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模式和策略模式是两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它们在软件设计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目的。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
工厂模式是一种创建型模式,用于创建对象,但不直接指定将要创建的对象的类。工厂模式通过使用一个共同的接口来指向新创建的对象。
特点:
- 封装性:隐藏了对象创建的细节。
- 扩展性:新增产品类不影响现有代码。
- 解耦:客户端不需要知道具体的类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知道工厂接口。
使用场景:
- 当创建逻辑复杂时。
- 当需要将创建对象的责任与使用对象的责任分离时。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策略模式是一种行为型模式,它定义了一系列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特点:
- 可替换性:可以动态地改变对象的行为。
- 扩展性:新增算法只需新增一个具体策略类即可。
- 解耦:使策略的变化独立于使用它们的客户端。
使用场景:
- 当需要在运行时选择不同的处理算法时。
- 当需要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语句来选择算法时。
区别
- 目的:工厂模式用于创建对象,而策略模式用于定义和使用一系列可互换的算法或行为。
- 关注点:工厂模式关注对象的创建,策略模式关注行为的变化。
- 使用场景:工厂模式适用于对象创建的复杂性,策略模式适用于算法或行为的多样性和可替换性。
- 实现:工厂模式通常包含一个工厂类和多个产品类,策略模式包含一个上下文类、一个策略接口和多个具体策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