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珍古德靜靜改變世界

在這個喧囂不斷、焦躁無盡的時代,有些改變並不靠口號,也不憑權勢,而是透過一種近乎原始的靜默力量,在叢林深處耐心觀察、與萬物對話。這是珍.古德(Jane Goodall)一生留下的軌跡。當世界紛紛擾擾,她選擇靠近自然、了解同類,最終重塑了我們對人類、動物、甚至生命本身的理解。如今她離去,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靈長類的研究者,更是一位提醒我們「怎麼做人」的導師。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古德則是「仁者觀猿」,在她眼裡,山水皆有靈性,而猿猴更具情感與意識。她不是第一個進入非洲森林的人,卻是第一個如此溫柔而深入地走進黑猩猩世界的人。從1960年首次進入坦尚尼亞的貢比國家公園起,她就顛覆了主流科學的傲慢,她發現黑猩猩會製作工具、會吃肉、有情緒、有文化、有暴力,也有愛。這些觀察,不僅挑戰了「人類為萬物之靈」的傲慢,甚至撼動了我們對「人」的定義。
她並非學院派出身,初到非洲時只是人類學者的秘書,卻憑藉純粹的熱情與觀察力,走進了那片被視為「野蠻」的世界。正因沒有學術框架的束縛,她的眼睛更清澈,心靈更開放。她不以數據冷漠地歸類生物,而是用名字記下每一隻黑猩猩的個性與行為;她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理解,甚至參與一個非人類的社會。她所作所為不是主宰自然,而是與自然同行。
當她目睹黑猩猩之間的戰爭與殘殺,她並未將這種行為浪漫化為「自然之惡」,而是誠實地面對動物也有陰暗與複雜的一面。正是這種不逃避、不美化的態度,使她的紀錄既感性又堅實。她既能講述母猩猩如何輕撫嬰兒,也能描述族群之間的鬥爭如何蔓延數年。這份細膩與誠懇,使她的研究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情感的呼喚。
她後半生的轉向也同樣令人動容。當她意識到人類對自然的傷害不斷擴大,她選擇走出森林,成為一位倡議者。她創立珍古德研究所,推動「根與芽」全球青年行動計畫,鼓勵孩子們關心人、動物與環境的關係;她支持種植「一兆棵樹」的倡議,提醒世人不要只顧追求科技進步,而忘了地球的根本在於綠意與生機。這不是退隱田園的浪漫,而是一位曾經目睹自然之美與破壞之慘的長者,用最後的力氣為未來世代留下一條活路。
她並不相信冷峻的預言,也不屈服於末日論的誘惑。她總說「希望是抵抗的起點」,這句話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她親身經歷的總結。在非洲的野地裡等待黑猩猩接納她,或在各國舞台上對抗漠視自然的政客,她始終以柔克剛,用信念換取改變。正如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她無意成為英雄,卻讓自己成為一個時代的良心。
今日之人,多言創新、多談領導,卻忘了創新也可以是重拾對自然的敬畏,領導也可以是用行動為地球說話。在人類急速奔向數位化、人工智慧與基因工程的時代,珍古德的生命提醒我們,科技雖能改變世界,但唯有謙卑才能拯救人心。
她用一生告訴我們,與其高舉人類中心,不如學會靜靜觀察萬物;與其改造自然,不如理解自然;與其爭奪地位,不如彼此扶持。她離開了,但她的精神仍在叢林深處,在孩子的眼中,在每一棵被重新種下的樹苗之間。
當我們在未來的某一天重新思考「人」的意義時,或許會想起一位瘦小的女子,手裡握著筆記本,靜靜坐在非洲叢林一隅,凝視著另一個世界。她未必改變了世界的運轉邏輯,但她改變了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