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國可能給歐洲帶來一場經濟災難

多年來,中國一直對歐洲構成著經濟挑戰。現在,它可能變成一場經濟災難。
中國生產了種類繁多、人為壓低價格的商品——獲得大量補貼的電動汽車、消費類電子產品、玩具、商業級鋼材等等——但這些商品大部分的去向是需求永無止境的美國市場。
現在,由於川普總統的政策,許多此類商品面臨著極高的關稅壁壘,人們越來越擔心,會有更多的產品傾銷到歐洲,削弱法國、德國、義大利和歐盟其他國家的本土工業。
這些國家現在陷入了川普與中國不斷升級的貿易戰中。他們的領導人在妥協和對抗之間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平衡,希望避免成為這場貿易戰的附帶犧牲品。
廣告
「產能過剩的挑戰由來已久,但現在終於擺在了歐洲各國政府面前,」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駐華盛頓研究員利亞娜·菲克斯表示。「歐洲存在一種普遍的趨勢和感覺,那就是在這個時候,歐洲必須捍衛自己,保護好自己。」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儘管對美國關稅的「間接影響」提出了警告,並誓言密切關注中國商品的流動,但她也承諾與中國進行「建設性的接觸」。一個新的特別工作組將對進口商品實施監測,看是否存在傾銷跡象。
「我們不能吸收全球的產能過剩,也不會接受在我們的市場上出現傾銷行為,」馮德萊恩在川普的關稅生效時表示。
她向中國和美國都發出了強硬而有分寸的信息,給貿易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表示,這可能是歐洲避免經濟災難的最佳機會。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亞洲項目主任揚卡·厄特爾稱,這是對北京的威脅作出的「冷靜」回應。

她說:「他們繼續在中國問題上堅持自己的立場,否則就會失去自己的立場。」
但這一高風險時刻正在考驗歐洲大陸的團結。
廣告
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上週前往北京與習近平主席會面,他敦促加強與中國的接觸,以對沖美國的關稅。他與中國領導人握手的畫面生動地展現了他示好的姿態,與此同時,馮德萊恩和歐盟的行政機構歐盟委員會的領導層繼續要求北京保證傾銷不會加速。
去年,德國反對歐盟提高電動汽車關稅,擔心中國會增加對德國汽車行業的關稅。在已不再是歐盟成員國的英國,首相斯塔默呼籲與中國建立「一致、持久、尊重」的關係,他正在努力推動英國低迷的經濟復甦。
政策研究機構榮鼎諮詢高級顧問諾亞·巴金說,「最壞的情況是美國徵收高關稅」,與此同時,「中國的商品大量湧入歐洲市場」。他表示,這將「對歐洲工業造成雙重打擊,這是歐洲想要避免的情況」。
西班牙的桑切斯和英國的斯塔默等領導人認為,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可能是答案的一部分,在他們的國家渴望更多外國投資的時候,這一主張在政治上很有市場。
宣布中國將在本國建設新工廠,最終能創造數以千計就業崗位的消息,這樣的消息在國內廣受歡迎。但有時,這種渴望可能會削弱歐洲在貿易問題上的一貫立場。

「西班牙看待問題的角度與波蘭截然不同,」位於布魯塞爾的俄羅斯、歐洲、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德蕾莎·法倫說。「歐洲內部一直在討論對中國應該採取何種立場。」
廣告
最近,在歐盟高級專員與中國同級官員之間的對話中,歐方發出了直言不諱的警告。
在歐盟貿易專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訪問北京討論市場准入問題後,歐盟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目前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仍然不平衡。」聲明暗示了訪問期間存在的緊張氣氛,並稱中國和歐洲的貿易逆差在「非法補貼」的推動下不斷擴大。
多年來,歐洲官員一直要求中國做出讓步,包括自願限制廉價商品的出口,並設定最低價格,以抵消歐洲企業認為不公平的巨額政府補貼。
與此同時,中國官員近日來似乎急於把歐洲描繪成一個日益密切的貿易夥伴。在謝夫喬維奇訪華之後,中國在發布的消息中幾乎沒有提到強硬對話。聲明稱,謝夫喬維奇稱中國是「重要合作夥伴」,雙方經濟將「共同抵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

在川普於4月2日宣布加徵關稅後,中國商務部表示,已同意就歐洲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徵收更高關稅一事與歐盟重啟談判。
當被問及對這一聲明的看法時,歐洲官員的表態較為謹慎。歐盟貿易發言人奧洛夫·吉爾表示,官員們已同意就電動汽車供應鏈展開「繼續討論」,並「重新審視」定價問題。
廣告
中國的努力有時更為公開。中國駐歐盟使團在布魯塞爾政策圈知名網站Euractiv上發表了一系列贊助文章。這些文章的重點是中國和歐洲如何拉近關係。「隨著一場颶風席捲華盛頓,中國看起來更像是歐洲的戰略夥伴,」其中一篇文章宣稱。
目前,歐盟幾乎沒有表現出對這種觀點的認同,而是敦促中國與美國達成協議,並希望避免中美未能達成協議帶來的後果。
中歐峰會定於今年舉行,時間可能在7月下半月。
「我認為,基本上歐洲只是希望在進入夏季時,一切都能大致保持完好,不要讓經濟崩潰,」菲克斯說。「讓經濟大局在夏天之前維持穩定,然後為接下來的事情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