分级淬火工艺相比直淬工艺,
可以降低 71.1%的变形量,这主要归因于等温过程中心部先出现 40%左右的贝氏
体。350 ℃等温处理的分级淬火工艺虽然最厚处心部有 80%左右的贝氏体,但其
最薄处已经发生了马氏体转变,因此其变形量要高于 450 ℃等温处理的分级淬火
工艺。可见 C 型缺口试样较薄处的组织类型才是影响淬火变形的主要因素,而非
通常认为的最厚处心部组织类型。
关键词:重载齿轮钢;低压渗碳;高压气淬;疲劳性能;热处理变形
                           II
                                 ABSTRACT
     Two heavy-duty gear steels, 20Cr2Ni4A and 17Cr2Ni2MoVNb, are widely used in
transmission components for high-speed trains and heavy-duty vehicles after gas
carburizing followed by reheating and oil quenching treatment.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followed by high-pressure gas quenching is a new type of carburizing heat treatment
process, and it is being increasingly used to replace gas carburizing followed by reheating
and oil quenching treatment due to its less pollution and higher efficiency. Currently,
research work on these two heavy-duty gear steels has mainly focused on the process,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after traditional gas carburizing,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followed by high-pressure gas quenching is still unclear for
them. Especially, since the surface carbon content during the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is
higher than gas carburizing, the NbC precipitates maybe dissolve into austenite more
remarkably according to Ohtani’s [Nb][C] solid solubility product equation, which could
cause coarse and ununiform grain sizes, low fatigue properties, and high quench distortion
for the 17Cr2Ni2MoVNb steel. Therefore, by using 17Cr2Ni2MoVNb and 20Cr2Ni4A
gear steels as research objects, this work is aim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followed by high-pressure gas quenching on their microstructure and fatigue
properties, and also to investigate the distortion mechanism in different gas quenching
processes.
     Microstructures of the experimental steels under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followed
by high-pressure gas quenching showed that the grain sizes in the carburized layer and
the core were fine and uniform after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at 930 ℃. However, there
was abnormal grain growth in the carburized layer and the core of 20Cr2Ni4A steel,
which was grain refined by AlN precipitates, after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at 980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in sizes in the carburized layer and the core of
17Cr2Ni2MoVNb steel, which was grain refined by NbC precipitates. The results of the
extraction phase analysis method and carbon replica showed that the size and amount of
NbC precipitates in the carburized layer and the core of 17Cr2Ni2MoVNb steel were
similar. This indicated that both the carburized layer and the core of 17Cr2Ni2MoVNb
steel were refined by the pinning effect of NbC precipitates on grain boundaries during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process, and the observed dissolution of NbC at high carbon
                                            III
content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result calculated by Ohtani’s equ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Nb-containing gear steels with different carbon contents, a new equation
of [Nb][C] solid solubility product, which is applicable for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process, was obtained as follows,
                  log{[𝑁𝑏][𝐶]} = 1.23 − 5020⁄𝑇 + [𝐶](1887⁄𝑇 − 0.75)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gas carburizing and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on the fatigue
properties of 17Cr2Ni2MoVNb steel, it was found that the fatigue limits of the specimens
after both gas carburizing and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were about 980 MPa. However,
at high stress amplitude,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specimens after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specimens after gas carburizing. Compared with gas
carburizing,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was followed by gas quenching at a higher
temperature, leading to a higher volume frac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in the carburized
layer. During the fatigue test, the blocky retained austenite in the carburized layer
underwent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volume frac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in the
carburized layer decreased from 12.3% to 7.2% for gas carburizing specimens, and from
21.4% to 4.8% for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specimens, respective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in the carburized layer increased the hardness of carburized layer,
which made the fatigue limits roughly same. On the other hand, it could also prevent
crack propagation, which made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specimens after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longer than that of he specimens after gas carburizing specimens under high
stress amplitude.
     At the carburizing temperatures of 930 ℃ and 980 ℃, the fatigue limits of
17Cr2Ni2MoVNb steel were similar, being 977 MPa and 967 MPa, respectively, and
those of 20Cr2Ni4A steel were quite different, being 967 MPa and 865 MPa, respectively.
It showed that the fatigue limits of 20Cr2Ni4A steel ha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low-
pressure carburizing at higher temperature, and the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site was shifted
from non-metallic inclusions to the matrix. It could be presumably attributed to the
abnormal growth of grains in the carburized layer. At the same time, the abnormal growth
of grains caused the grain boundaries to become weak areas, which lead to a change in
the cracking mode. On the other hand, the grain sizes of 17Cr2Ni2MoVNb steel after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at 930 ℃ and 980 ℃ were similar, and thus it resulted in similar
fatigue limi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heat treatment distortion of C-type specimens of
17Cr2Ni2MoVNb steel after carburizing followed by gas quenching at different pressures
                                             IV
and interrupted quenching processes showed that the pressure had no evident effect on
the quench distortion, while the interrupted quenching process at different isothermal
temperatures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istortion. The interrupted quenching process
of gas quenching after isothermal treatment at 450 ℃ could decrease 71.1% of heat
treatment distortion compared with the directly quenching process. It was attributed to
the existance of about 40% bainite in the core of the isothermal process. In addition, there
was about 80% bainite in the center of the thickest part of the isothermal treatment at
350 ℃. The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had already occurred in the thinnest part, so its
distortion amou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sothermal treatment at 450 ℃. It showed
that the distortion of carburized C-type specimens after carburizing and quenching was
mainly dependent on the type of microstructure at the thinnest part, but not that at the
thickest part.
                                             V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引言 ................................................................................................... 1
 1.2 低压渗碳技术研究进展................................................................... 2
   1.2.1 低压渗碳机理研究 ..................................................................... 3
   1.2.2 低压渗碳研究进展 ..................................................................... 7
 1.3 疲劳性能 ......................................................................................... 11
   1.3.1 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机理 ....................................................... 11
   1.3.2 影响疲劳性能的因素 ............................................................... 14
 1.4 齿轮渗碳热处理变形..................................................................... 20
   1.4.1 齿轮热处理变形的影响因素................................................... 21
   1.4.2 高压气淬在渗碳热处理变形中的应用 .................................. 26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31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3
 2.1 实验材料 ......................................................................................... 33
 2.2 实验方法 ......................................................................................... 34
   2.2.1 渗碳设备及工艺 ....................................................................... 34
   2.2.2 微观组织观察 ........................................................................... 37
   2.2.3 硬度测试 ................................................................................... 38
   2.2.4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 ................................................................... 38
   2.2.5 渗碳热处理变形 ....................................................................... 39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 40
 3.1 前言 ................................................................................................. 40
 3.2 实验结果 ......................................................................................... 40
   3.2.1 低压渗碳后齿轮钢有效渗层深度........................................... 40
   3.2.2 低压渗碳后齿轮钢渗层和心部微观组织 .............................. 42
   3.2.3 低压渗碳后齿轮钢渗层和心部晶粒度 .................................. 44
 3.3 分析与讨论 ..................................................................................... 46
   3.3.1 化学成分对渗层微观组织的影响........................................... 46
   3.3.2 析出相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 47
 3.4 本章小结 ......................................................................................... 54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 56
 4.1 前言 ................................................................................................. 56
 4.2 实验结果 ......................................................................................... 56
   4.2.1 气体渗碳和低压渗碳后渗层和心部微观组织 ...................... 56
   4.2.2 气体渗碳和低压渗碳后显微硬度........................................... 59
   4.2.3 气体渗碳和低压渗碳后疲劳性能........................................... 60
 4.3 分析与讨论 ..................................................................................... 63
   4.3.1 淬火温度对气体渗碳和低压渗碳后渗层微观组织的影响 .. 63
   4.3.2 氢含量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65
   4.3.3 残余奥氏体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70
 4.4 本章小结 ......................................................................................... 76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 77
 5.1 前言 ................................................................................................. 77
 5.2 实验结果 ......................................................................................... 77
   5.2.1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升降图与 S-N 曲线 .......... 77
   5.2.2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断口特征 .......................... 79
 5.3 分析与讨论 ..................................................................................... 82
   5.3.1 渗碳温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82
   5.3.2 晶粒尺寸对起裂方式的影响................................................... 90
 5.4 本章小结 ......................................................................................... 92
第六章 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 ........................ 93
 6.1 前言 ................................................................................................. 93
 6.2 气淬压力对 C 型缺口试样变形的影响 ........................................ 94
   6.2.1 不同气淬压力下 C 型缺口试样渗碳淬火变形量 .................. 94
   6.2.2 不同气淬压力下 C 型缺口试样微观组织 .............................. 95
 6.3 分级气淬工艺对 C 型缺口试样变形的影响 ................................ 96
   6.3.1 不同分级气淬工艺下 C 型缺口试样渗碳淬火变形量 .......... 96
   6.3.2 不同分级气淬工艺下 C 型缺口试样微观组织 ...................... 97
   6.3.3 不同分级气淬工艺下 C 型缺口试样硬度分布 .................... 101
 6.4 分析与讨论 ................................................................................... 103
 6.5 本章小结 ....................................................................................... 107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109
 7.1 全文结论 ....................................................................................... 109
 7.2 创新点 ........................................................................................... 110
参考文献................................................................................................. 11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齿轮是传动部件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汽车等各种机械中应用非常广泛。为满
足齿轮在实际工况中所承受的复杂载荷,通常对齿轮进行渗碳处理来提高齿轮的
表面性能,同时保证心部有足够的韧性。目前最常用的渗碳方式是气体渗碳,渗
碳温度在 900~930 ℃之间,为达到所需的渗碳层深通常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数十
小时,并且渗碳后产生的气体对环境会产生污染。低压渗碳技术是在气体渗碳的
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渗碳方式,相比气体渗碳,低压渗碳热处理后具有表
面光洁,渗层均匀,无需表面加工处理,节能绿色环保等突出特点。因此可以使
用低压真空渗碳技术来替代气体渗碳来提高齿轮的制造精度、质量稳定性及生产
效率[1-3]。
   提高渗碳温度可以有效提高渗碳效率,同时减小渗碳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相
关研究表明,当渗碳温度从 930 ℃提高到 980 ℃时,渗碳时间可以缩短约 1/2,但
渗碳温度的提高通常会导致钢中晶粒异常长大,从而导致钢的性能下降 [4-5]。
17Cr2Ni2MoVNb 钢是在 18CrNiMo7-6 钢的基础上采用 Nb 微合金的方式研制出的
一种新型重载齿轮钢。相关研究表明,17Cr2Ni2MoVNb 钢经 980 ℃高温气体渗碳
后 仍 然 可 以 保 持 细 小 的 晶 粒 组 织[6]。 此 外 重 载 齿 轮 目 前 应 用 最 多 的 钢 种 为
20Cr2Ni4A 钢,其通过向钢中添加 Al、N 元素析出 AlN 析出相抑制晶粒长大,但
是相比 NbC 析出相,AlN 析出相会在较低的渗碳温度回溶导致钉扎作用减弱,无
法在高温渗碳过程中起到有效的钉扎作用。
   气体渗碳+油淬的工艺对两种重载齿轮钢微观组织、疲劳性能以及渗碳淬火
变形的研究目前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这些工艺通常在气体渗碳后进行再加
热淬火来进行组织和性能的调控[7-8]。低压渗碳热处理工艺通常在低压渗碳后直接
高压气淬至室温,没有再加热淬火工序,这意味着低压渗碳工艺的组织和性能会
受到渗碳温度的影响。
   齿轮经渗碳后,工件表面的碳浓度通常在 0.7%以上,而心部的碳浓度在
0.15~0.3%左右,渗层碳含量随深度延伸方向呈梯度分布。碳浓度的改变会改变钢
的力学性能以及马氏体相变温度,导致渗碳钢在后续的淬火过程中,心部和渗层
之间的相变不同步,从而使试样产生较大的变形。这对齿轮后续的加工制造了困
难,以及由于因磨削量不均匀带来的渗碳层深度不一致,表面硬度不均匀等问
                               1
                     第一章 绪论
题。目前低压渗碳后高压气淬成为降低变形的一个研究热点,相比传统油淬,气
淬后零部件的残余应力更小,使得工件的变形量较小。同时高压气淬的冷却速度
与所使用的气体的种类、压力以及流速有关,这意味着气淬的冷速可以实现更加
精准的调控[9-11]。因此通过设置合适的高压气淬工艺可以有效降低齿轮在渗碳热
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变形。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以 17Cr2Ni2MoVNb 和 20Cr2Ni4A 重载齿轮钢为研究对
象,研究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组织与疲劳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设置不同的
气淬工艺,来探究气淬工艺对渗碳钢的变形影响机理。
1.2 低压渗碳技术研究进展
   渗碳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和中世纪,由于当时无法达到足够的温度来融
化铁矿石,因此只能将铁矿石放在碳火中进行煅烧,靠碳不充分燃烧生成的 CO
气体来还原铁矿石,同时碳原子还会扩散到钢铁中,从而起到强化刀剑表面的作
用。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实现足够高的温度来熔炼铁矿石,渗碳工
艺逐渐退出了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目前,渗碳工艺指的是其作为表面强化技术,
强化机械部件和工具的表面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12]。
   根据渗碳介质的不同状态,渗碳主要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以及气体渗碳
三种[13]:
   1)固体渗碳:固体渗碳是最早的渗碳方法,固体渗碳剂主要是由木炭颗粒
和碳酸盐组成。固体渗碳工艺较为简单,将所需渗碳的零部件放入盛放有固体渗
碳剂的密封设备中即可。固体渗碳无需专用的渗碳设备,特别适用于没有专用渗
碳设备、批量小、形状复杂的零件。但是固体渗碳的渗碳效率低下,不可进行大
规模的工业化生产[14]。
   2)液体渗碳:液体渗碳剂主要为含碳的盐浴,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
分主要起渗碳作用,称为渗碳剂,如碳化硅、石墨、氰盐(NaCN、KCN)等;
另一部分为加热介质,称为基体盐,起调节盐浴成分、熔点和流动性的作用,一
般为氯化盐和碳酸盐。液体渗碳对渗碳设备要求不高,同时渗碳速度相比固体渗
碳有明显的提高,适合小尺寸工件的渗碳处理,但是盐浴中剧毒的氰化物对环境
和操作者存在危害[15]。
   3)气体渗碳:气体渗碳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液态渗碳剂,主要有煤油、
甲醇和乙醇等,渗碳时将它们通入渗碳炉中裂解出 CH4、CO 等增碳气体,这种气
体渗碳工艺称之为滴注式气体渗碳;另一类是直接使用天然气、乙烷等气体渗碳
                        2
                         第一章 绪论
剂[13]。气体渗碳相比其他两种渗碳方式,最大的优点是渗碳过程中介质的碳势易
于调控,渗碳层的碳浓度以及组织可以得到精细化的调控,从而使得渗碳工件的
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因此,气体渗碳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渗碳工艺。
   低压渗碳是在气体渗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渗碳工艺,1950 年美国
开始研究低压渗碳,1972 年 Hayes 公司公开发表了低压渗碳技术[16]。其主要是在
低压(<20 mbar)的近真空环境中进行渗碳,相比气体渗碳,低压渗碳具有如下
优点[17-22]:
   1)即使是形状复杂的零件,也具有良好的渗碳均匀性;
   2)避免晶间氧化和表面氧化;
   3)生产周期更短;
   4)具备采用更高热处理温度,进一步降低生产周期的潜能;
   5)可将热处理整合到生产线;
   6)无需保持炉室气氛;
   7)热处理后零件具有洁净表面,无需清洗;
   8)绿色环保工艺(资源消耗少;无需废油或盐浴残留物处理);
   9)降低热处理变形的潜力。
   因此,可以使用低压渗碳技术来替代气体渗碳,来提高齿轮的制造精度、质
量稳定性及生产效率。
1.2.1 低压渗碳机理研究
   真空渗碳最开始所采用的渗碳气体为丙烷(C3H8),C3H8 的分解反应如下所
示[23]:
               C3 H8 → [C] + C2 H6 + H2 − 5.8Kcal   (1-1)
               C2 H6 → [C] + CH4 + H2 − 5.5Kcal     (1-2)
                 CH4 → [C] + 2H2 − 19.1Kcal         (1-3)
   使用 C3H8 作为渗碳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C3H8 的分解是吸热反应,
且 C3H8 的中间分解产物较多,有 C2H6 以及 CH4,同时,C2H6 以及 CH4 的进一步
分解同样也是吸热反应。因此在真空渗碳过程中,丙烷的分解并不彻底,导致渗
碳效率较低。此外,C3H8 在通入真空渗碳炉后,未与工件接触时就会发生分解,
这时产生的[C]会以微粉状态在加热室内漂浮、沉积;在加热室外则附在冷炉壁上
和真空泵管道内形成焦油,从而对设备产生损坏。针对这种问题,Ipsen 公司研究
采用乙炔(C2H2)作为渗碳气体[24],C2H2 的分解反应如下所示:
                              3
                                       第一章 绪论
                   图 1-1 强脉冲时间过长而扩散时间过短组织示意图
 Fig. 1-1 Microstructural diagram of strong pulse time too long and diffusion time too short
                                             4
                                       第一章 绪论
   而当强脉冲时间适合时,就不会出现过度的饱和情况,但扩散时间过短时,
如图 1-2 所示。由于最终的扩散时间较短,表面的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渗层中含
有过多的残余奥氏体,进而影响性能。
                  图 1-2 强脉冲时间适中而扩散时间过短组织示意图
Fig. 1-2 Microstructural diagram of moderate strong pulse time and too short diffusion time
                  图 1-3 强脉冲时间适中且扩散时间适中组织示意图
Fig. 1-3 Microstructural diagram of moderate strong pulse time and moderate diffusion time
                                            5
                             第一章 绪论
  目前,低压渗碳的强渗和扩散时间,工业上主要通过“饱和值调整法”来进
行制定[26]:首先确定渗碳工件在所选择的渗碳温度下其奥氏体饱和碳浓度值,控
制每次强渗结束后工件表面的碳浓度刚好达到饱和碳浓度值,然后设定一个碳浓
度值,一般来说,该碳浓度值要低于饱和碳浓度值 0.2~0.3 wt.%左右。通过扩
散,使得表面碳浓度达到该值后,再次进行供碳,使表面再次达到碳饱和值。这
样循环往复,随着渗碳层深的增加,所需的扩散时间会变得越长。通过这种脉冲
型的渗碳方式,反复的进行强渗和扩散,从而进行渗碳组织的精细化控制,具体
工艺如图 1-4 所示。
                     图 1-4 低压渗碳过程示意图
          Fig. 1-4 Diagram of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process
  相比传统气体渗碳,在低压渗碳过程中,试样表面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碳
饱和浓度,这意味着在低压渗碳过程中,试样表面碳浓度要更高。根据 Ohtani 等
人推导的[Nb][C]固溶度积公式[27](如式 1-5 所示),计算了 980 ℃时奥氏体中铌的
固溶量随碳含量变化趋势,结果如图 1-5 所示。
         log{[Nb][C]} = 1.74 − 5600⁄T + [C](1380⁄T − 0.027)      (1-5)
式中,[Nb]、[C]为奥氏体中 Nb、C 的固溶量;T 为温度。当渗碳温度为 980 ℃时,
此时奥氏体中饱和碳浓度为 1.8 wt.%,此时奥氏体中铌的固溶量为 0.097 wt.%,而
齿轮钢的碳含量一般在 0.2 wt.%左右,此时奥氏体中铌的固溶量为 0.018 wt.%,要
远远低于碳含量为 1.8 wt.%时奥氏体中铌的固溶量,这意味着在低压渗碳过程中,
                                   6
                                                   第一章 绪论
大量的碳化铌析出相会回溶回奥氏体中,从而无法提供足够的钉扎作用,导致以
析出 NbC 析出相钉扎晶界细化晶粒尺寸的 17Cr2Ni2MoVNb 齿轮钢在低压渗碳过
程中渗层中出现异常长大的晶粒,进而导致钢的疲劳性能下降、渗碳淬火变形增
大的情况。因此有必要研究低压渗碳过程中两种齿轮钢的渗层组织以及晶粒度。
                                2.0
                奥氏体中碳含量, wt.%
                                                              (0.097,1.8)
                                1.6
1.2
0.8
                                0.4
                                         (0.018,0.2)
                                0.0
                                  0.00      0.04       0.08     0.12        0.16   0.20
                                              奥氏体中铌含量, wt.%
1.2.2 低压渗碳研究进展
  合理控制渗层的碳浓度分布对得到良好的渗碳层以及优异性能的渗碳齿轮至
关重要。但由于低压渗碳不能像传统气体渗碳一样直接通过检测仪来检测炉膛内
的碳势,这意味着科研人员无法直接使用传统气体渗碳模型来直接预测渗碳过程
中碳浓度分布,这给技术人员制定合适的低压渗碳工艺带来了困难。技术人员需
要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对低压渗碳过程中碳浓度分布进行预测,从而对低压渗碳
过程中的碳浓度分布进行控制,得到需要的渗层组织与性能。
  在低压近真空情况下,由于渗碳层表面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碳饱和,因此
低压渗碳渗层增长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这表明着要
想构建一个合适的预测碳浓度分布情况的模型,首先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碳在奥
氏体中的扩散系数表达式。而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只
与温度有关,另一类除了考虑温度以外,还考虑了合金元素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表 1-1 统计了部分碳扩散系数表达式。
  选择合适的碳扩散系数公式后,基于 Fick 第二定律,即可对碳浓度分布进行
                                                         7
                                   第一章 绪论
计算,但是由于低压渗碳过程中,碳势无法进行测量。因此,科研人员引入碳通
量的概念[5, 28],碳通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工件内的碳原子总重量,目前对
碳通量的计算方式有所不同。
                          表 1-1 碳扩散系数表达式[29]
             Table 1-1 Expressions for carbon diffusion coefficient[29]
   序号                                碳扩散系数表达式
                                                       37460
    1                         𝐷(𝑇,𝐶) = 0.668 ∙ 𝑒𝑥𝑝 (−         )
                                                      1.986𝑇
                                                      36000
    2                          𝐷(𝑇,𝐶) = 0.49 ∙ 𝑒𝑥𝑝 (−        )
                                                      1.986𝑇
                                                      127950
    3                        𝐷(𝑇,𝐶) = 0.0052 ∙ 𝑒𝑥𝑝 (−         )
                                                      8.314𝑇
                                                      107400
    4                        𝐷(𝑇,𝐶) = 0.0077 ∙ 𝑒𝑥𝑝 (−         )
                                                      8.314𝑇
                                                     112000
    5                         𝐷(𝑇,𝐶) = 0.02 ∙ 𝑒𝑥𝑝 (−        )
                                                     8.314𝑇
                                                     175008
    6                         𝐷(𝑇,𝐶) = 7.92 ∙ 𝑒𝑥𝑝 (−        )
                                                     8.314𝑇
    7                        𝐷(𝑇,𝐶) = 8.05 × 10−8 ∙ 𝑒𝑥𝑝(1.08𝐶)
                                                         32000
    8                    𝐷(𝑇,𝐶) = (0.07 + 0.06𝐶) ∙ 𝑒𝑥𝑝 (−       )
                                                         1.986𝑇
                                                         31350
    9                  𝐷(𝑇,𝐶) = (0.04 + 0.08𝐶) ∙ 𝑒𝑥𝑝 (−         )
                                                         1.986𝑇
                                                       37000 − 6600𝐶
    10             𝐷(𝑇,𝐶) = 0.47 ∙ 𝑒𝑥𝑝(−1.6𝐶) ∙ 𝑒𝑥𝑝 (−               )
                                                          1.986𝑇
   Wei 等人[28]假定工件表面吸收的碳原子量与在材料中进行扩散的碳原子量相
等。通过对 8620 钢、5120 钢和 4320 钢进行低压渗碳,并将计算值与使用光谱仪
进行测量的实际值进行对比,得到了较好的拟合结果,如图 1-6 所示。值得注意
的是,在计算的过程中,三种材料所使用的碳通量是不同的,8620 钢的碳通量为
7.42×10-7 g/(cm2·s),5120 钢的碳通量为 5.36×10-7 g/(cm2·s),4320 钢的碳通量为
1.09×10-6 g/(cm2·s)。这说明碳通量与材料本身也有关系,因此,使用 Wang 等人的
                                          8
                                         第一章 绪论
模型时,需要先通过实验得到合适的碳通量。
                                               9
                                       第一章 绪论
   目前,很多生产低压渗碳炉的厂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已经研发出用于制定低
压渗碳工艺的商业软件,例如,ALD 公司研发出了 VC-Sim 软件[31],ECM 公司研
发 出 Infracarb software 软 件[32],Ipsen 公 司 研 发 出 Carb-o-Prof 软 件[33]以 及
Seco/Warwick 公司研发出 SimVac 软件[34],这些软件可以用来进行齿轮钢,轴承钢
等钢种的低压渗碳工艺的制定。
   此外,低压渗碳工艺对钢或合金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
展。例如,张明皓等人[35]研究了不同低压渗碳工艺下 18CrNiMo7-6 钢中碳化物的
析出规律,发现经过 960 ℃的渗碳温度,42 min 的渗碳时间,100 min 的扩散时
间,6bar 的气淬压力的真空低压脉冲渗碳及高压气淬试验,得到了表面硬度 60.3-
                                            10
                      第一章 绪论
1.3 疲劳性能
  疲劳是指材料构件承受随时间变化的载荷或应力时,经过一定周次应力循环
后发生的断裂现象[37]。疲劳失效是材料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统计分析显示,在
机械失效总数中,疲劳失效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1.3.1 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机理
  疲劳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裂纹萌生、裂纹扩展以及裂纹失稳扩展直至断
裂。疲劳寿命主要由前两个阶段决定[38],因此,有必要对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机理进行研究。
  1)裂纹萌生机理
  针对疲劳过程中裂纹产生的原因,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理论解释,其中最具
有代表性的是 1963 年 wood 等人[39]提出的“侵入-挤出机制”。Wood 等人认为在交
变应力下,金属会在局部发生多系滑移和单系滑移,随着滑移的不断反复,会在
金属表面形成原子尺度的微观“裂纹”,如图 1-9 所示。但这种侵入和挤出的缺陷
都是原子尺度的缺陷,这只是裂纹的雏形。相关研究表明,侵入和挤出的缺陷并
不只是简单地在表面上留下滑移台阶,而是形成驻留滑移带[40],随着循环次数的
累积,驻留滑移带中缺陷越来越多,导致金属晶体原子之间的结合键遭到破坏,
从而形成疲劳源。因此,一般将驻留滑移带的出现作为疲劳裂纹的生成的标志。
  驻留滑移带生成的位置主要有金属表面、金属内部非金属夹杂以及金属内部
基体组织等。
                         11
                                       第一章 绪论
   (1)金属表面
   金属一般都是多晶体组织,在受到外应力的情况下,由于各晶粒之间存在取
向差,因此必然存在一些晶粒中的位错容易滑动,而一些晶粒中的位错不容易发
生滑动。位错容易滑动的晶粒会率先发生塑性变形,但是这些先发生塑性变形的
晶粒反过来会促进不易发生塑性变形的晶粒发生塑性变形,以此来使它们的塑性
变形趋于一致。对于表面的晶粒,晶粒有一侧处于自由状态,受到的约束较少,
因此试样表面的晶粒更容易发生塑性变形,产生滑移带。此外,试样表面就算进
行抛光,在微观下,表面仍然不是平整光滑的状态,表面的加工缺陷处的实际应
力是要高于宏观的平均应力,因此这也是导致试样表面出现疲劳裂纹的原因之
一。目前主要通过表面喷丸以及表面渗碳/氮的方式引入较高的残余压应力来抑制
表面缺陷导致的应力集中[42, 43]。
   (2)非金属夹杂物
   对于金属材料来说,非金属夹杂物是金属材料中普遍存在的冶金缺陷。由于
非金属夹杂物与基体之间的物性参数不同。因此在受到交变应力时,非金属夹杂
物与基体的变形量不同,这导致在非金属夹杂物与基体之间更容易产生应力集中
区域,尤其是对于四方、三角等棱角尖锐的夹杂物,应力集中更加明显,从而导
致夹杂物与基体的连接处成为裂纹萌生的区域。如图 1-10 所示为非金属夹杂物作
为旋转弯曲疲劳失效源的典型形貌[44]。
                                            12
                                      第一章 绪论
                     图 1-10 裂纹源为非金属夹杂物的典型形貌[44]
    Fig. 1-10 Typical morphology of cracks originating from non-metallic inclusions[44]
   (3)内部基体组织
   金属材料一般都是多晶材料,因此,金属材料内部通常会有大量的晶界或者
相界。当工件受到交变应力时,位错通常会在晶界处产生塞积,此时如果相邻的
晶粒不能发生相应的塑性变形时,会在界面处产生严重的应力集中情况,局部的
高应力会使得晶界处成为疲劳的裂纹源。此外,金属在熔炼过程中磷、硫等有害
元素会在晶界处偏析,降低晶界的强度,从而导致晶界成为薄弱区。Yu 等人发现
K417G 镍基高温合金在高温疲劳试验过程中裂纹源为晶界,如图 1-11 所示[45]。
                                            13
                              第一章 绪论
  2)疲劳裂纹扩展机理
  金属材料中裂纹萌生后,在循环应力的作用下,疲劳裂纹就会扩展。裂纹扩
展分为两个阶段(如图 1-12 所示):第一阶段大多始于表面驻留滑移带、挤入沟
或非金属夹杂物等处,沿最大切应力方向(与主应力方向近似成 45°)向内扩
展,由于晶界的阻碍作用,随着裂纹向内扩展,转到与主应力垂直的方向上成为
Ⅱ阶段裂纹。I阶段的扩展速率很慢,每个应力循环只有 1~2 个晶粒尺度,扩展
距离仅限于表层的 1~2 晶粒尺度。Ⅱ阶段裂纹沿垂直主应力方向扩展较快,有时
会看到疲劳辉纹。
                  图 1-12 疲劳裂纹扩展的两个阶段[38]
           Fig. 1-12 Two stages of fatigue crack propagation[38]
1.3.2 影响疲劳性能的因素
  疲劳失效作为工件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确定材料本身的疲劳强度,对工件
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大量的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探究出一套可以有效预测材料疲
劳寿命的模型。并通过探究影响疲劳性能的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材料本身的疲劳
性能提供理论基础。齿轮钢通常进行高周疲劳实验,因此下文只讨论影响高周疲
劳性能的影响因素。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应力幅推导公式应用最为广泛的是 1923 年由 Basqin 推
导出的经验公式,公式如下所示[40]:
                                             𝑏
                          𝜎𝑎 = 𝜎𝑓 ∙ (2𝑁𝑓 )                         (1-7)
的抗拉强度,因此,提高材料的疲劳强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提高材料的强度。
                                    14
                                     第一章 绪论
                    图 1-13 屈服强度与疲劳强度之间的关系[46]
        Fig. 1-13 Relationship between yield strength and fatigue strength[46]
  虽然使用强度可以对材料本身的疲劳强度进行一个简单的预测,但是疲劳裂
纹的萌生和扩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影响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因素有很
多。对于经过渗碳处理后的齿轮钢来说,渗碳改变了工件表面的组织与性能,从
而使得渗碳钢中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变得更为复杂,影响因素也更多。Matlock
等人[47]发现渗层晶粒尺寸、表面残余应力和心部晶粒尺寸对渗碳碳钢弯曲疲劳性
能影响最大,此外,晶间氧化、渗碳层深、非金属夹杂物、表面硬度、表面残余
奥氏体,微观组织等对渗碳试样的弯曲疲劳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如图 1-14 所
示。下文将对影响疲劳性能的各个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分别论述。
                    图 1-14 影响渗碳钢弯曲疲劳性能的因素[47]
     Fig. 1-14 Factors affecting bending fatigue properties of carburized steel[47]
                                          15
                                     第一章 绪论
       (1)晶粒尺寸
       对于金属材料来说,细化晶粒是能够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韧性的一种方法,
这是因为细化晶粒可以提高位错滑移的难度,从而有效提高材料的强度。晶粒尺
寸与材料的强度符合 Hall-Patch 关系[48]:
                                 σ = σ0 + Kd−1/2                               (1-8)
式中,σ0 为初始强度,K 为常数,d 为变形后晶粒尺寸。而提高强度意味着疲劳
强度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通过细化晶粒是提高疲劳强度的一个有效措
施。在 Matlock 等人的研究中认为渗层的晶粒尺寸是影响渗碳钢疲劳性能最主要
的因素,发现晶粒尺寸与渗碳钢的疲劳极限也基本符合 Hall-Patch 关系,如图 1-
15 所示。马莉等人[49]通过对渗碳钢进行 Nb 微合金化,细化晶粒后同样进一步提
高了材料的疲劳性能。此外,曹等人[50]通过对 GCr15 轴承钢进行循环淬火,将晶
粒尺寸从 7.9 μm 降低到 4.0 μm,使钢的旋弯疲劳极限从 1000 MPa 提高到 1030
MPa。
       (2)残余应力
       齿轮在渗碳淬火过程中,会使得渗层表面产生压应力的残余应力。相关研究
表明,在受到外部应力时,渗层表面的残余应力会与一部分外应力相互抵消,从
而 提 高工 件的 疲 劳性能[51-53]。肖 娜在 构建疲 劳 寿命 预测 模 型时, 对 Tanaka-
Akiniwa 模型进行了优化,引入残余应力增量使得模型预测与实验结果更加接近
[54]
   。
       Minamizawa 等人[55]通过对渗碳 AISI 4120 齿轮钢进行细颗粒喷丸处理,制备
了两种具有不同残余应力的渗碳 AISI 4120 齿轮钢。研究发现,经过细颗粒喷丸的
钢具有更高的表面残余应力,同时其疲劳强度也要优于未喷丸的渗碳钢。其通过
考虑疲劳试验后的平均应力和残余应力之和,修正了古德曼图从而来估计渗碳钢
的疲劳极限,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图 1-15 渗碳钢疲劳极限与晶粒尺寸的关系[47]
             Fig. 1-15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igue limit and grain size[47]
                                           16
                                   第一章 绪论
  (3)渗碳层深
  根据工件的实际工况,通常需要设计不同的渗碳层深,因此大量的学者研究
了不同渗碳层深对工件的疲劳性能的影响。Asi 等人[56]研究了不同渗碳层深对
SAE8620 钢的疲劳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渗碳层深的增加,渗碳钢的疲劳性能随
之下降,他将其归因于随着渗碳层深的增加,所需的渗碳时间也随之增加,这导
致钢的晶间氧化程度加重,从而降低了渗碳钢的疲劳性能。肖娜等人[57]探究了不
同低压渗碳工艺对 20Cr2Ni4A 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发现当没有晶间氧化时,
渗碳钢的疲劳性能随着渗碳层深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渗碳层深为
0.86 mm 时,渗碳钢的疲劳强度最高。肖娜认为当渗碳层深 t 与工件直径 D 之间的
比值在 0.10~0.15 时,工件的疲劳性能最佳,因为此时工件表面的残余应力和残余
奥氏体等可以达到最佳匹配,这与黄帅等人[58]的研究相符。
  (4)夹杂物
  钢中的夹杂物是导致材料发生疲劳失效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几乎所有的疲劳
裂纹均是从夹杂物附近开始萌生。大量的研究表明,钢中的夹杂物的形状,尺
寸,类型以及数量均对工件的疲劳性能产生影响[59-62]。
  钢中的夹杂物主要有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以及其他成分的夹杂物,其中
氧化物例如氧化铝、氧化钙等由于不容易发生变形以及 TiN 等棱角分明的氮化物
对钢疲劳性能的影响要远远高于硫化物。Wang 等人[63]研究了夹杂物形状对高强
钢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发现方形的 TiN 夹杂物对高强钢的疲劳性能影响最大,
并提出形状影响因子来对疲劳寿命进行预测,如图 1-16 所示。
               图 1-16 应力强度因子与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63]
     Fig. 1-16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and fatigue life[63]
                                         17
                                       第一章 绪论
   当夹杂物形状相同时,钢中夹杂物的尺寸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同样极为显著。
相关研究表明,随着钢中夹杂物平均尺寸的增加,钢的疲劳强度随之降低[64],如
图 1-17 所示。
               图 1-17 氧化物夹杂平均尺寸与渗碳钢疲劳极限的关系[64]
  Fig. 1-17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size of oxide inclusions and the fatigue limit of
                                    carburized steel[64]
   降低氧含量,可以有效降低钢中夹杂物的尺寸和数量,从而提高钢的疲劳性
能[44, 62, 65]。何肖飞等人[62]研究了不同氧含量对铬锰系渗碳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
响。其制备了氧含量分别为 13 ppm、10 ppm 以及 5 ppm 的齿轮钢,发现随着氧含
量的降低,5~10 μm 范围内的小尺寸氧化物夹杂物数量大幅减少,而 10 μm 以上
的大尺寸氧化物夹杂物的数量变化相对较小,发现氧含量的降低对疲劳性能的影
响并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当氧含量从 13 ppm 降低到 10 ppm 时,钢的疲劳性
能得到提高,但是氧含量的进一步降低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钢的疲劳性能,如图 1-
18 所示。
                图 1-18 氧含量与最大夹杂物、疲劳强度之间的关系[62]
Fig. 1-18 Relationship between oxygen content, maximum inclusions, and fatigue strength[62]
                                            18
                                   第一章 绪论
  (5)残余奥氏体
  齿轮钢经渗碳后,渗层中的碳含量一般在 0.8%左右,较高的碳含量导致渗层
中相比心部含有更高含量的残余奥氏体。许多研究者研究了残余奥氏体对钢的疲
劳性能的影响,例如,Abareshi 等人[66]研究了残余奥氏体含量对 CMnSi 钢疲劳性
能的影响,发现随着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增加,钢的疲劳强度随之增加,其将之归
因于残余奥氏体在疲劳试验过程中发生机械转变,增加塑性所致。但是,残余奥
氏体含量并不是越高越好,Jeddi 等人[67]通过真空渗碳制备了表面残余奥氏体含量
分别为 25%和 41%的渗碳 14NiCr11 钢,发现渗层残余奥氏体含量为 25%的渗碳钢
的疲劳性能要优于渗层残余奥氏体含量为 41%的渗碳钢,这是由于过多的残余奥
氏体会降低渗层硬度,从而降低渗碳钢的疲劳性能。
  此外,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对钢的疲劳性能也有影响[68, 69]。Gao 等人[69]探究
了残余奥氏体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影响,发现当裂纹经过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
时,由于尖端应力集中使得残余奥氏体发生转变,使得疲劳裂纹扩展方向发生转
变,从而提高材料的疲劳性能,如图 1-19 所示。块状的残余奥氏体由于稳定性较
差,在交变应力下,会发生机械转变成马氏体,发生膨胀,从而导致该位置产生
应力集中,此时反而会对疲劳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68]。
                 图 1-19 残余奥氏体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69]
       Fig. 1-19 Effect of residual austenite on fatigue crack propagation[69]
  (6)渗碳工艺
  选择不同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对渗碳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晶粒尺寸、残余
应力分布以及微观组织组成均会产生影响。杨延辉等人[70]研究了高温渗碳工艺对
20CrMn 以及 Nb-Ti 微合金化后的 20CrMn 钢的疲劳性能的影响,发现经 Nb-Ti 微
合金化的 20CrMn 钢高温渗碳后的晶粒尺寸要细于 20CrMn 钢,这使得 Nb-Ti 微合
金化的 20CrMn 钢的疲劳性能要由于 20CrMn 钢。Farivar 等人[71]通过调整淬火工
                                         19
                                        第一章 绪论
艺,制备了心部组织分别为马氏体+贝氏体组织(C860_15)和马氏体+贝氏体+铁
素体组织(C775_15)的渗碳钢,发现与含铁素体的组织相比,贝氏体+马氏体组
织更能抵抗裂纹扩展,如图 1-20 所示。而低压渗碳作为一种新型的渗碳工艺,目
前还没有太多的研究关于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尤其是高温低压渗碳对
17Cr2Ni2MoVNb 和 20Cr2Ni4A 重载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还没有相关研究。因
此,有必要对之进行相关研究,从而为重载齿轮的低压渗碳热处理工艺适应性奠
定基础。
                       图 1-20 不同心部组织裂纹扩展实验结果[71]
      Fig. 1-20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crack propagation in different heart tissues[71]
1.4 齿轮渗碳热处理变形
    热处理是改善机械部件性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对于钢铁材料,通过淬火
得到马氏体组织可以极大的提高部件的力学性能。但在淬火过程中,由于内外温
差的不同以及组织的相变,通常会使得部件产生一些不需要的变形,这会严重影
响部件的尺寸精度[72-74]。
    齿轮是传动装置的重要部件,根据其服役环境,其通常会承受较大的冲击载
荷以及接触应力,而渗碳淬火热处理可以大幅度提高齿轮的服役性能[56, 57, 75]。但
是经过渗碳处理后齿轮表面至心部存在碳浓度梯度,相比非渗碳试样在淬火过程
中,各部分组织转变次序和发生应力变得更为复杂,这也意味着渗碳淬火变形的
控制更为困难。这对齿轮后续的加工制造了困难,以及由于因磨削量不均匀带来
的渗碳层深度不一致,表面硬度不均匀等问题将严重降低齿轮的疲劳寿命和承载
能力[76, 77]。
                                             20
                      第一章 绪论
1.4.1 齿轮热处理变形的影响因素
   热处理变形主要由于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造成,其主要包括热应力和相
变应力。热应力是由于工件在淬火过程中,工件表面和心部冷速不同导致二者热
胀冷缩程度不同从而产生的应力。齿轮钢进行渗碳处理所选择的渗碳温度通常是
在奥氏体化温区,后续通常采用淬火油进行油淬冷却得到马氏体组织。齿轮钢经
渗碳处理后,渗层由于碳含量较高,马氏体转变温度要低于心部,因此在淬火过
程中心部会先于渗层发生马氏体相变,渗层和心部相变的不同步导致相变应力的
产生[78, 79]。理论上影响热应力和相变应力的因素都会对齿轮渗碳热处理变形有影
响,相关研究表明,热处理变形约 50~60%的是由于材料引起的,比如材料本身
的化学成分,材料的组织以及微观偏析以及工件的几何形状;而其余 20~40%的
是由于热处理特性的影响,比如熔炉类型、淬火介质以及淬火过程中的冷却均匀
性等[80]。
   齿轮钢的淬透性、晶粒尺寸、以及带状组织等都可能对热处理变形产生影
响,其中淬透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已有研究表明,钢的淬透性越高齿轮的热处理变形越大[81-83]。曹燕光[84]研究
了不同淬透性的 20CrNiMoH 齿轮钢的渗碳热处理变形规律,如图 1-21 所示。结
果发现,当 20CrNiMoH 钢 J9 处硬度低于 32 HRC 时,心部组织以贝氏体为主,渗
碳热处理变形量随淬透性的提高缓慢增加;当 J9 处硬度超过 32 HRC 时,心部组
织以马氏体为主,马氏体含量和渗碳热处理变形量随淬透性的提高显著增加。不
同齿轮钢的渗碳热处理变形率也与 J9 处硬度值呈正相关。对 20CrMoH 齿轮钢、
22CrMoH 齿轮钢、20CrNiMoH 齿轮钢和 17CrNiMo6H 齿轮钢等四种不同材料渗碳
热处理后的变形趋势研究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即齿轮钢淬透性越高其渗碳热处理
变形越大。刘建明[85]研究发现,渗碳淬火后齿轮的心部硬度低于 40 HRC 时,齿
轮尺寸的合格率较高,而心部硬度超过 42 HRC 后,齿轮键槽宽度变形较大,合
格率较低。心部硬度过高,热处理变形加剧,但心部硬度过低时,齿轮的强度必
然受到影响,因此心部硬度存在一个合理区间,同时保证热处理变形和齿轮强度
都满足要求,这就需要限制齿轮钢淬透性范围。
   窄淬透性带宽的齿轮钢具有较小的热处理变形趋势。国内外均把保证淬透性
钢(H 钢)作为齿轮生产用钢,如美国 SAE J 1268、欧洲 DIN EN 10084、日本 JIS
G4052、以及我国 GB/T 5216 等标准均对淬透性带宽进行了规定,各个汽车公司、
以及齿轮、变速箱生产企业对淬透性带宽甚至有更严格的要求。目前,国外高品
质齿轮钢淬透性带宽可以控制在 4 HRC 以内,而国内先进水平能达到 4~6HRC,
大多数企业则在 6-12 HRC,经过“十三五”期间攻关,国内高品质齿轮钢的先进
                         21
                                                                  第一章 绪论
                                        3.0
                                        2.5
                 Distortion rate,%      2.0
                                        1.5
                                        1.0
                                        0.5
                                        0.0
                                     -0.5
                                     -1.0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Hardness in J9, HRC
  晶粒尺寸同样对工件热处理变形有着影响。安金敏等人[86]研究发现,晶粒尺
寸大的齿轮钢的热处理变形要明显大于小晶粒尺寸的齿轮钢,如图 1-22 所示。试
验钢 1 奥氏体晶粒尺寸较大,热处理变形量也较大。这归因于晶粒尺寸大的齿轮
钢淬火后的马氏体组织也要粗于小晶粒尺寸转变后的马氏体组织。粗大的马氏体
组织产生较大的组织应力,从而导致试样热处理后变形加剧。
                                                                                          试验钢1
                                                      80                                  试验钢2
                               Distortion volume,m
60
40
20
                                                       0
                                                           1         2          3          4
                                                                    Measuring point
                                                      图 1-22 不同晶粒尺寸钢的淬火变形量[86]
         Fig. 1-22 Quenching deformation of steel with different grain sizes[86]
                                                                         22
                                         第一章 绪论
         田中等人[73]以圆环试样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得到了不同晶
粒尺寸的齿轮钢,以此来研究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发现
随着晶粒细化,变形有所降低,如图 1-23 所示。但从图中可以看到,相比不同晶
粒尺寸,当组织中如果出现了贝氏体、甚至铁素体,变形降低程度更大。可见,
相比晶粒尺寸,通过改变微观组织,淬火变形量减少的更多。这主要归因于奥氏
体转变为贝氏体、铁素体的体积膨胀量要小于马氏体相变产生的膨胀量,减小了
组织应力,从而减少了淬火变形量。
            图 1-23 不同晶粒尺寸和组织类型齿轮钢圆环试样的淬火变形量[73]
  Fig. 1-23 Quenching deformation of gear steel ring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grain sizes and
                                    microstructure types[73]
         除了淬透性和晶粒尺寸以外,齿轮钢中的成分偏析同样对变形具有影响。颜
志强发现当钢中出现带状组织时,齿轮花键孔渗碳淬火后变形程度随着带状组织
的增多而变得更为剧烈[87]。王彦彬[88]发现带状组织使 20CrMoH 齿轮钢在淬火过
程中局部产生非马氏体组织,造成硬度分布不均匀和产生应力集中,导致热处理
过程中变形加剧,如图 1-24 所示。可见为控制渗碳变形,化学成分均匀性和带状
组织应该控制在一定级别之内,通常认为带状组织在 3 级以下为佳。
         齿轮渗碳变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温度场、相变场、以及应力场
的变化及相互作用,如图 1-25 所示。只通过实验的方法很难分析出工件在渗碳淬
火过程中的变形机理,因此大量学者采用有限元的方法研究渗碳淬火变形问题[72,
89-93]
     。
                                              23
                                                                         第一章 绪论
                                                 4.8
                                                 4.6
                                                 4.4                                          B15T
                图 1-25 渗碳热处理过程中不同场之间相互作用示意图[72]
 Fig. 1-25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fields during carburization
                                                              heat treatment process[72]
                                                                            24
                                          第一章 绪论
                   图 1-27 C 型缺口试样冷却过程马氏体相变模拟结果[72]
         Fig. 1-27 Martensite formation on the C-ring during the cooling simulation[72]
                                               25
                                   第一章 绪论
                   图 1-28 淬火过程齿牙螺旋角的变化规律[92]
      Fig. 1-28 Variation law of tooth helix angle during quenching process[92]
1.4.2 高压气淬在渗碳热处理变形中的应用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将高压气淬技术引入到真空热处理设备中,历经 40 余
年的发展,该技术因“绿色”“精密”的优点赢得了工业发达国家的青睐,目前
已成为美、德等国家高速钢、高合金模具钢热处理的主导工艺。相比传统水、油
等淬火介质,高压气淬具有以下优点[49, 94-96]:
  1)相比水、油等淬火介质,变形量更小;
  2)通过改变气体压力和气体速度调节淬火强度,灵活多变;
  3)工作环境清洁、无毒;
  4)零件清洁干燥,无须清洗;
                                         26
                                      第一章 绪论
    5)工艺控制简单。
    1975 年,德国 Ipsen 公司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真空高压气淬炉。从此国
内外学者围绕高压气淬技术依次进行了冷却速度、冷却均匀性和冷却速度控制等
研究工作,为真空高压气淬热处理设备的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研究表明,提高
淬火压力、加大气体流速和改变淬火气体种类能够加快冷却速度。基于此研究成
果,真空高压气淬热处理设备产生了高压、高流速、不同淬火气体种类的设备,
实现了冷却性能的跨越发展。图 1-29 为某 ϕ40 工件的高压气淬与油淬、水淬冷却
曲线对比图,图示结果显示该工件选用 40 bar 的氢气气淬冷却速度与水淬相当,
20 bar 的氦气气淬冷却速度大于油淬[97]。
                       图 1-29 气淬与油淬、水淬冷却曲线对比[97]
  Fig. 1-29 Comparison of cooling curves between gas quenching, oil quenching, and water
                                      quenching[97]
    高压气淬的冷却速度与气体的种类、压力以及流速有关,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的陈旭阳[98]使用 Fluent 软件模拟计算了不同气体,不同气体压力以及气体流速的
工件上端对流换热系数,结果如表 1-3 所示。
    可见气淬的冷速可以通过调整气体类型、压力以及流速来进行冷却过程中更
加精准的冷速调控[9, 99]。很多学者根据高压气淬的特性来减少工件渗碳热处理过
程中的变形量[100-104]。
    Dybowski 等人[100]探究了油淬与高压气淬对渗碳 AMS 6265 钢的渗碳热处理变
形的影响。发现经过高压气体淬火的变形量更均匀更小,如图 1-30 所示。这是因
为相比油淬,高压气淬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更小,如图 1-31 所示。
                                            27
                                        第一章 绪论
      表 1-3 不同气体,不同气体压力以及气体流速的工件上端对流换热系数[98]
Table 1-3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workpiece for different
                         gases, gas pressures, and gas flow rates[98]
             图 1-33 C 型缺口试样心部铁素体含量与渗碳变形之间的关系[101]
      Fig. 1-33 Relationship between ferrite content in the core of C-ring and carburizing
                                        deformation[101]
    气淬相比传统油淬或者水淬,其冷却速度控制更为容易,因此很多学者利用
高压气淬来进行分级淬火。Jean 等人[102]将渗碳后的试样先缓冷至马氏体转变温度
之上,先等温一段时间,以此来减小在高温区的内外温差,从而减小热应力以及
渗层和心部发生相变的时间间隔。通过这种分级淬火的方式,在不改变组织的情
况下,齿轮的渗碳热处理变形量可以减小百分之 60 以上,如图 1-34 所示。
                                  (b)齿轮变形量[102]
    图 1-34 分级淬火对齿轮热处理变形的影响:(a)冷却曲线;
Fig. 1-34 Effect of graded quenching on gear heat treatment deformation: (a) cooling curve; (b)
                                     gear deformation[102]
                                              30
                              第一章 绪论
  Sim 等人[103]则是将工件先冷至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下,通过设计冷却方式,从
而控制被淬火部件中马氏体形成速率的均匀性,从而显著降低了热梯度和相变梯
度。这种梯度的减少产生了更均匀的相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测气体淬火
过程中的变形,如图 1-35 所示。
  由此可见,使用高压气淬以及使用分级高压气淬可以有效降低齿轮渗碳热处
理过程中产生的热处理变形。但这种工艺目前还没有应用到重载齿轮钢的渗碳热
处理过程中,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31
                             第一章 绪论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探究不同低压渗碳工艺对 20Cr2Ni4A 钢和 17Cr2Ni2MoVNb 钢重载齿轮
钢渗层组织与晶粒度的影响;
 (2)以 17Cr2Ni2MoVNb 钢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气体渗碳工艺做对比,对比
研究气体渗碳和低压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3)探究不同渗碳温度的低压渗碳工艺对 20Cr2Ni4A 钢和 17Cr2Ni2MoVNb
钢重载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4)通过设置不同的气淬工艺,探究气淬工艺对渗碳钢的变形影响机理。
 本文主要的技术路线如图 1-36 所示:
                    图 1-36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Fig. 1-36 Technical roadmap for research in this work
                                  32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图 2-1 (a)旋弯弯曲疲劳试样取样位置;
                     (b)旋转弯曲疲劳试样示意图(单位:mm)
  Fig. 2-1 (a) Sampling locations and (b) Dimensions (in mm) of the specimens for rotating
                                    bending fatigue tests.
                                             33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渗碳设备及工艺
                                               34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RA   ξ
                                 ∆HRC ≈ 0.1+0.015ξ                                (2-3)
                                                        RA
式中,HRCM 为马氏体的硬度计算值,HRC;C、Si、Mn、Ni、Cr、W、Mo 代表
钢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VM 为关键冷却速度;PA 为奥氏体化参数,等于加热时间
与 加 热 温 度 的 乘 积 , 其 中 加 热 温 度 时 间 为 1h。 ∆HRC 为 残 奥 的 洛 氏 硬 度 ;
HRCcorrectedM 为 修 正 后 的 马 氏 体 的 洛 氏 硬 度 值 ,HRC; Ms 为 马 氏 体 转 变 温
度,℃;T为淬火介质的温度,℃。通过计算可知,当碳浓度为 0.35 wt.%时,对
应的硬度为 550 HV。因此在使用脉冲型渗碳工艺数据库软件进行模拟渗碳工艺
时,以碳浓度为 0.35 wt.%处为有效渗层深度。
   使用 VC_Sim 软件模拟出的渗碳流程所需的总强渗时间和扩散时间如表 2-2 所
示。下文为了简化书写,将 C1 钢经 930 ℃和 980 ℃的低压渗碳热处理后的试样命
名为 C1-930 和 C1-980,将 C2 钢经 930 ℃和 980 ℃的低压渗碳热处理后的试样命
名为 C2-930 和 C2-980。
                                            35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保温                低压渗碳               保温
                              930℃/980℃          930℃ 339min         880℃
                                90min            980℃ 100min         60min
                                                                             高压气淬
                     温度, ℃
                                                                             低温回火
                                                                               200℃
                                                                              60min
                                                                                         空冷
                                                   时间, min
                             图 2-4 低压渗碳+高压气淬工艺流程图
  Fig. 2-4 Schematic diagrams of the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and heat treatment process
   此外,以 C1 钢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低压渗碳热处理工艺和传统气体渗碳工
艺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所选择的低压渗碳工艺和气体渗碳工艺如下所示:低压
渗碳工艺选用渗碳温度为 930 ℃的低压渗碳工艺。而此低压渗碳工艺所设置的表
面碳含量为 0.8 wt.%,渗碳层深为 1.1 mm,因此气体渗碳工艺所设置的参数也定
为表面碳含量为 0.8 wt.%,渗碳层深为 1.1 mm。气体渗碳工艺所使用的设备为易
普森公司生产的可控气氛多用炉,所用的渗碳介质为丙烷气,同时为了提高渗碳
效率,在渗碳过程中通入 BH 渗剂进行催渗,具体的渗碳淬火工艺如图 2-5 所示。
            Cp          1.1%C
                                 0.8%C
                         渗碳         保温
                         930℃       880℃                                 800℃
                                                                         40min
          温度,℃
                                                       620℃
                                            空冷
                                                                                              200℃
                                                                                              60min
                             气体渗碳                    高温回火                淬火                   低温
                                                                                              回火
时间,s
                                                     36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2 微观组织观察
(a) (b)
                图 2-6 微观组织观察:
                            (a)光学显微镜;(b)扫描电镜
 Fig. 2-6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a) optical microscope; (b)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渗层近表面和心部的晶粒尺寸通过过饱和苦味酸腐蚀处晶界后在 Leica
DML8A 的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渗层近表面和心部的晶粒尺寸使用截线法进
行统计。
   使用日本 JSM7200F+EDAX Velocity Super 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螺旋电
子光谱仪 (AES, PHI 710)对渗碳层进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表征,以此来分
析渗层中的残余奥氏体形状、体积分数。用于 EBSD 检测的样品在检测前使用氩
离子抛光。
   使用 X 射线衍射(XRD)的 Co-Kα 辐射源对试样的表层中残余奥氏体(Rα)
的体积分数进行测量。X 射线衍射计算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的含量的计算公式如
下:
                                            𝐼 ℎ𝑘𝑙 /𝑅 ℎ𝑘𝑙
                               %𝛾 = 𝐼ℎ𝑘𝑙 /𝑅𝛾ℎ𝑘𝑙 +𝐼𝛾ℎ𝑘𝑙/𝑅ℎ𝑘𝑙                         (2-6)
                                       𝛾     𝛾     𝑀       𝑀
           hkl                    hkl
式中,𝐼γhkl 和𝐼M   是两种组织的综合强度,𝑅γhkl 和𝑅M   是两种组织的对应的强度因
子。
                                             37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3 硬度测试
  将经过微观组织观察后的金相试样重新进行磨抛后,在型号为 KB 30SR 的全
自动维氏硬度计(如图 2-7 所示)上对试样进行维氏硬度的测试,试验力为
500g,加载时间为 15 s。从距渗层表面 0.1 mm 的位置开始,向心部每隔 0.1 mm
测试一个点,直至硬度值趋于稳定。同时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每个样品测量三
条硬度曲线,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2.2.4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
                                    38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采用上述公式求出的条件疲劳极限存活率为 50%。
  疲劳试验后,使用 FEI Quanta 650 扫描电镜(SEM)对疲劳试验过程中失效
的试样的断口进行观察。
2.2.5 渗碳热处理变形
图 2-9 C 型缺口试样示意图(单位:mm)
                                     39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结果
3.2.1 低压渗碳后齿轮钢有效渗层深度
                         40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750
                                                                    C1-930
                                700                                 C1-980
                                                                    C2-930
                  显微硬度, HV0.5
                                650                                 C2-980
600
550
                                500
                                                0.9 mm 1.0 mm
                                450
                                400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距离, mm
                     图 3-1 低压渗碳试样从表面到心部显微硬度分布
  Fig. 3-1 Hardness distribution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core of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specimens
度差要更高,同时,随着碳含量的增加,碳扩散系数也随之增加,因此根据 Fick
第二定律,低压渗碳可以进一步提高渗碳效率。
1.00E-010 100
                            8.00E-011                                      80
               碳扩散系数, m/s
                                                                                 增长率, %
                            6.00E-011                                      60
4.00E-011 40
                                                              930 ℃
                            2.00E-011                                       20
                                                              980 ℃
                                                              Increase rate
                            0.00E+000                                       0
                                    0.0   0.4    0.8    1.2   1.6        2.0
                                                碳浓度, wt.%
3.2.2 低压渗碳后齿轮钢渗层和心部微观组织
   图 3-3 为 C1 钢和 C2 钢低压渗碳试样近表面渗层和心部的微观组织形貌。从
图中可以看到,C1 钢和 C2 钢经 930 ℃和 980 ℃低压渗碳后,渗层表面均由块状
的残余奥氏体以及片状马氏体组成,而心部则由板条马氏体组成。
(a)C1-930-渗层 (b)C1-930-心部
                                                   42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c)C1-980-渗层 (d)C1-980-心部
(e)C2-930-渗层 (f)C2-930-心部
             (g)C2-930-渗层                          (h)C2-930-心部
          图 3-3 实验钢低压渗碳试样近表面渗层和心部的微观组织形貌
Fig. 3-3 Microstructure morphology of the near-surface carburized layer and core of low-
                 pressure carburized specimens of experimental steels
                                          43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C1-930
                             (220)α                                                    C1-980
                            (111)γ
                                                                                       C2-930
                                                                                       C2-980
                                      (200)γ
(422)α
                                                                          (311)γ
                                                        (220)γ
                                               (400)α
                                                                                   35.54vol.%
33.34vol.%
27.61vol.%
27.95vol.%
                                                          2θ/°
                     图 3-4 实验钢低压渗碳试样近表面 XRD 衍射图
  Fig. 3-4 XRD patterns for the near-surface carburized layer of the low-pressure carburized
                               specimens of experimental steels
3.2.3 低压渗碳后齿轮钢渗层和心部晶粒度
    图 3-5 为试验钢试样渗层近表面和心部的原奥氏体晶粒形貌。由图可知,当
渗碳温度为 930 ℃时,C1 钢渗层近表面和心部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分别为
12.76 μm 和 11.80 μm;而当渗碳温度为 980 ℃时,渗层近表面和心部的平均奥氏
体晶粒尺寸分别为 15.17 μm 和 15.07 μm。可见渗碳温度无论是 930 ℃还是
980 ℃,渗层和心部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均大致相同,并无异常长大的奥氏体
晶粒。C2 钢在 930 ℃渗碳温度下,渗层和心部的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 26.89 μm 和
25.76 μm,但是经过 980 ℃高温渗碳后,渗层和心部中均出现了异常长大的晶
粒,可见从晶粒尺寸角度看 C2 钢并不适合用于 980 ℃高温低压渗碳。
                                                        44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a)C1-930-渗层 (b)C1-930-心部
(c)C1-980-渗层 (d)C1-980-心部
(e)C2-930-渗层 (f)C2-930-心部
                (g)C2-980-渗层                         (h)C2-980-心部
              图 3-5 实验钢低压渗碳试样近表面渗层和心部的晶粒形貌
Fig. 3-5 Grain morphology of near-surface carburized layer and core of experimental steels
                                           45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3.3 分析与讨论
3.3.1 化学成分对渗层微观组织的影响
𝑓 = 𝑒𝑥𝑝[α(𝑀𝑠 − 𝑇𝑞 )] (3-2)
                                             C1 钢                            C2 钢
             类别
                                    930 ℃           980 ℃            930 ℃          980 ℃
       𝑀𝑠                           146 ℃           146 ℃           130 ℃           130 ℃
   残余奥氏体含量计算值                       27.21%          27.21%          32.56%          32.56%
   残余奥氏体含量测量值                       27.95%          27.61%          33.34%          35.54%
                                               46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3.3.2 析出相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0.035
                     AlN析出相质量分数
0.030
0.025
0.005
                                  0.0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温度,℃
                      图 3-6 固溶度积公式计算的 AlN 析出相分数
  Fig. 3-6 Fraction of AlN precipitates calculated by the solid solubility product equation
定量分析钢中析出相。萃取相分析法是利用电化学法将合金基体溶解而获得第二
相构成的电解残渣,然后利用化学法进行相分离或者借助物理和化学分析仪器对
第二相进行鉴定与分析,以获得有关第二相的定性定量相分析结果 [116-118]。因
此,本文使用萃取相分析法来进一步研究低压渗碳过程中碳含量对钢中[Nb][C]固
溶度积的影响。
   由于渗碳后从渗层到心部的碳含量始终在变化,无法直接使用萃取相分析法
进行测量。因此本文熔炼了碳含量分别为 0.2 wt.%、0.6 wt.%、1.0 wt.%、1.4 wt.%
和 1.8 wt.%的 C1 钢,具体成分如表 3-2 所示。为了简化书写,以 20C、60C、
100C、140C 和 180C 来分别代表不同碳含量的钢。
                   表 3-2 实验钢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Table 3-2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experimental steels (wt.%)
      钢种       C        Si       Mn         Cr      Ni      Mo           Nb
      20C     0.21     0.02     0.77        1.59   1.56     0.31    0.040
      60C     0.60     0.02     0.76        1.56   1.55     0.31    0.037
      100C    0.99     0.02     0.75        1.60   1.51     0.32    0.040
      140C    1.45     0.03     0.79        1.57   1.54     0.29    0.046
      180C    1.82     0.03     0.81        1.61   1.55     0.32    0.052
                                       48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表 3-3 不同实验钢的萃取相分析结果
        Table 3-3 Extraction phase analysis results of different experimental steels
               温度                        析出相                                  奥氏体
 钢种
             (℃)              Nb             C※          NbC           [Nb]             [C]
                930          0.030         0.0051       0.0351        0.010            0.1961
                980          0.028         0.0047       0.0327        0.012            0.1964
  20C          1050          0.022         0.0036       0.0256        0.018            0.1972
               1100          0.011         0.0014       0.0124        0.029            0.1986
               1200          0.000         0.0000       0.0000        0.040            0.2000
                930          0.032         0.0056       0.0376        0.005            0.5984
                980          0.029         0.0051       0.0341        0.008            0.5989
  60C          1050          0.028         0.0049       0.0329        0.009            0.5991
               1100          0.025         0.004        0.0290        0.012            0.6000
               1200          0.012         0.0016       0.0136        0.025            0.6024
                930          0.032         0.0058       0.0378        0.008            0.9959
                980          0.031         0.0056       0.0366        0.009            0.9960
 100C          1050          0.029         0.0053       0.0343        0.011            0.9963
               1100          0.024         0.0042       0.0282        0.016            0.9969
               1200          0.015         0.0026       0.0176        0.025            0.9981
                930          0.034         0.0061       0.0401        0.012            1.4449
                980          0.034         0.0060       0.0400        0.012            1.4450
 140C          1050          0.030         0.0053       0.0353        0.016            1.4457
               1100          0.027         0.0047       0.0317        0.019            1.4463
               1200          0.020         0.0035       0.0235        0.026            1.4475
                930          0.032         0.0059       0.0379        0.020            1.8151
                980          0.029         0.0053       0.0343        0.023            1.8157
 180C          1050          0.028         0.0050       0.0330        0.024            1.816
               1100          0.026         0.0046       0.0306        0.026            1.8164
               1200          0.017         0.0029       0.0199        0.035            1.8181
进一步计算了萃取相分析法测得的不同碳含量的实验钢经不同淬火温度热处
                                            49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进一步对不同碳含量实验钢的萃取相分析结果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不同碳含
量实验钢的奥氏体中铌、碳的固溶度积公式,固溶度积公式格式如下所示[115]:
                                  log[𝑁𝑏][𝐶] = 𝐴 − 𝐵/𝑇                                 (3-6)
式中,A、B 均为常数。使用线性拟合得到的不同碳含量实验钢的奥氏体中铌、
碳的固溶度积公式的常数 A、B 值结果如表 3-6 所示。仿照 Ohtani 固溶度积公式,
                                              50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100
                                                   20C         60C          100C
                                                   140C        180C
                          80   P=[(log[Nb][C])e-(log[Nb][C])O]/(log[Nb][C])e*100
                 比例, %
60
40
20
                           0
                               930 ℃ 980 ℃ 1050 ℃ 1100 ℃ 1200 ℃
                                                  温度, ℃
                         图 3-7 实验测量值和理论计算之间的比值
       Fig. 3-7 Proportion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calculated result
               钢种                                 A                                 B
               20C                              0.89                               4361
               60C                               1.01                              4246
              100C                               0.72                              3439
              140C                               0.15                              2348
              180C                              -0.23                              1462
                                2.0
                                           log[Nb][C]=1.23-5020/T+[C](1887/T-0.75)
                                1.5
                    碳含量, wt.%
log[Nb][C]=1.74-5600/T+[C](1380/T-0.027)
1.0
                                0.5
                                                                        Present Study
                                                                        H.Ohtani
                                0.0
                                 0.00   0.04       0.08        0.12       0.16        0.20
                                                  铌含量, wt.%
                图 3-8 980 ℃时奥氏体中铌的固溶度随碳含量变化趋势
 Fig. 3-8 The trend of the solid solubility of Nb in austenite with carbon content at 980 ℃.
                                                       52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示[122, 123]:
                                                  53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𝛾
                                          𝑃𝑑 = α 𝐷                                      (3-9)
    将通过物理化学相分析法测得的渗层和心部的析出相体积分数和使用碳膜复
型得到的碳化铌析出相的平均尺寸代入式 3-11 可得不同渗碳温度下渗层和心部的
奥氏体极限晶粒尺寸,结果如表 3-7 所示。由表可知,计算所得的奥氏体极限晶
粒尺寸和实验测得的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大致相同,这意味着在低压渗碳过程中,
无论是渗层还是心部均是通过析出碳化铌析出相钉扎晶界来抑制晶粒的长大。
                 表 3-7 不同渗碳温度下渗层和心部奥氏体极限晶粒尺寸
Table 3-7 The calculated result of 𝐷𝑙𝑖𝑚 of the carburized layer and core at different carburized
                                         temperature
                           渗层               心部                 渗层             心部
           类别
                        (930 ℃)          (930 ℃)             (980 ℃)       (980 ℃)
3.4 本章小结
                                              54
            第三章 低压渗碳工艺对渗层组织及晶粒度的影响
渗碳过程中试样表面碳浓度更高。
  (2)17Cr2Ni2MoVNb 钢和 20Cr2Ni4A 钢经低压渗碳后,渗层组织均由块状
的残余奥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组成。由于其 Ni 含量较低,17Cr2Ni2MoVNb 钢相比
20Cr2Ni4A 钢,其渗层近表面残余奥氏体含量在 28 vol.%左右,低于 20Cr2Ni4A
钢渗层近表面的 35 vol.% 左右。
  (3)20Cr2Ni4A 钢在 930 ℃渗碳温度下,渗层和心部的平均晶粒尺寸大致相
同,但是经过 980 ℃高温渗碳后,渗层和心部中均出现了异常长大的晶粒;而
17Cr2Ni2MoVNb 钢经 930 ℃和 980 ℃渗碳后,渗层和心部的平均晶粒尺寸并无明
显区别。
  (4)相分析和碳膜复型结果表明,17Cr2Ni2MoVNb 钢渗层和心部中 NbC 析
出相尺寸和体积分数大致相同,这表明无论是渗层还是心部均是以 NbC 析出相钉
扎晶界来抑制晶粒长大。同时得到了用于齿轮钢低压渗碳的新的[Nb][C]固溶度积
公式:
        log{[𝑁𝑏][𝐶]} = 1.23 − 5020⁄𝑇 + [𝐶](1887⁄𝑇 − 0.75)
                               55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齿轮作为传动装置的重要部件,通常对其表面进行渗碳淬火热处理使表面具
有高的硬度,以使其能够承受足够大的冲击载荷以及接触应力[50, 52, 75, 128, 129]。目
前重载齿轮使用最为广泛的气体渗碳淬火热处理工艺流程为:气体渗碳→空冷→
高温回火→二次淬火→低温回火[51],低压渗碳+高压气淬是在气体渗碳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新工艺,相比传统气体渗碳,低压渗碳+高压气淬更加的绿色环保,
渗碳后的表面质量更好[100, 104, 130],因此使用低压渗碳替代传统气体渗碳成为一种
趋势。
  疲劳失效是齿轮失效的一种主要形式,影响渗碳齿轮钢疲劳失效的因素有很
多,低压渗碳作为一种新型渗碳方式,目前还没有太多的研究关于其对渗碳齿轮
钢疲劳性能的影响,尤其是没有对比研究过低压渗碳热处理工艺和传统气体渗碳
工艺对渗碳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因此本章以 17Cr2Ni2MoVNb 钢(C1 钢)为
研究对象,采用的渗碳淬火工艺分别如图 2-4 和图 2-5 所示,对比研究低压渗碳热
处理工艺和传统气体渗碳工艺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
4.2 实验结果
4.2.1 气体渗碳和低压渗碳后渗层和心部微观组织
                        56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由于气体渗碳试样渗层近表面的残余奥氏体并没有像低压渗碳试样渗层近表
面那样明显,因此本文进一步使用 EBSD 对气体渗碳和低压渗碳渗层近表面残余
奥氏体进行了表征,结果如图 4-2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
渗碳试样渗层近表面的残余奥氏体的形态主要有块状、条形以及薄膜状,但主要
均以块状的残余奥氏体为主。同时从图中可以明显观察到低压渗碳试样渗层近表
面的残余奥氏体尺寸明显要大于气体渗碳试样。根据 EBSD 结果,低压渗碳试样
渗层近表面残余奥氏体的最大尺寸为 6.63 μm,要远远高于气体渗碳试样最大的
1.57 μm。
                                               57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4000
                     衍射强度,A.U.
                                         (111)γ
                                 2000                                                 (422)α
                                                     (200)γ        (400)α    (220)γ               (311)γ
                                    0                                                          13.97 vol.%
6000 低压渗碳
4000
2000
                                    0                                                          27.95 vol.%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2Θ,°
   本文同样对气体渗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渗层近表面的原奥晶粒尺寸进行了观
察,结果如图 4-4 所示。经截线法统计可知,气体渗碳试样渗层近表面平均晶粒
                                                                   58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4.2.2 气体渗碳和低压渗碳后显微硬度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距渗层表面距离,mm
               图 4-5 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从表面到心部硬度分布
Fig. 4-5 Hardness distribution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core of gas carburizing and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specimens
                                                         59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4.2.3 气体渗碳和低压渗碳后疲劳性能
        根据 GB/T 4337-2015,疲劳极限使用升降法测得,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
试样的旋转弯曲疲劳升降图如图 4-6 所示。由图可知,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
试样的疲劳极限分别为 980 MPa 和 977 MPa,二者大致相同。
             1020       (a)                          通过
                                                     失效             1020       (b)                            通过
                                                                                                              失效
1000 1000
                                                          应力幅,MPa
   应力幅,MPa
980 980
960 960
                    0     2   4   6   8   10    12   14                    0     2   4   6    8    10   12   14   16
                                  样品号                                                        样品号
图 4-6 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旋转弯曲疲劳升降图:(a)气体渗碳试样;(b)低
                                                     压渗碳试样
Fig.4-6 Up-and-down curves of rotating bending fatigue tests on the (a) gas carburizing and (b)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specimens
        高应力幅下的循环周次与应力幅的关系主要通过成组法进行测定,实验结果
如图 4-7 的 S-N 曲线所示。使用最小二乘法对二者进行拟合,由于数据较为分散,
因此部分数据点没有参与拟合,具体拟合公式如下所示[131-133]:
𝜎𝑎 = 𝐴 − 𝐵𝑙𝑜𝑔𝑁𝑓 (4-1)
                                                          60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1100
                                                                        气体渗碳
                               1080                                     低压渗碳
                               1060
                   应力幅σa,MPa
                               1040
                               1020   σa=1484.4-73.58log(Nf )
                                           R2=0.9136
                               1000
                                                                               21
                                980
                                                    σa=2198.7-175.49log(Nf)    24
                                960
                                                            R2=0.8996          22
                                940
                                100000              1000000              1E7
                                               循环周次 Nf ,Cycle
                                                       61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Fig. 4-8 SEM micrographs showing the fatigue fracture surfaces of the gas carburizing
  specimen under a stress amplitude of 𝜎𝑎 =1080 MPa for a cyclic life of 𝑁𝑓 =387500, (a)
   macroscopic morphology of the fracture, (b) A region, (c) B region, and (d) C region
像;(c)区域 B 放大图像;
              (d)区域 C 放大图像(σa=1080 MPa,Nf=2774000 cycles)
Fig. 4-9 SEM micrographs showing the fatigue fracture surfaces of the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specimen under a stress amplitude of 𝜎𝑎 =1080 MPa for a cyclic life of 𝑁𝑓 =2774000, (a)
     macroscopic morphology of the fracture, (b) A region, (c) B region, and (d) C region
50
40
30
                                20       18.5μm
                                         15.0μm
                                10
                                     0       100   200   300    400      500
                                           夹杂距渗层表面距离,μm
               图 4-10 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起裂源夹杂位置及尺寸
   Fig. 4-10 Size and location distributions of the inclusions at the fracture origin of the gas
                    carburizing and the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specimens
4.3 分析与讨论
4.3.1 淬火温度对气体渗碳和低压渗碳后渗层微观组织的影响
     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的微观结构差异主要在于渗碳层中是否存在碳
                                                    63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化物和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这可能归因于不同的淬火温度。对于气体渗碳试
样,渗碳、空冷和高温回火后的微观结构由铁素体、珠光体和球形碳化物组成。
而在再次奥氏体化的过程中,碳化物的回溶量与奥氏体的饱和碳浓度有关。奥氏
体的饱和碳含量取决于奥氏体化温度,因此本文使用 Thermo-Calc 软件计算了以
17Cr2Ni2MoVNb 钢为基础的 Fe-C 合金的平衡相图,结果如图 4-11 所示。气体渗
碳试样在 800 ℃奥氏体化温度下,奥氏体中的饱和碳含量计算值为 0.62 wt.%。本
文气体渗碳工艺所设置的扩散期的碳势为 0.8 wt.%,这意味着气体渗碳的表面碳
浓度为 0.8 wt.%,要高于 800 ℃奥氏体化温度下奥氏体中的饱和碳含量,因此碳
化物不会完全回溶回奥氏体中。此外通过 Thermo-Calc 计算,800°C 时碳化物体积
分数的理论值为 2.95%,低于实验值 4.29%,这可能归因于 40 min 的奥氏体化过
程中碳化物没有完全再溶解,还未达到平衡状态。
    低压渗碳试样的淬火温度为 880 ℃,经热力学计算,880 ℃时奥氏体中的饱
和碳含量为 0.88 wt.%。低压渗碳试样的表面碳浓度也为 0.8 wt.%,低于 0.88 wt.%
的饱和碳含量,表明渗碳层中完全为奥氏体组织,在 880 ℃时不存在碳化物。在
二次淬火过程中,奥氏体会在碳化物上形核,碳化物的存在会进一步细化晶粒尺
寸[135, 136],且 800 ℃奥氏体化温度相对较低,因此气体渗碳试样渗层的晶粒尺寸
要明显细于低压渗碳试样。
低压渗碳试样渗层近表面中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高于气体渗碳试样,这可
                                            64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类别                     气体渗碳           低压渗碳
                            𝑀𝑠                    205 ℃           146 ℃
               残余奥氏体含量计算值                        15.25%           27.21%
               残余奥氏体含量测量值                        13.95%           27.95%
  残余奥氏体的硬度小于马氏体的硬度,因此其含量会影响材料的硬度,当残
余奥氏体含量较低时,材料的硬度较高[137]。XRD 以及 EBSD 结果均表明气体渗
碳渗层近表面残余奥氏体含量要明显低于低压渗碳渗层近表面。此外弥散析出的
碳化物对硬度的提高也有一部分的贡献,这主要归因于在淬火过程中碳化物的存
在会进一步细化马氏体的尺寸,另外碳化物周围区域积累的位错可以与高碳马氏
体中的孪晶结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硬化渗碳层[138]。
4.3.2 氢含量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65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此 P、S 元素应该大致相同,因此也与有害元素偏析无关。
  渗碳后渗层碳含量达到 0.8 wt.%,此时钢的强度大幅度提高,高强钢中出现
沿晶断口,可能与氢致断裂有很大的关系[141, 142],尤其是在渗碳过程中,无论是
气体渗碳选用丙烷(C3H8),还是低压渗碳所选用的乙炔(C2H2)作为碳源,其
裂解过程中,均会有 H2 的生成,如下所示[130, 143]:
                       C3 H8 → 3[C] + 4H2                      (4-1)
                       C2 H2 → 2[C] + H2                       (4-2)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当钢中在氢气环境中时,氢会进入钢中,并损害
钢的力学性能[144-148]。这些结果均是通过电化学充氢或者高压热充氢的方式得到
的,在渗碳过程中,是否会有氢进入钢中,而这些氢对渗碳钢的疲劳性能是否会
产生影响,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
  升温脱氢分析(TDS)可用于精确测量钢中的氢含量[149],因此本文采用 TDS
分析法研究了渗碳前后以及疲劳试验前后的氢含量变化情况。气体渗碳热处理过
程主要分为:气体渗碳→高温回火→二次淬火→低温回火;而低压渗碳热处理过
程主要分为:低压渗碳→低温回火,因此本文分别切取各个过程前后的试样进行
TDS 分析。
  TDS 分析的试样直径为 5 mm,长度为 25 mm,从旋转弯曲疲劳试样的边缘取
样,取样位置如图 4-12 中的红线所示。经机械抛光后,使用型号为 HTDS-2 的
TDS 设备测量氢含量(加热速率:100℃/h)。
                                   66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67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3.0                                                                        3.0
                                   (a)                                                                        (b)                                   气体渗碳
                                                                                                                                                    低压渗碳
   氢逸出速率,10-5 ppm/s
                                                                              氢逸出速率,10-5 ppm/s
                         2.5                                                                        2.5
2.0 2.0 峰1
1.5 1.5
                         1.0                                                                        1.0
                                                                  峰2
                         0.5
                                                                                                    0.5
                         0.0
                                                                                                    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温度,℃                                                                         温度,℃
                         3.0                                                                        3.0
                                   (c)                                                                        (d)
      氢逸出速率,10-5 ppm/s
                                                                              氢逸出速率,10-5 ppm/s
                         2.5                                                                        2.5
2.0 2.0
1.5 1.5
1.0 1.0
0.5 0.5
                         0.0                                                                        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温度,℃                                                                         温度,℃
                         3.0                                                                         3.0
                                   (e)                             气体渗碳
                                                                   低压渗碳
                                                                                                               (f)                                   气体渗碳
                                                                                                                                                     低压渗碳
  氢逸出速率,10 ppm/s
氢逸出速率,10 ppm/s
                         2.5                                                                         2.5
 -5
-5
2.0 2.0
1.5 1.5
1.0 1.0
0.5 0.5
                         0.0                                                                         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温度,℃                                                                          温度,℃
              尽管在疲劳试验之后氢含量降低,但是峰 1 和 2 仍然存在,这意味着在疲劳
试验期间对应于峰 1 和峰 2 的氢含量难以解吸。因此,此处捕获的氢是不可扩散
的氢。根据文献[155, 156],不扩散氢同样会降低疲劳强度,不扩散氢对 Murakami 疲
                                                                          68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劳强度表达式的影响如下所示:
                                         1 1.56(HV +120)
                                  σw = λ              1/6                               (4-3)
                                            (√area)
响因子,计算方式如下所示:
                               1⁄ = f(C ) = 1                                           (4-4)
                                 λ     H     ⁄(1 + 0.09C 2 )
                                                        H
        表 4-2 渗碳、热处理和疲劳试验后钢中氢解吸峰值温度和氢含量的变化
Table 4-2 Variation of the hydrogen desorption peak temperatures and hydrogen contents in the
                    steel after carburizing, heat treatment and fatigue tests
                                     峰1                                    峰2
   样品状态               峰值温度                 氢含量              峰值温度                氢含量
                       (℃)                 (ppm)             (℃)                (ppm)
      锻造                   -                  -                415              0.009
   气体渗碳                  255               0.064               365              0.044
   高温回火                    -                  -                410              0.009
   二次淬火                  250               0.084               370              0.032
   低温回火                  250               0.084               370              0.033
   疲劳试验                  240               0.057               360              0.025
   低压渗碳                    -                  -                415              0.010
   低温回火                    -                  -                410              0.008
   疲劳试验                    -                  -                415              0.009
    根据先前的研究,晶间断裂是氢致失效的典型表现[141, 142]。这意味着具有氢脱
附峰 1 的气体渗碳试样比没有氢脱附峰 1 的低压渗碳试样更容易发生晶间断裂,
这与实验结果不同。事实上,进一步对气体渗碳失效断口的扩展区进行放大观察
可以发现微孔,如图 4-14 所示。这可能是由于渗碳体在裂纹扩展过程中脱落引起
的,这意味着是渗碳体使气体渗碳试样过渡区的断裂形态与低压渗碳试样不同。
因此,在渗碳热处理过程中进入钢中的氢不会影响实验钢的疲劳性能。导致二者
疲劳性能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残余奥氏体等其他原因有关,这将在下一节中进
                                               69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行讨论。
                   图 4-14 气体渗碳疲劳试样失效断口扩展区放大图像
     Fig. 4-14 Magnified morphology of the transition region of gas carburizing specimen
4.3.3 残余奥氏体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式中,C 与所在的位置有关,当夹杂位于表面时,C=1.43,而当夹杂位于试样内
部时,C=1.56;HV 为夹杂所处位置的硬度, √area 为夹杂物的横截面积的平方
根。在本研究中,疲劳裂纹萌生位置的大多数夹杂物都位于试样内部,因此研究
中使用的 C 值为 1.56。
   将图 4-10 中利用反推法求得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的临界夹杂尺寸以
及试样表面的硬度带入 Murakami 公式,求得渗碳后试样的疲劳极限分别为 851
MPa 和 818 MPa,可见气体渗碳试样的疲劳极限应该优于低压渗碳试样的疲劳极
限,但是根据疲劳试验可知,低压渗碳试样的疲劳极限和气体渗碳试样的疲劳极
限大致相同。
   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当钢中有较多的残余奥氏体的时候,残余奥氏体在疲
劳试验中,在应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转变成马氏体,从而对疲劳性能产生影响。残
余奥氏体发生转变与残余奥氏体的尺寸及其形态有关,块状和条形的残余奥氏体
相比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更容易发生转变[65, 158, 159].。因此本文使用 EBSD 对疲劳前
后距表面 0.1mm 处的旋弯疲劳试样的残余奥氏体进行了表征,结果如图 4-15 所
示 。 疲 劳 后 的 旋 弯 试 样 样 品 选 用 的 是 应 力 为 1080 MPa, 气 体 渗 碳 试 样 的
Nf=387500 cycles,低压渗碳试样的 Nf=2774000 cycles 的疲劳断口。
   从图 4-2 的 EBSD 结果可以看出低压渗碳试样近表面的残余奥氏体的尺寸和
                                             70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数量均明显多于气体渗碳试样。旋弯疲劳试验后,气体渗碳和低压渗碳试样渗层
近表面的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均明显减小(如图 4-15(a)、(c)所示)。其中,
气体渗碳试样的残余奥氏体含量从 12.3%降低到了 7.15%,含量降低了 41.9%;而
低压渗碳试样的残余奥氏体含量从 21.4%降低到了 4.82%,含量降低了 77.5%。对
疲劳试验前后的残余奥氏体尺寸进行统计(如图 4-15(b)、(d)所示),在疲劳
试验之后,尺寸大于 0.8 μm 的残余奥氏体的数量明显减小,尤其是低压渗碳试样
中大于 1 μm 的比例从 10.39%降低到了 1.79%,可见低压渗碳试样中残余奥氏体由
于尺寸较大,转变的更为彻底。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能量被用于残余奥氏体的转
变,所以低压渗碳试样的疲劳性能更好。
   残余奥氏体在应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转变成马氏体存在一个临界应力,在临界
应力下,残余奥氏体并不会发生马氏体转变;当受到高于临界应力的应力时,残
余奥氏体才会发生转变。Haidemenopoulos 等人[160]通过考虑奥氏体化学成分、尺
寸和应力状态开发了用于计算低碳钢中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所需的临界应力
模型。而 Wong 等人[161]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构建了用于高碳
钢中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所需的临界应力。经渗碳处理后渗层的碳含量为
0.8wt.%,在高碳钢的范围内,因此本文根据 Wong 等人的模型来计算气体渗碳试
样和低压渗碳试样渗层近表面所需的临界应力。
   Wong 等人[161]的模型公式如下所示:
                       1          2𝛼∙𝛾𝑠 /𝜌
                𝜎𝑐 =   𝜕∆𝐺   {          𝑙𝑛(1−𝑓)
                                                    − ∆𝐺𝑐ℎ𝑒𝑚 − 𝐸𝑠𝑡𝑟 }   (4-6)
                       𝜕𝜎        𝑙𝑛[−           ]
                                          𝑉0𝛾
    𝜕∆𝐺
式中, 𝜕𝜎 为试样的应力状态,𝛼为效力分布形状因子,值为 0.866[161];𝛾𝑠 为核子
                       𝜕∆𝐺                                    𝜎
                             = −0.715 − 0.3206 ( 𝜎̅ℎ )                  (4-7)
                        𝜕𝜎
    𝜎
式中, 𝜎̅ℎ 为应力三轴度,本文通过 abequs 软件计算了旋转弯曲疲劳试样在受到弯
                                                        𝜕∆𝐺
曲应力时应力三轴度为 1/3,计算可得应力状态 𝜕𝜎 的值为-0.822。
的 TCFE-10 数据库计算了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渗层近表面的残余奥氏体
的化学驱动力∆𝐺𝑐ℎ𝑒𝑚 分别为-2874 J/mol 以及-3461 J/mol。
    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渗层近表面的残余奥氏体的临界转变应力计算
值分别为 292 MPa 和 516 MPa。可见虽然气体渗碳试样渗层近表面的残余奥氏体
中的碳含量要低于低压渗碳试样渗层近表面的残余奥氏体,但是其临界转变应力
要明显高于低压渗碳试样,这主要是因为残余奥氏体发生转变与其尺寸和形态有
关[65, 158, 159],残余奥氏体的尺寸越大,则其稳定性越差,此外块状的残余奥氏体相
比条状和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更容易发生转变。
    本文进一步计算了不同应力幅下,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渗层近表面
的残余奥氏体的转变量,计算方式如下所示[163-165]:
                               0.30
                                                                          气体渗碳
                                                                          低压渗碳
                   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
0.25
                               0.20
                                                                             15.5%
                               0.15
0.10 8.6%
0.05
                               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应力幅,MPa
    图 4-16 不同应力幅下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渗层近表面残余奥氏体含量
Fig. 4-16 Residual austenite content in the near-surface carburized layer of gas carburizing and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specimens under different stress amplitude
                                                        73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会进一步提高渗层的硬度,因此本文对气体渗碳试样和低
压渗碳试样疲劳后的硬度梯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如图 4-17 中所示。从图中可以看
到,气体渗碳试样的表面硬度从 750 HV0.5 提高到了 761 HV0.5,而低压渗碳试样的
表面硬度从 687 HV0.5 提高到了 729 HV0.5,此时将该硬度代入 Murakami 公式所得
的疲劳极限分别为 862 MPa 和 860 MPa,二者大致相同。可见,残奥转变导致的
渗层硬度提高是导致二者疲劳极限大致相同的主要原因。
                              800
                                                             气体渗碳-疲劳前
                              750                            低压渗碳-疲劳前
                                                             气体渗碳-疲劳后
                              700                            低压渗碳-疲劳后
                   硬度,HV0.5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距表面距离,mm
      图 4-17 疲劳前后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的从渗层到心部的硬度分布
 Fig. 4-17 Hardness distribution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core of the gas carburizing and low-
                pressure carburizing specimens before and after fatigue tests
速率;ΔK为应力场强度因子幅,计算公式如下:
ΔK = C1 σa √π√Area (4-11)
式中,√𝐴𝑟𝑒𝑎为夹杂物等效面积的平方根,μm;C1 为位置常数,当夹杂位于表面
                                                       Nf                   2
                                          (ΔK)m (               ) = C(m−2)                          (4-12)
                                                      √Area
                                                                 Nf
式中,Nf 表示疲劳寿命,通过拟合ΔK以及                                                 ,可进一步求得 C 与 m 的值,结果
                                                                √Area
                                 6.5                            a 2) -0.0
                                                                         505
                                 6.0
                                 5.5
                                             △K
                                 5.0           =4
                                                  8.2
                                                      9*(N
                                 4.5
                                                          f /A
                                                              rea 1/
                                                                        2 -
                                 4.0                                    ) 0.09
                                                                               18
                                 3.5
                                   1E9          1E10                    1E11                1E12
                                              Nf ·Area-1/2/cycle·m-1
                                                                                      Nf
           图 4-18 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的ΔK 和                                                        之间的关系
                                                                                     √Area
                                                          𝑁𝑓
   Fig. 4-18 Relationship between 𝛥𝐾 and                         of the gas carburizing and low-pressure
                                                      √𝐴𝑟𝑒𝑎
carburizing specimens
                     表 4-3 气体渗碳试样和低压渗碳试样的 C 和 m 值
 Table 4-3 Calculated values of C and m parameters of the gas carburizing and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specimens
渗碳方式 C m
                                                           75
                第四章 低压渗碳与气体渗碳对齿轮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图 4-19 气体渗碳试样过渡层的放大图
   Fig. 4-19 Magnified view of the transition region of the gas carburizing specimens
4.4 本章小结
                                          76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5.1 前言
  本文第四章主要对比研究了传统气体渗碳工艺以及低压渗碳工艺下
17Cr2Ni2MoVNb 钢(C1 钢)的旋转弯曲疲劳性能。第三章主要探究了 980 ℃高
温渗碳温度以及 930 ℃常规渗碳温度的低压渗碳工艺下 C1 钢和 C2 钢渗层组织及
晶粒度的变化规律。提高渗碳温度会改变钢的晶粒尺寸,从而有可能对钢的疲劳
性能产生影响,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研究过不同低压渗碳温度下 C1 钢和 C2 钢
的疲劳性能。因此本章以 C1 钢和 C2 钢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不同渗碳温度下
C1 钢和 C2 钢的疲劳性能。
5.2 实验结果
  根据 GB/T 4337-2015,疲劳极限使用升降法测得,C1-930、C1-980、C2-930
以及 C2-980 渗碳试样的旋转弯曲疲劳升降图如图 5-1 所示。由图可知,C1-930、
C1-980、C2-930 以及 C2-980 渗碳试样的应力分散度均为 4 级,这可能归因于试样
毛坯经渗碳热处理后会出现畸变,在后续的精加工过程中试样表面所磨掉的渗碳
层深度不同导致渗碳层深不一致。渗碳温度为 930 ℃和 980 ℃时,C1 钢的疲劳极
限大致相同,分别为 977 MPa 和 966 MPa。C2 钢的渗碳温度从 930 ℃提高到 980 ℃
时,渗碳钢的疲劳极限从 965 MPa 降低到 875 MPa,降低了 90 MPa。
  图 5-2 为 C1-930、C1-980、C2-930 以及 C2-980 渗碳试样的 S-N 曲线。本章同
样使用最小二乘法对 C1-930、C1-980、C2-930 以及 C2-980 渗碳试样疲劳试验高
应力幅和循环次数进行对数拟合,结果如下所示:
                                77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应力幅,MPa
              980                                                                       980
960 960
              940                                                                       940
                        σ-1=977 MPa                                                               σ-1=966MPa
              920                                                                       920
                    0        2   4    6       8       10    12   14    16                     0         2   4      6     8    10   12    14
                                          样品号                                                                      样品号
            1020                                                                        940
                       (c)                                        通过                              (d)                                   通过
                                                                  失效                                                                    失效
            1000                                                                        920
                                                                             应力幅,MPa
  应力幅,MPa
980 900
960 880
940 860
             920                                                                        840
                        σ-1=965MPa                                                                σ-1=875MPa
             900                                                                        820
                   0         2   4        6       8        10    12    14                     0         2      4   6      8   10   12    14
                                       样品号                                                                         样品号
 图 5-1 C1 钢和 C2 钢不同渗碳温度下的旋转弯曲疲劳升降图:
                                  (a)C1-930;
                                           (b)C1-
                                                      980;(c)C2-930;
                                                                   (d)C2-980
 Fig. 5-1 Up-and-down curves of rotating bending fatigue tests of C1 steel and C2 steel with
             different carburizing temperature:(a) C1-930; (b) C1-980; (c) C2-930; (d) C2-980
                                                                  应力幅σa ,MPa
               1000                                          1             1000
                             σa=2198.7-175.49log(Nf)         4                                                               3
                 950                  2                      2                 950                                           2
                                    R =0.8996                                                                                1
                                                                                            σa=1573.32-127.33log(Nf)
                 900                                                           900                  R2=0.8417
                 850                                                           850
                       σ-1=977MPa                                                     σ =966MPa
                                                                                     -1
                 800                                                           800
                  100000         1000000               1E7                      100000              1000000            1E7
                               循环周次 Nf ,Cycle                                                  循环周次Nf ,Cycle
应力幅σa,MPa
               1000                                                            1000
                                                             1
                 950         σa=1573.32-88.16log(Nf)
                                                             5                  950
                                     2                       1
                 900                R =0.9198                                   900                                              1
                                                                                       σa=1413.9-75.81log(Nf)
                                                                                                                                 4
                 850                                                            850         R2=0.5066
                       σ =965MPa                                                       σ-1=875MPa
                 800 -1                                                         800                                              1
                  100000         1000000               1E7                       100000             1000000            1E7
                               循环周次Nf ,Cycle                                                    循环周次Nf ,Cycle
  Fig. 5-2 S-N curves of rotating bending fatigue tests of C1 steel and C2 steel with
  different carburizing temperature:(a) C1-930; (b) C1-980; (c) C2-930; (d) C2-980
5.2.2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断口特征
        旋弯疲劳失效的形式主要分为四类:表面基体起裂(SM)、内部基体起裂
(IM)、表面夹杂起裂(SI)以及内部夹杂起裂(II)[49],因此本章同样对 C1-
930、C1-980、C2-930 以及 C2-980 渗碳疲劳失效试样的失效形式进行统计,结果
如表 5-1 所示。由表可知,C1-930、C1-980 以及 C2-930 渗碳疲劳失效试样的失效
形式均以夹杂起裂为主,但是 C1-980 的夹杂起裂更倾向于表面夹杂起裂。而 C2
钢的渗碳温度从 930 ℃提高到 980 ℃时,疲劳试样的起裂源从夹杂变为基体。
        图 5-3 和 5-4 分别为夹杂起裂和基体起裂旋弯疲劳失效断口的形貌,其中,夹
杂起裂断口选择 C1-930 疲劳试样(σa=1040 MPa, Nf=7.2×106 cycles),而基体起裂
                                                                 79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表 5-1 低压渗碳疲劳失效试样起裂源
   Table 5-1 Crack initiation source of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fatigue failure specimens
渗碳工艺 SI II SM IM 夹杂起裂占比
C1-930 6 9 2 0 88.2%
C1-980 9 4 3 0 81.3%
C2-930 4 8 1 3 75.0%
C2-980 3 1 12 8 16.7%
                                             80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C2-980
30
                                  20
                                     16.0μm
                                     15.5μm
                                  10 13.0μm
5.3 分析与讨论
5.3.1 渗碳温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750                                                          750
                                                   C1-930                                                      C1-930
               700                                 C1-980                   700                                C1-980
                                                   C2-930                                                      C2-930
                                                               显微硬度,HV0.5
 显微硬度, HV0.5
600 600
550 550
500 500
                     图 5-6 疲劳试验前后试样从渗层到心部硬度分布:
                                             (a)疲劳试验前;
                                                  (b)疲劳试验后
      Fig. 5-6 Hardness distribution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core of the gas carburizing and low-
                            pressure carburizing specimens before and after fatigue tests
                                                            83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C2-980 试样疲劳试验前的残余奥氏体也同样以块状残余奥氏体为主,其中残
余奥氏体尺寸大于 1 μm 的比例为 24.24%,要远远高于 C1-930 试样疲劳试验前残
余奥氏体尺寸大于 1 μm 的比例 10.39%;此外,C1-930 试样的残余奥氏体尺寸主
要集中在小于 0.2 μm 的区间,C2-980 试样渗层近表面中没有残余奥氏体尺寸小于
0.2 μm,这归因于 C2-980 试样的晶粒尺寸要大于 C1-930 的尺寸。C2-980 试样经
过疲劳试验后渗层近表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从 18.0%降低到 14.4%。对比疲劳试
验前后残余奥氏体尺寸分布,可见对于尺寸小于 0.9 μm 的残余奥氏体,其比例并
没有明显的变化;尺寸大于 0.9 μm 的残余奥氏体的比例明显下降,尤其是尺寸大
于 1.0 μm 的残余奥氏体的比例下降最为明显,从 24.24%降低到了 18.25%,这与
                                                84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C1-930 试样疲劳试验前后渗层近表面中残余奥氏体转变情况相同,大块儿的残余
奥氏体发生了转变。
   对比 C1-930 试样和 C2-980 试样疲劳试验前后残余奥氏体转变量可知,C1-
930 试样渗层近表面的残余奥氏体转变量要远远高于 C2-980 试样渗层近表面的残
余奥氏体转变量。因此本章同样使用 Haidemenopoulos 的模型[160, 161]对 C1-930、
C1-980、C2-930 以及 C2-980 试样渗层近表面中残余奥氏体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过
程中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临界应力𝜎𝑐 进行了计算。模型中各参数:残余奥氏体晶格
                                                   𝜕∆𝐺
常数𝑎𝛾 ,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 wc,应力状态                                  ,效力分布形状因子𝛼,核子比界
                                                    𝜕𝜎
面能𝛾𝑠 ,原子密度𝜌,析出相转变为马氏体的比例𝑓,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𝑉𝛾0 ,
                 表 5-2 临界转变应力计算模型各参数值及计算结果
    Table 5-2 Parameter values and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critical transition stress
                           0.40
               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
                           0.35
                                                                   31.1%
                           0.30
                           0.25
                           0.20
                                                                    17.1%
                           0.15
                                       C1-930
                           0.10        C1-980
                                       C2-930
                           0.05
                                       C2-980
                           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应力幅,MPa
图 5-8 不同应力幅下 C1-930、C1-980、C2-930 以及 C2-980 试样渗层近表面中残余奥氏
                                            体的含量
Fig. 5-8 Retained austenite content in the near-surface carburized layer of the C1-930, C1-980,
          C2-930 and C2-980 carburized specimens under different stress amplitude
    从疲劳试验后的硬度提高值可知,虽然 C2 钢渗层近表面中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量较少,但是其硬度提高值只比 C1 钢渗层近表面的硬度提高值少了 10 HV0.5,这
                                                  86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可能归因于残余奥氏体在疲劳试验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循环硬化。齿轮钢渗碳层中
残余奥氏体的屈服强度大概在 500 MPa 左右[163],要小于所加载的应力幅,因此在
疲劳试验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会发生循环硬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渗层的硬度。
   将疲劳前后的渗层表面硬度值与使用反推法得到的 C1-930、C1-980、C2-930
以及 C2-980 试样的临界夹杂尺寸带入 Murakami 公式中计算试验钢的疲劳极限,
结果如表 5-3 所示。可以看到,使用疲劳实验前的硬度值带入 Murakami 公式计算
的 C1-930、C1-980、C2-930 和 C2-980 试样的疲劳极限分别为 814 MPa、807
MPa、828 MPa 和 799 MPa。实际疲劳试验测得的疲劳极限中,C1-930、C1-980、
C2-930 和 C2-980 试样的疲劳极限分别为 977 MPa、966 MPa、965 MPa 和 865
MPa,这与理论计算值的规律并不相同。C1-930 和 C1-980 的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
结果大致相同,C2-930 试样的疲劳极限的理论计算值要高于 C1-930 和 C1-980 试
样,但是实测值要略低于二者。C2-980 试样的疲劳极限的计算值与其他三组试样
的疲劳极限大致相同,但是实际试验结果要明显小于其他三组试样,这是因为除
了表面硬度以及残余奥氏体含量以外,晶粒尺寸也是影响疲劳性能的一个重要因
素。由图 3-5 可知,C1-930、C1-980、C2-930 试样渗层的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
12.76 μm、15.17 μm 以及 26.89 μm,而 C2-980 试样渗层中出现了尺寸大于 50 μm
的异常长大的晶粒。当钢中出现异常长大的晶粒时,会严重影响工件的疲劳性
能,因此 C2-980 试样的疲劳极限相比其他三组的疲劳极限降低了 100 MPa 左右。
C2-930 试样的晶粒尺寸相比 C1-930 和 C1-980 试样的晶粒尺寸要粗,因此其实际
的疲劳极限要略微低于 C1-930 和 C1-980 试样。
                表 5-3 使用疲劳前后渗层表面硬度值计算的疲劳极限值
 Table 5-3 Fatigue limit value calculated using the surface hardness values of the carburized
                              layer before and after fatigue test
                                           疲劳试验前                            疲劳试验后
                  实测值
   试样                             计算值              差值比例             计算值           差值比例
                  (MPa)
                                  (MPa)             (%)             (MPa)          (%)
  C1-930             977             814              16.7            856             12.4
  C1-980             967             807              16.5            855             11.5
  C2-930             965             828              14.2            867             10.2
  C2-980             865             799               7.6            847              2.1
   此外对比使用疲劳试验前后的硬度值计算的疲劳极限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
可以看到,使用疲劳试验后的硬度值计算的疲劳极限更加接近实测值。可见,渗
                                              87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按照第四章的结论,在高应力幅下,残余奥氏体转变量越多,渗碳试样在高
应力幅下,疲劳寿命越高。根据 Haidemenopoulos 模型以及 EBSD 结果可知,由
于 C2 钢的 Ni 含量更高,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更高,临界转变应力更高,因此其在
高应力下残余奥氏体转变量要少于 C1 钢中残余奥氏体的转变量。在高应力幅下,
由于 C1 钢渗层中残余奥氏体转变量更多,使得其疲劳寿命相比 C2 钢要更长。
                                             88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7.0
               应力强度应子△K,MPa·m1/2
                                                              C1-930
                                   6.5                        C1-980
                                   6.0
                                   5.5
                                   5.0
                                   4.5
                                   4.0
                                   3.5
                                   3.0
                                         1000000        1E7
                                           循环周次,Cycle
                            图 5-10 C1-930 和 C1-980 试样应力强度因子
       Fig. 5-10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of the C1-930 and C1-980 specimens
                                                   89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6.0
                 应力强度应子△K,MPa·m1/2
                                                                                           C1-930
                                     5.7                                                   C1-980
                                     5.4
                                                            △K=
                                     5.1                       50.9
                                                                    9     *(N
                                                                               f /Are 1/
                                                                                     a 2) -0.0
                                     4.8                                                      926
                                              △K
                                                =4
                                     4.5           8.2
                                                       9*(N
                                     4.2                   f /A
                                                               rea 1/
                                                                       2 -
                                                                       ) 0.09
                                                                              18
                                     3.9
                                                            1E11                                    1E12
                                                                -1/2                 -1
                                                   Nf ·Area            /cycle·m
                                                                                      Nf
              图 5-11 C1-930 和 C1-980 试样的ΔK 和                                               之间的关系
                                                                                    √Area
                                                               𝑁𝑓
   Fig. 5-11 Relationship between 𝛥𝐾 and                                of the C1-930 and C1-980 specimens
                                                             √𝐴𝑟𝑒𝑎
渗碳工艺 C m
5.3.2 晶粒尺寸对起裂方式的影响
而位错塞积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来抑制位错源继续产生位错,当位错达到一定数
目后位错不会继续产生,位错源停止开动所需要的位错数目的计算公式如下
[171]
    :
                                            𝑘𝜋𝜏0 𝐿
                                       𝑛=                                            (5-5)
                                              𝐺𝑏
                           图 5-12 局部应力累积的位错塞积模型
            Fig. 5-12 Dislocation accumulation model for local stress accumulation
                                              91
                     第五章 不同温度低压渗碳下齿轮钢疲劳性能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
6.1 前言
    工件在淬火过程中,由于内外温差的不同以及组织的相变,通常会使得部件
产生一些不需要的变形,这会严重影响部件的尺寸精度。齿轮是传动装置的重要
部件,根据其服役环境,通常会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以及接触应力,渗碳淬火热
处理可以大幅度提高齿轮的服役性能。但是经过渗碳处理后会使得齿轮表面至心
部产生碳浓度梯度,相比非渗碳试样在淬火过程中,各部分组织转变次序和发生
应力变得更为复杂,这也意味着渗碳淬火变形的控制更为困难。
    目前低压渗碳后高压气淬成为降低变形的一个研究热点,相比传统油淬,气
淬后零部件的残余应力更小,变形量更小更均匀。同时高压气淬的冷却速度与气
体的种类、压力以及流速有关,这意味着气淬的冷速可以更加精准的调控。相关
研究表明,在马氏体转变温度上下进行一定时间的等温的分级淬火工艺可以有效
降低工件的渗碳热处理变形量。根据第三章的研究结果发现,20Cr2Ni4A 钢(C2
钢)经过 980 ℃的低压渗碳后,渗层和心部中均出现了异常长大的晶粒,这意味
着 C2 钢不适合使用高温低压渗碳来进行渗碳处理。因此本章只探究了不同气淬工
艺对 17Cr2Ni2MoVNb 钢(C1 钢)渗碳热处理变形的影响。
    由于进行疲劳试验的实际渗碳层深定为 0.9 mm,因此探究渗碳气淬热处理工
艺对 C 型缺口试样变形机理的影响时,渗碳层深设置为 0.9 mm,然后再进行不同
的气淬工艺,具体渗碳工艺如图 6-1 所示。
                                保温           低压渗碳
                                980℃           980℃       保温
                                                          880℃
                      温度,℃
                                90min         100min
                                                          60min
                                                                  高压气淬
                                         时间,min
                     图 6-1 C 型缺口试样低压渗碳气淬工艺流程图
Fig. 6-1 Schematic diagrams of low-pressure carburizing and heat treatment process of C-ring
                                            93
                  第六章 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
  高压气淬的冷却速度主要与所选用的气体类型、流速以及压力有关。由于设
备的限制,本文主要通过调控气淬压力来探究气淬工艺对 C 型缺口试样变形的影
响。
  气体压力对其冷却速度的影响如式 6-1 所示[172]:
                                     𝛼 = 105𝑚 𝐴(𝑃 ∙ 𝑉)𝑚                               (6-1)
式中,𝛼为对流换热系数,W/(m2·K);A 为常数,取 0.00002;m 为常数,取 0.6;
P 为气体压力;V 为气体流速,12m/s。本文主要进行了 4bar、6bar 以及 8bar 的气
体压力实验,三种压力下的对流换热系数如表 6-1 所示。从表中可知,当气体压
力从 4 Bar 提高到 8 Bar 时,对流换热系数从 204 W/(m2·K)提高到 309 W/
(m2·K),提高了 50%。
                         表 6-1 不同气体压力下对流换热系数
       Table 6-1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under different gas pressures
                        气体压力               𝛼(W/(m2·K))
                           4Bar                     204
                           6Bar                     260
                           8Bar                     309
                      图 6-2 C 型缺口试样微观组织观察位置示意图
                 Fig. 6-2 Observation positions for microstructure of C-ring
                                              95
            第六章 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
                     800
             温度,℃
                     600
                                 (18,450)
                     400             (30,350)
200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时间,s
                                            97
                  第六章 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
(a)直淬-位置 2 (b)直淬-位置 3
                                             99
                    第六章 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
           工艺                     位置                  马氏体                    贝氏体
                                 位置 1                  49.2%                 50.8%
        450 ℃等温                  位置 2                  40.4%                 59.6%
                                 位置 3                  37.6%                 62.4%
                                 位置 1                  20.5%                 79.5%
        350 ℃等温                  位置 2                  19.6%                 79.4%
                                 位置 3                    —                     —
在淬火过程中就已经转变成为板条马氏体组织。
                           图 6-8 C1 钢的 TTT 曲线
                         Fig. 6-8 TTT curve of C1 steel
                                      101
                              第六章 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
           900                                                            900
                 (a)                                    直淬                       (b)                         直淬
           800                                          450℃等温                                               450℃等温
                                                                          800
                                                        350℃等温                                               350℃等温
硬度,HV0.5
                                                                   硬度,HV0.5
           700                                                            700
600 600
           500                                                            500
           400                                                            400
           300                                                            300
                 0.0    0.4    0.8            1.2        1.6     2.0            0.0     0.4      0.8   1.2   1.6   2.0
                          距表面距离,mm                                                            距表面距离,mm
                                            900
                                                  (c)                                  直淬
                                                                                       450℃等温
                                            800
                                                                                       350℃等温
                                 硬度,HV0.5
700
600
500
400
                                            300
                                                  0.0      0.4     0.8          1.2     1.6     2.0
                                                               距表面距离,mm
图 6-9 不同分级气淬工艺下 C 型缺口试样位置 1、2、3 处硬度分布:(a)位置 1;
                                             (b)位
                                                          置 2;
                                                             (c)位置 3
       Fig. 6-9 Hardness distribution at positions 1, 2, and 3 of C-type specimens under different
                   graded gas quenching processes: (a) position 1; (b) Position 2; (c) Position 3
                                                                   102
                  第六章 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
500
450
                    显微硬度,HV
                              400
                                                    450℃等温-位置3
                                      450℃等温-位置1
                              350         450℃等温-位置2
                                                   350℃等温-位置1、2
                              300
                                0.0    0.2   0.4    0.6   0.8     1.0
                                             贝氏体含量
                  图 6-10 C1 钢不同马氏体贝氏体含量下的维氏硬度
 Fig. 6-10 Vickers hardness of C1 steel with different martensite and bainite contents
6.4 分析与讨论
   渗碳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形主要受到内外温差产生的热应力以及组织转变
产生的组织应力的影响,通过改变气体压力,主要改变的是热应力,不同气体压
力下均已淬透,因此组织应力是相同的。不同气体压力后 C 型缺口试样的变形量
大致相同,可见渗碳 C 型缺口试样淬火变形过程中,是以组织应力为主,这与之
前的研究相符[38, 72, 177],即心部的马氏体含量决定渗碳淬火的变形量。
   对比经 450 ℃和 350 ℃等温处理的分级淬火工艺与直淬工艺的 C 型缺口试样
渗碳淬火变形量可知,分级淬火工艺均可以有效降低 C 型缺口试样渗碳热处理变
形量。分级淬火工艺可以降低渗碳热处理变形量的原因主要与心部出现贝氏体有
关,而心部出现贝氏体可以有效降低变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相比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产生的体积膨胀量,奥氏体转变为贝氏
体的体积膨胀量更低。本章使用 Formastor 型全自动相变仪,通过设置不同的冷速
测量了 C1 钢马氏体和贝氏体的相变产生的线性膨胀量,热膨胀试样尺寸如图 6-
11 所示。其中,发生马氏体相变设置的冷速为 16 ℃/s,发生贝氏体相变设置的冷
速为 0.8 ℃/s,结果如图 6-12 所示。由图可知,在两个拐点处作切线,二者在温
度较低的温度点之间的差值为马氏体贝氏体相变的膨胀量。经过测量马氏体的相
变膨胀量为 0.061 mm,贝氏体的相变膨胀量为 0.038 mm。线膨胀试样的长度为
10mm,因此马氏体相变所导致的线膨胀率为 0.61%,贝氏体相变所导致的线膨胀
率为 0.38%。
                                             103
                                    第六章 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
                                       图 6-11 热膨胀试样尺寸(单位:mm)
                              Fig. 6-11 Dimensions (in mm) of thermal expansion specimen
                                                               长度变化,mm
  长度变化,mm
0.04 0.04
0.00 0.00
            -0.04                                                        -0.04
                                                                                        0.038mm
                          0.061mm
            -0.08                                                        -0.08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温度,℃                                                      温度,℃
            对于马氏体、贝氏体来说,其体积膨胀率一般约为其线膨胀率的 3 倍[178],因
此,马氏体相变所导致的体膨胀率为 1.83%,贝氏体相变所导致的体膨胀率为
1.14%。可见马氏体相变导致的体积膨胀是贝氏体相变导致的体积膨胀的 1.6 倍,
更大的体积膨胀会使得相变过程中组织应力的增大,这使得马氏体相变导致的渗
碳淬火变形要显著大于贝氏体相变导致的变形。
            另一方面,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后,会将奥氏体进行分割,使得后发生的马
氏体板条更为细小,相关研究表明[86],粗大的马氏体组织产生较大的组织应力,
从而导致试样热处理后变形加剧。而先转变的贝氏体相比奥氏体,其强度更高,
因此其会抑制后续的马氏体的相变膨胀量。图 6-13 为图 6-6 所做的 450 ℃等温处
理试样 EBSD 的 KAM 图。对比 BC 图可知,应力集中区域均在马氏体区域,这意
味着先转变形成的贝氏体会抑制马氏体的相变膨胀,从而减小渗碳淬火热膨胀
量。
                                                           104
                    第六章 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
5000
                                 4000
                                                                                   (422)α
                                 3000     (111)γ (200)           (400)α
                                                      γ                   (220)γ             (311)γ
                                                                                            7.95 vol%
                                 2000
                                                                                        12.01 vol%
                                 1000
                                                                                            1.67 vol%
                                    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2Θ,°
                   图 6-15 渗碳试样表面和心部冷却相变过程示意图[110]
Fig. 6-15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the carburized case and core during
                             cooling of carburized specimens[110]
                  图 6-16 试验钢变形率和心部马氏体含量的关系[84]
Fig. 6-1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rate and the content of martensite in the
                               core of experimental steel[84]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曹燕光等人的研究,C 型缺口试样最厚部位马氏体
                                             106
           第六章 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
含量决定渗碳淬火变形量,马氏体含量越高,C 型缺口试样渗碳淬火变形量越
大。但是 450 ℃等温处理的 C 型缺口试样的最厚部位位置 1 处心部马氏体含量要
低于 350 ℃等温处理的 C 型缺口试样的最厚部位位置 1 处心部马氏体含量,但是
450 ℃等温处理的 C 型缺口试样的渗碳热处理变形量要远远低于 350 ℃等温处理
的 C 型缺口试样的渗碳热处理变形量,这与曹燕光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反。但是进
一步对比其他部位的马氏体含量可知,350 ℃等温处理的 C 型缺口试样的最薄区
域位置 3 处心部组织在第一段淬火过程中就已经全部转化为马氏体,450 ℃等温
处理的 C 型缺口试样的最薄区域位置 3 处心部组织在第一段淬火过程中还没有发
生马氏体相变。可见决定 C 型缺口试样渗碳淬火变形量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最厚部
位心部马氏体含量,而是较薄区域的马氏体含量。这可能归因于在淬火过程中,
较薄区域的冷速较快,与其他区域有较大的温差,从而导致该部位产生较大的热
应力,再加上相变产生的组织应力,以及该区域较薄,因此导致该区域产生了不
可逆的塑性变形,进而导致 C 型缺口试样在渗碳淬火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变形
量。曹燕光虽然制备了不同淬透性的钢来进行实验,但是较薄区域由于尺寸较
小,因此仍然可以淬透,这使得最厚部位的心部马氏体含量成为了主要因素。
  C 型缺口试样的渗碳热处理变形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借助有限元的方式
可以对其变形机理进行更为复杂的作用。但是由于设备的限制,无法对冷却过程
中的冷却曲线进行更为细致的测量。此外,具体的贝氏体含量对残余奥氏体中的
碳含量的影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这都对使用有限元进行变形机理分析造成了影
响。接下来,这将是我们的研究重点,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6.5 本章小结
                     107
        第六章 低压渗碳气淬工艺对齿轮钢淬火变形的影响
                   108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109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6)不同气淬压力下,C 型缺口试样变形量大致相同,表明在气淬变形过程
中,相变应力导致的变形为主。通过不同温度等温的分级淬火工艺,可以有效降
低 C 型缺口试样渗碳热处理变形量。
  (7)450 ℃等温处理的分级淬火工艺相比直淬工艺,可以降低 71.1%的渗碳
热处理变形量。这主要归因于等温过程中心部先出现 40%左右的贝氏体,贝氏体
通过抑制马氏体相变膨胀以及较小的相变膨胀量从而降低了渗碳淬火变形量。
  (8)350 ℃等温处理的分级淬火工艺虽然最厚处心部有 80%左右的贝氏体,
但其最薄处已经发生了马氏体转变,因此其变形量要高于 450 ℃等温处理的分级
淬火工艺,可见渗碳淬火后最厚处心部组织类型不是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较薄
处的组织类型是影响渗碳 C 型缺口试样渗碳淬火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7.2 创新点
                                 11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12
                                       参考文献
[30]   Jung M, Oh S, Lee Y-K. Predictive model for the carbon concentration profile of
       vacuum carburized steels with acetylene [J]. Metals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2009, 15(6): 971-975.
[31]   Löser K, Gornicki B. Low pressure carburizing of large transmission parts [J].
       Gear Technology, 2009, 9-10: 67-71.
[32]   Otto F J, Herring D H. Vacuum carburizing of aerospace and automotive materials
       [J]. Heat Treating Progress, 2005, 1-2: 33-37.
[33]   Alquicer R. Controls software in atmosphere equipment [J]. Gear Solution, 2016,
       1: 26.
[34]   Jaster M. Why vacuum carburizing? [J]. Gear Solution, 2010, 3-4: 31-35.
[35]   张明皓. 18CrNiMo7-6 真空渗碳工艺及弥散碳化物控制的研究 [D]. 机械科学
       研究总院, 2023.
[36]   肖娜, 惠卫军, 张永健, 等. 真空渗碳处理齿轮钢的氢脆敏感性 [J]. 金属学报,
       2021, 57(8): 977-988.
[37]   刘瑞堂, 刘文博, 刘锦云.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 [M].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 2001.
[38]   曹燕光. 渗碳齿轮钢淬透性及其热处理变形和疲劳性能研究 [D]. 钢铁研究
       总院, 2017.
[39]   Wood W A, Cousland S M K, Sargant K R. Systematic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peculiar to fatigue deformation [J]. Acta Metallurgica, 1963, 11(7): 643-652.
[40]   杨王玥, 强文江. 材料力学行为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41]   Sakai T. Historical review and future prospect for researches on very high cycle
       fatigue of metallic materials [J].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23, 46(4): 1217-1255.
[42]   Zhou C, Wang M Q, Hui W J, et al. Rotating bending fatigue properties of two
       case hardening steels after nitriding treatment [J]. Materials & Design, 2013, 46:
       539-545.
[43]   Miao H Y, Demers D, Larose S,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shot peening and
       stress peen forming [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1,
       210(15): 2089-2102.
[44]   Cao Z X, Shi Z Y, Liang B, et al. Melting route effects on the rotatory bending
       fatigue and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properties of high carbon bearing steel
       SAE52100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20, 140: 105854.
                                          113
                                        参考文献
                                           114
                                        参考文献
                                           116
                                       参考文献
                                          117
                                        参考文献
                                           118
                                         参考文献
                                            119
                                         参考文献
[127] Rios P R. Overview no. 62: A theory for grain boundary pinning by particles [J].
       Acta Metallurgica, 1987, 35(12): 2805-2814.
[128] Ivanov A S, Greben’kov S K, Bogdanova M V. Optimization of the process of
       carburizing and heat treatment of low-carbon martensitic steels [J]. Metal Science
       and Heat Treatment, 2016, 58(1-2): 116-119.
[129] Song G S, Liu X H, Wang G D,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carburizing and
       quenching of gear ring [J].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7,
       14(6): 47-52.
[130] Su S R, Song R B, Chen C, et al. The novel process of spheroidizing-critical
       annealing used to optimize the properties of carburized steel and its effect on
       hardening mechanism of quenching and tempering [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9, 765: 138322.
[131] Oh G. Fatigue strength distribution and probabilistic evaluation on stainless steel
       welded components under mixed mode load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21, 148: 106247.
[132] Oh G. Effective stress and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with mean stress correction
       models on a ferritic stainless steel shee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22,
       157: 106707.
[133] Oh G. Fatigue fracture and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s of a cone and pipe welded
       structure of stainless steels [J].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2022, 45(1): 40-54.
[134] Liu Y, Wang M Q, Shi J, et al. Fatigue properties of two case hardening steels
       after carbur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09, 31(2): 292-299.
[135] Chen W, He X F, Yu W C,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 of case-carburized gear steel [J]. Micron, 2021, 144(1): 103028.
[136] 陈武. 16CrMnH 渗碳齿轮钢超细化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D]. 清华大学, 2023.
[137] Beese A M, Mohr D. Identification of the direction-dependency of the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in stainless steel using in situ magnetic permeability
       measurements [J].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10, 51(5): 667-676.
[138] Su S R, Wang L, Song R B, et al. Gradient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hardening
       mechanism of carburized steel under novel heat treatment [J]. Materials Letters,
       2020, 280: 128486.
                                            120
                                        参考文献
                                             121
                                        参考文献
[151] Pinson M, Springer H, Depover T, et al. The effect of quench cracks and retained
       austenite on the hydrogen trapping capacity of high carbon martensitic stee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21, 46(29): 1614152.
[152] Depover T, Verbeken K. The detrimental effect of hydrogen at dislocations on the
       hydrogen embrittlement susceptibility of Fe-C-X alloys: An experimental proof
       of the HELP mechanis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8,
       43(5): 3050-3061.
[153] Thomas R L S, Li D M, Gangloff R R, et al. Trap-governed hydrogen diffusivity
       and uptake capacity in ultrahigh-strength AERMET 100 steel [J].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2002, 33(7): 1991-2004.
[154] Zhao Y K, Seok M Y, Choi I C, et al. The role of hydrogen in hardening/softening
       steel: Influence of the charging process [J]. Scripta Materialia, 2015, 107: 46-49.
[155] Li Y D, Yang Z G, Liu Y B, et al. The influence of hydrogen on very high cycle
       fatigue properties of high strength spring steel [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8, 489(1-2): 373-379.
[156] Li Y D, Yang Z G, Li S X, et al. Effect of hydrogen on fatigue strength of high-
       strength steels in the VHCF regime [J].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9,
       11(7): 561-567.
[157] Murakami Y, Endo M. Effects of defects, inclusions and inhomogeneities on
       fatigue strengt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1994, 16(3): 163-182.
[158] Huo C Y, Gao H L. Strain-induced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in fatigue crack tip
       zone for a high strength steel [J].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2005, 55(1): 12-18.
[159] Zhao F Y, Chen P, Xu B Y, et al. Martensite transforma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with diverse stability and strain partitioning during tensile deformation of a
       carbide-free Bainitic steel [J].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2021, 179: 111327.
[160] Haidemenopoulos G N, Vasilakos A N. On the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 in 4340 steel [J]. Journal of Alloys & Compounds, 1997, 247:
       128-133.
[161] Wong A, Bedekar V, Voothaluru R, et al. Modelling deformation-induced
       martensite transformation in high-carbon steels [J].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39(15): 2035-2049.
[162] Olson G B, Cohen M. Stress-assisted isothermal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Application to TRIP steels [J].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1982,
       13(11): 1907-1914.
                                           122
                                        参考文献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