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代码是冒泡排序(Bubble Sort) 的经典实现,用于对 5 个整数(示例输入:88, 25, 4, 48, 9)进行升序排序。冒泡排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重复比较相邻元素并交换位置,使较大的元素逐步 “浮” 到数组末尾,就像水中的气泡上升一样。以下从核心逻辑、代码细节、优缺点三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核心排序逻辑
冒泡排序的本质是多轮相邻元素比较与交换,每一轮将当前未排序部分的最大元素 “推” 到末尾。对于示例数据[88, 25, 4, 48, 9]
,排序过程如下:
-
第一轮(i=0):
比较所有相邻元素(共 4 次比较),将最大元素 88 移到末尾:- 88 和 25 交换 →
[25, 88, 4, 48, 9]
- 88 和 4 交换 →
[25, 4, 88, 48, 9]
- 88 和 48 交换 →
[25, 4, 48, 88, 9]
- 88 和 9 交换 →
[25, 4, 48, 9, 88]
(88 已到位)
- 88 和 25 交换 →
-
第二轮(i=1):
比较前 4 个元素(共 3 次比较),将第二大元素 48 移到倒数第二位:- 25 和 4 交换 →
[4, 25, 48, 9, 88]
- 25 和 48 不交换 → 保持
- 48 和 9 交换 →
[4, 25, 9, 48, 88]
(48 已到位)
- 25 和 4 交换 →
-
第三轮(i=2):
比较前 3 个元素(共 2 次比较),将第三大元素 25 移到中间位:- 4 和 25 不交换 → 保持
- 25 和 9 交换 →
[4, 9, 25, 48, 88]
(25 已到位)
-
第四轮(i=3):
比较前 2 个元素(共 1 次比较),确认 4 和 9 的顺序(已正确,无需交换)。
最终结果:[4, 9, 25, 48, 88]
,完成升序排序。
二、代码细节解析
1. 变量与输入
int i, j, t, a[5]; // 定义循环变量i/j、交换用临时变量t、存储5个元素的数组a
printf("输入数值:\n");
for (i = 0; i < 5; i++)
scanf("%d,", &a[i]); // 按逗号分隔输入5个整数(如“88,25,4,48,9”)
- 数组设计:
a[5]
直接存储 5 个待排序元素,下标从 0 到 4(符合 C 语言数组的 0 基索引习惯)。 - 输入格式:
scanf("%d,", &a[i])
要求输入以逗号分隔(如多输入一个逗号也可正常读取),若输入其他分隔符(如空格),会导致后续元素读取失败(需严格匹配格式)。
2. 核心排序循环
// 外层循环:控制排序轮次(共4轮,i=0到3)
for (i = 0; i < 5; i++)
// 内层循环:每轮比较相邻元素,未排序部分长度随i增大而减少
for (j = 0; j < 5 - i - 1; j++) // 5-i-1:每轮减少1次比较(已排序元素无需再比较)
{
if (a[j] > a[j + 1]) // 若当前元素大于下一个元素,交换位置
{
t = a[j]; // 临时存储当前元素
a[j] = a[j + 1]; // 下一个元素前移
a[j + 1] = t; // 当前元素后移(实现交换)
}
}
- 外层循环(i):共执行 4 次(
i=0
到3
),因为 5 个元素排序需要 4 轮(每轮确定 1 个最大元素的位置)。 - 内层循环(j):
- 每轮比较次数为
5 - i - 1
(如i=0
时比较 4 次,i=1
时比较 3 次),原因是每轮结束后,末尾i
个元素已排序,无需再比较。 - 交换逻辑:通过临时变量
t
实现两个元素的交换,确保较大的元素 “后移”,这是冒泡排序的核心操作。
- 每轮比较次数为
3. 输出排序结果
printf("排序后的顺序是:\n");
for (i = 0; i < 5; i++)
printf("%d ", a[i]); // 依次打印排序后的数组元素(空格分隔)
- 遍历数组
a
,按升序输出排序结果,示例输出为4 9 25 48 88
。
三、优缺点与适用场景
优点:
- 逻辑简单直观:仅通过嵌套循环和相邻元素交换实现,代码量少,易于理解和调试,适合排序算法入门学习。
- 稳定性好:当相邻元素相等时(
a[j] == a[j+1]
),不会执行交换,因此能保持相等元素的相对顺序(稳定排序)。 - 原地排序:无需额外存储空间(仅用 1 个临时变量
t
),空间复杂度为 O (1)。
缺点:
- 效率低:时间复杂度为 O (n²)(n 为元素个数),对于示例中 5 个元素需要 10 次比较(4+3+2+1),但对于大规模数据(如 n=1000),需要约 50 万次比较,效率极低。
- 不必要的比较:即使数组已提前排序,代码仍会执行所有轮次的比较(可通过优化解决)。
适用场景:
仅适合小规模数据排序(n < 100)或教学演示,不适合大规模数据(如数据库排序、海量日志排序)。
四、优化建议
为提升冒泡排序的效率,可添加提前退出机制(当某轮未发生交换时,说明数组已有序,直接结束排序):
int swapped; // 标记本轮是否发生交换
for (i = 0; i < 5; i++)
{
swapped = 0; // 初始化标记为0(未交换)
for (j = 0; j < 5 - i - 1; j++)
{
if (a[j] > a[j + 1])
{
// 交换操作(同上)
t = a[j];
a[j] = a[j + 1];
a[j + 1] = t;
swapped = 1; // 发生交换,标记为1
}
}
if (swapped == 0) // 若本轮未交换,说明数组已有序,提前退出
break;
}
- 优化效果:对于已排序的数组(如
[1,2,3,4,5]
),仅需 1 轮比较(4 次)就会退出,而非 4 轮,大幅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冒泡排序法
设定数值:88,25,4,48,9,利用for循环实现排序
冒泡排序算法来对一组整数进行排序。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但较慢的排序算法,它通过多次遍历数组,比较相邻的元素,并根据需要交换它们的位置,直到整个数组按升序排列为止。
在代码中,你声明了一个大小为6的整数数组a,然后使用for循环依次输入5个整数。接下来,使用两个嵌套的for循环来执行冒泡排序。外部的for循环控制每次遍历的次数,内部的for循环用于比较相邻元素并进行交换。通过一个临时变量t来实现交换操作。
最后,使用for循环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根据你提供的示例输入88, 25, 4, 48, 9,根据代码逻辑,输出的结果应该是4, 9, 25, 48, 88。这表示输入的整数按照升序进行了排序。
冒泡排序是一个简单但效率较低的排序算法,如果待排序的数组规模较大,可能会耗费较长的时间。对于更大规模的排序任务,你可能需要使用更快速的排序算法,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
//冒泡排序法
//设定数值:88,25,4,48,9,利用for循环实现排序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int i, j, t, a[5];
printf("输入数值:\n");
for (i = 0; i < 5; i++)
scanf("%d,", &a[i]);
for (i = 0; i < 5; i++)
for (j = 0; j < 5 - i - 1; j++)
{
if (a[j] > a[j + 1])
{
t = a[j];
a[j] = a[j + 1];
a[j + 1] = t;
}
}
printf("排序后的顺序是:\n");
for (i = 0; i < 5; i++)
printf("%d ", a[i]);
printf("\n");
return 0;
}
//输出数值:88,25,4,48,9
//输出结果:4,9,25,48,88
这段代码是一个简单的冒泡排序算法实现,以下是对代码的详细分析:
- 首先,定义了一个整型变量数组
a
,以及用于交换元素的临时变量t
。 - 然后,使用
printf
函数输出提示信息 “输入数值:”,提示用户输入五个整数。 - 使用
for
循环依次读取用户输入的五个整数,并存储到数组a
中。 - 嵌套使用两个
for
循环,进行冒泡排序的过程。外层循环i
控制需要进行比较的轮次,内层循环j
控制每一轮的比较次数。 - 在每一轮的比较中,使用
if
条件语句判断当前元素a[j]
是否大于下一个元素a[j+1]
,如果是则进行交换操作,将较大的数移到后面。 - 排序完成后,使用
printf
函数输出排序后的结果,即数组a
中的元素。 - 最后使用
return 0
语句结束main
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