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Oak市政府擬將全市水費上調200%,理由是水務基金陷入350萬美元赤字。若單從財政數字出發,此舉似乎理所當然,無非是「量入為出」、「用者自付」。但當公帑管理出現明顯缺失,責任應由誰承擔?又是否可以簡單將財政窟窿全數轉嫁於市民身上?這不但是一個會計問題,更是一場政治與民生的考驗。
水是基本生活所需,按比例徵費固然無可厚非,但今次市府提出的漲幅高達兩倍,實屬罕見。若果一次性實施,對基層家庭而言無異於晴天霹靂,將日常負擔推向極限。更遑論在通脹未退、生活成本節節上升的大環境下,這類加幅形同對市民財政體力測極限,欠缺應有的體恤。
市政府解釋赤字來自多年來水費凍結,以及維修成本高漲,但此說法反而突顯當局過去理財不善。當日為討好民意而凍費不調,今天又以赤字為由急推暴漲,豈非將錯就錯?民選政府的責任,是未雨綢繆,持盈保泰,而不是在問題爆發後才倉卒補漏。
市府雖聲稱會舉辦社區會議聽取意見,並容許居民表達抗議,然而,若最終仍是「聽而不問,問而不改」,所謂公眾參與便淪為虛設。要真正取得民心,市府應公開過往水務開支與預算資料,清楚交代赤字成因與責任分擔機制,並考慮分階段調整水費、設立低收入戶補貼制度,以減少衝擊。
公信力不能靠數字建立,而是來自誠實問責的態度與穩健的治理能力。今次水費風波,市府若一意孤行,不僅損害居民福祉,更將削弱自身施政的正當性。Live Oak值得一個更負責任的答案。
-曾維燊
封面圖片:City of Live O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